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30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月29日新闻

[复制链接]

23

主题

11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gardakumiss 发表于 2009-9-21 15:5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8.02.29, 《鉴定“华南虎照”纯属多余》08.02.29, 张功耀《“中西医并重”之我见》08.02.29, 熊印纲《中西医之争是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08.02.29, 中产阶级《“金针拨障术”与中医》08.02.29, lw56102《中医,没有资格判断死亡的医学》08.02.29, 王献章《政治与自然科学联姻的弊端》08.02.29, 操刀中医《从福建中医学院博导看巫医本质》08.02.29, 王会中《中医博大精深录》08.02.29, 段建中《请看某院士的复古高论》08.02.29, 不想说《《科技日报》的记者就这水平啊》08.02.29,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学术腐败08.02.29, 冷月《关于中科大博士论文的水平》08.02.29, 风雨同舟《控制跳水运动员的体重主要是为了美观》(附方舟子按)08.02.29, 刘正《谈元宵“一稿两投”及其对法学家的侮辱》08.02.29, 白衣讨饭《医生组织的作用》08.02.29, 寻正《与家庭主妇略谈职业精神》08.02.29, 呛水的鱼《超声大夫再问过来人》08.02.29, hedian《对新语丝欲说还休》08.02.29, 方舟子《对《为什么夜空是黑暗的?》的一点更正》08.02.29, 卫钟《傻妞和理雄》08.02.29, 小医生家属《争论结束,寻正继续;兼回环无端》       鉴定“华南虎照”纯属多余  居然现在还有人记得在去年12月国家林业局曾经要求陕西省林业厅委托国家专业鉴定机构对周正龙所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等原始材料依法进行鉴定,而70多天过去了鉴定还没有开始。据说陕西省林业厅找过几家国家级鉴定机构,没有一家愿接手。  虎照鉴定陷入僵局,本是预料中的事。陕西省林业厅曾力挺过“周老虎”,其常务副厅长更是以乌纱帽担保“周老虎”是真的,宣称如果被鉴定是假的就辞职。也就是说,陕西省林业厅在“周老虎”事件中是利益方,本该回避的,却要求他们找机构鉴定,那不是与虎谋皮嘛。要求他们能不顾利益关系、不怕常务副厅长丢官而积极寻求显然对其不利的鉴定,那是把他们当成当代圣人了。  如此看来,这个鉴定工作大约会一直拖下去,拖到连记性最好的人都把整个事件忘了为止。但是有必要让权威机构做鉴定吗?在“周老虎”刚刚被推出的时候,公众对其真实性还将信将疑,需要具有摄影、生物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认定其真伪,这时候请专家做鉴定很有必要,公众对此也有要求,不必像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担心的那样会“浪费纳税人的钱”。但是在“年画虎”被发现之后,连三岁小孩都看得出二者的相似性,除了利益方和最偏执的人,不会有谁还会相信“周老虎”是真的了。凭常识和直觉就可以做出一致的判断,哪里还需要什么国家专业鉴定机构出面?国防科技大学还搞了个科研课题煞有介事地证明“周老虎”和“年画虎”的相似率为0.9986,还一本正经地发论文,那才叫浪费纳税人的钱呢。  所以并不是什么事情都需要做专业鉴定的。几年前曾经有一位陕西人冒充138岁孙中山诈骗,后来被判了11年有期徒刑。难道司法机关也要先找国家级专业鉴定机构证明孙中山早已逝世、此人的相貌与孙中山相片不具有0.9986的相似率、此人的DNA不是孙中山的DNA的可能性为99.999%,然后才敢抓他、定他的罪吗?如果没有一家专业机构愿意接受鉴定,莫非这位138岁的“孙中山”就可以一直骗下去?甚至还可以和周正龙一样光荣地参加陕西电视台的“都市榜样颁奖盛典”?  “周老虎”事件早该成为历史了。所谓要求“专业鉴定”不过是敷衍搪塞、推卸责任的借口。我们不需要再等什么专业鉴定。我们需要的是,政府部门能够直面诚信危机,对得起公众的信任,去追究造假者、包庇者的法律、行政责任,在我们的记忆力消失之前,为“周老虎”事件划一个令人满意的句号。<div id=[/img]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王雪琪 发表于 2009-9-21 17:48:44 | 只看该作者
  张功耀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写入了“中西医并重”。这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我国当前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调整各种社会建制之间的利害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显然,“中西医并重”不是一个科学命题,而是一个政策命题。把“中西医并重”作为科学命题去理解是大错特错的。  众所周知,我国政府在50年代初创造了一些中医建制。其中有些建制的设置甚至是史无前例的。“医院”本是一个西医概念,中医是不需要什么医院的。50年代初,我国只有4家中医医院。现在却扩张到了2680多家。中医中药并不适合于进行大学教育。全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药。除中国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创办了以传统医药为教学内容的大学。但是,在我国具备发本科以上文凭的中医药大学却从无到有,目前已经达到了51所。尽管中成药生产缺乏标准化生产的科学技术基础,因而也完全不符合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但是,我国专业的中成药生产厂家却荒谬地发展到了1100多家。诸如此类的中医社会建制的建立,为我国累积了许多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为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各种利害关系,使某些不能很快解决的社会矛盾得到缓冲,中共中央做出了“中西医并重”的政策表述,应该说,这是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  但是,我们必须对这个提法赋以科学的内涵。否则,我们就要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比如说,我们不能把“中西医并重”机械地理解为“一半对一半”。那种企图把中医这个已经衰落的“小弟弟”再扶持成承担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重任的“老大哥”的想法,更是严重脱离实际,荒唐透顶。  据笔者查证,建国之初,我国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38万,其中中医生27.6万。由于当时我国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科学技术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国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在毛泽东主席的倡导下,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中医”的战略。在实际执行这个发展战略的时候,甚至走向了“关键是西医学习中医”的极端。5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战略方针的选择是错误的。尤其是“西医学习中医”的错误做法在我国导致了蔑视科学、神化中医的坏风气,并且累积了相当多的体制弊端。它使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那时起,我国政府对各行各业都采取了逐步告别“计划经济模式”,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取向。经过30年来的优胜劣汰,被高度神化的中医没有经受住市场经济的冲击,重新暴露出了它作为“有意或无意的骗子”的本来面目。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在信息交流渠道日益多元化而引起的社会变革中,中医中药再次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衰落。这个衰落的突出标志就是,我国没有办中医药大学的时候,全国中医生有27万多人,创办中医药大学54年以后,全国中医生在岗人数反而萎缩到了19.5万人。据2006年公布的统计数据,在全国2680多家中医医院当中,中医生人数只有74640人,平均不到28人,其中,还有相当多一部分是在中医医院从事行政领导工作中医生。这意味着,中医医院的西医因素已经超过了81.04%。很显然,就全国医疗卫生状况来说,19.5万人的中医生不可能与390.5万人的西医生实现一半对一半的“并重”;单就中医医院来说,中医医院里边占比例81.04%的西医生也不可能与只占18.96%的中医生“并重”。这就是我们必须对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中西医并重”,并赋之以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科学内涵的现实依据。  我认为,作为“中西医并重”的科学内涵,至少应该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管理上对中西医的基本要求要并重。