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百节之州巧“卖”节日 [打印本页]

作者: puppis8121    时间: 2009-9-21 14:02
标题: 百节之州巧“卖”节日
  7月11日,数以万计的苗族同胞齐聚台江县施洞镇清水江码头,欢度一年一度的独木龙舟节。江畔人声鼎沸,喧天,江中数艘龙舟你追我赶,桨手随着划水的节奏齐声大喊“嗨嗨”,现场声势浩大,扣人心弦。看到眼前的这一幕,珠海游客杨伟强惊叹不已,举起相机频按快门。据粗略统计,这次龙舟节共接待游客近2万人。  台江县文化局原局长李美仁告诉记者,在台江,像这样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有30多个。而在有“百节之州”美誉的黔东南自治州,苗乡侗寨有多少节日就数不胜数了。  多彩民族多彩节日   “五一”长假,上海人万达背着厚重的行囊,只身来到黔东南。一路走过镇远、凯里、台江等地,正好赶上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苗族姊妹节。几天时间里,他在台江县城参加篝火晚会,在老屯享受拦门酒和姊妹饭,在施洞观摩婚俗表演,他自称几天的经历是“一次大收获”。  黔东南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州,苗、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81.9%,全州9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独具民族特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民间传统节日。  “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是对众多黔东南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真实写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黔东南州有大大小小民族节日370多个。而据黔东南州民族研究所所长雷秀武介绍,如果以每个村寨为单位,全州有1000多个民族传统节日,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各地几乎每天都有民族传统节日,都有少数民族同胞在过节。  特色各具的传统民族节日,如同点点耀眼的繁星,点缀在黔东南民族文化的绚烂星空之中。  节庆活动为旅游添活力   曾经有过漫长的一段时期,黔东南的旅游业尚处“空有绿水青山,少有人来人往”的尴尬境地,如今,这块“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已成为外地游客的向往之地。  从原来“闺中待嫁”到今天为众多旅游者所熟知,不仅缘自该州近年来“旅游活州”战略的推动,更重要的是,众多绽放奇葩的民族节日,释放出强烈的“向心力”,吸引着旅游者们猎奇的目光。  1999年,黔东南州首次举办凯里国际芦笙节,此后,民族文化节、台江苗族姊妹节、黎平侗族鼓楼文化节、雷山苗年文化节、麻江斗牛节等大型民族节日,相继成功举办。一系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节日的推出,使得黔东南州名扬海内外。  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记者在各大旅游网站看到,黔东南州民族节日游成为火爆的热门线路。乡村旅游业在黔东南开始异军突起,一些当地百姓的日常问候话题,也由原来的农事稼穑,转移到“今天又赚了多少”。  “节日搭台,旅游唱戏”,名声大振的黔东南一次次尝到了节庆活动带动旅游业兴旺的甜头。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开展的一系列民族节庆活动,全州共接待旅游人数86.8万人次,同比增长143.94%,实现旅游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102.54%,旅游接待人数创该州历次黄金周接待人次的最高水平。  在今年苗族姊妹节期间,数万游客齐聚台江县,汽车在台江县城到施洞的上排起了“长龙阵”,一些农家乐接待点全线飘红,台拱、施洞、老屯等乡镇400多家农家乐户均纯收入上万元。  同期举行的巴拉河旅游节,凯里市旅游部门结合巴拉河特色,对节日活动进行整体包装,重点推出杀牛祭祖、传统民族竞技活动、原生态民族歌舞表演等旅游亮点,共吸引游客近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92万余元。  今年春节,黎平推出“坐飞机、进侗寨、过新春”等一系列节庆活动,上万外地游客慕名前往肇兴侗寨过年,体验原汁原味的侗族春节氛围,享受侗族文化的盛宴,如今的肇兴侗寨已成为连结桂林、贵阳和张家界旅游的关节点,全寨880户中,有200来户直接从事旅游经营和,去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688元。  民族文化复兴的原动力   节庆活动在带活了旅游的同时,亦使民族文化大放异彩。  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未发展乡村旅游前,村民变卖苗族、银饰“讨生活”,年轻人则纷纷外出打工,穿的是牛仔裤,唱起了流行歌,传统苗族文化渐渐消失。日益兴起的乡村旅游,让村民们看到了民族节日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一些外出打工人员纷纷返乡,重新穿起苗装,跳起苗舞,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一些濒于失传的文化表征也得以重放光彩。  黎平县通过举办两届鼓楼节,使村村寨寨点燃了弘扬民族文化的火炬。现在黎平侗族的各个村寨,修花桥、建鼓楼、办戏班、吹芦笙已蔚然成风。  黔东南州委宣传部长耿生茂介绍,凭借节日载体,近年来全州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势头从弱变强,由劣转优。  该州确定,每年由州政府主办、有关县市承办2至3个节庆活动,各县市主导办好当地有规模、有影响、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对民间自办的节庆活动,由县市给予2000元以上补贴;每逢重大民族节日活动,着民族服饰、唱民族歌谣、跳民族舞蹈。  7月23日举办的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无疑是黔东南州以节日为载体,积极打造节庆品牌、推介民族文化,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又一成功举措。作者: 本报记者 成嘉廷 陈丹  编辑: 李茂转贴至:<div id=[/img]
作者: boppedimaged    时间: 2009-9-21 17:56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