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文化是源,发展是流——钟山区文化活动侧记及其他
[打印本页]
作者:
lemuel7158
时间:
2009-10-7 12:30
标题:
文化是源,发展是流——钟山区文化活动侧记及其他
文化是源,发展是流
——钟山区文化活动侧记及其他
陈荣前
按:文化是源,发展是流。源与流的关系是不容切断的。没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发展,终将是一具“金玉其外,败絮其”的装饰品而已。作为一位普通的市民,我在今年上半年就参加了钟山区的三次文化活动,心情舒畅,有感而发。
一、苗族同胞“四月八”
2009年农历4月8日这天,钟山区月照民族乡迎来了第六届苗族“四月八”活动。“四月八”是苗族同胞凭吊其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苗家人能歌善舞,手工艺术品堪称一绝,苗族文化更是令人神往,灿烂久远。在愈来愈重视地域文化的今天,她是一朵奇葩,一块瑰宝,是这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文化之旅,值得浓墨重彩的文明之树。
在进入庆典活动场地的村寨路口,用稻草、青松等物搭建了一个迎宾门。它静静地矗立着,上悬一副对联,喜迎八方来客:横联“苗族同胞欢迎您”,左联“金鸣响舞美歌高唱迎贵宾”,右联“月照日开山欢水笑庆佳节”。而在活动现场,三条巨的横幅,迎风招展,气势恢宏,格外引人注目:横联“钟山区月照民族乡第六届苗族‘四月八’活动”,左联“三十年灿烂开来喜迎古坝子放天马行空”,右联“六百载沧桑历尽笑看新家园托钢城显世”。
“四月八”庆典活动即将展演了。瞧,五十五岁的杨文耀叔闯入了我们的视野,他兴致勃勃地吹响了一曲《想朋想友才来跳花》:“想朋想友才来跳花,慢慢地来,慢慢地走,走到花场跳起来……”如今他带领着十五、六个学生,教其吹芦笙。当天诸位弟子也来到了现场,表演了精彩的芦笙舞。他们齐举芦笙的那一瞬间,我砰然心跳的感觉,徜徉至今。有苗族同胞的地方,就有芦笙。芦笙是苗家人最喜爱的乐器,据文献记载已有3000千多年的历史。苗族同胞吹奏芦笙,必以舞蹈配合,故称芦笙舞。
苗妹妹杨冬月,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之一。她身着盛装,右手握话筒,左手持节目单,神采飞扬,嗓音清亮圆润。在报节目的间歇,我瞅准机会跟她搭上了几言。她说:来参加活动的各地群众,最高时达三、四万。当我问及她的心情时,她用苗语爽朗地回答:“我很高兴!”她的期望是:“每年举办,演出的节目更多,有更多的人来马坝。让马坝有更多追求、更多美好!”脱口而出四个更字句,昭示着她的内心真如山花般的淳朴、灿烂啊。今天,钟山区月照乡“四月八”这样盛的场面,只是一个的缩影,神州地无不处处欢歌,时时奏响民族和睦团结的福音呢。而作为庆典总主持人的、钟山区公共服务心李勇跃主任,其浑厚凝重的嗓音,落落方的主持风格,更将整个展演现场衬托得分外热闹。
现场展示的,由六盘水民艺苑商贸有限公司的苗族员工们手工制作的蜡染刺绣,色彩或古朴典雅,或鲜艳夺目,线条凝练流畅,手法细腻精巧,令人美不胜收,惊叹有加,惹得来自各地的摄影家们频频按下快门。我曾多次造访位于凤池畔唐人街里的民艺苑,其展览出的民族民俗产品、诗词字画,斑斓多姿,匠心独运,让我流连忘返,唏嘘感慨。民艺苑曾代表六盘水地区参加“多彩贵州”两赛一会,获贵州省设计二等奖两个,制作三等奖两个,优秀奖、最佳民族风格奖十四个。民艺苑总经理兼法人蔡庭芬女士,既是从事实业的本地民营企业家,也是一位作家。其著作《典当爱情》由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作为“风险投资国项目”2007年度十佳企业代表,她也曾在国北京798工厂时态空间艺术心台上,向国际投资专家们介绍她的“民族工艺品研发生产基地”项目。