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存在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和品质。医学人命关天。在这些基本要求方面,中医和西医应该并重,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另搞一套。比如,西药的品质监督有保质期,中药不能没有保质期;西药包装、运输、储藏有严格规定;中药在包装、运输和储藏过程中不能不讲卫生,把那些充满泥土和灰尘,甚至已经发生了严重霉变和虫蛀的中药饮片提供给患者服用;西药使用有安全界限,中药也必须制定类似的安全界限。如此等等。  第二、政策上中西医适用市场经济的原则要并重。  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必须在共同的市场经济原则下求生存、谋发展,不能把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政府的扶持。  第三、科学上中西医贯彻科学标准要并重。  这就是说,无论是医还是药,都必须严格执行医学科学技术的国际标准,比如,关于治疗效果的“双盲对比实验”标准等等,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能以任何借口,降低、漠视甚至曲解这些国际通行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标准。  第四、法律上中西医的责任标准要并重。  医学所面对的是人的生命。任何个人、政党、社会团体、经济组织都必须以尊重人的生命安全的崇高责任来对待医学问题。毋庸讳言,目前我国的中医中药尚无任何责任标准。重金属入药,有毒中草药入药,等等,至今没有制定出限制其使用剂量和含量的国家标准,使得许多因为服用中草药而中毒或死亡的病例,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定罪量刑的依据。更有甚者,在出现中医医疗事故之后,中医药管理部门还经常以“无原则性错误”为犯科的中医生辩护。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为此,笔者呼吁,尽快按照“中西医并重”的原则,切实解决好这些责任界限的立法问题,以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不受侵害。  中西医之争是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  熊印纲  什么叫创新?创新是一种对旧事物的不满和改造。因此科学的进步必然是对过去的旧事物的改造或否定用先进取代落后,所以没有争论科学就只有永远停滞在原来落后的认识水平。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要在社会中公开争论,离不开学术自由的社会环境。因此社会进步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只有社会允许学术自由争论科学才可能发展。尽管中西医争论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真正的公开争论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首次。这个社会现像充分说明今天中国社会的民主法制上了一个新台阶。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医学都是从谜信文化中分离出来的,西方的初期医学理论是被誉为医学之父的希波格拉底提出的体液平衡理论,中国的初期医学理论是古代一统天下的阴阳五行理论。两个理论都是哲学思辩的经验医学猜想理论,在科学尚未出现的古代都是最高真理。两种理论都不能解释疾病本质和疾病发展,由于再没有更好的理论,因此都长期统治人类认识疾病。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要突破猜想医学理论禁固必须借助于自然科学。希波格拉底的理论统治西方医学长达两千多年,西方自然科学诞生后发生碰撞,在社会中公开发生激烈的争论。但是西方当时没有把民族、经济、文化、政治因素拉扯进去,是纯学术之争,完全按照科学与市场规律优生劣汰,科学与市场规律都是无情的,因此经过激烈争论之后,希波格拉底的体掖平衡理论被废除,人类开始跳出猜想理论的圈子,用科学去认识疾病,从此现代医学快速发展。在这一点上西方民族比较开放,善于抛弃落接受先进。  中国的情况不同。由于自称天国文化长期熏淘,奉信传统,闭塞落后,夜郎自大,热衷于古代的神秘文化。在古代中医与巫师文化长期并存并互相渗透,巫医和中医共同占领社会医疗市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门户开放,现代医学跟随西洋大炮进入中国社会。由于封闭保守的传统文化中有恐洋排外思想,为人造福的现代医学进门就被染上入侵的色彩,为了抵御入侵和区分西方医学与中国民族医学,诞生了西医和中医两个特别的名词。在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之前,中医对传染性疾病根本没办法的,而中医理论对传染病是怎么一回事,也搞不清子、丑、寅、卯,死亡率之高相当惊人,基本上靠自然免疫去抗挣。如果聆听一下父辈们与瘟疫抗争中医的无助,再回味毛主席送瘟神的诗词,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凉,定会催人泪下。这也是落后、贫穷,旧中国没有现代医学的真实血泪写照。西医进入中国之后现代科学技术显现出优势,抗菌素、外科手术立杆见影,民众接受了西医,官方选择了西医,所以,民国时期官方曾经提出废除中医。  由于是中国地大医薄,穷苦落后,有限的西医根本无法满足医疗需要,仅仅勉强能够维持大城市医疗须要,而广大穷苦农村根本没有西医,国民政府也管不了那么多,就让中医在民间自生自灭。而农村医疗市场中医也不够,因此农村由中医和巫医共同占领。巫医在中国的历史比中医悠久,这与中国巫师文化渊原流长有关,民众有病中医看不好找巫医,巫医看不好又找中医。由于中医理论无法准确诊断疾病,误诊死亡屡见不鲜;由于旧法接生,新生儿死亡率更是惊人。但是,由于民众无知,不会发生医疗纠纷,医生说转症或寒火结胸病入膏肓病人死了也没事。这种情况一持续到建国后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626指示之前。此后全部医学毕业生不留城市通通下农村,政府不间断的办新法接生及西医培训班,不停的下派各级一年期医疗队,建立农村计化免疫体系,农村医疗状况才有划时代的改变。        在中西医之争中,不应该忘记经济贫穷,医疗落后的悲惨历史,如果为争夺名利、地位,无视历史真相和血泪,中医包揽护佑中华民族繁衍的贪天之功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还是改革开放才给中国带来勃勃生机,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取代了过去的意识形态,开创了有史以来兴兴向荣的政治局面,经济、科技腾飞,才有翻天复地的巨变。医疗卫生也开始向现代化发展。改革开放使中国国富民强,也有人认为是引狼入室洋人经济入侵,因此在中西医之争中,也有人为民族文化生死存亡杞人忧天,明显是中医理论科学不科学的问题,但是把民族、文化、甚至经济、政治联系在一起,把问题复杂化。我们民族在长期的天国文化熏陶下,也多多少少存在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还是值得反思。  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落后是国民政府遗下的满目疮痍,城市西医不够而广大农村交通不便,严重缺医少药,巫医盛行,为民生健康政府把中医从民间请回社会。经验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中药对某些疾病有独特疗效,但有人却把神秘中医理论说得博大精深,由于中医与传统文化互相渗透,把不科学的中医理论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混淆,因此出现了对中医全面继承发展。但是对古代的中医理论如何形成,有那些内函,如何指头导疾病诊断和治疗,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很多人并不了解,基本上听业内人士各种虚假的宣传和受民间中医传奇文化的影响。  回归社会的中医和西医共同担负民众的键康,但是人类疾病十分复杂,很多不同的疾病具有共同的症状,由于中医理论是古代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因此把同一症状的不同疾病定为一个病,比如风症:有脑溢血、脑血栓、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肿瘤、颅内寄生虫病、乙脑、流脑、结核性脑膜炎、癫湔、臆病、高烧惊蹶、脱水酸中毒、手足搐搦症等等。这类不同的疾病都会出现抽风症状,而治疗是不同的。外科有腹痛症状的疾病同样多更复杂。中医限于知识和理论根本不可能做出正确诊断。因为外科急腹症误诊导致死亡并不少见。  中医为了自我生存和更好担负起医疗责任,被迫吸收先进科技,否则就是人命关天的事。在中西医之争中有人忧国忧民认为中医西化是政府管理不当,要为中医救亡。因此告诉这些同志,与政府无关,与西医也无关。是适者生存的市场规律迫使中医别无选择。还有同志疾呼应加快中医人才培养,我是从事医疗教学的,最了解情况。现在中医毕业生就业日趋艰难。中医学生上中医课兴趣不大,因为脏腑理论与人体太错码,而上西医课一头扎进去就不想出来,培养的还是批评中医的西化接班人。  有人提出老中医带徒弟。这是受有真本事的中医是民间老道高人社会传奇文化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民众科学和卫生知识已经普及,拒绝现代医学知识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教出来的学生,病人、医生、社会都会有极大的风险,根本无法生存。