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3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吴桂贞:建设“文化三江”之我见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sousespithed 发表于 2009-9-21 19:2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4 align=center>吴桂贞:建设“文化三江”之我见<H4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dongren.cn/bbs/[/img]<H4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dongren.cn/bbs/[/img]<H4 align=center>www.GX.XINHUANET.com   2005-06-29 09:44:53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中共三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吴桂贞     建设“文化三江”,说到底是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建设一个文化小高地,盘活民族文化这个稀有的资本。     一、论题提出的依据     1. 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保存完好的原生态侗族文<!--ADV_CONTENT-->化是现代人最好的精神植被,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最大的资本。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个多民族县份,境内居住侗、苗、瑶、壮、汉等五个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其中占56.73人口的侗族,其文化特色尤为突出,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的代表。     侗族人喜欢群居,崇尚自然,擅长石木建筑,爱以杉木结庐,居住以寨为单位,大寨700-800户人家,小寨30-40户。寨子大多依山傍水,木楼青瓦不加装饰,整个寨子呈现自然灰色。群居生活便于侗族人开展文化活动。寨子不论大小,都建有公共建筑--寨门、鼓楼、戏台,留有公共活动场所——多耶坪。同时他们还在其生活范围之内,逢水建廊桥,亦称风雨桥,逢坳置凉亭。综观整个侗寨,除居住木楼群外,尚有风水树、河流(小溪)、廊桥、寨门、水塘(防火水池)、鼓楼(政治文化中心),俨然是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据2003年统计目前全县共有保存较好(指砖房极少)的侗寨 近200个,鼓楼178座,廊桥(风雨桥)111座,寨门、戏台无数。此外还有无数的庙宇和祭祀场所。现在全县有国家级保护单位2个,区、县保护单位11个。     侗族文化还表现在动态文化上。侗族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直到今日,自然经济仍占一定单位比重,特定的空间,让他们对精神东西的追求甚过于对物质的追求。他们的口头禅是:“饭养身,歌养心。”他们擅长的乐器有:笛子、琵琶、牛腿琴、芦笙,爱唱的歌有:大歌、耶歌、笛子歌、琵琶歌、细声歌,每类歌又分为很多 品种,可以说品种齐全。侗族的婚嫁、丧葬、节庆等习俗更是别有趣味,如“半夜偷亲”。大的节日有:正月初八祭萨节、三月三花炮节、四月八玩山节(狂欢节)、尝新节、芦笙节,等等。侗族的交往方式很特别,玩山、行歌坐夜是年轻人的方式,“月也”则是寨子之间集体互访的方式,“月也“时,作客一方男 老少倾寨而出,接客一方免费接待,少则3天,多则7、9天,一般为5天。期间大摆百家酒宴和文化盛宴,在换杯、对歌、赛芦笙以及看侗戏过程中自己,增进交流,增进友谊。这种浩浩荡荡的方式是独一无二的,应是原始部落时期遗风。”多耶“是侗族的集体舞,参加者手拉手围成一圈,跟着领唱的节奏边唱边舞,没有尊卑贵贱之分,没有语言隔阂,没有授受不亲,人人忘我而唱,忘我而舞,体现了平等、大同的朴素思想。所谓“侗不离酸”,那自成一体的侗系菜谱:酸鱼、酸肉、酸菜、油茶、鱼生、百味汤、紫血…...总是既叫人望而生畏,又让人欲罢不能。可以说在三江侗乡文化设施最多,乐器、歌手最多,文化活动持续时间最长。其文化通常被概括为“鼓楼文化”、“桥文化”、“款文化”,这里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唐宋遗风,得“夜郎”之韵。许多人到此寻过根,这是三江侗族宝贵的资源,是现代都市人最好的精神植被。     三江侗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已经引起人们的认同与接受,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65年,我国文豪郭沫若先生仅仅看到三江侗族程阳桥模型后,就情不自禁地为其赋诗。几十年来无数的国内外民族学者、民俗学者、摄影专家都把三江当作作业基地。广西决策层和文化界对三江侗族文化也是钟爱有加,1997年把程阳桥木制模型当作广西的礼物赠送给香港,庆祝其回归;程阳桥的形象还经常出现在各种报刊封面及各种集会场所里,甚至“活”在全国一些大景点里。目前已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录。     三江境内的苗、瑶、壮、汉等族的文化也各具特色,丰富了三江文化的内容。     三江侗族自治县还是中国色的故乡,出产的三江石——彩卵,开辟了石界“色赏”的新境界,玩石已成为三江文化新的风景线。     2 .三江侗族文化与三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湘桂黔交界,少有文人骚客光临,历代政要也难以驾到。现在三江有点名气,靠的不是经济胜利、实力,不是名人效应,而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以,三江要走文化外交的道路,三江要突围,也只有打文化旗号。80年代《侗族风情录》、《侗族民歌选》等一批书籍的出版,以及“侗族风情歌舞”上北京演出,激起了多少人对三江侗乡的向往。近年来,各地游客的涌入,三江一些重点项目的招商成功,文化都发挥了或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3. 但是,三江毕竟不是世外桃源,其文化生态近年来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关部门调查发现,目前全县三分之一鼓楼破损严重,亟待维修,歌手年龄越来越老,追求新类文明的混砖白房陆续嵌入木楼群中,任其下去,侗寨将不伦不类。     4. 