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雪域光芒]西藏行回忆——图记雪域
[打印本页]
作者:
qweqwe
时间:
2009-9-17 12:16
标题:
[雪域光芒]西藏行回忆——图记雪域
看那蓝天、白云、绿水、雪原 ——浮光掠影走马青藏高原 前 记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了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去西藏,说不上激动,说去就去了,就这么简单…… 去旅行,没做足功课,说走就走了,就那么容易…… 上高原,六人团准备了应付高原反应的——红景天! (上前一周吃药:一天三次,每次一片;上后每天吃药:一天三次,每次2片。人均吃了100多片。) 观雪域,本人只有傻瓜相机来浮光掠影——二千张! (带足了sd卡。100码的车上拍、景点拍;拍云、拍天、拍地、拍藏人。记住:还是带着笔记本!) 物品:短袖、长衫、牛仔裤;墨镜、帽子、防晒霜;饼干、面包、各香肠……(可怜的小圆面包和各种肉肠都在定日丢了) 谨记:慢慢走、少开口、多睡觉、别喝酒、防感冒。 时间:六天?九天?最后十五天(7月15日——7月30日)! 地点: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点辐射至林芝、纳木错、南山,江孜、定日、珠峰…… …… 附记:……
作者:
siena66663
时间:
2009-9-17 14:13
上高原,六人团准备了应付高原反应的——红景天! (上前一周吃药:一天三次,每次一片;上后每天吃药:一天三次,每次2片。人均吃了100多片。)
作者:
diddletape
时间:
2009-9-17 16:11
楼主 你妈妈叫你吃饭去了吗
作者:
123456
时间:
2009-9-17 18:08
期待更多美图:)
作者:
ţ
时间:
2009-9-17 20:05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了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很有感觉啊~~~
作者:
vowelmoraes
时间:
2009-9-17 22:02
没了吗?还是正在更新。。楼主加油,期待中呢
作者:
newtest
时间:
2009-9-18 00:00
楼主消失啦
作者:
worst16127
时间:
2009-9-18 01:57
楼主回家吃饭了,也该回来了啊……
作者:
tip9147852
时间:
2009-9-18 03:54
没前图!!
作者:
深入
时间:
2009-9-18 07:49
看那蓝天、白云、绿水、雪原 ——浮光掠影走马青藏高原 1 降临拉萨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第一天:飞抵拉萨机场,直接去拉萨中心的太阳岛大酒店入住,夜逛布达拉宫 早上5点多起床,洗刷,吃饭。坐车赶往浦东国际机场。8点20的飞机,11点多到西安,再飞往拉萨(晕倒)。下午三点四十到达拉萨。 飞机拍:
作者:
climb65943
时间:
2009-9-18 09:46
破天涯,还是不能上传照片
作者:
hamateexeat
时间:
2009-9-18 11:43
抵达:
作者:
loggie9551
时间:
2009-9-18 13:40
等看直播中
作者:
piaffe5633
时间:
2009-9-18 15:38
刚下飞机,确实有些晕忽忽的,故拍的不多。 拉萨街头:
作者:
tricotamuses
时间:
2009-9-18 17:35
入住后,休息了2个小时。 出来吃饭,已是拉萨的6点,但只是上海的4点。 灯红酒绿的拉萨:21点12分
21点30分
作者:
titty39532
时间:
2009-9-18 19:32
夜看布达拉宫: (第一次拍夜景,拍的有些糊,算是高原反应吧!)布宫
布宫
布宫
布宫广场
布宫广场
作者:
邓世威
时间:
2009-9-18 21:29
拉萨——西藏,给我的第一印象:不是想象中神秘的雪域,而是满眼的荒山…… 这一晚,六人都有些高原反应:头疼,呕吐,下泄……(据说这是最轻的)。晚上是冷热交加,时睡时醒。我的症状是:后脑勺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头疼了N次,醒了N次…… 拉萨本身的景致,将在后来的日子中呈现!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