年轻一代不知道,国家没有在农村开展医疗培训之前,扎针引起气胸、肠穿孔的;胃溃疡、阑尾炎穿孔服中药导致腹膜炎死亡;宫外孕、不全流产当崩症服中药大出血死亡的都有发生。医疗问题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如果为了树立一杆传统中医博大精深的旗帜值得这样去做吗?现在死了人像中医过去那样用用自圆其说寒火结胸和病入膏肓去解释了事,可能病人家属会闹翻天。  有些同志认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都完美无缺,与古代长期天国文化影响和中医长期不实喧染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谁提出对中医理论有异议根本没有听别人说的是否有道理,就情不自禁的对人有忘祖从洋之嫌,但是事物自然规律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实,民众并不知道,可以说人们想像的传统中医早已绝迹了。传统中医在市场自然选择中早已消亡。文革前和我们共事的传统中医,为了生存不仅学会新法接生、消毒打针,还会使用听诊测血压和诊断急腹症。何况这一批人早已退休,而现在的中医更现代化,都经过正规学习,他们都掌握西医诊断知识,医学理念与古代理论已经脱胎换骨,他们工作的医院与西医院没有多大区别。唯一的区别职称是中医与手举的旗帜是传统中医。  人类是不完美的动物,人性有很多缺陷。人小时候心灵是一张白纸,任随涂画,接受的东西先入为主。而人的思维不由自主的为自我服务,但人的心灵又是个矛盾。任何人都不情愿接受别人批评,但人又希望别人服从自己,人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利益。人很难改变自己形成的观念与看法。如果为利益之争错了也不会公开认错。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只有在陈年旧事还要在不伤大雅的情况才能认错。其实他并没真正认错,而是把认错作为一种姿态。比如我的一个同学也是西医,他也是正高职称,但退休后两耳不闻窗外事。有一次谈到网上有人提出废除中医理论,他感到十分惊奇说:“胡闹!中医是传统文化的旗子,是国萃,不可能”。一下就争论起来,谁也不服谁。我说这个问题复杂,几句话说不清,有两篇文章你看完后我们改日再交谈。几天后我们再次见面,他说:我好多情况过去都不知道。才开始思想转弯。由于不存在利益之争,因此他承认中医理论都是古人的猜想,不属科学范筹,终于改变看法。由此可看出这种不实宣传社会影响之深。  由于传统文化在中国影响很深,中医又与传统文化绞在一起,不少人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又对中医理论不了解带着情感卷入争论,因此才提出中医西化和加大培养传统中医人材这类问题。人是一个利益主义者,因此决定人社会行为只有两个因素:一是自我利益;二是市场方向。文革中与我在县医院共事的一个中医学院毕业生就是一个从中医迷走向西化的典型例子。他在学校就对中医古文化很有兴趣。当时县医院病人和手术都很多。在社会传奇文化中认为中医一根针,一把草就能包打天下下。他想治肠梗阻,出于安全没给他机会。碰巧,有一个老中医得了肠梗阻从区上送来县医院。老中医坚决不手术。他说:开肠剖肚把人元气放了,人就没用了。于是两个中医就商量用中医治疗。服了中药都吐了,肚子更痛还是不同意手术,又扎针灸,不但没松动,反而出现腹膜炎。我发脾气了。再不能拿生命当儿戏!不手术生命有危险,病人才同意手术。  手术时我把这个中医叫进手术室,让他自己看他用针把高压的肠管扎了一个小孔,肠液溢出形成腹膜炎的情况,他吓出一身冷汗。但是手术后病人很快康复。出院时我对他说:“把你的元气放了,你的病也好了”。以后这个中医经常来看手术,护士长戏落他说:“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他只是笑。有时还去手术室帮忙,从此一头扎西医知识。因此我们有些同志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把吸取世界先进科技和文化认为是西化,是不应该的。这些同志不想一想,牙膏、牙刷、火柴、打火机、理发工具、汽车、火车、飞机以及护肤用品都是外来技术,照这种推理中国人现在应该不刷牙、剃光头或留长发和用火镰打石取火,不用电灯用菜油点灯,是不是这个理。  其实,中医中还有一些古老的封建迷信的东西。我在县医院时下乡就处理过又是中医又跳大神的卫生人员。这是基层就不说了。文革中一个地区医院的中医科主任给学生带实习,传受给产妇肚脐上放牛屎浇童子尿,抢救产妇虚脱。还有一个市医院中医权威给中医学院学生讲妻子嘴包着丈夫阴茎喝热精液,是治疗月间痨的秘方。中医说的月间痨是指产褥期同房后,女人得痨病,盗汗、咳嗽、无力、消瘦要死人。如果发生产褥感染,轻者白带增多,重者宫口流脓,发高烧,也不是中医说的情况。其实,中医的这个理论是错的。往往是乙肝、结核之类病人本不应妊娠,病没好就妊娠、生育、失血导至病情恶化,因此制造了不少冤案。我在县医院就收过这种病人,是结核产后播散。俩夫妇给我对天发誓说他们没同过房,但公婆、村上人都不信,因为中医说了的这还是科学。因此,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太久,形成难以改变的偏见。农衬还有一种叫缩阴症,是男人得的病。小肚子痛,阴茎向肚子里缩,缩进去人就活不了。病因是男人和情人发生关系后洗冷水澡。中医开了处方,必须要这个女人的裤档片着药引子药才能入经生效,否则治不好。其实,是结石性肾绞痛,死不人。中医不懂人体解剖。阴茎在腹腔外,是缩不进去的。  有人认为中西医应该和谐相处,不应该有矛盾。其实在几十年的两种医学大浪淘沙,优生劣汰,从医生个体双方都做了优化选择。中医选择了西医的科学理论与科学诊断,自己废弃了中医理论,他们再不诊断伤寒、痞快、痰饮、瘟病、疯症而是各种炎症,脑血管病,各种肿瘤的解剖病名。而西医认为中医的理论不科学,也不能指导诊断和治疗,而中药几千年经验,真正的精华在中药而不在古老的理论,因此选择了中药与西药取长补短。很多西医都在用中药。实际上在医学理念的改造很和谐,而且几十年都为人民健康在做贡献。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中医医学理念的脱胎换骨是人性的自我需要。这种结合对社会也有利,那为什么又有矛盾?说复杂就像网上扯得山大海宽,既是东西方文化之争,又是民族、经济、行业和政治。其实都是人用智彗找理由为自己既得利益辩护。因为本质问题说简单也很简单,一句话:利益问题。无论社会如何变,人性的利益主义不会改变。世界上哪一件争端无不是利益之争?人是个利益主义者,而人有智慧,心理学家说傻瓜都知道为自己辩护,何况现代人个个聪明。因为人有智慧,要想尽办法为自己争权利,要千方百计为自己找理由动关系,把问题复杂化。  由于中国的医疗结构与世界任何国家不同,中国自我科学革命缺课,特殊的社会原因与长期天国文化影响,把中医提到与世界现代医学并立的一条板凳上。但是为了不放弃中医既得社会地位又举传统中医大旗不歇手。既然中医在应用西医科学理论,中医院广泛使用西医各种设备,又为什么还要高举中医大旗?因为独立的的大旗麾下有很多社会利益与优势。  本来在全球各国没有哪个国家的经验医学能与现代医学并立,中医还认为政府对中医重视不够,打算成立中医卫生部,但是没有想到发生意外,此时突然出现张功耀、何祚庥、方舟子三位非医学学者公开质疑中医理论是伪科学,无论从情感还是利益都不能容忍,爆发公开的中西医之争。表面上是学术之争,但内涵很复杂。有很大一部分同志是抱着对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感,把中医理论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理不清。还有一部分同志对医学不完全了解。因为科技发达的今天医学不可能解决人类所有的疾病问题。比如世界上任何医院对疾病的治疗仍然是如下结果:  好转或康复;  遗留残疾;  抢救无效死亡;  不可逆转的脑死亡,成为植物人靠维生系统维持生命;  目前科学技术不能解决的晚期绝症,在无效治疗中痛苦中死去。  由于不了解人类医学发展规律与必然阶段,中医理论是医学发展中停滞不前的半成品,中医仅仅是个经验治疗,认为中医西医都有缺陷,因此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和谐相处,争论没有意义。这场争论的结果对中医个体并无什么利害冲突。因为他们在医疗中医学理念早已脱胎换骨,举着中医大旗他们是中医,而废了传统中医大旗他们是中西医结合医生,对于个人职称、政治及经济待遇、工作、科研丝毫没有影响。但对于传统中医麾下行政官员和专业权威则不同,这杆中医大旗与个人的名利、地位都有直接利害关系,这才是真正的焦点。  从人类医学发展看,人类认识自然渐进的规律,认识疾病必然是迷信鬼神理论阶段-自然科学未出现前的猜想理论阶段-自然科学诞生后的科学验证阶段。无论人如何聪明,在现代社会无论找多少理由为借口,都难以把中医理论纳入科学行列。但是任何人都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上上下下利用各种社会优势对三位学者全力反击,因此把学术之争演变为利益与权力之争和涂上民族主义色彩。  西方希波格拉底的体液平衡理论是走向科学只差一步之遥的准科学,因为细节错误全盘皆输,由于科学与市场规律铁面无情,医学之父的立说也能废除。希波格拉底理论的错不是观念性的问题,是因为生理、解剖科学尚未出现,知识所限。而在一百多年后的中国的今天,中医已应用西医科学理论,又使用西医科学设备,却举着中医大旗不歇手,就不是知识问题,而是古代神秘文化夜郎自大的枷锁的束搏和人性利益所驱使。  希波格拉底给后人留下的是一道可解的错题,先辈给我们留下的是一道无解的难题。事实证明五十多年来无数的专家、权威沿着古人的老路一直走不到疾病具体答案的终点。因为古代的神秘文化把国人对疾病的认识,引向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答案的圆周率。中国人长期不能走出神秘文化的影响,认为中医理论太博大精深,而且是超越西医理论对疾病的宏观整体理论,还必需挖掘和继承。