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设计师建言云南民族服饰产业发展应尊重民族文化
2015-09-08 21:01:56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是一个正在形成的学科,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而民族服饰工艺是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内容,其研究尚未真正展开。但在采访接触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不少本土设计师为云南品牌融入世界、影响世界奠定的自信。在未来成长过程中,如何利用本民族元素的利器找到发展坐标,是云南民族服饰产业必须要完成的作业。
现状
“山寨快消”冲击原创空间
“从《云南印象》全国巡演后,云南民族服饰就逐渐升温,而且杨丽萍一直都喜欢穿民族元素的衣服,就算是普通衣服也要有个绣片。在她潜移默化的带动下,穿民族服饰上街也慢慢变得不‘违和’了。”孔雀窝负责人杨丽燕说,云南民族服饰的发展离不开杨丽萍影响力的带动,但在当下市场,好的民族元素服饰依然只是“小众”。“虽然有市场跟风,但真正设计、用料都上乘的民族元素服饰,却因价格高、面料及手工刺绣不易清洗等原因局限了它的受众群体。”
优秀产品势必带来山寨跟风,“杨老师只要穿过哪件衣服上媒体,第二天网上到处都是山寨‘同款’!”对此,杨丽燕是哭笑不得。
“云南市场一直充斥着以旅游产品为主的所谓‘民族元素’,但真正的手工艺反而少见。”云南工艺美术学校教师王云虹说,面对这样的市场,会有一种真正的手工艺已失传的感觉。而通过山寨快速复制的快消文化,则仅仅是把手工艺的表面形式机械地复制出来,传递给旅游者的印象仅仅只是低廉而已。
舞台服饰视觉化
生活服饰模式化
设计往大说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它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属性,决定了不能将设计仅仅停留在产品本身的形式和功能的研究上,需展示产品的民族身份和文化内涵。
“云南民族服饰处于舞台服饰视觉化、生活服饰模式化的局面。这种设计趋势,是地方从业人员面对市场特点的共识而形成的,似乎只有这样才有市场。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瓶颈。”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杨阳副教授说,形成这样的局面有4个原因。“首先,是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片面理解;其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文化层次不高;再者是制作材料和品质低下;最后是滞后的设计。”
纳苏品牌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樊志勇也坦言,目前云南民族服饰的民族性太强,和实际生活太割裂。“在设计方面,大多数人对民族文化的提炼还停留在原始的复制粘贴阶段,没有做到设计的融合及深层次的提炼。”
此外,樊志勇还认为,云南民族服饰产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办法形成闭合产业链。“别人都在抱团发展,而云南的企业还在以摆摊摊方式卖产品。”
建言
设计就是要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面对当下成熟的消费者和市场,既要保持传统民族文化内涵,又要顺应时尚潮流变化。所以,灵活的设计思维以及积极的应变能力对设计师们显得尤为重要。
从学院派角度,杨阳眼中的民族与时尚、传统与现代虽是矛盾的双方,但正因有矛盾、有对立,在视觉上才能形成碰撞、产生对比,这是符合审美心理的。只是这其中必须根据不同消费人群,把握好对比的方式和程度。“我们的设计就是要不断平衡两者的关系。至于民族身份和文化内涵是民族服饰原生性的问题,时尚化势必会破坏民族服饰的原生性,很难兼顾,因为民族服饰的文化来源于本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离开这个背景,服饰就只是显性符号。在时尚化民族服饰时,很多时候就只能移植可见的形式,无法移植一种文化,因为在时尚化时文化主体已变成了符合时代发展的设计主题了,这是另一种文化。”杨阳认为,只有看到这一点,可能才不会在这一问题上纠结,制约设计的创新性。
以品牌设计带动地区设计理念
品牌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所以要把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业内公认的最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要打造出一系列国内外认可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中低档山寨越来越快,但我们拼的是设计和质量,做一件衣服要做两到三天,一块绣片要半年到一年,这样品质化的坚持才能真正打造传承百年的品牌。”杨丽燕说,杨丽萍的鸭舌帽如今遍地都是,市场上消费这类产品的大有人在,但即使如此,孔雀窝一路走来,依然是良性循环。
在杨阳看来,在一个成熟的服装市场,必须是多种模式并存,才能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只有借鉴发展成熟的服饰产业模式,以品牌设计为主,这样才能以品牌设计带动地区设计理念,扩大消费市场。而创建品牌要从不同的途径入手,既有高端的定制品牌,也有中低端的大众品牌,既有地方性产品,也有国际化的产品,这样才能形成立体产品空间。”
尊重民族文化 坚持原创设计
在与许多设计师聊天中,他们都会谈到一个问题——尊重民族文化。
“坚持原创不仅是业界职业操守,也是对文化的尊重,山寨只是短暂的氛围,不要为了短暂的利益对民族文化做借用开发,如看到一个好图案,不做任何处理就贴到衣服上,这是一种不尊重的运用。”樊志勇说,要么传承得更精辟,要么创新得更有意义。
此外,对于“手工”的坚持,也是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的尊重。
杨丽燕也是“手工”的爱好者,孔雀窝85%的商品都是手工刺绣完成。“刺绣文化作为少数民族为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而渐渐形成的一种传统,但随着现代化生活的发展,绝大部分人涌向城市务工,民族手工刺绣基本已成为历史而被搁浅。而‘孔雀窝’目前在绣片这一块,由固定老艺人来承担,因为也只有他们具备承担的能力。我们努力发现并挖掘这种民族文化,同时也竭尽所能保全这些传统文化的留存和传承。”
“以机械化来代替手工,从材质上来说就不可能做到与人贴近。”在王云虹看来,首先要尊重真正的手工艺人和手工艺品,才能提高手工艺品的重要性,进而促使人们对民族地域文化日益重视。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