斯布孜额传人伊斯他斯·乌马尔在表演。 资料图片
斯布孜额,发出哈萨克族同胞的心声
哈萨克族同胞的声音总是那样充满激情和神秘感,这种激情源自这个民族固有的活力,而这种神秘感则源自他们音乐的高亢悠远。这些美妙之音就像他们的马匹或牛羊一样,像他们的儿女一般,遍布在他们生活的角角落落。
去新疆伊犁地区旅游的人,几乎没人会绕开美丽的那拉提草原。在那拉提景区的“草原部落”,60岁的哈萨克族同胞伊斯他斯·乌马尔带着他的斯布孜额就出现在这里,让中外游客领略到斯布孜额的魅力。
斯布孜额是哈萨克族同胞吹奏的一种乐器,是由一种叫“哈拉库勒”的植物的秆制作的。“哈拉库勒”是黑草的意思,这种植物的秆是空心的,每当风吹过,折断的草秆便会发出天籁之音。在哈萨克族当中,有关斯布孜额的传说是这样的:在很早以前的一次哈萨克族部落战争中,一位哈萨克族牧民的毡房被烧毁,羊群被抢走,这位牧民无家可归,非常悲伤。这时,一阵风吹过,牧民身后的草发出呜咽的声音。于是他就用这种草做成了斯布孜额,意为“发出心声的管子”。
那拉提景区的“草原部落”于2006年6月建成,是一个反映哈萨克族历史、文化、民俗的综合性旅游景点,其中的表演部分重现了古乌孙国和哈萨克族民俗两大主题。在表演中,伊斯他斯·乌马尔是以“乌孙国的萨满国师”的形象出现在乌孙王迎娶西汉解忧公主的大婚仪式上的。他穿着古乌孙国的萨满服饰,手里拿着狼的肩胛骨,披着一头乱蓬蓬的白发。7年来,在旅游旺季的每一天,伊斯他斯·乌马尔都在重复着“乌孙国的萨满国师”这一角色。一方面,他向观众展示了信奉萨满教时的乌孙王国;另一方面,他一边吹起斯布孜额,一边弹起冬不拉,将哈萨克族的两种乐器演奏得优美动听。
当伊斯兰教还未传到那拉提草原时,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民众大多信仰萨满教,伊斯他斯·乌马尔的家族就是当地的萨满世家。当伊斯兰教传播到这里时,萨满的文化痕迹逐渐在伊斯他斯家族消失,这个家族中只保留了哈萨克族医术和斯布孜额的传承。到伊斯他斯·乌马尔时,斯布孜额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第7代。
斯布孜额是哈萨克族公认最难学的乐器,因此,会吹奏斯布孜额的人也成为哈萨克族同胞敬重的人。伊斯他斯·乌马尔因为熟练掌握了斯布孜额和冬不拉这两种乐器而成了哈萨克族中的佼佼者。
看起来那么普通的一根管子,上面仅有3个眼,但像伊斯他斯·乌马尔这样的哈萨克族同胞,却能用它吹奏出美妙的声音。这也许就是在外人眼中斯布孜额充满神秘感的原因。而令那拉提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同胞称奇的是,伊斯他斯·乌马尔带着他那长约1米、没有一个眼的斯布孜额出现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肯弹唱的盛会上,将斯布孜额一头含在嘴中,一头顶在脚面上,手中还抱着冬不拉。观众首先看到的是他弹起冬不拉,随着冬不拉欢快韵律的节奏响起,那根神奇的管子也发出了悠长的音律。如今,更让人称奇的是,无论是水管子、皮管子、木管子,伊斯他斯·乌马尔都能当做斯布孜额一样,吹奏哈萨克族引以为豪的民族之音。
在哈萨克族同胞居住的地方,总有一些和伊斯他斯·乌马尔一样的老艺人,他们传承着斯布孜额,共同守护着这一古老艺术的最后阵地,新疆布尔津县阔斯特克乡的哈萨克族艺人哈德力别克·好安就是其中一位。从1970年至今,他已经坚持吹奏斯布孜额整整42年了。
和伊斯他斯·乌马尔手中的斯布孜额不同的是,哈德力别克·好安的斯布孜额看上去像一支笛子,它是用掏空的向日葵秆做成的。秆身上开有4个孔,孔与孔之间的距离约3指宽。当老人将斯布孜额竖起来时,笔者看见了一个吹奏竖笛的艺人模样。只见老人双眼微闭,用牙齿咬住管口,吸了一口气,两个腮帮子鼓得圆圆的,借助肺部气流的压力,浑厚的声音便响了起来。
让哈德力别克·好安在40多年前迷上斯布孜额的,是流传在布尔津县哈萨克族中的一个传说——晚上将马关在一起时,它们会相互嘶咬。然而,当马一听到斯布孜额的声音,就会立刻安静下来,甚至耳朵还会随着曲调而左右扭动。这一传说不仅引起了哈德力别克·好安的好奇心,也激起了他学习吹奏斯布孜额的兴趣。如今,他是布尔津县的斯布孜额民间传人。
冬不拉制作,现代工艺与古老艺术的融合
和斯布孜额相比,冬不拉在哈萨克族中就显得比较普遍。在伊宁县阿吾利亚乡布里开村,制作冬不拉的第三代传人、农民巴克提努尔·阿尔叶哈孜于2011年初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民族乐器、民族装饰两项外观设计国家专利证书。
和斯布孜额源自民间传说不同,有关冬不拉的来历,在哈萨克族学者贾合甫·米尔扎汗所著的《哈萨克族》一书中,就有着明确的记载:古时候,有一只山羊从山崖摔下,正好摔在一棵树上,山羊的腹部被树枝划破,内脏流到外面。山羊的尸体干了以后,羊肠在风的吹动下发出响声,于是人们由此而得到启发,用木头和山羊肠子制作了冬不拉。
探访巴克提努尔·阿尔叶哈孜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目前他已经离开偏远的村庄,在伊宁市的喀赞其民俗一条街上开了一间店铺。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是他制作各种各样冬不拉的地方。在这里,他制作出了“阿拜冬不拉”、“江布尔冬不拉”和“微型冬不拉”等。
巴克提努尔·阿尔叶哈孜家的冬不拉制作是从他爷爷开始的,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他自己则是从11岁起就开始跟着父亲制作冬不拉,这一做就再没停止过。2009年3月,他不再满足于自己在当地已成为知名冬不拉匠人这一荣誉,只身前往伊宁市,在喀赞其民俗一条街上选择了一家铺面,专门制作民族手工艺品。由于他制作的乐器尤其是冬不拉工艺精细,所以深受游客的喜爱。有的游客来这里并不完全是为了买乐器,而是将观赏他制作乐器作为一种享受。
巴克提努尔·阿尔叶哈孜在制作冬不拉的过程中,总是思考着将现代工艺怎样融进古老的艺术品中,这正是他能获得两项冬不拉制作工艺专利的原因吧。
(编辑:阳希)
.
上一篇: 甘肃裕固族传统乐器“天鹅琴”重获新生
下一篇: 古老奇特的民族乐器“芒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