肖才刚率领的YOGA(哟嘎)打击乐团,好似一道麻辣、新鲜的餐,亟待着马坝民族乡的同胞来品味与分享。、男男女女的鼓手,个个热情饱满,手舞足蹈,敲出了清越激昂的非洲鼓声,久久回旋在山林上空。非洲的手鼓与亚洲的芦笙相映成趣,让人浮想翩翩。他们是一群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朋友,立志在3年的时间内实现《梦想与人生,百场励志演出》的追求。
在艺术家采风现场,来自凉都市美术协会、市书法协会等的众多艺术家们,饱蘸笔墨和深情,尽兴挥毫。陈侃老师笑容可掬地提起自创的一副对联:“青山秀水皆成画,鸟语花香自是诗”,他道出了马坝乡千山争奇、万木竞秀的神奇自然风光。刘助兴老师谈笑风生:“我们是来增加一抹亮色的:让同胞们学文化、爱文化,为月照文化生活增色!同时,也可抒发自己的情感,体悟家乡文化,欣赏民族风情,激发自身创作灵感。”王钦老师心神振奋:“原来是官方举办,现在是苗族同胞自己举办。让民族文化回归民间有利于提升其品位和内涵。”月照民族乡的“四月八”举办了六届,他们就来了六次。六年来已自愿无偿地为当地创作了很多诗词、美术、书法、摄影等作品。我想,若是把这些创作编撰成册,无疑是一笔丰厚的文化。
在主会场之外,还开展了跳竹竿舞、打鸡毛球等体育活动,又有苗家洗脚礼和传统生产工具的展示。
当我把活动照片发在网上时,赚来了一片赞誉之声:“这个场所太好了!”“这个场所有特色!”“人杰地灵的所在!”“很热闹,很特色!”“场景布置及活动内容都很有地方特色。”“四月八好像比过年都还热闹哦!”……
我想,这些活动,倘若没有那种一如既往的、具有“角落”精神的幕后策划者,断难想象会有今天的盛况。作为执政者,他们所展示出来的,是一种博的胸襟和励精图治、孜孜以求地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的形象;作为凉都这个家族的一员,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还记得08年时为钟山区写作协会会员的我们,听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区委宣传部蔡永忠部长要和协会会员见面。在水玲珑休闲吧的一个十分窄的房间里,蔡部长畅谈了他对创办《凤鸣钟山》杂志的一些建议和发展城市文化的一些主张。主要观点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有文化内涵的积淀;文化必须让众来创造和享有。并具体谈到了一些设想。后来,月照乡肖俊良书记也来了,提出了自己关于杂志创办和文化发展的七点主张。谈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而自由,家各抒己见,备受鼓舞。
由于忙着拍摄和采访,自己没能好好欣赏节目,因而不能描写节目的具体展演细节,颇有些遗憾。但热闹、喜庆的场面,已被我定格在摄影作品;苗族文化的烙印和戮力于文化传播的、家风范的魅力,更是深深地镌刻在我记忆的深处。任凭时光驶逝,苗家人源远流长的文化,怡然自得的精神风貌,永驻我心。
二、钟山写作基地成立
2009年6月6日、7日两天,贵州省写作学会袁昌文会长亲自率团赴我区采风,并为“钟山写作基地”授牌。
袁会长系贵州教育学院教授、国文章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写作学会理事、贵州省写作学会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在这些头衔的背后,他是“一位年轻的老人”,他提出的“520”(网络语“我爱你”)工程,就是带领学会成员“用5年时间,走遍贵州的20个县,并为其各出一本散文集。”“是生在贵州、长在贵州、奉献贵州的他表达对家乡故土那份热爱的方式,这是一项庞的写作计划,是一个宏伟的工程。”(引自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主任记者、贵阳记者站站长饶宏宇《采访与感悟》一书《一位年轻的老人》。饶记者同时也是省写作学会副秘书长,此次钟山之行的成员之一。)如果再看完袁会长所著《我这半生》,那么你对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他的勤奋、他的坚持,他对国写作事业的贡献,他对生命价值的诠释与追求,无不感慨万端,高山仰止。
