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天柱县的由来及会同县境内的贵州“飞地”——贵州省天柱县地湖乡
[打印本页]
作者:
glaucebahts
时间:
2009-9-21 04:49
标题:
天柱县的由来及会同县境内的贵州“飞地”——贵州省天柱县地湖乡
会同县境内的贵州“飞地”——贵州省天柱县地湖乡</STRONG> 今天湘黔铁路版主询问会同县境内为什么会有一块贵州省的“飞地”,找了一份资料,可以了解一下: 神秘的插花地-地湖 距湖南会同县府林城镇约40公里的地灵乡、广坪乡境内,藏着一个类似于欧洲“梵蒂冈”的神秘地带——贵州天柱县地湖乡,面积30.8平方公里,人口4500人。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是苗民繁衍生息的好地方。 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一处神秘的插花地?贵州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一个“飞落湖南的城乡”?让会同县档案馆的“历史老人”——档案来告诉你。 插花地形成之谜 在藏满璀灿瑰宝的会同县档案馆,《会同县志》记载: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至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的964年间,共发生苗民反抗朝廷或聚众起事达14起之多。对于苗民的起义或起事,各封建王朝总是派官兵、动刀枪,进行血腥镇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八月,苗民因不满宋王朝的统治,聚众攻破会同丰山寨,数百官兵命丧黄泉,坐在京城的宋高宗赵构皇帝老爷颤颤惊惊地说“蛮夷只能绥抚,不可侵扰”,遂令荆湖北路帅臣刘奇“不得生事”。 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峒苗首领傅良嘴又一次举事。会同知县陆可行坐立不安,只好带领百户文进寨劝阻。他见此地山高水险,田少地贫,交通闭塞,苗民生活才十分贫穷,难以按额交纳苛捐杂税,生活习俗也与周边民众大异,回到县城后报请兵备道佥事江东之转奏朝廷准予另行建县,以平服苗民。朝廷则派大臣亲察,勘版图,理氏族,历经4年设计,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划会同远口乡七图一里、下洞乡三里、上洞乡一里、苗民一里设天柱县,从此激烈的民族矛盾得以缓解。 地湖乡甄家磨村苗族同胞吴得盛老人滔滔不绝地述说,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遥远的时代。设立天柱县后,由于所划区域多为山陵,田地稀少,苗民生活仍十分艰苦。于是,有一些天柱远口一带的苗民举家来到会同地湖内,以帮助当地村民开荒造田维持生计,安家养息。历经几代人的辛勤劳作后,干脆将所垦的田地买为己有。后也有一些天柱县贵族世家直接到会同地湖内买地耕种。其中尤以吴姓、蒋姓苗民居多。吴得盛老人祖先就是这样过来的。他还兴致勃勃地给我们展示了祖传宝贝:至今保存的吴氏家族在清朝咸丰十一年买田契约和清同治七年买油树杉树杂木契约。如今,这些时隔150年,纸张泛黄的契约,不正是地湖历史的真实写照吗? 贵州天柱县苗民来地湖繁衍生息,买地卖地一直持续到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地湖苗民居住区域也逐渐扩大。贵州天柱县苗民所买田地、山林,便也随人自然划入贵州版图。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便于落实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便于对地湖苗民居住区域的管理,原为湖南会同县的地湖终归贵州天柱县管辖。 不“凡”的插花地 迁入地湖的苗胞,由于过去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条件十分艰难,因此形成了其性格象山一样的坚韧,象水一样的顽强,具有团结互助、不屈不挠和勤俭朴实、吃苦耐劳的精神。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至同治六年(1867年),天柱远口一带苗民多次举事进袭会同广坪一带,地湖苗民沾亲带故地加入了这一行动,抢占田地,掠夺粮草,与会同官兵发生了多次较大规格的战役,地湖苗民也乘机扩大了一些地盘。同时,也经常和相邻的汉民发生一些田土、山林纠纷。地湖苗民每当想起这些往事,更加珍惜今天在党的领导下,苗民与汉民如今天堂般地生活和兄弟般的情谊。 地湖苗民富有革命的斗争精神。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和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两次打到会同、靖州天柱一带,地湖苗民纷纷响应。民国五年(1916年),护国军一部追击北洋军阀,进抵会同、靖州一带,地湖苗民纷纷参加追击并捐赠银元予以支持。1935年12月,红军长征分两路经过会同及地湖一带,在行军和战斗中,红军发动群众,救济地湖苗胞,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地湖苗民做梦也没想到来了这么好的军队,他们帮助医治受伤红军战士,做向导、捐财物,以各种方式支援红军西进。