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转帖]黔东南游记: 侗歌苗刀的寻找 [打印本页]

作者: stere12157    时间: 2009-9-21 19:05
标题: [转帖]黔东南游记: 侗歌苗刀的寻找
转自磨房论坛年前经过几次的计划和改变计划,在有了磨房驴友TITI头驴处女作的“甜酸苦辣”后,终于只能与铁杆的“自驾族”小雄一起开着他的英格尔,奔向贵州东南那群山里的村村寨寨。 年初二从深圳出发,轻松FB地到达“故地重游”的阳朔,唯一的变化是汽车站旁的米粉店换了老板,味道也就变了样,让我们感觉有点郁闷。初三一早便开始开往桂林,龙胜。边开心中边想如何挨过到龙胜那段难走的路。没想到,桂林到龙胜的路基本修好,只有新的一段山路还有些问题,不过一路通畅,到达了我们上次龙脊之游没有来的龙胜。可能是过年,县城里十分安静,我们没作停留,就奔向下一个目的地:三江。三江是处于广西、贵州和湖南交界的一个县城,商业比较发达,到处都是商店,但奇怪的是却找不到吃饭的地方,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小店,炒了一些菜,特别好吃,也就成了我们回程的吃饭处。 到了三江,就该去一下几十里外的程阳风雨桥。出发前,从网上的
游记里就读到风雨桥和鼓楼是侗族村寨的特征,而程阳风雨桥是最大的风雨桥,历史比较悠久,外观上看来有美感,在河边的水车、河岸边的菜地、远处的侗家木楼的衬托下,有种特有的气势和古朴感。进了村里,先是喝了“拦路酒”,却不料是这个旅程里唯一的一次。原来以为会在每个村子里碰到,也就没在意。再往里走,便看到了侗家的另一标志:鼓楼。过了一会儿,有侗家的男女青年出来表演舞蹈。从村里出来,经过桥头时看到一对游人买了侗族的衣服,蛮好看的。想到今天是“情人节”,就怂恿着女友一起买情侣装。桥上的侗族老奶奶一开始开价60元一件,太贵了。一路讨价还价,到了桥的另一边,终于以60元两件成交。两人将衣服套上,女装还比较有民族特色,男装和中式棉袄的外形差不多。高高兴兴在和煦的阳光下照了一张“伪装
侗人”相。 从程阳桥出来,我们便赶赴贵州境内的从江。虽说还是在国道上行驶,可是路已经变的很差。在天黑前,经过一个侗族的寨子,这里的女人头上都扎白色的头巾,和其他地方的侗族不同。这里的女孩特别漂亮,一个个脸型都长得很好。特别有一个美貌的侗族MM在我们车经过时,对我们回眸一笑,一下把我们司机小雄的魂给勾了。下面这一路他都在回味这一刻,让我们在黑夜中的旅程充满了笑声。晚上九点,我们到达了贵州的从江县。 初四早上8点多才醒来,实在是够腐败了。同行的几位却依然“春眠不觉”,便一个人到外面走走。刚出宾馆,便看到了一个老外和一个女孩走过,也没太留意,更没想到后面会碰到他们。回来问了一下宾馆老板去小黄的路,梁老板说我们的车无法开到小黄,路太差了。建议我们开到9公里外的高增,然后找车去22公里外的小黄。等几位起床后,我们就收拾行李准备开车去高增。在车上放完行李,就先去吃早餐,没想到却出现一个惊喜。在饭店门口停着一辆20座的中巴,一问,是包车去小黄。车上还有座位,问我们是否通行。我们便马上去取了吃的东西,上车同行。上车一看,早上见到的老外和女孩也在,真是有缘。 从网上就知道去小黄的路很颠簸。从从江到高增的路还不错。过了高增,路果然难走起来。我们的中巴在山路里左拐右拐,忽上忽下,坐在后面的我们不由得时时发出搞笑的尖叫。从车窗看出去,实在是很险,路很窄,很多石头,也很多弯,几次后车轮都打滑。 一路颠簸笑语,我们在快中午时到了以合唱大歌闻名的小黄。一下车,马上就有很多小孩围上来,我们便发了一些带来的糖给他们。很多小孩穿了自织自染的侗族服装,脸上都很脏。走到村里,发觉整个寨子和以前看到的龙脊瑶寨的感觉差不多,都是吊脚楼,木制的房子,沿着山角,也有一些梯田。在村里逛着,时时听到房子里传出合唱的声音,好几个声部,都是清唱,煞是好听。转身过来,见到同车的几个朋友在一个农家的楼上,便马上上楼去,见到几个侗族男子围着一桌饭菜,几杯米酒,是刚吃了午饭。我们一进去,马上热情洋溢地欢迎我们,端上了一杯米酒。一口喝下,我便坐了下来,就要求他们给唱一曲。他们也不推拖,商量了一下,围坐在一起,开始了著名的“小黄”合唱。“小黄”合唱是一种纯自然的合唱,一般没有伴奏,有几个分部,一首歌一般不长,在唱的过程中自己加以发挥。我坐在主唱的