在钟山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蔡永忠部长致欢迎辞后,袁会长概述了贵州省写作学会的组织和发展情况,以及活动内容,并言明此次钟山之行的两个目的:一是给钟山区写作基地授牌,二是为宣传钟山区集体创作一本书。同时,他盛赞了钟山区的安排细心周到、热情。
我想用一首无格律的七言新诗,来表达对此事的感受:
钟山有幸迎贵客,文化征途谱新程。
上下同心去开创,悠悠凤鸣赞华章。
授牌仪式后,家合影留念,并笑称从此是“一家人”啦。
随后,蔡永忠部长、黎永明副部长等陪同省写作学会一行,驱车来到人民广场。仰乌蒙铁塔,品凉都赋,瞰钢蚀铭文,眺凉都宫,赏音乐喷泉,阅民风民俗。宾主同乐,其乐融融。
由广场出来,过国家地质公园——麒麟洞,近伫清波摇曳的凤池畔,远望端庄凝重的观音阁,再信步而入唐人街。
在唐人街民营企业民艺苑,嘉宾们对本地民族艺术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纷纷解囊购买。袁会长与同行的会员每到一处都仔细鉴赏,眼看口问手摩心揣,啧啧称奇,并亲自挑选苗家服饰试穿,当场买下了一件蓝色条纹的短袖布衫、对襟镶边、5颗扣子的。那扣子是盘扣的一字扣,像一只只欲飞又止的蜻蜓,简洁明快,灵巧别致。
袁会长购买苗家服饰后,我戏谑地想:他买下这件服饰除了其本身所包涵的我市民俗文化魅力外,还与蔡部长和钟山区公共服务心李勇跃主任的“促销”分不开。因为,当时蔡部长在和袁会长一起试穿苗家服饰时,对其手工赞不绝口,自己就买了一件;而李主任不失时机地帮着袁会长又是扣扣子,又是整理衣襟。两人一唱一和,就把这件饱含本土浓郁民俗特色的产品给“推销”出去了,可谓功劳不。这可是有图片为证的,他们那一招一式全被我用相机逮了个正着。后来,蔡部长一直身穿着那件苗族服饰,直到送走省写作学会嘉宾。
在当天用餐前的娱乐活动,蔡李二人又上演了一回好搭档,共唱一曲《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豪迈浑厚的嗓音,倾情的投入,赢来嘉宾们阵阵掌声。有“好事者”顺手从凤池畔拔起两根绿油油的草,每人献上了一根,惹来满堂笑。
其实,如上表现的蔡部长和李主任,俨然两位资深的营销专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适时地向客人们推荐凉都、宣传凉都。尤其是蔡部长,每到一处都亲自体验,带动气氛,并作解说,真又像一位出色的凉都导游。其言其行,让人钦敬。
6月7日的采风路线是:参观水钢工业旅游区、考察马坝村民艺苑基地、体验苗家洗脚礼和彝家院民俗、游历阿勒河风景区。
早餐是水城羊肉粉。这个安排真是有些别具风格。水城羊肉粉最讲究的是汤,汤做得越好,羊肉粉的味道越好。而流干了油的油辣椒更是让你味口开。曾记得很的时候,我吃过的羊肉粉是两毛五分一碗的,在星期天赶集的路边。
品尝完老水城的特色食品,省写作学会一行人来到水钢创业馆。
这里是参观水钢工业旅游区的第一站。馆内以形象直观的沙盘、珍贵的老照片和重要产品样品,立体地反映了水钢的沧桑巨变。家站在沙盘前,边看边听解说员对水钢布局的描述。尔后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浏览了馆内的陈列。