近几年来,县里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如出台“三江侗族文化保护意见”,提出“先保护,后利用”思路等,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04年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称号。     二、建设方案     建设“文化三江”,必须用文化的眼光看三江,必须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整理与组合,必须赋予民族文化新的内涵。同时要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开发--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实力。为此,我们在建设文化三江时,必须按如下方案实施:     1. 要对三江文化资源进行一次普查。对整理过的民间民族文化进行科学分类,对尚未整理的文化尽快搜集整理。就侗族地区(湘桂黔交界地区)来说,侗族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三江是作出了贡献的,但三江应做的工作还很多。     2. 对民族民间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归纳,从中找出具有竞争力的“核心资源”,然后对这个“核心资源”进行文化解释,使之成为品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云南迪庆“香格里拉”品牌历时五年,经过三次的文化解释,无数次的研讨会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的推介,才成功运作起来。三江的“核心资源”是什么?无容置疑,三江的 “核心资源”是侗族文化,可打造成品牌的是“桥文化”和花炮节。侗族的“桥”涵义丰富,是侗族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她是赐福桥,是生命通道。体验侗族桥文化,人们会从中找到与自然、与他人、与心灵相处的最佳尺度。我们要做的是尽快成立“侗族桥文化与三江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专门研究侗族文化意义的开发,研究“程阳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3. 鼓励民间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积极探讨民族文化传承新方式。三江群众对传统文化活动情有独钟,近几年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开展民间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这其中有旅游的需要,但更多是情感的回归,传统文化的魅力。许多边远山村活动更频繁,就说明了这一点。去、今两年,中断已久的“月也”又恢复了,其规模赶上了历史记录,而且内容更丰富,令民俗学家、摄影专家兴奋不已。对于这种民间积极性,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和引导。     4. 加大对侗族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如前所述,鼓楼、风雨桥、吊脚楼侗寨是三江侗文化的物化形态,也是干栏建筑的重要遗存,保护这种传统民居,既是开发旅游的需要,更是保护三江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留住三江优势和文脉,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做的就是这方面的努力--“保鲜”侗族文化。但这还不够,县里应尽快立法加以保护。     5.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江文化资源丰富,较早对外开放,旅游业起步早,先天条件好,文化产业有一定基础。目前,全县除了影视音像、出版业外,文化旅游、图书发行、文娱演艺、体育健身等事业都有涉及,书店、工艺品店、奇石店、旅行社、风情表演队、文化工作室、录象厅、歌舞厅、网吧、体育场馆等等,应有尽有。但是由于文化投融资体制滞后,投入不足,加上专业人才匮乏,造成文化产业规模偏小,资源闲置浪费严重。     不管怎样,三江要发展,必须选择“文化突围”--建设文化强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旅游方面,要确立“整合优势资源,实施精品战略,主打三大产品,建设八大景区”的思路,重点规划推介以侗族生态博物馆、夜郎宫寻梦、古城怀幽三大产品为代表的旅游品牌,建设以古城丹洲、石门冲、大明滩、程阳桥、巴团桥、马胖鼓楼、高定侗寨、三江口为标志的八大旅游景区。要举办好花炮节、多耶程阳桥旅游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总而言之,三江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做到三结合:一是与旅游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业;二是与节会相结合,发展艺术品产业;三是与大众文化体育相结合,发展文体娱乐业。     6 .创新文化产业投资体制。文化投资严重不足是三江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我们中国,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投资体制尚未真正形成,但是国外的经验以及我国一些地方的成功尝试,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文化投资的美丽前景。在国外,文化建设的资金源源不断,主要来自政府投资和社会集资。集资的方式包括企业投资、私人投资、彩票集资、基金集资、个人和企业捐赠、赞助等,我们要借鉴这些做法,创新文化投资体制,放开政策,改善环境,吸引社会投资,让他们在办好文化产业,造福人民中获得回报。第一,树立办节新理念,放开节庆主(承)办权。鼓励企业、个人通过投标主(承)办节庆项目,自负盈亏。政府在其中起到的是中介作用,如规划和协调,确定活动招投标政策,营造良好的文化、法律和交通环境,做好活动宣传等。2004年古宜花炮节成功交给古宜商会举办;“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澳门一个机构承办了其中的名特优产品展销会项目,这是良好的开端。第二,鼓励民营资本以租赁、控股等方式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旅游宾馆,开发景点。第三,以品牌项目招商,盘活无形资产。必要时可以出让“程阳桥”等品牌,吸引金融的介入。<div id=[/im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