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凭借湘西复杂的山地环境,收编地方上的土匪地霸,负隅顽抗,并四处抓丁充军。地湖苗民巧借国民党地方势力各自为政的对立状况,帮助会同汉民躲避拉丁,藏匿财粮。 特别是在剿灭湘西千年匪患的斗争中,地湖苗民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和会同人民,为消灭会同县主要股匪“会同反共救国军”首领及其匪徒2200余人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消灭靖州、天柱等地流窜来的匪帮立下功劳。 飞落会同的城乡 在今天的地湖苗乡,苗民生活和民族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饱尝了灾难而出了苦海的苗民,亲身感受到共产党给他们带来的富裕生活,认为共产党对他们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他们以欢快的心情,不时唱起快乐的歌谣:“禾苗花开白如银,油菜花开结黄金,四化花开红满地,心里花开向北京。” 苗民进入会同地湖后,其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风土人情仍然沿袭了自己所特有的习俗,穿苗服,说苗话,更不同外族通婚,甚至同姓不同祖的死后也不准合葬在同一块山地。我们见到吴得盛老人保存的清同治十三年三月十五日签订的“阴阳两穴发福无疆”的字据,就约定族人不准互葬。 时间荏苒,岁月流逝,地湖苗族独立封闭的状况随着时代的变迁开始改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象春风一样吹抚着地湖村寨,有力地促进了苗汉人民的团结、通婚和民族融洽。解放以后,贵州一直被党和政府列为特困内陆省份给予照顾。尤其是党的开放、搞活方针,国家在许多方面给予贵州政策扶持,并将贵州列为上海市的结对扶助对象。作为贵州天柱县辖区的地湖乡也自然享受到政策优势,比如,2002年以前会同的牲猪屠宰税为12元/头,而地湖乡只定6元/头。另外还有车辆上户费、车船税、木材经营税等也明显低于会同。贵州很早就取消了电话初装费,使地湖乡村村通了程控电话,不少苗家不仅装了电话,年轻男女还玩上了手机,谈情说爱或生意沟通非常方便。由于地湖乡是少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政策也比会同宽松,因此,不少会同县农户通过嫁、娶关系将户口迁入地湖乡,也有少数地湖乡居民同样迁入会同。于是,随着婚娶关系的增多和长期的“地随人走”,便形成了现在“房前屋后两兄弟是两省,上坎下田两父子是两地”的混杂居住局面,插花现象越来越绸,以至于在此地域两省已找不出明显准确的分界线,从住房和日常生活中也难以看出贵州地湖乡苗民和湖南地灵乡、广坪乡汉民的区别。 历史,终于翻过了沉重、涂满血腥的一页。如今,写在地湖苗民心上的不再是仇恨、屈辱和风暴,而是欢笑、友谊和阳光。昔日倾泻愤怒的刀枪,今天正展示着一个民族的英武;昔日呼喊拼杀的牛角号今天也变成向现代化进军的鼓点。(完) 作者注释:作者爷爷吴得宜与贵州地湖乡甄家磨村吴得盛老人系两兄弟,1955年我爷爷病逝后,奶奶另嫁会同籍廖姓汉民,遂入湖南籍。地随人走,亲历见证了“房前屋后两兄弟是两省,上坎下田两父子是两地”的混杂居住局面。家族的变迁,正是这一插花地形成的一个缩影。再经月余调查、走访,而成此文。 资料来自行政区划网<div id=[/img]
作者:
brocks9477
时间:
2009-9-21 06:46
作者:
rifhurd253
时间:
2009-9-21 08:43
地湖那个地方我到过很多次。由于是两省交错,有很多事情很有趣味的,比如许多人家都有两不电话、两台手机,想找哪个省的亲友就用哪个省的电话,免得隔壁都要长途费。
作者:
ts0502
时间:
2009-9-21 10:40
作者:
eliasdavid
时间:
2009-9-21 12:38
我们通道马龙乡有10亩水田是广西三江林溪乡高友村的,情况类似。
作者:
2009zouxj
时间:
2009-9-21 14:35
以下是引用<I>梁波</I>在2006-3-11 10:10:13的发言:地湖那个地方我到过很多次。由于是两省交错,有很多事情很有趣味的,比如许多人家都有两不电话、两台手机,想找哪个省的亲友就用哪个省的电话,免得隔壁都要长途费。是很有味的,新晃跟玉屏交界的地方也是一样
作者:
金边儿
时间:
2009-9-21 16:32
作者:
brocks9477
时间:
2009-9-21 18:29
这些都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本来我们那一片无论民族,语言,生活习俗,都差不多的,只是有行政区划的区别而已,也很有趣,我家也在贵州与湖南的交界处,以前小的时候县界都没跨过,却长出省哦....和我们村交界的那个村子因为离他们镇上比较远,没有电话,就在我们村装个子母电话,这样他们在家就可以用他们的子电话交流了,我们村有一半的媳妇都时从湖南嫁过来的,同样也有一半的姑娘嫁到了湖南,愿我们三省区的友谊渊源流长,愿我们各民族兄弟友谊长存......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