步出创业馆,乘上水钢旅游巴,带上安全帽,便驶入了厂区。在焦化厂,“感谢工作,快乐炼焦”八个字,赫然在目,熠熠生辉。嘉宾们齐聚在下,拍了一张集体照。进入炼铁厂,在火爆爆的高炉前,家乐不可支地顶着高温纷纷按下快门,留住了那精彩瞬间。穿越在轧钢厂的“空回廊”上,那宏的轧钢场面,让人叹为观止。黄俊杰老师(贵州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和张祖新老师(水城县军区军志办主任,开辟了诗词21世纪论坛网,并担任坛主,在网络上被称为“少校诗人”),对轧钢厂像似情有独钟,依依难舍。我十分乐意地为他们当了回“专门摄影师”,在轧钢厂为他们留下了好几张照片。在笔架山公园,满池红色和黄色的鲜花,开得正旺。来自贵州省团校的谢凯老师和来自贵州学的吕瑞华老师,笑逐颜开地在池畔合影留念。
一路走着,一路拍摄,一路感悟和见证水钢的昨天和今天。
接待嘉宾的专车,驶出市区,来到了月照乡。
月照乡的马坝村是民艺苑产品研发基地所在之处。基地位于乡村公路旁的一排平房,外墙上有巨幅彩绘,题材多是自然界的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之类,这些是颇具苗族遗风的图案。跨进房内,有好几位苗家人在制作蜡染画和刺绣,一行人把她们围得水泄不通。
喻莉娟老师(贵州写作学会副会长、贵州警官学院教授)和王晓瑞老师(贵阳日报记者),两位取出笔记本,用心地询问正在制作蜡染画的两位苗姐,沙沙地记录着。在制作蜡染画的两位苗姐,其作品曾经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赛获奖。蜡染是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是国极富特色的一株民族艺术奇葩,久负盛名,独放异彩。当申敏老师(贵州省“十一·五”旅游产品规划组专家、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坐在正制作蜡染画的苗姐的位置上,一本正经地握着画刀在布匹上涂蜡时,吸引了袁会长、胡英明老师(来自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张劲老师(著名文艺理论家、贵州社科院研究员)驻足观看。
而倪艳田老师索性亲自捏起针线,学着几位苗妈穿针引线地刺绣。刺绣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有12类技法,技法又分若干针法。其成品构图明朗、工整,色彩斑斓,栩栩如生。传说苗族人民因战争频繁、长期迁徙,于是用刺绣的方式,把曾经的家园描绘在服饰上,如黄河、长江、骏马飞渡、江河波涛、平原、城池等主题图案,这些图案均显示着苗族历史发展的轨迹,让后代子孙永铭于心。
走出月照乡马坝村民艺苑基地,来到了苗家,体验苗家洗脚礼和参观苗家传统纺织展演。
在进入村寨的路上,苗家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身着盛装,一字排开,唱着歌拍着手,热情洋溢地把客人迎入家。苗家洗脚礼是日常生活交往比较讲究的传统礼节,表示对贵客的尊敬和长辈的孝道。去深沟野壑挖菖蒲、扯乌泡叶、折桃花枝,放进鼎罐煨一罐水,倒进木盆里。由“多采”(苗语:姑娘)把洗脚水端到客人面前,再给客人解扣、脱鞋、挽裤、放脚,洗脚时讲究慢而仔细。苗家洗脚礼除了有“礼迎贵客洗好脚,出门处处有着落”的吉祥寓意外,还有祛病除秽的治病功效。苗族医药源远流长,它伴随苗族先民发端于神话时代。苗药配方灵活,疗效可靠,深受群众欢迎。
袁会长及其夫人、张劲、黄俊杰、蔡丽玲、吕瑞华、王晓瑞、高一加、谢凯等几位长辈,都被请到了凳子上坐好,几个“多采”分别为他们献上了洗脚礼,真是很温馨。时间,终将会抹掉民族之间、人类之间的一切偏见和仇恨吧。我由眼前联想到炎黄二帝战蚩尤的传说时,突然迸出了这句话。人类有追求真善美的特质,而且这种特质,是一颗有着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的遗传因子。尽管人类犯下不少滔天罪行危害地球与互相杀戮,如世界战,但终归懂得反省。