因此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天大的人情地大的面子,把民族的智慧与创造精神泯灭了。  其实所谓博大精深中医理论源头的《黄帝内经》、《素问》既无纲目又无系统,只是古人对疾病散乱的记述,而被誉为中医经典的《瘟病》与《伤寒》却是医家个人没有整体的个人之见,在文明进程中并没有真正发挥医疗指导作用,而成为古代御医的学术装饰,拜师学艺的广大郎中一直是孤陋寡闻。经络是古人没有生理、解剖知识时代对针感现像谜惑不解的猜想,已被解剖学证实根本不存在,被生理学证实是人体神经功能的表现。而脏腑理论与真实人体牛头不对马嘴。  社会中对宏观理论评价只有两条标准:一、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二、推动社会进步。而中医所谓超越西方的阴阳五行理论却是古代迷信文化风水、周易御用工具。阴阳五行是宏观思辩的,用于求证的自然科学本身就是错误,况且人体脏器根本不存在相生相克的五行关系。有些学者把阴阳理论吹得七大八大,用包罗万像的推理与想像可以写出很多文章,但有多大的社会实用性,用两句话就可概栝:  两个对立事物的辩证统一;自然中的相互制约平衡。  什么叫理论?理论是有章法的,不能信口开河。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概栝出关于自然和社会有系统的知识结论。中医引以自豪的所谓辩证就是没有章法由医生自由掌握的随意自圆其说。比如,在八纲理论中有寒热、虚实的概念,但在医疗中,一个医生认为有寒,而另一个医生可以认为寒中有热,没有客观标准,药性、方剂都可不受理论限制,其实都是个人经验治疗。由于中医辩证四通八达,随意可以自圆其说,因此理论无法指导医疗,其实是古代御医在宫廷谋取政治地位的资本。因为皇亲国戚与四大夫听不懂,只要对症有疗效,把病治好了任意自圆其说。中医喧染的以毒攻毒理论更是信口开河。比如前中科院教授现卫生部长陈竺用微甲酸加砒霜治疗白血病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医说是中医以毒攻毒理论的功劳。这明明是现代医学理念诊断与中西药结合的研究,与八杆子都打不着的中医理论毫无瓜葛。可以说从古到今用什么毒去攻什么毒,中医都是一种想当然。西医治疗梅毒的老药914、606都是砷有毒的化合物,现代抗癌化疗药都是细胞毒,都不能随便说以毒攻毒,因为科学不能想当然。这种奇思怪想往往也是中医理论一种来源。比如,中医有一个以毒攻毒叫人中黄。制作方法是将甘草粉放入去了青皮的竹筒中,用蜡封口然后放在粪坑里用屎、尿浸泡七天七夜,取出来露晒七天七夜,划开竹筒取出甘草粉就制成了清热解毒的人中黄。因为在人们的眼里粪坑最脏最臭,五毒具全。  “金针拨障术”与中医  作者:中产阶级  前些天看到网上特吹中医治老毛的白内障,其中大吹一项失传千年的“金针拨障术”,没事翻查一下,看后不禁哑然失笑。  所谓的“金针拨障术”最早的纪录是唐代文献大师王焘的《外台秘要》(公元752年)一书,据《外台秘要》注文:“陇上道人撰,俗姓谢,住齐州,于西国胡僧处授。”据考证,“胡僧”是印度僧人,故认为“金针拨障术”是印度传来的一种眼科手术(摘自:中医-中华医苑网:)。  原来中医振奋人心的技术却是从印度进口的。说到手术原理实际上是手术中选择手术入路的问题,开始我还望文生义以为是什么足底扎针治白内障,仔细看了不过是在眼球上开切口,拉出病变的晶状体。  问题来了,既然有文献记载手术的方法和全过程,为何又失传呢?  为老毛手术的唐由之医生道出了至少我认为的主要原因:容易感染!为老毛手术当然有严格的消毒程序,术后又用抗生素,自然老毛重现光明。可古人就不一定这么幸运了,古人既没有无菌观念,当然也认识不到微生物,手术当时固然拨障见光明,还有人赋诗一首,可接下来,十有八九手术伤口化脓感染,一个人的脸上流脓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何等恐怖的事!就拿到现代也只有摘除眼球清创的份,当时做手术的中医估计免不了卖儿典妻赔偿人家,这样的手术自然是神憎鬼厌,摊到谁身上都是惟恐避之不及。  中医不是通常吹是超科学,宇宙科学吗?可笑的是连小小的手术伤口感染都应付不来,什么五行相克,气血经脉,没一样能对付得了这样的小切口感染,更谈不上找到抗生素,直到现在也没有那个中医的方法预防术后感染。就手术本身而言,唐由之医生给出的也是西医解剖学上的观点,所谓的中医理论没有解剖学,根本就不可能找到一个好的手术入路,从人家那里进口的技术,借了不算,还不尊重人家的原创,为自己脸上贴金。  古人没错,自己对客观世界认识不足和技术的局限,犯了错;可笑的是现代的中医,不但不反省,反而鼓吹“今朝不如周礼”,一幅江湖游医的嘴脸到处忽悠人。  我赞赏张功耀先生的观点,甚至我更激进:中国人勤劳在双手,懒惰在思想,这才是我们现代总是为别人打工的原因。破除迷信、神话,建立科学的社会,从科学论证中医开始!   中医,没有资格判断死亡的医学  作者:lw56102  医学是针对人体的一门科学,平时人们对医学的理解是治病救人,但是往往忽略了医师还有宣布死亡的权利,这也是在对犯人执行死刑时必须有医师在场证明死亡的原因之一。从法律角度来说,医师宣布死亡的权利和法官宣布嫌疑人有罪的权利是相等的,都是基于文明社会专业化的。因为医师被认为比一般人更有能力判断人体的死亡。甚至于随着医学的进步,死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在没有现代医学之前,人们对死亡的判断一直没有太大进步,意识丧失、无自主活动、呼吸停止、心跳停止,符合这些特征的人体达到一定时间估计就会被当成尸体对待了。中医知道脉搏对人生命标志的重要性,并且自认为可以通过号脉判断所有疾病,当然也知道死人是没有脉搏的。  然而,现代医学的出现,尤其是急救医学的发展,以及各类重症监护单位的建立,使得过去某些会判定为死亡的病人得以生机。意识丧失、无自主运动、呼吸心跳停止,并不意味着就是死人。或者由于人类主观感觉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对呼吸心跳停止的判断、脉搏的消失也会偶尔发生失误,古代所谓的诈尸,以及现代偶尔见诸报端的活人误被送至太平间的新闻,或多或少说明了这样的问题。所以,一方面现代医学对生命体征的监测越来越完善和严格,一方面对某些呼吸心跳骤停的抢救也逐渐加强完善。在这样的医学条件下,死亡与生存往往能够在几分钟甚至数秒钟内发生转变。当然医学不是神仙,总有病人抢救无效死亡,当需要宣布死亡时,医生的判断会有更充分的证据,最起码在传统的呼吸心跳停止之外,要有一条呈直线的心电图。至于脑死亡的判断,则需要更严格的客观和主观依据。  反观中医,对死亡的判断除了会号脉之外,和普通人,甚至原始人基本上没有区别。把一个室颤(致死性的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扔给一个没有任何现代医学基础的中医师,他不会有任何的印象。中医完全可能将一个有生机的心跳骤停者当成死人对待。医疗文书中有一种叫做死亡证明,在医院死亡的病人必须有这项证明才能办理销户口和火化手续。我不知道中医院的医师是如何开具这种死亡证明的,不过我想肯定不会是阴阳断绝之类。  除了对死亡的判断中医没有资格,对死亡原因的判断中医同样没有资格。古代的法医学专著《洗冤录》流传甚广,影响颇深,但其中很多现在看来仍然行之有效的方法无不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和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没有半点关系。另外一个比较幸运的中医骨科,之所以比较幸运是因为骨骼相比内脏比较具体,尸体腐化后骨骼仍然能相对持久地保持原形,所以古人对骨骼的了解程度要具体的多,而不必借用那套虚幻的阴阳五行。  政治与自然科学联姻的弊端  王献章  一代文豪郭沫若对自然科学所知甚少,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一职。这种笑话地球上绝无仅有。任职期间,自然是科文不分,良莠难辨,导致科学界一片混乱。对民族的危害是灾难性的。在萎缩的科学面前,“跃进”梦被碰得头破血流,仍执迷不悟,并大力倡导与现代科技不沾边的传统医学文化。世界上有两种文化,一种是主观文化,它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价值取向,如艺术、宗教、语言、政治;一种是客观文化,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存在为本,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医学文化是多学科文化,几乎代表、包涵着人类所有的客观文化的科学成就。她又是生命科学,能深入人心,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落后的、与现代科学相悖的古医学文化一旦猖獗,必然会对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阻碍民族前进的步伐。  不懂医学的毛泽东也发出“中西医结合、西医学中医”的错误指示。并在全国大办中医学院,写下了一根针一把草能治百病的神话传说。他不会明白,此举会给中华民族带来多少灾难甚至倒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际上是一句自相矛盾,无法做到的空话。“中学”中的伪科学体系占据了你的大脑,你怎么能正确深入地掌握现代科学体系并为之所用呢?闭关自守,妄自尊大仍是一部分国人的老毛病。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代革命家,大部分接受的基本是正统的汉语言教育。他们以方块字为依托,制造并利用了人们的利益冲突,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军事斗争、农民革命运动的成功。政权统一后,看起来极易成功的经济腾飞梦却没能实现。民族的落后,大跃进的失败,实质上是闭关自守的民族文化的落后和失败。尽管有一时一地管理上的失误,从历史角度看,根本原因是迷信猖獗,民族文化科学内核的含量太少所致。尤其是代表多学科内容,对每个人都有深刻影响的医学文化。——而毛泽东空前绝后的倡导并大力实施了这种反科学,带领民众走向愚昧深渊的医学文化——处在浪尖上的我,赤脚医生自然是寒江水凉鸭先知了。