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国学热”现象:真热还是虚火
2015-08-17 10:46:55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近年来,国学、国学阅读和国学教育,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古人的节目陆续播放,一些地方还有老师着汉服上课、学生进孔庙祭拜的事情,足见人们的热情。但是,越
近年来,国学、国学阅读和国学教育,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古人的节目陆续播放,一些地方还有老师着汉服上课、学生进孔庙祭拜的事情,足见人们的热情。但是,越是这种言必称国学的时候,越需要认识国学的内涵与外延,辨析其中精华与糟粕,了解其价值与意义。因为,惟有真正的了解,才有真正的热爱。
所谓“国学”,是关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学问。其所蕴涵的内容,实为中国所特有,或在中国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人文环境,乃至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特定条件下所形成,或在中国文化母体中孕育、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学问总和。就其外延说,它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文化整体,其中也必然含有精华和糟粕。
一种独特的价值思考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似乎潜伏着全面危机。有些危机,业已爆发且愈演愈烈,如人们熟知的环境、气候、能源、生态等,这些均属于构成人类生存处境的自然方面。此外,还有社会、政治、经济、道德、观念、思想、精神等,这些皆属于构成人类自身存在条件的社会方面。这两个方面,虽然在现代语境中,已被反复研究,达至繁密,但其大方向却逐渐迷失;而在所谓“国学”的语境中,上述两个方面被十分简要地概括为天、地、人三材(才)之道。而天、地又皆属自然,于是所谓的“三材(才)”又被简化为“天、人”两端。国学中的天人关系说,虽然简要,但其大方向却始终明晰,它关涉或涵盖着人类生存的基本信息和基本原理,故中国古人所创造的“天人合一”理论,始终从源头上把握着人类生存的大方向、大道理或大智慧。
对于近年来出现的“国学阅读热”或“国学热”,其意味虽多,而其最大的意味,莫过于试图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面危机寻找一个可能的解决之道或提供一种有别于西方文明的价值思考。
这里,我们无意夸大“国学”的作用,因为对“国学”概念本身,即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诠释和理解;甚至在所谓的“国学”中,尽可以找出许多在今天看来属于不合时宜的东西。但这并不影响国学中包含的合理因素和合理内核。最近,一位法国哲学家在其文章中说,文明政治的任务,是汲取西方文明之精华,去其糟粕,通过融合东方文明的重大贡献而创造出新的文明体系。这位西方哲学家的上述言论,是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之前说的,他似乎已敏锐地预见到西方文化及其指导下的发展模式,对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已显得“贫乏”和无能为力。
我们无意全盘否定西方文化,正如不能因国学中含有某些糟粕而全盘否定国学一样。问题的关键在于总结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会出现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全面危机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危机。一些聪明的西方人已通过对西方现代性的反思,提出“融合东方文明的重大贡献”,以纠正、补充和调整西方文明的不足,从而创造出一个既能超越西方现代性指导下的工业文明,又能解决当今人类所遇到的生存发展危机的新文明形态。可以预见,东西文化及其他优秀文化的互补共生,是今后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在常态中演进
西方文明的优点和中华文明的缺点,自上世纪初我们似乎已“了然于胸”。而今天则不然,虽然人们心中还多少残留一些微薄的民族文化记忆,但是很多人却不知自己民族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价值和特质以及它的发展趋向,更谈不上对国学核心价值和核心理念的认识和了解。在此情势下,拿什么去与西方文化融合?拿什么参与不同文明的对话?拿什么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拿什么去建设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国学有精华,也有糟粕,扬精华弃糟粕,不能含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走过许多弯路,有过许多教训。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仍是当前国学热中的主要倾向,尤其值得注意。有些人并不知道国学为何物,却盲目排斥,谓国学抗拒进步,抗拒科学民主,主张要像“五四”时期那样,把国学统统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有这种现象的大量存在,可知国学非热而实冷。
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国学热的虚火。有些人利用人们对国学的热情和判断力不足,甚至在报纸、图书、讲坛、传媒上一哄而起,把国学变成捞取名利的工具,鼓吹向古人学习如何走捷径;如何赚大钱;如何耍权术、保权位;如何求神佑、避灾祸,甚至如何得长生、玩女人等,以国学的名义兜售假、冒、伪、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糟粕。这些国学热之虚火,恰为一些人提供了攻讦和否定国学的口实和弹药。虚火不熄,则国学亦不能真热。
检验国学是真热还是虚火,应有两个起码的标志:一是国学教育是否真正走进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并成为终身教育,从而使国学非热于一时一地,由热转为常态;二是国学是否具有核心价值和文化精神的社会实践,其中包括和谐社会和国家软实力建设;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国际话语权的确立;全民素质的提高和政治文明的进步;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社会规范的有序等。
国学的内容纷繁复杂,人们阅读国学也应该理性对待。第一需要有选择性。国学著作汗牛充栋,虽然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成分,正是这种良莠并存的状况,使得国学阅读尤其要注重甄别,择善而读。第二,阅读国学著作,需要培养慢读与重读的习惯。国学经典不同于网络上速生速朽的文化产品,它是一种智慧的发酵与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哲理,惟有细细咀嚼,才能领悟。一遍不行,便再来一遍,久而久之,才能逐渐进入“温故而知新”的境界,每次重读,都有新得,如此读书,才会收益无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阅读国学需要“转识成智”,“下学上达”。国学究其根本,是滋润人生、净化心灵的学问,使人之所行不悖规律,合乎大道,所以我们阅读国学,应该越过工具理性,到达价值理性,使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成为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润泽与提升。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