在马坝村来自省写作学会的嘉宾们也亲历了苗家人是如何纺纱织布的。苗家人既分工又配合,其场面蔚为壮观。在排线理麻、纺麻车、织布车等现场,袁会长等人都驻足仔细观看、询问。
苗家是好客的民族,亲朋好友往来频繁,糍耙正是待客的最好礼物。“肉宁可少吃,糍粑不能少打”,这说的是糍粑在苗家人的饮食文化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打糍耙用的是木臼和木槌,打好后直接用手扭下来,在簸箕里蘸上香喷喷的豆米面,即可品尝。袁会长和赵景新(来自贵阳市公安局)二位抡起了木槌,兴趣盎然打糍粑,家都亟不可待地要尝尝。而最有“吃相”的是饶宏宇(来自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省写作学会秘书长)和胡英明(来自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她俩边吃边笑的神态,真让人口馋,好像那是天下最好的美食。
离开马坝时,苗家人站在路边依旧用歌声和掌声的节拍应和着,送走了尊贵的客人。在出来的路口上,申敏老师用手搭着一位苗奶奶和一位苗哥哥的肩膀亲切地交谈,我正好抓住了这个镜头。苗奶奶说,要把手里搓的麻绳放下再照。“不用,这样挺好!”申老师莞尔一笑,此时,我不失时机地用照片将之定格成了一道温情脉脉的风景。
来到彝家院,刚转过弯,跨入院门,一株苍翠欲滴的树扑入眼帘。在院门口处,放置了一坛酒,用红布搭盖,坛内插着几根秆秆。“酒坛置放如红岩,敬酒穿梭如蜜甜”,前一句写的是盛酒的器皿,后一句赞的是美酒的味道。酒,在彝族日常生活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彝家,每当客人来到,无沏茶敬客之礼,却有倒酒敬客之俗。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劝酒时要唱劝酒歌。
袁会长亲自手捏秆秆,品尝彝家秆秆酒。申元初(贵州警官学院副院长)和涂万作(贵阳日报集团、党委办公室主任)两位老师也来品尝了。席间的劝酒习俗,让每位嘉宾情不自禁地击掌鸣拍,领略了月照乡彝家人的热情和风采。而申敏、赵景新二位老师在彝家院倾情挥毫,留下了自己的墨宝。
曾学文老师和彝族同胞们载歌载舞,临走时请她们唱曲,自己用手机录音保存。家围着他尽情放歌,其景其情,令人感动。前不久,听钟山区民宗局班丽梅局长说,她通过电视看到了曾老师出演的电视剧。省写作学会的嘉宾们真是多才多艺,个个表现不凡。
午饭憩之后,前往阿勒河风景区。
在前往景区的路上,一处兀立于峭壁险峰之端的溶洞,吸引了家的目光。站在路边,蔡部长遥指着溶洞,向袁会长讲述着亘古有之的月照传说。接着,他们边走边聊,与家一起来到了竹王水潺潺流淌的地方。据村里的长者说,这水所生之处,原来漫山都是竹子,碧海连天,神奇幽深。家纷纷来到水边,拂起清澈洁净的竹王水洗洗手、擦擦脸;再双手掬起来,凑到嘴边,或是细细品砸,或是咕咚咕咚地喝着;不过瘾的,还用矿泉水瓶“兜”了走。国先贤善于以自然为喻,来抒怀言志,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我看嘉宾们是二者兼备了。
当车行至月照乡“凤凰迎宾”处时,这高原独有的喀斯特地貌风光,也是月照乡的最高峰,吸引了嘉宾们驻足凝眸。遥望着头展翎羽、昂首长鸣、竖起一双巨翅的“凤凰”,黄鹰老师(他不仅热爱写作,还热爱摄影,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选了好几个角度进行了拍摄,并对村里陪同的人说,要去到其对面的山上拍摄。我一看那山,草蔓丛生,灌木林立,崖陡壁峭,上山的路也羞涩得不见了踪影,真要爬上去是很不易的。但黄鹰老师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说了两次,足见其拍摄心切。终因要与“部队”同行,只好放弃了。在每一处景点,都可以看见他忙碌穿梭的身影。