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说到底是经济腾飞的理想与民族文化无科学内核导致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失败的现实相互碰撞的结果;也是老一辈革命家一生含辛茹苦,有难解的困惑、恩怨、忧郁、愤懑导致心理极度压抑后的大释放。对微观世界毫不知晓的毛泽东下意识地敏感到了传统文化的落后,无法完成当代经济腾飞的历史使命。但是,他不明白症结在何处?!他把知识分子贬为臭老九,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实质上是对旧文化的藐视和否定。因为现有的文化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时代的需求。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现象,他一面宣扬、倡导和鼓励以旧医学为主导的旧文化,又对传统的不从心的旧文化恨之入骨。这与他所受得教育和革命实践有关。毛泽东自幼喜读汉字版的古典名著。从他的诗词歌赋、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以及驾驭汉文字的能力,不难看出汉文化对他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他之所以不是医生却敢对医学文化指手画脚,自信来源于他对汉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驾驭能力。传统医学文化是以方块字为载体的汉文化洪流中派生出的一支暗流。其中注入了这个民族的智能、心理、性格、习惯和信仰,又经几千年的磨励,好像天地造就,如磐石般的坚固。毛泽东在让中华民族赶超英美列强的伟大憧憬中,艰苦卓绝超级奋斗了一生。老一辈革命家含冤、愤懑离世时,始终也没弄明白,我们怎么了?是没付出吗?是不够智慧?为何事倍功半,到处是悲剧和灾难呢?我们的民族是怎么了?谁能走出这难解的怪圈?毛泽东从十多岁就离开农村,离开社会底层,进入学校接受了传统的汉语言教育,从一个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革命者。从毛泽东与父亲的冲突我们看得出,他虽然身为农家子弟,却不能理解中国农民的内心世界,不清楚民众都有哪些“病痛”。他极力倡导的医学文化是怎么治疗人们的“心病”的,这些中医药与“病痛”之间有什么联系?是怎么样的因果关系?为何这些文化只出现在这片贫困落后的国土上?产生这些异于其它国家民族医学文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民族医学文化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哪些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用历史的眼光,科学的分析来对待它?还是妄自尊大,囿于汉文字怪圈之内?我敢肯定,没有对民众科学素养心理素质的了解,没有现代多学科的基础知识,没有多年的临床医疗感受,想认清传统医学文化的真伪是很困难的。因为它是同汉字文化一起产生出来并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一个在西方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大科学家,一旦被信口开河的文化氛围包裹住,不也信口开河道:亩产粮食可以超万斤,耳朵听字是人体特异功能。试想,一个科学素养低下,满脑子迷信思想,缺乏理性自信的民族,怎么能成为世界强林呢?不知道化学元素,不了解为数有限的碳、氢、氧、氮几种元素,以不同的结构形式,用共价键竟能组合成成千上万种物质,你就只能死记硬背成千上万个物质的名词。你就对物质二字永远困惑,永远不理解它的内涵。不知物质为何?唯物辩证法就是空谈,就容易误入歧途,或成为诡辩术而走向反面。老一辈革命家的付出的确很多很多,而回报却很少很少。这与效率低下,科学内核少的民族文化有直接关系——而传统医学文化首当其冲。大、小生产者每日每时都产生资本积累,人们对物质文明(也可以提升精神文明)的渴望注定了她永远不会灭亡,反而会急剧膨胀。科学家的任务是让她更具有效率,期望有更新的科学发现。政治家的任务是让她发展的更快、更合理化。而我们老一辈革命家在科学界宣扬、支持以旧医学为主的反科学文化;政治领域里又每时每地扼杀大、小生产者的资本积累。民族与个人命运戚戚相关,民族的不幸必然导致个人悲剧的产生。毛泽东离世时(即文化大革命结束之日),科学、经济、商品一片衰败,仅剩下一座社会理论大厦的空壳了。周恩来在有生之年没能见到中华之崛起,而是在无法理解的社会纷争中抱病愤懑去世的。  不懂医学的吴仪副总理为何要读《黄帝内经》呢?她有很深的文字功底,能很快切入与文字功夫一脉相承的古医文化。难道让一个上了年纪的政治家去系统学习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生物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不成?不系统全面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又怎么能理解病毒危害人体的过程、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细胞膜电位和心电向量的产生等等。只要你有汉字功底,读读黄帝内经、学点脏腑经络学说、懂了八纲辨证、摸脉象、看舌苔、背诵一些汤头歌决——好了,到此境界,你就可以与生命对执了。你可以不必了解十二指肠乳头在哪儿,也不必问窦房结的位置和作用。上火、肾虚(一位中医大师按了我的脉后如是说)、气血亏、肝火旺,诊断(正确的诊断必须是一个有代表性、能概括并解释全局的代名词,而不是琐碎的症状或空洞的不着边际的只言片语)张口即来。如此捷径,得来全不费功夫。难怪有不少人青睐它。我们的吴仪副总理圣读《黄帝内经》,旨在文医全才。不过,我们一般智商的小民可要注意了:只要大家心知肚明即可,尤其是行医者,万万不可效仿,以免误己害民!  卫生部长陈竺,不以现代医学科学为本,批判地吸收中药,却逆科学潮流力挺中医,是中华的不幸和灾难。《纲要》提出的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会让其走向绝境,加速其灭亡。你想想,肉眼可见的钢针扎在穴位和经络中,为何穴位和经络用肉眼就看不到了呢?我给患者扎了许多年针灸,除了心理暗示和局部刺激作用外,什么病也不能治。还会造成细胞、组织、器官的损伤,引起出血或感染。刺入人体后的酸麻胀痛等不适感,导致精神紧张,使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病情加重。针刺麻醉更是骗局,许多内脏器官没有痛觉神经末稍,并不是针灸起作用。例如,阑尾切除术针刺人体“穴位”用于麻醉时,必须用利多卡因于切口处皮肤(此处有丰富裸露的神经末稍)行局部麻醉后方能进行手术。切开皮肤、腹肌、腹膜后,暴露的腹腔脏器对切割不敏感,但对牵拉敏感。患者痛觉虽少,但是对牵拉导致的不适感反应强烈,骚动明显,手术进行很困难,且患者的痛苦很大——这就是许多人一直标榜的,毫无作用形同虚设的针刺麻醉。卫生部长,你崇尚的中医整体观太片面了。没有细胞哪有人体;局部看不到,整体怎么样构成?况且,这个“观”字如若提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就不是具体的医学理论了。请大家读读《纲要》趋势一节第二自然段的论述:科学技术出现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从分析向综合、局部到整体、结构到功能、静态向动态、简单向复杂的转变。——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医学文化影响和破坏了编者的逻辑思辨能力。大家知道,我们认识客观事物,先要分析,掌握具体细节后,再归纳综合,以便寻找出事物内部的规律及复杂现象中的内部联系。局部到整体、结构到功能、静态向动态、简单向复杂也一样,都是指一事物中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发展变化的两个方面,它们永远不会从一个方面消亡而回归或转变到另一个方面。  中医大师们也喜欢与政治联姻,这样才会有他们的市场。亚健康是病人和健康人的中间状态。譬如血糖值在正常值以上糖尿病诊断标准值以下的糖调节损害型,我们可以称之为亚健康。其通过饮食调节和体育锻炼,效果是很好的。中医药若想在此领域寻找市场,会有以下后果:一是你再廉价,也是多一层不如少一层(其实有的中药价格昂贵);其二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要寻找药和病的切入点与因果关系;再有就是亚健康不是病人,所服用的就不是药了,充其量是保健食品,况且,人参、党参、枸杞子、大枣等中药的确有营养保健作用。治未病和治疗亚健康的提法多么雷同啊!没有病,怎么谈到用药和治疗呢?若谈预防保健,儿童及易感人群的免疫接种、环境保护、现代预防医学等科学前沿文化,早已为人类健康做出重大贡献并日趋完美。治未病必是穷途末路!中医用空洞的哲学思维看病,以不明不白的药物治疗。虽不是科学,但由于年代久远,也有经验和治疗的效果在里边,这也是其系统理论能蒙蔽一部分国人的主要原因。中药是可以看得见的既存文化,与传统的医学理论有本质的不同。“本草物质组计划”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它比寻找经络更有实际意义。如若进入科学程序验证,大家会发现:一部分中药不但无治疗作用,还有害于人体;许多中药是可以作为保健食品的,因为草本植物一直是人类生存食物链中的主要来源;显而易见,其中肯定有一部分可以药用,但绝不会是一些人期望的那么多。许多没有因果关系,只有心理暗示起宗教作用的中药将被淘汰。心理医生、文化教育将蓬勃发展。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电视、电话的普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几乎可以不会因感到孤独、空虚而求得宗教的支持。