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布刀和工布人
2013-05-13 12:02:19 作者:次吉 来源:西藏日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制作精良的工布藏刀(资料图)
工布(藏文音译),意思为凹地大谷口。地处拉萨东部,当地居民把工布分为上工布和下工布,尼洋河上中游部分叫上工布,其余地方为下工布 。据东噶藏学大辞典记载:“工布即吐蕃卫藏四茹(卫茹、约茹、叶茹、如拉茹)之属,约茹东面地处年楚河上中下游地区娘铺、龙普、工布。年楚河上游大小支流汇合至工布江达县境内流域叫做娘铺;从雪卡至年楚河处为龙普;楚河和雪卡大河交汇处至下工布孜拉岗之间叫做工布。”工布地方位处色齐拉的南麓,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会合处的北岸,是一片冲积平原,土地肥美,物产丰富 。第穆摩崖石刻《西藏历史上的铭刻和碑文综述》记载:“ 吐蕃王朝所属十二小邦之一的工布王就是这一带的部落首领。” 关于工布王的历史渊源,很多藏文历史文献都有记载,公布第穆萨摩崖碑就有一段文字专门做了记载。摩崖石刻上说:“天神六兄弟之子尼赤赞普来主人间,化现于天山之侧,至直贡赞普七代。居琼瓦达孜堡寨。直贡赞普之子长为聂赤,幼为夏赤,夏赤继承赞普王位,长兄聂赤来到工布被拥为工布王。”
工布藏刀“阿夏”和日喀则拉孜藏刀是整个西藏较有名气的民族代表器物之一。在西藏,藏族人认为铁是吉祥宝物之一,不论是男女老少,腰间佩戴藏刀的主要原因是防范妖魔鬼怪和怪兽。男子佩戴藏刀更是展现一种威猛、彪悍的男子汉气魄。特别是在广大农牧区,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所形成的饮食习惯,藏刀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如今,藏刀逐步形成独具魅力的西藏民族品牌,推动着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工布藏刀的原名为“加玛”,后来演变成“阿夏”。之所以叫“阿夏”,是因为工布地区的地方王称呼为“阿杰”,他所统治区域的人们叫“阿达”,“阿达”们在腰间佩戴的刀子就叫做“阿夏”。“阿夏”是藏语音译,“阿”是语气词,“夏”是砍断、斩断的意思 。
工布藏刀“阿夏”刚开始是从波密传到错高的,传到了错高之后,便成为了价值连城的“阿夏”。相传是由当地冶炼的铁块铸成,其铁块分别是从巴松湖湖尾找矿冶炼的铁块;仲错湖边冶炼到的铁块;朱拉草甸边冶炼的铁块,由这三个地方冶炼的铁块铸成的“阿夏”便是无价之宝。过去,要是哪家的男主人佩戴“阿夏”就能显示出该家庭的富裕程度、社会威望和受人尊敬的程度。然而,如今在工布的铁匠们利用汽车的废旧钢板来代替之前自然界的铁块,获取铁块越来越容易,加上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交通也日趋便利,任何条件的一家之主都能佩戴得起“阿夏”,“阿夏”从之前的奢侈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阿夏”主要流行于西藏东南部的工布,这与工布的地理环境、气候、资源、习俗和当地居民的思想和物质的发展有重大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阿达”们一般要佩戴“阿夏”,主要是为了在茂密的林区开路、砍树、防野兽,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和改造自然环境、适应生存需要而产生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工具。“阿夏”在工布人野外作业期间,特别是狗熊、野狼等猛兽光顾的时候用来防身。在村内开展宗教活动,比如跳梗舞、射响箭、赛马等活动之际,佩戴“阿夏”成为一种习俗。
“阿夏”从最初的奢侈品演变到今天人们的生活必备品,从打猎工具到宗教活动中的运用,都无不证明了“阿达”离不开“阿夏”。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