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巧夺天工的洞穴奇景,是月照乡旅游的一亮点,但这里的旅游还处在开发阶段,有可为。可建成融山、水、洞、民族风情、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精品景区,很多项目和优惠政策亟待有识之士前来一展身手。
来到石生树前,嘉宾们惊叹不已。只见一上阔下窄、形如钻戒的巨石,矗立在翠绿的玉米林里。石头上兀自生出一株枝繁叶茂、根蔓交错的树。
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青年诗人协会理事、六盘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祝发能在其旅游专著《漫步夜郎》一书之《石生树》写到:“巨石也能养活一棵树,根石情深啊!”“谁只要看着他而声说出他的名字,就会充满力量,充满极强的生命力和生的自豪感。那种离开泥土也能活得很滋润的奇特现象,让人们看到了植根石头的生命,已超越了神的旨意,而为之惊叹不已。石上的几片落叶,就像悬崖上的悬棺,是一种伸手可触的神秘和生存史,使我生出琢磨之瘾。”而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钟山区史志办、钟山区作家协会创始人之一,时任副主席、秘书长的施昱,在其《穿越时空的瞬间》一书的《石生树》里写到:“它是夜郎竹王遗弃的一块奇石,……”“我想:那树本是石,那石应是树,否则,树于石的体内,石于树的心,只有枯萎死亡,怎会成活千年?不朽千年?”
是啊,神奇的石生树,你生在这巍巍乌蒙,千百年来见证着这里的悠悠历史,抚摸着这里的灿灿文明,我似乎也在穿越时空、回溯而上时,窥见了先辈们在你的足下烧香祈福、顶礼膜拜,在你的庇护下,夜郎后裔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泊车在一人工修筑的平地上,便可踏上通往阿勒河的曲折径。群山簇拥之,壁立千刃下,美丽的阿勒河淙淙而过。隔远而听,像祖辈们劳作时,或是刨地、掘石;或是风拂衣袖;或是摆摆龙门阵,所发出的悉悉索索之音。临近而聆,有时像祖辈们拢手而歌,有时像村寨里操办红白喜事熙熙攘攘之声。那些河谷里、圆圆润润的石头,我想是祖辈们槌衣浣布,或是进行日光浴、水浴,尽情地享受自然的去处吧。峡谷切割面高达600余米,这里真是水上漂流的绝境之一啊。
要到古兵工厂遗址,还需从一座悬索桥上渡过。在陡岸险谷的两端,直插进山体里的是两股很粗的钢绳。两头高,间低,形成优美的两道弧线。从两股钢绳上再各自引下一根根钢绳提升起钢架,在钢架上铺上厚实的木板,便形成了桥。走上悬索桥(当地彝族语叫“害乃桥”),晃去晃来的,真叫人有些胆寒,不敢过招的,只好从谷底费时又费力地爬过去了。不过,已过半百的黄俊杰老师是从悬索桥上渡过去的,要到桥这边山崖时,他挺自信地竖起了“V”型手势。一张采风照上,留下了他这十分风趣自得的瞬间。
踏上掩蔽于灌木杂草间的第一节石阶,便真正觉得离古兵工厂遗址(硝灰洞)不远了。因为抬头即可仰望到:“似如来佛祖的耳……”(《硝灰洞的遐想》施昱)
我和钟山区记者站的林波站长因拍摄袁会长背临悠远的阿勒河接受采访一事,而落在了后面。在沿阿勒河岸追赶前行队伍的途,已耗费了量体力,汗水涟涟。现又扛着摄像机赶在通往古兵工厂遗址的石阶上。那石阶时急时缓、似云雾缭绕上升,此刻爬起来简直是举步维艰,让人长吁短叹。不过,你要是想到很久、很久以前,先辈们曾经握錾挥捶、手抬肩扛地筑起了它,那块块石板上恍惚还流淌着他们的汗、他们的泪、他们的血;那丛林密布的高处,似乎还晃悠着他们的身影;耳畔还隐约响起“嗨哟嗬着勒”的抬杠声,你会顿生一股股力气,忘却暂时的疲劳,勇敢地爬上去。
我们终于抵达洞口,俯瞰悬崖下的阿勒河,心流淌着如她一样舒缓、宁静的血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的哲言就是从这水孕育而出的啊。
