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枣庄日报:曙光初照“通道” [打印本页]

作者: plants2453    时间: 2009-9-21 18:36
标题: 枣庄日报:曙光初照“通道”
本报记者 石劲松  从瑞金开始,红军当年一步步突破四道封锁线,出现被动挨打、损兵折将、大幅度减员的局面。正如伍修权同志回顾长征,曾赋诗《七律·历史转折》前四句写道的: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21日上午,久违的阳光终于在我们的头顶上若隐若现。采访团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来到了湘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自治县是个小县城,青青的山,绿绿的水,碧翠欲滴,松杉茂密,林荫蔽日,空气清新,满城樟树散发的清香沁人心脾,身着侗族服饰的群众来来往往。在侗族自治县枝柳铁路边西南的县溪镇中心小学院内,我们步行两公里找到了“恭城书院”。书院始建于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原称罗蒙书院,书院由门楼、书社、讲堂三部分组成的建筑群,是侗族少数民族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特色建筑,占地面积2830平方米。900年来,这座书院一直书声不断。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湘西南时,在这个书院内临时召开“通道会议”,促成了近代历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从此书院就与工农红军联系在一起,恭城书院在中国革命史上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  1996年,县委报经有关部门同意,审慎地将县溪镇的恭城书院,暂定为“通道会议”旧址。解放后,这里一直是溪镇中心小学校舍,去年,最后一批学生迁出恭城书院。抬眼望去,书院内的房间全是木质结构,古色古香,上下两层,共有大小房间十余间,在浏览房间内的展览内容的同时,我们在当时红军主要负责人开会房间的木板墙上发现模模糊糊的两条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打倒屠杀工农和革命民众的国民党”、“取消一切高利贷”。  在展览资料中我们了解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8·6万人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当时,中共中央和红军主要负责人博古以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左”倾领导者的战略意图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到湘西去会合红二、六军团,创建新的根据地。长征后一个多月,红军虽然突破了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由于“左”倾领导者消极避战,致使红军损失过半,锐减到3万多人。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之后,蒋介石很快就判明红军的意图,急调40万大军围追堵截,妄图一举消灭红军。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左”倾领导者不顾红军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执意要按原计划北上湘西,去与二、六军团会合。红军如继续北上,无疑将钻进敌人预先布置好的罗网。12月11日,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县城。12日,中革军委临时决定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在这个会议上,毛泽东极力说服博古等主要领导人,建议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但李德、博古仍坚持与二、六军团会合原定计划。这次会议虽然通过了毛泽东的建议,但由于中央领导层中意见不统一,故未能对战略转移的大方向作出决定。会后,仍按李德、博古的意见行事,电令一军团之第二师及九军团应向黎平方向前进。同时寻机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通道会议以后,经过毛泽东的努力说服,许多领导者转变了观点,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通道会议从而成为红军长征历史转折的序幕,以曙光初照红军的万里征程而载入史册。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