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近华浦
[打印本页]
作者:
faxescarla
时间:
2009-9-19 20:24
标题:
近华浦
去过昆明,提起近华浦,游客肯定有人摇头不知,如若提起大观楼来,恐怕游客会恍然大悟。他会说:不过如此,何必故弄玄虚。的确,昆明人文景观太多,游客来去匆匆,往返于各个景点,难免有看不全看不到的,不知近华浦应在情理之中。说到近华浦,自然要说说大观楼,说到大观楼自然先要说说楹联作者孙髯翁。孙髯翁一生贫寒,终身不第,平常以诗文会友,且清高孤傲,常以梅花自喻。“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上联描写山川美景,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下联叙述秦、唐、宋、元在云南发生的宏大历史事件,字斟句酌,高度概括。综观全联,对仗工整,文辞优美,气势磅礴。他撰写的大观楼楹联不愧为经典之作,堪称中国第一长联。由此大观楼因楹联扬名天下,称为云南省城第一名胜。“近华浦上大观楼,高压滇南十四州”。实际近华浦早年并不繁盛,只是到了清代初年当地官吏组织劳力填湖造田,开通沟渠,挖掘池塘。后又调集能工巧匠大兴土木、造桥修路。到康熙年间建成以大观楼为主要标志的建筑群,成为寻常百姓、文人墨客休闲游玩的去处。大观楼因近临滇池,若登楼凭栏远眺,滇池风光跃入眼底。浩瀚无垠的湖水波光涟漪、渔帆点点;碧鸡、金马山势陡立,在青黛中隐约露出琉璃的金碧辉煌,隐约听到古庙中荡出的钟磬之声;岸边杨柳青翠,芦花无际;阡陌畎亩之中,碧色连天。近代由于环境的污染,眼前的滇池并非清澈,古朴恬静的人间仙境早已事过境迁,滇池周边风光已被新时代气息所代替。正是“层楼耸翠,迎几多风雨,长联依旧;曲栅临波,看无尽云山,人物常新。”走进近华浦,亭阁楼台、回廊假山,处处是花团锦簇,春意昂然,虽然天气已是初冬季节,这里却没有寒风料峭、万木萧瑟的景象,反而仿佛置身于春天的怀抱之中。人们常说昆明是四季如春,花期不断,“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来到昆明、来到近华浦或许能感悟出“春城”的真实含义。就是在池塘里芳期已过的荷,叶子虽然已经枯黄,但是在梗茎的支撑下,竟然在清风中“沙沙”作响,而在它的身下,鹅黄色的嫩叶已经悄悄地浮出水面,随着波纹轻轻地起伏,预示着新的一代生命即将开始。庭院中、假山旁、草坪里种植或摆放着一品红、山崖菊、映山红等花卉。白的素洁、黄的淡雅、粉的端庄、蓝的肃穆,花香四溢、沁人心脾。独自成景的要算三叶梅了。在北京见到的三叶梅由盆栽养殖,而它喜热惧冷,见到三叶梅大概在5、6月份的样子。初到昆明,我忽然发现到处都有它的影子,在街巷角落、在庭院深处,紫红色的小花在绿叶的衬托下分外娇媚可爱。三叶梅在园艺师傅的精心养护下烂漫怒放。它们盘根错节、相互缠绕,簇拥在一起,组成甬道、组成花坛、组成屏障、组成围墙,它开得是那样的热情奔放、富有激情,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又像艳丽的彩虹;他们开的是那样诗意缠绵,富有感染,像晴空中的浮云,轻盈如纱、恬淡如梦。当你轻轻地从它身边走过,总感到有一中无形的力量在吸引着你,使你不得停下脚步,注目凝视,沉思良久。我和几个同事正在三叶梅前观赏,忽然被我们昵称“索多丽”的地陪导游王芳气喘吁吁地从花荫中窜出,她娇嗔说道:“老张,该走了,你看大伙都等急了。”我不好意思看了一下表,好吗,光顾着玩了,限于一个钟头的游园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早已超然而过。
作者:
hackie6388
时间:
2009-9-19 22:22
新浪“文化漫谈”审核通过并推荐此文。文章下方显示“博论坛”标识,欢迎点击图标到博论坛互动。问博主!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56china.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