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长阳:让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2015-09-07 13:53:12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人民论坛网湖北8月6日讯(程建辉)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武陵山区、清江中下游,是长江流域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著名的“长阳人”的故乡、巴人故里和土家族的发祥地,自古就有“佷阳古地,夷水名疆”之称。19万年前,“长阳人”已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晚期,长阳全境已遍布原始人群的足迹;4000年前,土家族先祖巴人廪君浮舟西征,开创了巴国文明的历史,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长阳人与香炉石遗址图片介绍(摄于长阳博物馆)
出土的古代乐器(摄于长阳博物馆)
近日,笔者在长阳实地调研土家民族文化传承时,长阳各级干部群众纷纷感慨,县里近年来打文化牌,让人民群众浸染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我们一路走来,一路欣喜。那么长阳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有那些可圈可点的亮点呢?长阳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县,地处偏远的鄂西南武陵山片区。而长阳的民族文化在全国有名。长阳土家人爱唱歌、爱跳舞,把生活歌舞化、艺术化。在希望的田野上,回荡着悦耳的山歌,欢快的薅草锣鼓声,农民踏着歌声、锣鼓声的旋律,挥洒着辛勤的汗水;男婚女嫁,姑娘们唱着哭嫁歌;人死了,丧事喜办,人们跳起撒叶儿嗬,通宵达旦,用歌和舞向亡者致哀;日落晚归,人们围坐一团,拨动三弦唱南曲,用歌声驱赶疲惫,用故事寓教于乐,在故事中消遣时光。正是有详尽的地方史料记载,“长阳南曲”、“土家撒叶儿嗬”、“长阳山歌”、“长阳薅草锣鼓”和“都镇湾故事”等相继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家族民俗艺术歌舞表演(摄于长阳博物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摄于长阳博物馆)
近年来,长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工作,深度挖掘土家族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探索出了一条民族特色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首先他们注重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激发文化创造力。早在2005年起草制定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法规草案,2006年6月10日开始实施。根据条例规定,成立了由县长任主任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和由有关专家组成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评审鉴定委员会;成立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文化保护网络,使得长阳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法制化轨道。同时,合理统筹规划推动土家民族文化事业篷勃发展。2010年,长阳根据民族传统文化分类特点,先后建立了“长阳南曲”、“撒叶儿嗬”、“长阳山歌”、“长阳花鼓子”、“都镇湾民间故事”、“民间吹打乐”、“薅草锣鼓”等7个民族生态文化项目保护区。其中都镇湾、资丘两镇被宜昌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乡,2011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确立为首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深化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着力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文艺精品,积极促进巴土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出土家族创世史诗歌舞剧《江山美人》,培育出土苗兄妹组合等民族文化精品名牌,使“文化长阳”、“清江风光”成为长阳的重要“名片”。具有代表性的土家民族文化特色的“长阳巴山舞”、“撒叶儿嗬”舞蹈作品先后获得文化部群星奖金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大型土家婚俗歌舞剧《土里巴人》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据了解,目前长阳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6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名。近10年来,通过制定民间文化传承奖励政策,举办各类“民间艺术师徒大赛”、乡镇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艺人传授技艺,张言科、覃远新、覃自友、刘为芬、刘泽刚、杨运实、罗炎琼等一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相继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传授民间文化,让土家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土家源文化广场效果图
以土家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长阳民族工作的新思路。近年来,长阳县委、县政府把原生态文化旅游作为战略支柱产业来抓,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加快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推进“土家源”文化工程,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