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我想读书!”
[打印本页]
作者:
teartrois1
时间:
2009-9-20 14:30
标题:
“我想读书!”
“我想读书!” 来源:《凉山日报》视点版编辑部作者:文/图 俄木尔坡 [attach]359[/attach]没有上学的孩子,背着弟弟,羡慕上学的同伴 在凉山、在美姑,在遥远的山区,不少学龄儿童因父母思想观念陈旧,或因受当地地理条件和家庭贫寒等种种不良因素所制约,他们很想上学却上不了学…… 没有学上的孩子渴望上学,他们说—— 学生篇: 最大的梦想就是上学 俄木金花13岁,家住美姑县合古洛乡沙洛村三组,全家6口人,金花是老三,算得上家里的主要劳力。她一直期待着有朝一日,自己能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一年半前,幸运的金花在一位外地好心人的资助下,来到县城读书,圆了多年的上学梦。如今,俄木金花已经上小学二年级,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是前几名。 同村的石里和石沙是两姐妹,和金花一样,妹妹石沙受一位外地好心人的资助,可以到县城上学。但姐姐石里很想上学,她请求父母和妹妹石沙把上学的机会让给已经11岁的自己,妹妹也不愿错过这一机会,姐妹俩在父母面前争个不停,最终,父母决定让姐姐石里先上学。为此,石沙哭了一个晚上,7岁的石沙告诉父母,若不让她上学她就要绝食。最终,无奈的父母只好让石沙也去上学了。 吉付弟弟是美姑中学初一(8)班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当他还在上小学五年级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到峨边县去了,吉付弟弟失学了,“两免一补”政策出台后,他又回到了校园。5月25日上午,第二节下课时,在老师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吉付弟弟所在的班级见到了这个孩子:他身穿一件破旧的衣服,很低沉地告诉记者,5年前辍学后,他很想回到校园,每当上课铃响的时候,他就悄悄地来到教室的窗外看着教室里同学们上课。幸好后来得到了好心人的资助,他才能坚持读到现在。吉付弟弟说:“两免一补”后,他不需要交书本费和学费了,现在住校读初中,还得到了寄宿制补贴,但每学期600余元的生活费还是成了他最大的难题。目前他得到了好心人的资助,但资助者收入不稳定,不知今后能否继续资助他生活费,让他继续留在校园,继续完成他的梦想和学业…… 采访中,许多孩子都这样说:他们曾经也想放弃读书,可又想,没文化将来怎么办?所以必须坚持读书,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贫穷与落后。他们想早日走出贫困,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attach]360[/attach]龙门乡塔哈村未上过学的姐妹俩渴望上学 教师篇: 做孩子们遮风避雨的大树 不管是在红日当头还是风雨淋头,孩子们总喜欢找棵大树来遮风避雨。当吾门村的孩子们想上学而不能上学时,他们是多么希望有那么一棵树来为他们撑腰作主。 因此,当地的彝族教师地马石,就成了为孩子们铺就上学路、为孩子们遮风避雨的保护伞。 29岁的地马石老师,2000年师范毕业后,来到了老家美姑县塔古希望小学。全校覆盖塔古、吾门、依楚、超前4个村,为了让更多的山里娃娃能读上书,他做好了一系列的计划:第一步是走村入户,挨家挨户去动员孩子;第二步是反复家访,让那些辍学在家的孩子们再次走进校园…… 按照计划,地马石行动起来,经过大力动员和家访,目前,4个村中塔古、吾门、依楚3个村的学生入学率达到了100%,超前村入学率达93%。 家住吾门村二组的克惹拉知3兄妹,因父亲早年去世,全家生活全靠36岁的母亲洛格妈麻支撑,家中还有一个无劳动力的70多岁的爷爷,因而家庭十分贫寒,对这样一个家庭来说,在当地能让孩子上学是一个奇迹,而在地马石老师的大力动员和说服下,母亲洛格妈麻还是同意让孩子们上学了,3个兄妹先后进了学校,3兄妹中的老大克惹拉知今年12岁,现在塔古希望小学三年级就读,他说,没读书之前,他真的很想上学,但家里的确困难,所以不敢在妈妈面前提要上学的想法,但总是很羡慕能上学的同伴们, 现在上学了,读书的感觉真的太好了。现在在地马石老师的帮忙下,两个妹妹克惹拉子和克惹达作也分别在同一个学校的三年级和一年级就读。 沙洛村位于美姑县城东北方向,全村有3个组,学龄儿童53人,在校生只有20名,其中女生9名。学校目前只有一位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代课教师。学校是15年前修的,是一简陋而破旧的长方形房子,大约有60平方米左右,分2间教室和1间办公室兼卧室。 沙洛村小学的代课老师惹吉单夫,已经53岁了,因为沙洛村太偏远了,一直没有正式老师愿意进来教书,只读过小学的惹吉单夫只好自己来扮演这个角色了。 惹吉单夫老师身体不好,经常不是牙疼就是腰酸背疼,家里老伴更是体弱多病。