事实上,中国大多数民众不受三大宗教势力的影响。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接受语言文字的能力极差,让他们接受系统的教育并产生深刻影响是很困难的,特别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我相信,地球人类文化一统的时代已经来到!伪科学虽然暂时受到政治的庇护,但是,它们难过人命关、科技关,科学的发展必定要把错误送进坟墓!  从福建中医学院博导看巫医本质  作者:操刀中医  中华五千年,除了四大发明外,有人把中医列为第五大发明,并以此把中医与科学挂起钩来,当然我们不排除中药里面有有着神奇功效的药物,也不排除其对救死扶伤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究其作用机理,中医典献里面也有不少说明,但是总的来说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胡说八道。本文要带大家来探讨一份中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看看这里面的老中医是怎么一回事情,又是怎么再带硕士、博士研究生。  福建中医学院2008年内地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12名,共有18名博士研究生导师参与招生,排在最前面的是陈可冀院士,这倒吓了我一大跳,查一下陈可冀院士来头可是不得了啊!陈可冀毕业于福建医学院,按道理该学习医学知识,却系统地学习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还系统地聆听了著名老中医朱颜讲解《神农本草经》和《内经》,陈慎吾讲解《伤寒论》,岳美中讲解《金匮要略》蒲辅周讲解《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和《时病论》等等。我们再看一下陈院士做的工作吧,1954年他的医学院毕业论文便是“洋地黄中毒”专题,我不知道在中医眼里洋地黄中毒属于洋中医的范畴,至少里面有地黄两个字是认识的,也算是中医的亲戚吧!1980年5月,陈可冀正式提出进行清代宫廷医疗经验的整理、挖掘、继承与研究工作,主持整理出版了《岳美中论医集》(已有日译本出版)、《岳美中医案集》及《岳美中医话集》,这些医籍忠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岳老的学术造诣与卓越技艺”。陈可冀还参加整理出版了《冉雪峰医案》、《赵锡武医疗经验》等学术专著。看到这里不免让人惊诧,陈可冀院士到底是科学家还是史学家,一辈子可以让其自豪的难道就是整理了另几个老中医的奇谈怪论吗?这也难怪,现代以所谓科学包装的老中医乃以成名的哪个不是研究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医学典籍呢?试问这些工作和科学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把中医冠以科学之名呢?换句话说中医不是巫医又是什么呢?陈可冀院士医生都在研究他的老师岳美中的经验,如此看来“岳老的学术造诣与卓越技艺”岂不是一位能够起死回生,不是院士的院士啊!用老中医的话说“那是非贴到电线杆子上”才能证明伟大的院士老中医啊!实际上福建中医学院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中20个名额是进行关于历史上几个老中医的研究,到底要研究出什么东西,得出什么结果呢?怕只有天知道!让这样的所谓的“老中医”享用院士称号简直就是国耻!  下一个说陈立典,是福建中医学院的副校长,人人都知道他是搞针灸推拿出生的,而且和另一位副院长王诗忠一样都是搞推拿的,怕福建人都会感到震惊,陈立典什么时候改行搞了脑血管病研究,而且一下子变成了博士研究生导师。而且是2005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获博士学位。我的个神啊!更邪的还在后面呢!陈立典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是谁啊?说了大家都不一定能信,是中医骨伤科的王和鸣,写到这里,我不想再写下去了,我说的还都是威镇江湖,震耳欲聋的角色,剩下的怕都是些只能贴在电线杆子的老中医了,怎么爬上博士研究生导师的位置上去的,怕也只有天知道!   打开这个网站,在醒目位置有一行英文,Are you surprised? 我倒啊!  中医博大精深录  作者:王会中  中医博大精深,怎见得?要用事实证明之。  现录《儒门事亲》卷五,治金疮一法,即刀箭伤,也有念咒法治之,咒曰:  “今日不祥,正被物伤,一禁不疼,二禁不痛。  三禁不脓不血,急急如律令敕摄。  又每念一遍,以右手收一遍,收在左手中。如此七遍,则放手吹去。却望太阳取气一口,吹在所伤处。如隐晦夜间,望北斗娶气亦得。所伤之人,大忌鸡、猪、鱼、兔、酒、醋、热面动风之物,如食之,则疮必发。”  先继承,后创造。经过启发,肯定能悟出治癌、心脑血管病、尿毒症、白血病等的咒语,不花钱,也治病,岂不妙哉!  就这个科研课题,申请千万元的科研经费,如能获准,可是一笔不菲的费用哦!  请看某院士的复古高论  段建中 宁夏大学机械学院  某大报上刊登了一位院士的长篇讲演稿,主要内容是论证我们祖上曾经是多么的阔。可以说,院士对古人五体投地般地崇拜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小年轻追星族。  初看讲演稿的标题,不知道‘凝现’是啥意思,于是在Google中查。输入‘凝现’二字,首页上出来的大多数还是这篇文章。又查字典,无果。我们权且将这个词理解为‘显灵’吧——祖宗显灵!  院士是这样说的:中华文化的特点就是在空间上整体地看问题——天人合一;在时间上变化地看问题,而且透过现象寻找本质——全局地看问题。‘天人合一’就是把主客观世界看成一个整体。  我等文化素质低下,不能领会院士对伟大的‘天人合一’古老玄学的现代玄学解释。‘把主客观世界看成一个整体’是不是就是意念移物:我想让药瓶子里的药片出来(主观),然后药片就物理地出来了(客观)?这不就体现了主客观的浑然一体吗?院士,您说我的理解正确否?不过,我还是不太明白,主观世界(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中的‘意念’)和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的想象之外的具体现实)分明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儿’,您是如何把它们‘看’成了‘一个’,这‘看’的法子您怎么还藏着掖着呢?我期待着您把‘看’的窍门教给我们。此外,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到底有啥好处您老也没有细说。‘心想事成’是不是您的意思?果真如此的话,我就成天‘意念’上海闹市区的300平米豪宅,总有‘成’的那一天。  至于老先人擅长‘透过现象寻找本质’,在下就更蒙了。关于自然现象(大概就是老先人所说的‘天’吧)的本质我们祖上没见有谁看透过呀?否则的话,现在的学生们为啥学习从洋人那儿贩来的定理﹑定律。难道是当今的国家领导人要刻意崇洋媚外,放着现成的中国数学(比如九章算术等)﹑中国物理(比如阴阳八卦﹑风水)﹑中国化学(比如太上老君的炼丹术)等不用?院士,晚辈没有曲解您的意思吧?  当然,我不得不佩服老先人在制服老百姓以及为官之道方面的‘透过现象寻找本质’:百姓愚,社稷稳;刁民起,大厦倾。曲如钩,得封侯;直如弦,死道边。对此,院士想必耳熟能详?透否?透也!  这位院士似乎对经络和针灸也颇有研究,曰:“在医学的解剖中从来没有发现什么经络。要知道解剖的是死人,死人没有生命这个运动,从而死人没有经络,只有活人才有经络。针灸就是基于经络理论的。针灸什么?灸经络点,灸穴位。在客观世界里经络的确存在。经络可能是活人体内某类信息的传递﹑联系与互动﹑交换的某种体现。”(鄙人斗胆指出,院士这段话只有那么一点点不严谨的地方:‘医学的解剖’对象不一定是人,可以是小白鼠。严格的陈述似乎是:在人体解剖中……。请院士不要在意愚者的吹毛求疵)  顺着院士思路,我是这样理解这段话的:经络好比是人的灵魂,人死了以后灵魂就出壳了,所以就无从‘检测’。我建议院士领衔作一个实验:到医院去,找那些快要死的病人;病人快咽气时(理论上还是活人)测若干项经络指标,病人刚断气的瞬间再测一些指标;如果数据对比后差异很大,则说明死人没有经络。  听说多年前北朝鲜有人声称找到了经络,可惜的是这家伙在开学术会议前上吊自杀了,没来得及把‘马’拉出来溜。您既然敢铿锵有力的说‘经络的确存在’,那肯定没错!做点实验对您来说不过小菜一碟。届时您就可以拿出‘客观存在’,让那些连死人和活人都不分的﹑否认经络存在的龟孙子们好好开开眼界。  不知道其它高级动物有没有经络,如果有的话,可以按照院士的理论,在活猴子身上把经络找出来,然后再把它打死,立即看这畜生的经络是残留了一点(观察经络消失有无过渡过程),还是一丝都没了(是不是与量子现象一样)。用猴子做实验的优越性是:条件可以严格地控制(想让它啥时候死它就得啥时候死)。假如猴子都有经络了,人十有八九也会有(人是猴子变来得吗)。  网友们,院士的这一说法也似乎从理论上彻底否定了‘灵魂附体’的封建迷信观念。所以,今后不论哪一位网友有机会从事改造巫婆神汉的教育工作,不要忘了把这一理论派上用场。  “人就应向天学习,像天的样子,自强不息地要求自己。”这是院士从易经里悟出来的道理。  院士还知道天长的啥模样儿,而且还知道天的品行,看来院士和天的私人关系委实不错,这一点倒令我十分好奇。天咋就‘自强不息’了?天还会要求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看来,天应该每年都被评为劳模或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那些搞‘感动中国’活动的主办者简直太无才了,竟然没被天感动过!不过我也有纳闷的地方:这些年,天好像不怎么严格要求自己了,要么不下一丝雨,要么雨下得止不住,害得百姓流离失所;更不够意思的是动不动让大地裂开几个口子,人掉进去了又把口子合上,众乡亲们都被活埋了。今年冬天,雪又下个不停,害的交通堵塞,物资不能流通,有的地方三颗莲花菜就卖100元。