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美哉梁山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7-24 11:01
标题: 美哉梁山
作者;成三顺

与友相约登高陕西合阳县城北边的梁山,一路欢歌笑语,从心底里唱出的“红色娘子军”\"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片段在车内回荡。出合阳县城北上,沿途杨树就像敲美好的乐曲一样在向我们一行人哈哈欢笑,依依垂柳就像一个腼腆的大姑娘一样在向我们点头微笑说;“欢迎欢迎”,大道两旁的万亩苹果花香透过车窗扑鼻而来,訫人肺腑,绿色的麦苗就像足球场上的绿茵地一样,给人无限的遐想,远处的梁山,张开着双臂把我们来拥抱,我们无比喜悦地投向梁山的怀抱,把美哉梁山亲吻,把美哉梁山游览,把美哉梁山体验,陶醉在美哉梁山之中。
  一、梁山之美在于它是一座历史名山。                           梁山位于合阳县城以北的甘井镇北部,是一座横亘于合阳与黄龙县交界的名山。【诗经,大雅,韩奕篇】上早有;“奕奕梁山,唯禹甸之”的记载。清乾隆三十四年本【合阳县全志】载;“梁山,在县西北,距今县城四十里。峰二十有四。旧志云;逶迤最远,望之如屋梁。据说上古时,禹母耕织于莘,禹劈龙门而疏黄河水,以梁山为甸,梁山为中原之名山,天下皆以梁山为高。再之,唐、宋、金、元、明、清代代在此山建寺修庙,塑像颂经,香火延续千年不断,好多高僧亦留迹于此佛教、道教兴盛之地。梁山东边山下是合阳徐水的发源地,西边山下是合阳金水的发源地,涓涓流水滋润着梁山的山山坎坎,为梁山增添了水秀之灵气。

    史载;汉武帝曾五次巡游河东,途经梁山,驻跸梁山脚下,合阳好多地方的地名和民间传说如;仙宫、城村、城后、鹅毛、如意、三池、龙亭 均与汉武帝有关。公元前113年秋,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再次巡游梁山,受梁山仙气、仙石、仙泉、仙草、仙女的感化,诗情大发,慨然作歌;“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为了纪念汉武帝对梁山的厚爱,人们把梁山的西峰美名为“武帝山”。

