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侗族初接触(二)
[打印本页]
作者:
osframa711
时间:
2009-9-21 19:43
标题:
侗族初接触(二)
侗戏是由原有的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始于19世纪初,相传是黎平侗族吴文彩(约1798~1845)所创。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演唱时,用胡琴、“格以琴”伴奏,击锣钹鼓闹场,着侗装,不画脸谱,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手牵手,围成圆圈,边走边唱。芦笙舞则齐奏芦笙,边走边舞。乐器除上述者外,还有侗笛、唢呐等。手工业及工艺品有挑花、刺绣、藤编、竹编。银饰有颈圈、项链、 手镯、 耳环、戒指、银簪、银花。纺织品有侗锦、侗帕、侗布。先用靛染,后涂蛋白的“蛋布”,颜色鲜亮,为侗族固有衣料。 饮食方面,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拌以茶油炸好的米花、黄豆、花生等,其味鲜美,清香可口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四餐之中中间两餐为正餐,以米饭为主食,一般在平坝地区的侗族吃鱼米饭,山区的侗族食糯米。糯米性粘,多用来做成粽子、糍粑、糯米饭团。既能抗饿,又便于携带,而且不易变质,倍受侗族喜爱。侗族地区的糯米品种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长须糯、秃壳糯、旱地糯和香米糯 等7、8种,其中香米糯有糯米王之称,有“一家蒸饭,全寨飘香”之誉。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罗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有 “ 侗 不 离 酸 ” 之 说。 酸菜、酸 笋、酸瓜、酸 豆 角 等 素 酸 四 时 不 断,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制作虾酱时,先将生虾与辣椒面拌合,捣碎,再加粥、豆粉、牛姜末、桂皮和盐,搅匀入坛,发酵后即可食用。食用时再以油煎炒,其味鲜酸酥辣,最能开胃佐饭。 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其时草鱼入冬寒后,处于半休眠状态,不再吃食,腹内粪便较少,肌厚肉紧,最适合腌制酸鱼,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自行加工的“□鱼”、“□肉”,贮藏十数年不坏。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特别是在每年放塘时,鱼虾较多,常用草鱼做鱼羹(侗语“更坝”)。制作鱼羹时,去鱼内脏,用茶油煎炒,然后用适量的清水煮沸,加糯米粉熬成粥状时,加盐,即可食用。置办酒宴时,以鲜炒鲤鱼、鲫鱼为贵。 侗族地区还有以稻田养鱼之习,每年栽秧后,便把鱼苗放入稻由,秋收季节稻谷金黄,鱼苗已长成大鱼,届时一面收稻,一面捕;并当即在田边烧起篝火,将捉到的鱼部洗去鳞,用树枝或竹棍穿起,放在炭火上炙烤,直到色黄飘香,用手撕着鱼片,蘸盐和辣椒食用鲜香可口。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侗族服饰朴素,服装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 紫、白、蓝色。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 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 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束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戴银冠、项圈、项链、手镯、耳环等银饰,而且以多为美。 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图:盛装的侗族姑娘) 侗族传统节日、集体交往、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节日因地而异,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 侗族传统节日有春节、侗年、吃新节、林王节、赶社节、祭牛神节等。多数地区过春节,也有的地区在10月或11月择日“过侗年”,或由各族姓自定。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让牛休息,供以鲜草及糯米饭等食品。吃新节多在 7月,日期不一。吃新节时,旱稻刚熟,家家尝新米饭,以新米饭和鸡鸭鱼酒 肉 供奉祖先,并唱侗歌、侗戏,举行斗牛活动。 新婚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成亲,类似今天的“集体婚礼”。贵州剑河县小广、化敖等地还保留此风俗。 架桥节:相传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桥发子发孙,架桥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把这一天定为架桥节。 集体娱乐活动有“多耶”(集体歌舞)、三月三歌会及抢花炮、芦笙会、斗牛、抬官人等。“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交际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 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炮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的民间手工艺制品有刺绣、编织、彩绘、雕刻、剪纸和刻纸等,大都实用美观,富有鲜 明特色。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在服饰上刺绣出各种图案花纹,形象生动,色彩绚丽。 壮侗语言文化网<div id=[/img]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