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888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灌水]有奖竞猜:这是咱侗族老乡用的农用工具,是什么?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rag2244114 发表于 2009-9-20 19:3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邓老,这是把棉花变成棉纱之前的一个工序之一.这道工之前还有一道工就是:为了让机子很容易地的把棉籽压出来,还必须先把棉花用那个用来焙谷子的""(不会用侗话写出来)来烘干,还要一边烘一边给机器喂棉花,不然棉籽不会很容易的脱落.  但是这个机器的名称可能各地叫法不同,我从小到大都只说是叫"安",就一个字.<IMG src=http://www.dongren.cn/bbs/[/img]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hr33596148 发表于 2009-9-20 21:30:57 | 只看该作者
娅素答的不错,可得99.99分。奖品和奖金请到吴景军先生那里领取。那位竹坪村歌师使用的那种工具大多侗族地区称“安”(ans),单音节词。她正在从事“安珉”(ans minc)的劳动,其目的就是把棉花籽挤压出来,使籽棉变成皮棉,然后才能将皮棉弹成棉花,再纺成线,织成布。这个“安”是侗语特有的词语,由此可知,这是侗人祖先创造的纺织劳动工具,了不起啊! 现在,我再出一道抢答题:侗人从种棉花到纺成线、织成布、做成衣服,究竟需要多少道工序?用多少种工具?这些工具分别叫哪样名字? 这回,人人都可以参赛,不受年龄限制。答出一样得1分,但不许重复。得分最多者获金奖,其次是银奖,再其次是铜奖,再再其次是安慰奖。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3#
井小莎 发表于 2009-9-20 23:28:12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答题,但这些我都是见过的,包括擀棉花的那个镜头。不知道大家看了这些画面有何感想(或感觉)?我的感觉是眼睛模糊了,鼻子开始发酸。侗人文化就这么消失了,就消失在我们这一代,悲哀、可惜!承救民族文化,你我有责!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4#
crimennormed 发表于 2009-9-21 01:25:27 | 只看该作者
那也行,反正我与吴景军家相隔不到8里地还不算很远.那我就在此谢过啦.您提出的新课题得认真想想了,这个过程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啊.不过我是有信心拿大奖的.这个奖还应该到岩洞去领,至于奖品吧,要求不高,有饭有酸鱼吃就可以了.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5#
卢猛 发表于 2009-9-21 03:22:42 | 只看该作者
这些我也知道,但奖品我就不来争了。如娅素真的到我家来领奖品,我就将瓦楞下那个多年不用的“安”将给她吧,做个纪念。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6#
ppmburied4 发表于 2009-9-21 05:19:57 | 只看该作者
侗布是怎么做成的?答:第一,需要种植棉花种两种染布时用的植物染料,一种叫大叶的兰(侗话)另一种叫小叶的兰.棉花到了秋天就可以一批批的收获了,而这个兰要随时收获.这两种植物的萌发力都不得很强,收割一道后过不久又长高了,然后又收割,直到打了白霜为止.这两种植物在收割时还要把它浸泡到专门用来做染料的大榜桶里,一直到泡烂为此,但又不能太烂了,这里要有一定的度,这个度是完全靠经验来掌握.然后把残渣捞出,再放入一定比例的石灰,用大要棍搅拌,觉得差不多了就再用小盆舀满盆后举起来又往下倒,就这样一直重复着做,直到水能把手染蓝了才能停止.沉淀几天后木桶里的水都变清了倒出来取沉淀物用小木桶装好,但是这个沉淀物已不叫兰,叫灯.要种多少的兰?才能生产出多少的灯?才能染多少布?这都是凭多年的经验把握的。(待后续)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7#
刘沙沙 发表于 2009-9-21 07:17:12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I>冬妮娅</I>在2005-11-5 1:01:16的发言:我不答题,但这些我都是见过的,包括擀棉花的那个镜头。不知道大家看了这些画面有何感想(或感觉)?我的感觉是眼睛模糊了,鼻子开始发酸。侗人文化就这么消失了,就消失在我们这一代,悲哀、可惜!承救民族文化,你我有责!冬妮娅说得真好啊!我也有这种感觉。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绝灭!就像我们的父母永远地离开我们一样,谁不痛惜啊?但是,我们不能原地踏步,更不能往后退步。我们要进步!我们要发展!我们要生存!我们要繁衍!这就不能不丢掉一些历史传承下来的包袱。我们不能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但我们可以记录历史,可以将祖先创造的文明用文字、图片、音像记载下来,传给后代,并使之成为我们创造新文化的基础。一个没有文化基础的民族就像一个没有父母的野孩子,多悲哀啊!我们不是野孩子!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鼓楼、大歌、风雨桥、染织工艺、糯稻种植经验等等等等。我们要继承这些传统,利用这些传统,在这些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无愧现代侗人称号的新文化!这就是我要出这些题目的最终目的。亲爱的同胞们,朋友们,大家都来争金奖吧!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8#
shootsbursal 发表于 2009-9-21 09:14:27 | 只看该作者
那东西我们这里叫“nganx”,那位妇女正在“nganx miinc”。也有一个谜语,谜面:dinl dabx miac neip。31楼娅素所留的“”里我想应该是“boih”——焙笼。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9#
我爱芷祺 发表于 2009-9-21 11:11:42 | 只看该作者
在此谢过腊更老师的帮助.还真得再补侗语这门课啊!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10#
青竹 发表于 2009-9-21 13:08:57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I>敏文</I>在2005-11-5 8:34:41的发言:冬妮娅说得真好啊!我也有这种感觉。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绝灭!就像我们的父母永远地离开我们一样,谁不痛惜啊?但是,我们不能原地踏步,更不能往后退步。我们要进步!我们要发展!我们要生存!我们要繁衍!这就不能不丢掉一些历史传承下来的包袱。我们不能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但我们可以记录历史,可以将祖先创造的文明用文字、图片、音像记载下来,传给后代,并使之成为我们创造新文化的基础。一个没有文化基础的民族就像一个没有父母的野孩子,多悲哀啊!我们不是野孩子!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鼓楼、大歌、风雨桥、染织工艺、糯稻种植经验等等等等。我们要继承这些传统,利用这些传统,在这些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无愧现代侗人称号的新文化!这就是我要出这些题目的最终目的。亲爱的同胞们,朋友们,大家都来争金奖吧!        对于传统物质文化的继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间的关系的确是很难以协调好的。我们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顺应历史朝流,这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待传统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采取“扬弃”态度的。而对于“弃”的那部分,我觉得并非是丢掉,而是可以存入历史档案,而目前政府又没有精力顾及此事。有鉴于此,建议是否可以考虑由民间组织建立个博物馆亦或陈列室之类的,将物质遗产例如各种代表性的农具、牧具及渔具以实物的形式存放其中,而非物质遗产(如各种民间工艺品的工艺流程、各种美味佳肴的制作流程、民间验方、偏方等)及文化遗产(如婚嫁丧娶、看香打卦、玩山、斗牛等)可以影像资料的形式存入其中。这项工程对于整个侗民族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件投资少(一间房子、一部摄影机、另配一个兼职人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