    明代关中高士韩邦靖在其【洽阳怀古】一诗中慷慨抒怀;“北望梁山麓,南瞻洽水阳。洽水梁山相眏发,阿衡之风高且长。”阿衡者谁?商汤之贤相伊尹。伊尹曾躬耕于有莘之野,洽川的灵气赋予他无尽的智慧,梁山的巍峨又给了他极高的志向。他终于遇明主而展奇才,辅佐成汤建立了帝业,成为世世代代被人们敬仰的“元圣”。梁山暮雨,是合阳的八景之一。曾任合阳知县的明代大儒赵维藩有诗赞;"奕奕危峰入远空,万民仰止戴神功。龙湫雾暗稀人迹,雁寒连云有路通。”这些美妙的诗句,至今仍闪烁着艺术的光辉。曾以【题秦庄襄王墓】一诗而名动京华,驰誉海内的康乃心,曾几度登梁山而揽胜景。他来到梁山脚下的"望仙宫“,联想汉武帝及其那首流传千古的【秋风辞】,不禁诗心荡漾,吟出了”断苑荒城烟雨开,汉家天子望仙台。故宫一自金铜去,唯有年年秋色来。“的诗句。至今令人难以忘怀。梁山是一道永远的风景,它之所以这么出名,是因为其雄伟的气魄、秀丽的风光、美丽的山水和浓郁的仙气吸引着人们去探古寻奇,透过时空去和远古沟通。      
    二、梁山之美在于曾是道教、佛教之传播殿堂。                       我们一行人沿崎岖不平的石径进入梁山景区‘,茂密的森林层峦叠峰,千余种奇花异草、名贵中草药,尽现眼帘。造型奇特、巧夺天工的巨石伟岸、挺拔。各种人文景观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内涵源远流长,至今保存完整的千佛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千余尊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陈坛老祖睡看黄河,神态安详,眼界宽广。顺铁链像猴子一样爬上山顶,一个个已经累得气喘吁吁,腿好像还有点颤抖,哈哈哈,可能是有点晕高吧?登上巅峰,举目远眺,群山环抱,郁郁葱葱,一览众山低,东望,母亲河黄河清晰可见,南望,秦岭华山依稀可见,山下万顷良田尽收眼底,让人不仅心旷神怡,神清目爽,被山风一吹,飘飘然如进入仙界似的,使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瑰丽。据查有关史料和合阳一些名人文章,民俗专家史耀增、李心文、党宪宗、张步学等人文集,给人们理出了清晰的思路。
    千佛洞,万佛塔,照影壁,睡看黄河风打碾,七十二“个金水担。”梁山寿圣寺遗址犹在,2000年夏季,当地群众清理其塔基时,发现十余尊精美的佛雕,经省上来的文物专家鉴定,为宋代所雕,艺术价值弥足珍贵。据考究,梁山寿圣寺当时还有天竺【今印度】僧人,足见其盛。民间传说梁山寿圣寺万佛塔;梁山怀中万佛塔,佛门弟子敬仰它,游客围着塔基转,福寿长增身体健。“位于梁山巅峰的蒼崖石室,当地群众叫千佛洞。据洞壁上的铭文记载,蹶于金代。1957年列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1990年普查,该洞室共刻佛718尊。石窟宽8,6米,进深6米,洞内地面高出洞前平台2,3米。洞内有东西两石柱,中间供文殊菩萨。四周皆有佛像围绕。明代【重修大云禅院记】中记载;“若梁山寺,在峰峦叠峰之中,规模壮丽,有镀金铜佛,贮经数千函。”可见其辉煌时的鼎盛。民间传说【千佛洞】;"盖世梁山有奇观,千尊佛像洞壁悬,佛教文化大发扬,闻名于世天下传。”照影壁原嵌在千佛洞内西侧,据传可以照出人的前世,今已不存,而嵌痕犹在睡看黄河在梁山小飞峰后,据传是水斎和尚坐化处。晴朗之日,在此远朓黄河,一览无遗。民间传说:陈坛老祖到梁山,他母跟随在身边,避难到此住洞洞,睡看黄河把景观,得时渡河到华山,一觉睡了八百年。“风打碾在梁山顶西端,此处风极大,可以吹动碾磙,由此故名。如今,碾盘还在,碾磙滚在山下乱石丛中。由此往下,有一风洞,深不可测,人站洞口,可闻洞内风吼。即使在六月炎夏,满身汗水,站在洞口热汗即干。实属梁山一奇。民间传说;”古传风打碾,听了很遗憾,风吹糠不见,省力又方便。“2000年重阳节前夕,西北农科院旱农专家李立科投资3000元在此安装了一台风力发电机,使奕奕梁山之巅亮起了”世纪之光“。每到夜晚,远眺茫茫梁山之巅,恰似银河下的人间仙境。再向山的西边,有一个风口子,原建有一个山神庙,山高风大,是上山担柴歇脚之处。今山神庙宇不存,但遗迹仍在.
    梁山的佛教寺院,影响范围之广,传承时间之长,建筑规模之大,僧众信士之多,均非普通寺院可比。立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至今尚存于大佛寺遗址上的【重修碑记】和甘井镇现在保存的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所立的【重修国清寺碑记】,均可说明,梁山在唐代已建有佛殿,至清初仍佛事兴旺。在当年朝山拜佛的人群中,有合阳各地的信士,有澄县、蒲城的捐资者,还有山西蒲州、平阳府等地的居士,还有两处石刻记有西竺【今印度】僧人来梁山参加佛事的记录。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士子农人,来梁山游览观光,捐施参拜者络绎不绝,其兴盛状况可见一斑。梁山以其风光秀丽,地理位置优越而被佛家视为莲花圣境,当之无愧,难怪探幽寻奇着,古往今来,人来人往。
    三、梁山之美还在于其奇观神奇,谜团难解。
    梁山的“宝灯”奇观,至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1999年5月12日晚上约21时,梁山千佛洞以西的山头上空,有一个火红火红的圆形物(直径约30多公分),好像早上初出的太阳,。半点钟后,又出现5个较小的,排列如月牙,前边的大,后边的小,但颜色不如第一个鲜红。红色的物体悬空不动,12点以后不见了。这种现象我在甘井镇工作时也听群众说起过。而且当时看到这种现象的群众不少。有村民刘耀武、刘德保、等等;连甘井镇朝阳村、西牛庄村的村民都看到了。1996年6月的一天晚上1点钟左右,也有过这种现象。城后村的老人说;“听过去老人说,梁山和武帝山第二层石崖间有过”宝灯“。但平时不易看到。过去出现”宝灯“的时候,村上也有几个人想去看个究竟,奇怪的是,快接近”宝灯“时,”宝灯“又不见了,向回走时”宝灯“又有了。
    梁山上空出现的”宝灯“到底是何物?目前尚难得到解释。村民们有将”宝灯“和”梁山图“中的无影灯相联系,有说几年前有三个和尚上山找过”宝灯'的等等。也有村民说,凡是见过梁山“宝灯”的村民,这多年的家里日子都好得多了。梁山“宝灯”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会不会像华山观日出,钱塘江观潮一样的形成一种”瑞兆“现象呢?人们在期待着.
    梁山还有一种国家一级珍稀保护动物,褐马鸡。据【辞海】载;褐马鸡属鸟纲,雉科。雌雄异体,栖于高山深林中,善疾走。仅见于我国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和西北部山地,终年留居。系我国特产的稀有珍禽。黄家坡村民郭建中家人在山中拣到该蛋后,曾经养过几个褐马鸡。方为人们知晓。

