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一个民族自治县的旅游突围

2016-04-02 23:01:28 作者:阳化杰编辑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放开搞活的市场化运作,在保护中开发的兴旅举措,再加上即将到来的全民开发旅游热潮和全域景区化的发展模式,一个生机郁勃的新门源将再次迎来华丽转身
\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放开搞活的市场化运作,在保护中开发的兴旅举措,再加上即将到来的全民开发旅游热潮和全域景区化的发展模式,一个生机郁勃的新门源将再次迎来华丽转身——

  一个民族自治县的旅游突围

  银装素裹的岗什卡雪山,层林尽染的仙米林场,连天接地的油菜花海,锦地千里的广袤牧场,穿城而过的浩门河水,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门源回族自治县可谓是被造物主格外眷顾的一个“宠儿”。

  打开谷歌地图我们可以看到,这片犹如天上人间般的金色大川,坐落在青藏高原东北隅的祁连山东段,东西长约156公里,南北宽计103余公里,总面积690多平方公里,是青海的“北大门”,也是省会西宁的“后花园”。

  境内多样的地理地貌、高寒温暖性的冷凉气候、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打下了门源县域经济发展的厚实“家底”。也因此,这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多民族聚居的回族自治县,在走过了急功近利式的矿产开发、小打小闹式的乡镇改造、零零碎碎的农业开发等等弯道之后,开始扳正方向,瞄准定位,展开了一场长达5年的旅游突围。

  顶层设计:眼界一定要开思路一定要宽布局一定要合理

  3月21日,记者从门源回族自治县第三次旅游发展大会上了解到,“十二五”以来,该县依托富集且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民俗风情、休闲度假和自然风光四大特色旅游产业,精心打造“大美青海·花海门源”品牌,全县旅游业得到全面快速发展,旅游经济更是实现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县旅游总收入达到13.61亿元,游客接待总人数709.4万人次,较“十一五”分别增长258.2%和110.5%,且人均消费增长71%。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198.3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4.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和31%。

  好漂亮的一组数字!如果用上描摹当地景致的抒情式口吻,大有“层林深黄浅绿,不让姹紫嫣红”的意蕴。

  说起门源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不得不提及被当地群众称呼为“我们的董书记”的县委书记董金明。这位2011年8月走马上任的少数民族干部,不仅自己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门源人,而且用自己的双脚几乎跑遍了全县109个行政村的山山沟沟,去年还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荣誉称号。

  10年县委书记的职业历练,加上对家乡父老的挚子情怀,董金明带领县级领导班子真抓实干,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辉煌“十二五”,迎来了全县发展史上最快的5年,迎来了老百姓受益最多的5年。用县委副书记王兴辉的话来说,正是董书记带头坚持不懈地“往下跑”,才使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民心,激发了全县干部踏踏实实干事创业的热情。

  在这样一种躬身干事的氛围中,门源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参与”的模式,举全县之力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建设特色高原旅游城镇,力争建成“高原生态旅游名县”。

  蓝图绘就,举措跟进。

  5年来,全县上下着重围绕一山一海一河一镇一园“五个一”工程(即岗什卡雪峰、百里油菜花海、浩门河、浩门镇及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行业管理和旅游开发企业的扶持引导,拓展“大美青海·花海门源”品牌的影响力,使旅游业快速成为拉动县域经济的“龙头”产业。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县不断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着重支持景区旅游交通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景区品质提升、旅游宣传促销和重大旅游活动等,累计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与此同时,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也由“十一五”末的4313元增长到目前的8754元,翻了一番还多。

  旅游开发:让景区经得起游景点留得住人商品有人愿买

  “门源已经迎来新一轮旅游开发的春天,要让景区经得起游,景点留得住人,商品有人去买!”这是董金明在全县第三次旅游发展大会上发出的号召。

  事实上,门源的旅游业这几年真是很热、很火了,热得新建兰新高铁途经的门源站接站人数远远超出了设计容量,火得旅游旺季浩门镇周边“一房、一车、一票”难求。更有甚者,一个180元的床位,可以涨到810元还到不了手;一趟原本只需百八十元的往返车费,500元还搞不定;一张景区门票变相加价,从业人员欺蛮宰客更是不在话下。

  虽是问题,但也折射出门源旅游的火爆程度,让门源人认识到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在发展中解决。

  面对火热的市场和市场上表现出的问题,门源县委县政府明确,旅游市场火红的背后,更得有一双“有形之手”去规范管理。用市场化运作解决资金问题,用履职尽责强化行业管理,用“拿来主义”做强旅游产业,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不能放任自流,不能自毁长城,不能让人家不敢来门源。

  对于一个每年只有300万元县级旅游基金和少量省级旅游发展基金的县级城镇而言,要想支撑整个产业的快速优质发展,这点资金委实捉襟见肘。

  于是,在门源旅游业打牢基础的“十二五”,县委县政府敞开胸襟,放活政策,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旅游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建立“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旅游开发机制,调动和吸纳民间资本,着力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景点。

