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先秦民族研究(zz) [打印本页]

作者: divestblush    时间: 2009-9-21 17:53
标题: 先秦民族研究(zz)
    【先秦史研究综述】先秦时代是个模糊不清的时代,它大概包含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代两个大的阶段,前一个阶段的起始难以确指究为何年,后一个阶段的终止向无纠纷。顾名思义,“先秦”无疑就以秦朝建立为其下限,然而果真如此么?    这个时期,我国从蒙昧走向了文明,前一个阶段可谓蒙昧时期,到夏商周时代则逐渐进入了文明的大门,历经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我国文明始告基本走向成熟。到西汉武帝时代为止,我国主体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意识已经确立,我国统一国家的意识也已经深入人心,这正是我们文明已经成熟的标志。华夏民族的形成无疑是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割据战争的副产品,先是在血统上各地人民进行了大的混合,其次在各地思想的交融中形成了共同的思想——这个一个民族认同至关重要的东西。共同的血统不足以维持一个民族的认同,共同的信仰却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时常说的“行华夏则华夏之,行夷狄则夷狄之”便是这个道理。拿“百家争鸣”的主要思想来说吧,法家思想是晋国的思想产物(法家的代表人物无一不是三晋人物),儒家是东夷的思想产物(鲁国是极度东夷化的一个国家,徐偃王是东夷雄长,他曾经因施行仁义之道导致亡国,所以儒家思想是东夷的思想,而不想大家想当然的看法是鲁国的产物),道家是南方楚国的思想,墨家是北方戎狄的行为准则(战国时代中山国是墨家的根据地) 。正是这些不同地区的思想体系的激烈交融,在汉武帝时代虽然名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却是“王道霸道共行”。在对历史记忆的处理上也经历了类似的交融的状况,在春秋时代的史书上,各个国家记述的本国的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是各成体系、不甚相关的,但在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思想交融中,这些英雄人物开始彼此相互关联,结果是到了汉武帝时代各个地区的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都成了一个共同的英雄人物——黄帝的后裔子孙 。阴阳五行的学说自从战国后期被齐国人邹衍予以系统的提出后,便融入了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连这个传说时代的各地英雄人物的谱系都未能免外,这就是这个谱系是后出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总之,在武帝时代一个民族——华夏族已经形成,大一统的国家认识已经形成,以后数千年的历史都是在此基础进行发展。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将我们文化最终成形的汉武帝时代作为先秦的下限似乎更加合理,个人见解,特此说明。    对传说时代历史的研究我国已经进行了数千年之久,先是在春秋时代的各国史籍中开始零星记载各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这是对传说时代历史积累起来的第一手资料,因为这个时代去古未远,以后历代的研究几乎都在此基础上进行。然后是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直到汉武帝的时代,这些资料被该时期的学者予以整理甚至篡改,以符合当时人们对同一个祖先的认识,以符合当时已经形成的华夏族的认识。以后各代的传说时代研究,或者遵循汉武帝时代学者的认识,因循共同的谱系化祖先的认识,或者对春秋史籍的认真研读,希望了解真实的传说时代的历史。这两条路都有人遵循,历代儒家学者无疑是坚定的前者一派,甚至这个神话的创造权根本属于儒家一派,法家一派属于后者一派,因为他们历朝历代都站在改变祖宗成法的认识上,不愿意承认儒家所创制的祖宗神话。在清季,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儒家的神话破产,华夏族的共同信仰面临巨大危机,亡国亡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有人出来彻底打破共同祖先的神话,在政治意义上不过表示华夏族有分裂的倾向,在学术意义上,战国时代诸子创造的维系“华夏族”共同信仰和大一统国家的神话面临破产,他们要回到春秋时代的传说时代研究上,回到对传说时代历史真实的研究上。这个运动的佼佼者就是顾颉刚先生为首的“疑古学派”。纯粹从学术意义上讲,他们的回归无疑是个进步,是走向传说时代真实的历史的一大进步、一个必不可少的进步。    他们何以能够走出这一步?清季时代,甲骨文的发现,使得了解商朝和西周的历史多了一个材料的来源,海宁王国维、上虞罗振玉便是这个时代研究商和西周史的佼佼者。既而,考古学理论从西方传到中国,便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商朝考古史的巨大突破,更极大扩充了历史学家对商朝历史的资料占有,这使得这个时代的历史学家在数据占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而为“疑古学派”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同时新石器时代考古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对传说时代历史研究也因此有了长足的进步。    以上便是我对先秦时期历史研究的一些认识。本文的主题“先秦居民的体制特征”是“先秦历史”的一个方面,自然无法脱离“先秦历史”研究这个问题,因此不惮累赘之嫌,对先秦史研究论述备至,尚企读者见谅!    