侗人旁边,互相搭着肩膀,就自然地将自己的声音融合到他们的合唱中。感觉中,是一种声音的自然发挥,没有太复杂的音调,也无须什么歌词,只是将声音合在一起,将快乐合在一起,特别象在洗澡时一个人随意哼唱时那种愉快的感觉。 从他们的木楼里出来,在村子里乱逛。时时能够碰到挎着“长枪短炮”的专业色驴们。跟着他们,还碰到96年被国家选出到法国演出的小黄“著名”女歌手。小女孩长得很秀丽,是村中少女中少数会说普通话的女孩,现在在读旅游,学费要5000元,家里只能卖牛、卖东西支持她。好在现在来小黄旅游的人多了,她能赚些钱,对前景也很看好。 从小黄出来,我们便往回走,中途在一个侗寨停了下来。正向村中心走,抬头见到一队少男少女从高处的广场拾级而下,前面是吹着竹制乐器的乐队,后面形成一只很长的队伍,许多小女孩都穿带着侗族传统的银饰物,大串的项链、围裙等,头上还有花饰,很漂亮,是节日的盛装。一路跟随着拍照,到了学校前,对面也来了一对,交叉而过。不知是村中练歌,还是不同村寨的对唱。队伍最后走到了鼓楼里,围着火堆整齐地坐下。边上围起了许多的村民,大人小孩,欢庆的样子。我们置身其中,被快乐感染着。村中几位长者坐在圈子里,好象安排着什么。不一会儿,女孩们的歌声便响了起来,也是简单的唱调。特别纯然的声音,没有一丝杂质,给人感觉很是空旷。整个合音很是协调,观众很专业,不时有唱错调的,便引来一阵笑声,善解人意的那种。 高增的感觉就很一般,没有多停留,就直接回了从江。回程路上大家兴致都很高。相约着一起吃晚餐。同车的有那个老外(瑞士人)和重庆女孩,还有一对常州夫妇和他们可爱的小女儿,两个中山的姐妹。我们这边是我和女友,小雄,还有女友的同学。常州小女孩特别活泼。她已经跟随父母走了很多地方,是个超级的少年“驴”。我们都说她将来“驴”程无量。瑞士老外是在加拿大读生物博士的驴友,和重庆女孩在彩云之南认识的。中山姐妹也玩了很多地方,这次是从凯里游下来,在第二站碰到常州夫妇,便一起同行。晚餐在从江唯一开张的饭店里,吃的是自然的火锅,喝的是当地2元一瓶的啤酒,大家都很尽兴。几次旅途中,都很有缘分地碰到各地(各国)的驴友。大家萍水相逢,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用我们的双足去探寻出这山山水水中的奥秘。坐在一块,有说不完的旅程、聊不尽的趣闻。一起走过一段,便挥手相别,踏上各自的旅程,将彼此点印在风光背景里,成为旅途中最惬意的回忆。 初五我们的计划很少,是离县城7.2公里的苗寨芭沙。芭沙在从江到榕江的过道边。因为到榕江的大桥关闭,加上担心车况和路况,我们决定不在往前走,这使我们剩下的旅程一下变得超级FB。芭沙苗寨比去过的侗寨看上去更贫穷。房子都很简陋。苗人依然保持传统的打扮,男人留长发,结发髻,配短刀,挟猎枪,女人穿着多为翠绿紫红色调、菱型前襟的苗族服装。我们一路在村子里走,是一串人物特写照。芭沙女孩的脸型很漂亮,有个头发很乱的小女孩,我们照下她,称为“少年梅超风”。她一路跟着我们,我们给了她许多的糖果,她都藏了起来。后来她妈妈过来给了她几个桔子。她就很慷慨地给了一个给女友,让女友很是感动。我们围了上去,小女孩见我们没有桔子,就将她剥开的那个分几瓣,用她那黑乎乎的手递给我们,我们接过,非常好吃。 相对我们见过的侗族,苗族更加保持他们的传统,起码从服饰上看是这样。侗族,特别的男人,很多已经穿汉人的衣服,侗族的衣服只是在外面套一下。很多侗族男孩身穿西装、脚着平头皮鞋、留对分头。有的还染了发。应该很多去过外面打工,从神态上,他们应该很向往外面的生活。从旅人的角度,我们更喜欢芭沙苗人的“保持”,但这也体现在了他们生活的困苦。我们跋涉千里,为了是寻找那些“保持着”的东西,象小黄的大歌、芭沙的短刀、村寨里的古朴的木楼。而正是因为我们的到来,这些“保持着”的东西就会渐渐消失。象我们“十一”去的龙脊梯田,整个寨都已搞起了旅游,足底按摩都有了,使我们不得不向深山里的不通车的大寨进军。这几次旅途上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矛盾,说大了我们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冲击。我们想努力寻找一些与我们不同的东西,想努力将他们保持下来(象文化遗产的划定等)。但是,我们的努力有用吗?这些偏远地区的民族有生活好一些的权利。生活好了,他们就变得和我们一样了。而他们改变的开始就是因为我们带着相机、穿着牛仔裤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在转身看看,我们自己不也是处在同样的矛盾中。是的,开放了,我们生活变好了;奥运、WTO,我们和世界融合了。但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多少自己的东西,又剩下多少自己的东西。麦当劳、Coco-Cola、奔驰、美国大片、这些是洋鬼子们带给我们的“糖果”吗?也许,我们真的迎来了“世界大同”?不知道,也不想了,什么时候,再整理行囊,去寻找一些“保持着”的东西。 <div id=[/img]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