大概是天不太想负责任了吧!也许,院士所言之‘天’不是凡夫俗子理解的‘天’,另有深意?如果是那样,我就大大地曲解院士了!  和谐﹑修身养性﹑治国等均在院士视野之内,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孔子﹑老子﹑庄子,易经﹑大学﹑尚书,……。中华民族的昌盛不靠这些东西看来还真是不行。这也多亏了院士给愚人们点化。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文化哲理的凝现  演讲人:杨叔子  杨叔子,男,1933年9月生于江西省湖口县。1956年毕业于原华中工学院,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现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科院院士。现任的主要职务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曾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大家好!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些个人认识与感悟。民族精神是什么呢?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现,不是一般的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所蕴涵的哲理,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哲理凝聚的表现。所以我讲的题目就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文化哲理的凝现”。主要谈以下几个方面:  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观、变化观、本质观  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民族、文明中,为什么只有中华民族、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多年?主要就在于它的文化。是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的文化有这样的特点,就是在空间上整体地看问题,整体观;在时间上变化地看问题,发展观;而且透过现象,寻找本质,深入地辩证地来看问题,本质观。  第一点是整体观。中华民族文化哲理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体观,整体看问题。中华文化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同自然是一体的,或者讲客观世界是一体的,主观世界是一体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也是一体的。  中华文化很懂得客观世界是整体的,都江堰是个典型的例子。李冰建造了都江堰,带来了一个至今仍为富饶的成都平原,这不但没有破坏与危害自然环境,而且使自然环境更好。因为李冰是全面而彼此协调地按照所有有关的客观规律办事,不是顾此失彼,顾近失远。当然中华文化也懂得主观世界是整体的。典型事例之一就是孔子的教育。孔子六艺施教:礼、乐、射、御、书、数。礼,德育;乐,美育;射箭、驾车,体育;书、数,智育;这是对一个人德美体智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且德育为先。  孔子懂得美育的重要。有一个故事,说孔子向师襄子学弹琴,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师襄子告诉孔子说:行了,弹得不错,可以毕业了。孔子说,不行呀,我虽弹得好,但是曲子的主旨何在,我没弄清楚。又学了一段时间,老师跟他讲,这下了解曲子的主旨了,可以毕业了。他说:不行,我还没了解作这个曲子的人,我要通过这个曲子了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又学了一段时间,孔子就告诉师襄子,作曲的这个人身材硕大,面略带黑色,双目炯炯有神,凝视远方,这个人伟大呀!师襄子一听,肃然向孔子致敬,他讲:你真了不起!这个作曲者是文王,这首曲子就叫《文王操》。孔子能够通过音乐了解作曲者,非常了不起。故事的真假我无从考证,但他讲明了一个道理,就是音乐、艺术、文学、美育对一个人的启迪非常大。美就是讲和谐,所以礼乐射御书数、德美体智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各有其位,各司其职,既不能相互取代,更不能彼此分裂。  有的东西表面看似“无用”,实际上有用。我曾看过一篇清华大学老校友的文章,说清华大学的精神是“无用”,而“无用”最为有用。他讲的“无用”就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表面看似“无用”,实际上非常有用,是基础!  还有,中华文化还把主客观世界看成一个整体,“天人合一”。中医的辨证施治最为典型:不但头痛医脚,脚痛医头;而且因人、因地、因时、因势、因主客观条件不同而不同施治,这是真科学!所以,从总体认识问题,处理问题,这是关键。  第二点是发展观,变化地看问题。中华文化看一个问题,不仅仅重视其全局、联系,而且认为这个联系是运动的、变化的,不是静止的、僵死的。其实,这是从时间发展上这个全局来看问题,即变化地看问题。毛主席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的最后两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是客观世界,“正道”是规律,“沧桑”是变化;客观规律就是变化,客观世界就是在不断变化着,现在谈“与时俱进”就是谈变化,所以中华文化极其注重变化。庄子讲:“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这很对!  举个例子,就是中医的经络学说。在医学的解剖中从来没有发现什么经络。要知道解剖的是死人,死人没有生命这个运动,从而死人没有经络,只有活人才有经络。针灸就是基于经络理论的。即使在西方,也有很多人非常相信针灸。针灸  什么?灸经络点,灸穴位。在客观世界里经络的确存在。经络可能是活人体内某类信息的传递、联系与互动、交换的某种体现。  有的国外专家认为,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多年,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华文化尊敬祖先。这对!尊敬祖先,就是尊敬历史,饮水必思源,数典不忘祖,无古不成今,不能超越历史去要求前人。这就是时间上的整体观。  第三点是本质观,不仅从空间上整体地、从时间上变化地看问题,而且不停留于表面现象,要深入到本质上去。我们讲联系,联系是变化的;我们讲变化,变化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就是本质。中华文化一贯认为,事物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本质,但归根结底最深的层次是同一个东西。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更能证明这一点。比如讲,冰,固体;水,液体;水蒸气,气体,从物质层面上是不同的;从分子层面看都是氧气。从分子层面看,氧气跟臭氧不同;从原子层面看,都是氧原子;从原子层面看,氢、氧、氮、碳都不同,但从粒子层面看又是一样,中子、电子、质子;从粒子层面看,中子、电子、质子都不同,但深入下去看,还有基本粒子。再深入下去,还有更深的层次。所以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本质。  我们华中科技大学有位老先生,叫涂又光,是冯友兰先生的高徒。曾经有外国人问他,中国哲学最精华的是什么地方?他说,如果只讲一个字,就是“和”,和谐的和;讲两个字,就是“中和”;讲三个字,就是“致中和”。讲得真好!这话是《中庸》上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之理非常深刻:“中”要把握“度”,“和”要关系和谐,关系协调;只有把握“度”,事物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关系和谐,关系协调,世界才能美好。《周易正义》里就讲了,易有三个意思,简易、变易、不易,我认为简易跟整体观相关联,变易则跟变化观相关联,不易则跟本质观相关联。仔细想想,这同“对立统一”密切相关。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讲得对:“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研究整体性自然性,研究协调和协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此类国外权威记述,并非少数!  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观、变化观、本质观都是世界观的表现。当然,世界观包含了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一,世界观,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中华文化说天道有常,世界是有规律的。有什么规律?整体的、变化的、本质的。所以中华文化主张“格物致知”,研究客观世界,了解客观世界,一定要实事求是,这是一切的根本。  事物就是系统,系统有大小、有层次,系统里有两个最基本的:第一,系统要有元素;第二,元素跟元素要发生关系。所以《周易》第一卦乾卦就讲了元素本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就是乾。