    四、梁山之美还有名人名景大放异彩。
    1999年5月7日陕西省著名作家贾平凹就上到梁山,回去后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感谢混沌佛像,发表在【人民文学】99,10月号上。2000年4月30日的【合阳报】在第四版还刊登过此文。
    2000年10月6日,甘井镇还举办过一次首届”梁山诗会“,合阳民俗专家、现陕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史耀增、等一批专家出席了诗会。合阳县人大办公室主任同春生和史耀增两人还于2008年11月出版了一本【梁山文萃】,使这次活动的诗文汇聚成书。


梁山还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像”挟马峡“,民间传说;挟马峡,马不踏,天马行空云里爬,走无声来影无踪,腾云驾雾行万程。像”蛤蟆嘴“,民间传说;蛤蟆嘴,黑风洞,传说叠石不能动,要把叠石搬洞口,夜间就要狂风吼。像娘娘洞;民间传说;走进娘娘洞,要把诚心敬,诚心把票捐,求子随心愿。像震风塔,民间传说;合阳八塔第一塔,梁山顶上震风塔,塔基建在宝塔梁,故名思意美名扬。像龟藏石,民间传说;藏龟石洞是仙龟,身上能背吨千斤,护送唐僧取经文,诚心相待满意归。像调将台,民间传说;玉皇走上调将台,天兵天将都赶来,那方不平那方发,征服邪恶保平安。像望天池,民间传说;望天池,仙水池,水到此处千金值,游客到此饮一口,身体康健百病除,等等。美丽的景点不胜枚举。美丽的梁山已张开双臂,笑迎八方来客。我们一行畅游梁山,思绪多多,感慨多多,收获多多,笑语多多,真是不虚此行啊。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