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国内新闻

创新方式方法,促进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代际传承

2015-01-03 22:15:02 作者:马小燕 石三毛 来源:中国民族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 

    广场健身锅庄舞。

       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是西藏各族先民在历史上经过不断地去粗取精后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蕴含着藏族先民的集体智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使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化多样性做贡献

历史上,由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长期束缚,西藏文化一度以宗教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西藏各族民众的不懈努力,西藏文化的发展日益多元,彻底改变了宗教文化独尊的局面,特别是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类型文化更是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片而声名远扬。经过近十年的持续保护,西藏现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800个、传承人1000余名。其中,藏戏和格萨尔史诗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藏族唐卡、藏族造纸技艺等7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8名传承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23个项目和350名传承人入选自治区级名录。这些代表西藏农牧业传统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藏各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被西藏各族人民普遍认可、广为流传、喜闻乐见的文化遗产,是西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撑起了西藏民族文化的脊梁,是藏族文化的灵魂所在。因此,保护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为进一步保护西藏优秀传统文化,西藏各级政府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例如,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放生活补贴,扶持传承人兴办企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另外,唐卡画院、拉萨城关区古艺建筑公司、拉萨岗地经贸有限公司等一批文化企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核心,不断开发新的文化产品,使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地传承,这既有利于传承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了积极贡献。



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西藏人民反对列强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为扩大在华利益,英帝国主义于1888和1903年两次入侵西藏,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曲米辛谷大屠杀”,西藏军民立下“誓死抵御,决无二心”、“战至男尽女绝决无反悔”的誓言,对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谱写了保家卫国的华彩乐章。即使在抗英斗争失败后,西藏人民还坚持不同英印贸易,抵制印度茶业运销西藏,拆除英印所立的界碑,到自己的牧场上放牧,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这种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成为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流传至今。如今,西方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不断变换手法,进行包装,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对我国进行渗透,妄图破坏西藏稳定,实现其不可告人的阴谋。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我们要不断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号召大家自觉与西方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进行斗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捍卫西藏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的伟大成果,使爱国主义精神常驻,使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之树长青。

将西藏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技术结合


千百年来,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具有以人为媒、流动性弱、传播性慢、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特点,这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节奏不相吻合。近年来出现的“全民健身热”使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向流行文化的华丽转身。当神州大地盛行广场舞时,藏族歌舞因为其欢快、豪放、节奏感强的特点而大行其道,成为大妈们的宠儿,稳居广场舞排名榜首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广场舞这一新兴事物的发展推动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拉近了内地民众与西藏民众的心理距离。

不能否认,在生活节奏加快、低头一族盛行、电子媒介为王的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古老的传承和传播方式遇到挑战。“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既挑战了传统文化,又为优秀传统文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国西藏网、中国西藏新闻网、藏人文化网等知名网站为人们提供了全方位展示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手机藏文软件和手机报的广泛使用为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实现免费向公众开放,显示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是适应时代发展内在要求的具体表现。

此外,一些国内社交网站也时不时出现一些西藏文化元素。例如,2014年6月18日,“西藏大学校花”成为猫扑网上的新宠,点击量高达百万次,在给世人展示西藏大学生生活状态的同时,主人公的着装也引发了网友们对藏族传统服饰的讨论。博客和微信则使人与人的交流呈现出动态化和随意性的特点,也使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更加宽广,形成了以点带面、不断扩大的趋势。今后,我们要利用新媒体技术,使西藏优秀传统文化超越族别、超越国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熟悉。



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结合

党和国家在1984年召开的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发展旅游业,距今已有30年。在这30年间,西藏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为西藏经济的主导性产业之一。特别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随着交通的便捷,西藏旅游业出现了井喷式发展,西藏有限的旅游接待能力与庞大的游客数量间形成了供需矛盾。在政府的支持下,西藏的家庭式旅馆蓬勃发展,藏家乐、林家乐、农家乐等形式多样的旅游接待点不断增多,西藏的广大农牧民也吃上了旅游饭,投身旅游业成为农牧民增加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据西藏官方统计,2013年进藏旅游人次为1300万人,2014年西藏预计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将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00亿元。旅游业的发展给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来了新的动力。

如果说旅游业是无烟工业,那么西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最重要的工业原料。国内外游客到西藏旅游,除了欣赏美丽雄奇的自然风光外,通过参与式体验来感受迥异的民族文化则是最大的愿望。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往往能给外地游客以全新的感官体验,也给了西藏民众自信地展示自我的机会。每年雪顿节期间,罗布林卡和龙王潭公园都会举办盛大的藏戏比赛和展演活动,吸引着西藏民众与广大游客前去观赏,成功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展示,带动一批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藏戏,使之成为拉萨旅游的一张名片。除了约定俗成的大型民俗节日外,农牧民的家庭旅游接待点也成为民众休闲娱乐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场所,人们既是演员,也是观众,自编自演、即兴而发,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大型节日和日常娱乐两者相辅相成,构筑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现代际传承

青少年是传统文化的未来主体,是传统文化能否传承的关键所在。历史上,传统文化的传承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社会为舞台展开。随着西式教育在全球的普及,学校以集中性的规模化教育方式取代了单个的家庭式教育,随着人们受教育时间的不断延长,也剥离了个体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的纽带。因此,必须要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办夏令营等活动,寓教于乐,使青少年在学习中接触传统文化,并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性学习,最终实现代际传承。

西藏已经在拉萨中小学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教材,为青少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条件;自治区图书馆也利用六一儿童节和周末开展藏文书法、手工技艺训练、游戏体验等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自治区群众艺术馆也利用现有场地不断推出藏戏面具展、民俗服饰展、手工技艺展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前往观赏。

除了官方举办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外,民间社会力量也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西藏的各个唐卡画院、金银器皿厂中都活跃着青少年学徒,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一技之长,既可以养家糊口,也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了代际传承。

 


 

 分享更多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知识
欢迎关注公众微信服务号:cn_56china
欢迎关注公众微信订阅号:com_56china
中华民族文化网 http://www.56china.com
中国元素民族产品http://www.sinofolk.com
(欢迎订购民族服饰,民族产品,民族特色产品,民族中医药,可以定制 18001299866)

 

\

关注公众微信服务号:cn_56china

\

关注公众微信订阅号:com_56china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
精彩推荐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