  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质的旅游资源,像两张“金名片”,吸引了当地社会资金和县外投资商的青睐。

  2012年,门源“花海芬芳浴”景点成为首个由民营企业自主开发经营管理的景点,“花海赛马场”也由个体自建;泉口镇吸引社会资金初步完成“冷龙海祭”景区开发和“十公里乡村生态文化体验走廊”建设;圆山观花台景点作为“百里花海”的代表性景点,2015年导入市场机制,面向社会招商,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投资商签订投资3100余万元的开发协议,全面启动了景区大门、山顶平台、滑索、热气球升空平台、木质环形观花栈道、山腰观景平台、农牧民土特产品销售摊点、游客集散广场及停车场等建设项目。

  与此同时,利用青石嘴至克图公路横贯百里油菜花海的景区资源,采购欧式小火车,为游客提供进一步深入花海亲近体验的空间,一期投资预计今年6月底全部投入使用。

  还有,建成了总投资400多万元的13座旅游厕所,东海大峡谷、祁连山天池、岗什卡滑雪登山基地、东旭高原桃花源等景区的招商引资不断推进,今明两年内上述景区景点有望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利用。

  旅游基础条件的日益改善,助推了门源乡村旅游的持续升温。县委县政府紧密结合省上近年来实施的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美化净化县域环境,推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截至目前,门源回族自治县乡村旅游接待点达138家,其中星级旅游接待点35家;有各类宾馆60家,其中星级宾馆7家。“十二五”期间,全县仅乡村旅游就接待游客3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亿元,分别占到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43.7%和19.1%,成为门源旅游经济新的支柱。

  上下同心:树立全民开发旅游的意识真正让门源山美水美人更美

  每年夏季,是“中国最美油菜花海”和“全球十大绝美花海”——门源油菜花盛开的季节。络绎不绝的八方游客,绿色有机的特色美食,享誉全国的土特产品,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门源,已然成为青藏高原东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真正搞好、搞活了,不愁门源没人来,不愁门源没人住,不愁门源的百姓富不了。”也是在第三次旅游发展大会上,县委书记董金明动员全县上下握紧拳头,齐心协力为建设一个更加美丽的新门源而努力奋斗。

  面对旅游业的全面转型升级,面对旅游市场的细分人群,面对旅游产业的做强做大,与董金明一唱一和的县长黄继成同样信心满满:“‘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在‘十二五’打下的坚实工作基础上,坚持深化改革、依法兴旅,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创新驱动、项目带动,坚持产业融合、统筹推进,坚持生态为要、民生为本,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化转变。”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从中尝到甜头的门源县委县政府,更是对此深信不疑,并在今后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上更加注重市场化运作,通过招商引资聚拢社会资金,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促进门源旅游业出效益,上台阶。

  根据《门源县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十三五”期间,全县将以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名县”为目标,凸显绿色生态、民族特色,挖掘“一山、一海、一园、一河、一城”等独特高原生态资源和民俗宗教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等资源,打造西部岗什卡雪峰、中部百里油菜花海、东部仙米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三大核心景区,以浩门河黄金景观廊道为串联,以特色乡村旅游为辐射的不同旅游精品带,逐步形成“一条生态景观河、三大生态景区、五条精品旅游线路、七个主体乡村旅游集中发展片区”的格局。

  山美、水美、人也要美。拥有近16万人口的门源回族自治县,农牧民占到了全县总人口的八成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大统筹力度,以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抓好乡村旅游,真正将乡村旅游产业培育成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型主导产业。

  近年来,全县各级乡镇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此带动粮果种植、畜牧养殖、手工编织、观光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和餐饮、住宿、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成功打造了珠固乡东旭村高原桃花源乡村旅游示范基地,泉口涌翠乡村文化生态体验走廊、浩门镇疙瘩村农家院集中发展区等基地型、示范性乡村旅游片区,呈现出一基地一特色,一基地一文化的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通过积极挖掘、整理民间特色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公布命名了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步形成藏族“华热”歌会及服饰表演、回族“宴席曲”演唱会、花儿会、南关清真寺回族民俗展、赛马会等地域特色鲜明的会展文化和以赛马、射箭、摔跤等民间文体活动为主的草原文化。

  据统计,目前全县直接从事旅游生产与服务的人员达3100人,间接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农牧民从中受益匪浅。仅“十二五”期间,就有1000多贫困人口通过旅游业实现脱贫,旅游业正成为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民生产业。桃花开,丁香绽,春意浓。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放开搞活的市场化运作,在保护中开发的兴旅举措,再加上即将到来的全民开发旅游热潮和全域景区化的发展模式,一个生机郁勃的新门源将再次迎来华丽转身。

上一篇: 超萌泼水节 狂欢民族村

下一篇:无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