“一尊石头就是一段动人的历史!深深的洞府,居然有水,而且不衰不竭,始终如一地蓄满水在‘神龟梳妆台’背面的石槽,供公主梳洗,供英雄饮渴,要不在这远离人间烟火的绝境,怎会造就了一个洞府王国的崛起?怎会留得住那么多血性的英雄?试看后厅的‘母爱’石壁画,不正是公主仁爱天下的结晶吗?”(《穿越时空的瞬间》之《硝灰洞的遐想》施昱)
“来!来!家即兴赋诗吧。好不容易上来,得留下点文明的痕迹。我想到了一首:‘好个平西王,洞藏锋芒。硝烟已散去,凤凰迎宾来。”蔡部长每到一处,总是饶有兴趣地,或是触发伙的灵感,或是跟嘉宾们介绍风土人情,或是提一提这儿该如何开发建设。在洞,他还倡议家包一点熬硝散落的灰烬去研究研究,指指洞内的石芽、石笋,提议伙取个名字、撰个故事什么的。
月照乡乡长熊礼渊,还亲自下到熬硝遗留的深坑里观察。
在洞口出处,满是拳头的碎石,或横陈于地,或垒成山。全是熬硝的废弃石头,这是当年金戈铁马的一个剪影。
要出洞口了,蔡部长说:“你们看,月照乡是名不虚传啊,处处都有月亮。这洞口就有两三个月亮。”果然,洞口出处立着两处浑圆的石,与洞口上的弧线呈咬合状。隔远观看时,间的石顶着了洞口上端,而光从其两侧倾泻下来,恰似两弯新月牙。再往上爬时,石与洞口上端分开了,光直射下来,又宛如巨的弯月。
穿过一片树林,转过一道山脊,见右侧开阔处一峰自耸,直刺云天,独山之名由此而来。四面皆绝壁,而峰顶植被笼盖,真不愧“倒笔写天书”之美誉。月照乡肖俊良书记在其所著《扒瓦河的传说》有“半坡擎旗抗君令,独山倒笔写天书”的诗句。
伫立独山下,极目远眺,但见千峰聚首,抵足而立,一处处山峦的切割面,好似神佛天仙的巨素面,脉脉有情,款款传来,欲与来者偎依谈心。当然也能触发你豪情万端,壮怀激烈之感。这里真是野营、攀岩爱好者们的胜地啊。
家在山脚的路旁,采摘白色野果——我们自就管它叫“坡儿”,边吃边谈笑风生地走出了幽深的山谷。
当一群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专家、教授、学者、文人,部长、局长、乡长、书记,有职的、无职的……在松树下、地坎边、杂草里,只用一颗纯真的好奇童心去搜寻和品尝“坡儿”时,你会油然而生一种独特的感受:所有的人,在同一个时间点上,一起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是神奇的自然,她用这有形的纽带,那无形的情感,把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人,聚拢在一起,共赏她的壮美,同奏她的赞歌。而在这一盛会上,人与人、人与自然,融融乐乐,惺惺相惜。
当晚,在凤池畔“全有福”烙锅城,宾主共同品味了“烙锅洋芋”这道风味独特的食品。水城烙锅是“西部一绝”,这一品牌是央电视台于2002年授予的。烙锅的民俗吃法在水城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到凉都来不品尝一下水城烙锅,真是一种遗憾。
我掩卷沉思: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是多么渴求像这样一拨又一拨的文化人,来品味、来发掘;凭借他们的笔,更仰仗他们的情,来讴歌、来推动。
三、学校诗文赛
钟山区学校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祖国好·家乡美”诗文赛,为表彰和激励获奖学生及其优秀辅导教师,区委宣传部选取了本土五位作家的作品作为奖品。而我的拙著《水的自白》忝列其,因为有幸获知赛消息。
区委宣传部黎永明副部长致开幕词后,意气风发的学子们开始登台朗诵。他们思如泉涌,口若悬河,围绕“祖国好·家乡美”的赛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场下适时报以热情洋溢的掌声。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有的朗诵的文章是自己原创,围绕凉都市容市貌、建设蓝图,风土人情、人文景观,或言辞恳切、说理透彻,或行文流畅、思想深刻。有的甚至被评委打出了满分。