【本文构思】我国自古疆域广大,居民体质纷繁复杂,所以自古的民族认同即以“文化”相区分,即所谓“行华夏则华夏之,行夷狄则夷狄之”,并不以某一体质特征作为“非我族类”的界限划分标准。这是符合我国历史具体情况的,自古一以贯之的一个做法。所以我国历史记载虽然“汗牛充栋”,但是想要找出某个地区的居民的自古以来的体质变化情况可谓难上加难,唯一对此问题有所裨益的历史资料便是历朝历代著名的居民迁徙情况仍然离离可指,如果对这些居民迁徙源流详加考察,再通过其它途径对某个地区居民体质特征有所了解,那么,不难简要指出某个时空条件下的居民的体质的简单情况。举例说明,A地区于D时间居住着居民a,B地区原来无人居住,由于某种原因,A地区居民于E时间迁徙至B地区居住,那么我们现在要了解A地区于时间D时的居民a的体质状况,那么我们毫不犹豫会去了解B地区现在的居民的体质状况,并可大致认定它就是A地区时间D时候的居民的体质特征。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着重对先秦这段时期内,居民迁徙状况的源流进行考察,并在最后一部分对这样的方法所以可行进行一些理论的探讨,并在末尾对本文面对的问题的解决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讨,具体的答案就非本文所能给予了。    第二部分 先秦时期我国居民迁徙状况综述        (一)我国文明起源略论    我国文明的起源地在那里?是一源抑或多元?这个问题长久以来困扰着学术界。传统的看法,是“一元说”具有较大势力,这个源头是所谓的“黄河中下游”,或者说是黄土高原 。近代以来,“多元说”颇有势力,以苏秉琦先生的“满天星斗说”最为典型。传统的看法的依据,主要是流传久远的史书记载,在近代疑古思想者 们那里,这些记载自然被批到体无完肤,因为这些历史记载多杂以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特别是考古学的发展,不愿盲从的学者们纷纷把目光投向数千年前古物的出土,把他们作为解决我国文明起源问题的不二法门。然而,考古工作的深入,反而证明那些悠远的历史记载,并非一派胡言,而是颇为精到的传达出远古社会的某些真实情形 ,其中殷墟甲骨文出土文字的破释与历史记载竟然颇为吻合,便使人印象深刻。一些学者,重新重视了上古的历史记载,他们把其中荒诞的成分刨除,或是作一合理的解读,从而达到认识上古时代社会的目的 。本文即准备采纳这派学者的观点,并身体力行的做这方面的尝试。     认为我国文明的第一道曙光在黄土地区出现,他们的理由是上古时期这里是最为容易发展农业的所在。这里的土壤不是最为肥沃,这里的植被也不像其它区域那样森林密布,这里的地形高,也不会受到黄河泛滥的威胁:这里并不因为土壤肥沃而被我们的祖先首先相中,而是因为它的容易开发,不需要很高的组织力,不需要很先进的劳动工具。当时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因黄河的周期泛滥,形成沼泽满布的情形。这里的土壤固然相当肥沃,但需要组织相当的人力开发水利,然后农业的发展才会可能,这绝非尚处于文明幼年的人群所能承担。这里的农业开发是很晚 的事情,大约秦汉时候才最终开发完毕吧。长江流域,远古时期不但沼泽密布,更布满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这里的农业开发需要更加成熟的文明才能做到,这里农业开发的基本完成已经是隋唐时代的事情了。    总之,文明的发展,似乎也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他们总是在容易开发的地方先壮大自己,然后再进入开发难度大的地区,有趣的是,后开发的地区往往比早开发地区更为适合文明的生长——人们的忘本往往因此而发生,到今天,我们这个伟大的文明举世闻名,有几个人意识到“黄土地区”正是我们文明的“摇篮”呢?     需要提别说明的是,传统的“一元说”和近代以来的“多元说”并非不可调和,实在是盲人摸象之类的老问题而已。传统的看法,“农业”是我们这个文明的全部,它的源头必然是“单个”的;现今,我们的看法是游牧文明、渔猎文明都是我们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那么自然应该是“多元”的。    (二)匈奴族的发源地    上面曾经提到,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大平原地区,因黄河周期泛滥,沼泽密布,沼泽的周围定然是丰美的水草、地势高些的丘陵地带还应该是森林密布。农耕文明在幼年时期,无法在这个地区开拓它的疆域,但渔猎部族、游牧民族却会视这里为乐园。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有位民族学家史禄国曾经对东亚民族的上古历史提出过很好的意见,他在著作《通古斯的社会组织》一书中,认为通古斯民族在上古时期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大平原地区。后来,汉族从黄土高原东下,将他们渐次驱逐到了东北亚地区 。可见通古斯的渔猎民族的文明的摇篮却原来在华北大平原地区呢!    游牧文明也曾经在这个地区发展过?当然,并且它的摇篮也正在这个地区呢!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先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蒙古等。我们历来争论这些民族的血统关系、争论这些民族的先后承续关系;如果我们知道,这些名号都不过是不同的游牧部落群的政治联盟体而已,这些部落群完全是基于政治的联合、而与彼此的血缘关系并无多大关系时,那么我们便不再会认为争论这些问题是有必要的了,甚至我们也不再会在这些名词的后面加上一个“族”来区分他们血缘的不同了 。在先秦这段时间内,游牧民族的活跃者是匈奴,因此讨论游牧文化的“摇篮”,便只有从它入手了。    “匈奴”的来源,史载有明文,“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史记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