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苏州集》
2015-08-17 10:21:14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韦应物(737-792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十五岁时,韦应物为玄宗侍卫“三卫郎”,狂傲不羁,横行乡里。安史之乱后,他流落失职,才开始折节读书,并中进土。自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年间,他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
韦应物(737-792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十五岁时,韦应物为玄宗侍卫“三卫郎”,狂傲不羁,横行乡里。安史之乱后,他流落失职,才开始折节读书,并中进土。自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年间,他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兴令、尚书比部员外郎。建中以后(783年),韦应物先后出任滁州刺史、江州刺史,止于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他晚年寓居在苏州城外永定寺,卒于苏州官舍。
《韦苏州集》,又名《韦江州集》,共十卷,收诗歌五百多首,分古赋、杂拟、燕集、寄赠、送别、酬答、怀思、登眺、杂兴、歌行十类,附有宋代王钦臣的序。
韦应物早年横行放浪,中年后,因目睹时弊,思想有较大变化。其早期诗作,有鲜明的喜怒哀乐。如“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对长期遭受战争和徭役的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采玉行》、《夏冰歌》、《长安道》、《贵游行》等,都如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被残酷剥削的痛苦和不平。《杂体五首之三》以豪门贵族的奢侈无度,与织女的贫困相对照,并把那些危害人民的奸邪官吏斥为“袄鸟”,讽刺失职官吏为“何异城上鸱”(《杂体五首之二》)。出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诗人“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萌生“岁晏当归里”(《答崔都水》)的归隐念头。表现出诗人刚直不阿,不事权贵的品格。
韦应物也有一些慷慨悲愤之作,如在《睢阳感怀》中,斥责贺兰进明不肯解救睢阳之围,歌颂张巡坚守孤城的忠烈;《广德中洛阳作》中,对“王师涉河洛,玉石俱不完”的官军,表示莫大的愤慨;《寄畅当》中,更有“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的豪言壮志。《经函谷关》、《登高望洛城作》、《同德寺阁集眺》、《登重玄寺阁》等,也都是感慨时事之作。自居易的《与元九书》,曾称赞他的诗“才丽之外,颇近兴讽”。
韦应物的诗中,最为人传诵的是山水田园诗。后人常以“陶韦”或“王孟韦柳”并称,把他归入山水田园诗派。《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借江上暮雨钟声、独鸟归飞的独特景色,表现思念亲人之情,绝无雷同之感。《寄全椒山中道士》,则远离现实、过于孤寂,但语言凝炼自然,别具境界。其他如《赋得暮雨送李冑》、《寺居独夜寄崔主簿》、《游开元精舍》、《东郊》等,写景都优美细腻,传达出教人不易说出的感受。《滁州西涧》历来为人称道,不仅写出春雨中苍山野渡的幽静秀美,而且传达出行人待渡的怅惘心情。《西塞山》则又显露了韦诗雄豪的一面。韦应物的田园诗,与盛唐王维、孟浩然很不相同。韦诗多反映农民疾苦,代表作《观田家》,描绘春耕场面,颇有生活气息,而“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流露出对穷苦百姓的关怀。
韦应物山水田园诗中,写隐士闲适趣味的作品较多,写景抒情过于孤寂、低沉、消极,但在艺术上,已达到非常纯熟的境界。白居易称他“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与九元书》)。韦应物向往陶渊明的境界,其五古主要学陶。在山水写景方面,他也接受了谢灵运、谢朓。《四库全书总目》称他“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但以为步趋柴桑(陶渊明),未为得实”。这些分析、评价,都是比较恰当的。
《韦苏州集》,有影印宋刊元配本。明代嘉靖年间,华云刻本,十卷,增附录一卷,题《韦刺史诗集》,也有影印本,一名《韦江州集》。清代项有翻印宋刻本。民国时陶风楼影印南宋刘辰翁校点《韦苏州集》。今有孙望《韦应物事迹考述》、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可参考。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