蔡部长、黎部长亲自为获奖选手及其辅导教师颁奖,并跟他们一一握手,送上勉励和祝福的话语。蔡部长还对此次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作了总结发言。又从朗诵内容、选手表现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点评,并提出建议。对参加诗文赛的莘莘学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蔡部长对学子们的谆谆嘱咐,让我联想到他曾经在迎接省写作学会袁昌文会长一行时,在向嘉宾们介绍钟山区经济和文化发展概况之前的第一句话是:“明天就是高考,省写作学会专家们的到来,无疑会给学子们带来福祉。”
我留心观察到:蔡部长在这次活动筹备时,还安排工作人员在每场朗诵会之前,给每位学生的座位上摆放一瓶水。我想,尊重,本身就是一种能让人深刻的文化;奖品是本土作家作品、而且要有五位作家的签名和寄语;亲自一一握手,并勉励祝福;那么翔实而认真的点评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倏地又叩醒了我内心的那种情结,我姑且给它一个自创的名字:“角落”精神——
一种平民精神、平民文化,一种富有文化底蕴的尊重,一种为众谋福祉的思想。这种精神,唯有家风范的传承和开拓者,才能在有意无意彰显出来,并笃行之。
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就有幸参加了钟山区三次型的文化活动,亲身沐浴文化的熏陶,亲睹了一群文化人为文化所发之言,所做之事,所思之理,福哉!壮哉!!
结束语
当我欲搁笔这篇拙文时,想到了蔡丽玲老师邮寄给我的那本书。那是在一个平常的、下午散学的时候,阳光和煦。当我走出学校门卫室时,门卫叔交给我一个沉甸甸的信封。我欣喜地拆开一看,原来是蔡丽玲老师赠送的、她自己写的书——《杏坛拾往》。蔡老师是贵州财经学院教授、国写作学会、国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副会长,这次受钟山区委宣传部的邀请,和省写作学会同行来凉都采风,并共同为钟山写作基地授牌。收到这本书,我心里顿觉一股热流,涌上脑门。
感动之余,我决心先不给蔡老师道谢,而是鼓足干劲,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回报她对我的关爱。这种特别的方式,就是尽快写下这篇拙文,发在蔡老师可能会阅读到的网络上。包括其他我想感激的人,都希望他们能够阅读到。
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场灵魂的洗礼!
在《好好教书》一文里,蔡老师言出肺腑:“四十年教书的感受,实在太深了。”那种严于律己、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感召着我!她在《书,我家园的精神植被》一文,从读书目的、如何读书、读什么书、藏书是为了读书等几个方面,论说了自己的读书之道,有褒奖自己“读以致用”“不放弃”“不赶时髦”,也有解剖自己只藏不读,言辞真切,娓娓叙来,让人在潜移默化,自省内悟,从而在喜欢读书上,获得持久的源动力。《亲近师,走进名著》一文,则鞭辟入里地指出学生远离名著,“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剖析了其成因后,道明了如何弥补。并通过几本名著的解读,具体列证如何读好。这篇文章,一定会对我之于名著的认识和阅读名著的方法,产生影响。《跨越时空的“散文意识”观照——张劲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