惹吉单夫老师除了给孩子们上课,还是村里的会计,经常还得去办村上的事,还有家里的农活,使他整天忙得团团转。这一天他刚忙完了农活,在家里吃了几个洋芋,便匆匆忙忙跑来了学校。后来得知,原来当天他的牙疼正在发作,他仍然坚持着来给孩子们上了课,看上去脸色憔悴且疲惫,他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5月26日,记者走进沙洛村小,中午12点,师生们都到齐了,一声口哨声(上课铃)中,师生们都很快走进了教室。全校就这么一个班,二年级了。他们的第一节课是语文课,经老师同意,记者走进教室,教室里光线很暗,整齐摆放的20套桌子板凳都几乎残缺,但20名学生各自认真地把书放在桌子上,认真听老师讲课。下课了,记者看见大部分学生手里拿着几乎已经破烂的教科书回家,一打听才知道,全班只有几个同学有书包,是家长们用旧布料给他们做的。 孩子们告诉记者,学校是他们的天堂,在这里,可以跟老师学文化,听老师讲外面的精彩世界。记者看见,教室的正前方是木制黑板,黑板上白色斑点较多,站在教室的最后面,看老师把字写在上面,有低度近视的记者很难看清上面的内容。教室右前方用粉笔写着课程表,教室的门口挂着一个手掌般大小的小木板,木板上惹吉单夫老师用碳素墨水加粗写着一句“成功从小学起步!”的标语在微风中轻轻飘动着。 [attach]361[/attach]带病坚持上课的惹吉单夫老师 家长篇: 愿子女能在更好的环境中读书 在沙洛村采访的那一天,学校放学后,记者跟着学校附近的几位同学回家,采访了几位家长,家长们认为,村里代课老师的教学能力不行,教学质量差,让娃娃在学校里“混时间”,不如在家给自己做帮手,他们更多的希望是,自己的子女能在一个较完善的校园里读书,让子女们学到更多有用的文化知识。 女生俄木尔喜家:俄木尔喜今年8岁多了,在沙洛村小就读,在班上女生中成绩最好。尔喜是3兄妹中的老大,她很想上学,所以学习很认真。后来得知,尔喜的父母本来不想让她读书,只是在尔喜的再三请求下才同意让她上学。父亲俄木子者说,上学本是一件好事,但按村小这样的条件,孩子能学到些什么呢?让孩子在学校里上学简直就是一种浪费,不如让其在家做些农活,总比在这样的学校里“混日子”强得多。 村民阿西家:阿西家有3个孩子,分别10岁、7岁和3岁,都未上学。虽然老大和老二都希望自己能上学,家长却说,现在孩子上学是不交钱了,但他还是不愿意子女们去上学。其一是他家祖辈就靠劳动吃饭,从来没人读过书。其二是让孩子读了书,以后找不到工作不说,农活也干不起,不划算。其三,现在计划生育,家里的人少活多,看家做饭、放牛放羊,一年四季都缺人手,哪有时间让孩子们去上学? 可喜的是,从2001年实施“十年行动计划”和2006年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后,很多昔日因交不起书本费而辍学在家的山里娃,都高高兴兴地背起书包再次走进了校园。截至去年底,美姑县适龄儿童入学率从几年前的63.77%提高到了95.6%。 5月27日,美姑大桥学区中心校的校长告诉记者,几年前,全校只有2幢教学楼,其余的大都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平房,现今,全学区重修了11座教学楼,同学们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他说,以前学校里的3部收录机是大家的宝贝,而现在已有了347台电脑,远程教育平台5架等,如今,全校师生们可以通过电脑和远程教育,看到并学到更多的东西了。难怪学生家长海来这样说:“学校教学楼修得那么好,还有什么电视、电脑等,这么好的条件,我都恨不能变成个娃娃去读书。” 链接: 2009年,美姑县将全面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为了如期实现“两基”目标,根据“党政统筹、全民参与、分乡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美姑县分乡“普九”的具体规划为:2006年已完成牛牛坝和巴普两个乡(镇);2007年完成10个乡;2008年完成12个乡;2009年完成12个乡,并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准备迎接国家和省上的检查验收。当前,“普九”春风吹遍了美姑的村村寨寨,全民奋战“普九”,实现民族教育跨越发展,为迎接2009年省州验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多的山区孩子们将走进他们梦寐以求的校园。
作者:
mybom
时间:
2009-9-20 17:07
我除了心痛,还有什么呢?没有办法。。。
作者:
lobo544491
时间:
2009-9-20 19:43
YIZUCN!正在努力....
作者:
adestepontil
时间:
2009-9-20 22:19
是个问题!
作者:
yx85362830
时间:
2009-9-21 00:56
穷则至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