人就应向天学习,像天的样子,自强不息地要求自己;第二卦坤卦就讲了元素关系、人际关系:“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要对人、对物、对事厚德,容忍别人,民胞物与,搞好关系。这就把元素以及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讲透了。  为什么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和谐就是指关系要和谐,和谐的前提就是稳定,没稳定就不能和谐,和谐必须稳定,稳定不一定和谐。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差异,一方面要承认和谐,这才实事求是。没有差异,这个世界不存在,要强调多元性、多样化,这个世界才有生气,才能发展。但只有多样化而没和谐的话,要打架,打架就是不稳定,老打架下去,那也不行。孔子讲,要“和而不同”,这是真理。交响乐不仅有七个音符,而且音域很广,交响乐里个个声部的乐器也不相同,音调音色差异很大;这个差异很大,处理得好,可以形成更高级的和谐。所以差异越多,关系处理得越好,可以形成伟大的乐章,形成更好更和谐的了不起的东西。  第二,人生观。人生观是人对世界看法的一部分,是对人生的看法。中华文化既然认为天人合一,显然,中华文化对人生的看法是和对自然的看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多好!一心为别人!又讲:“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天下没有比水更柔软的,但攻坚强的东西时,谁也没它厉害,谁也搞它不赢。《庄子》讲:“莫寿于殇子,彭祖为夭。”庄子的话是有道理的。从某种观点看,生下来的小孩寿命长,从另一种观点看,彭祖活八百岁寿命也短。庄子所说的寿命长,可以认为是讲人的精神、人的事业可以不死。这也是《老子》讲的,“死而不亡者寿。”  中国人讲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很有体会。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原来的华中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是1952年开始建的。建校的时候我参加了,一片荒原,一座荒山,山上一棵树都没有,山下只有几棵树;如今大树参天,浓荫蔽日。当初亲自教我课的原机械系的老师如今几乎都去世了,我很有感触,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他们为什么种树啊?是为了后人乘凉,所以永垂不朽。他们肉体不可能永垂不朽,他们的精神、事业却永垂不朽。南宋末年有位诗人写道: “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常伴屈原生。”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伟人都是非常积极向上的。郑板桥非常爱民,写了一首诗:“县衙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肖楚女说:“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还有雷锋,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非常积极、向上、正确的人生态度。  第三,价值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看法,最根本的是对生死的看法。这里讲的价值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是对各种关系处理的价值或意义的看法。《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尽道矣!”事情是有本有末,有终有始的,要搞清哪个先做,哪个后做。《大学》讲的八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做到后边一条,必须先做到前边一条,前后顺序不能颠倒。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司马迁的话: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国自古以来讲忠、孝、节、义,就是讲价值观,讲责任。忠是讲要对国家,对民族负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延续了五千多年,不但没有消亡,反而战胜了前进道路上重重困难,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千万炎黄子孙,前仆后继,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去做“若为自由故”事情。我知道同盟会第一位牺牲在清政府屠刀下的,叫做陆皓东。他从香港潜回广州,准备组织起义时,被清政府抓了,杀头。临刑时,他讲:陆皓东可杀,但是,继陆皓东而起者,不可杀绝。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后,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其中包括夏明翰。夏明翰临刑前讲:“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什么也不怕,敢于牺牲个人。所以我们的民族能够延续五千多年,我想关键就在于千万志士仁人他们人生价值的取向,在于他们的精神追求。是的,我们应该“宏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人应该有精神,一个民族应该有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及内涵  我认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是整体观、变化观、本质观最重要的凝现。中国优秀传统就是中国人文精神,也就是民族精神,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讲,归结起来就是两点,一是爱国,二是有骨气。爱国,文天祥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骨气,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李白非常有骨气,写了一首诗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有骨气。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爱国,有骨气。讲爱国,首先要爱民。我国历史上的伟大爱国人物,谁不爱民?谁不与民心心相系?他们懂得,无民哪有国?民为邦本。孟子讲得非常清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推荐学生应该好好看看《邓小平》这部纪录片。为什么?最可贵就是一开始邓小平同志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是讲他属于人民。现在有的干部,自认为是人民的“父母官”,不对,完全错了;官绝不是人民的父母,相反,人民确实是官的衣食父母。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是非常清楚这点的。张俞写的《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梅尧臣写的《陶者》:“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还有李绅写的《悯农》、范仲淹写的《江上渔者》、白居易写的《观刈麦》等等。要懂得一切都是从人民血汗中出来的,要知道自己是属于人民的。属于人民,就应该为了人民,应该为人民服务,而且,要为了人民,那就应该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下面我分别来谈谈民族精神的四个内涵。  第一点是团结统一,这是爱国主义最核心和最本质的东西,我们民族能够延续五千多年,依靠的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  第二点是爱好和平。《尚书》一开始就讲,要“协和万邦”。我们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富邻。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  第三、四点就是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我认为,前面两点讲的主要是集体,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两点讲的主要是针对个人。如果勤劳勇敢是外在表现,那么自强不息就是内在动力。  我认为毛泽东同志讲的“两个务必”十分重要,是我国历史上巨大成功与惨痛失败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唐朝名臣魏征所讲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现代发展。居安思危,在今天,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戒奢以俭,在今天,要艰苦奋斗,廉洁勤政,心系人民。  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交融  什么叫中国特色?我讲:背靠五千多年,坚持“三个面向”。如果不背靠五千多年,不用说五千多年,甚至把这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历史以及由此沉淀而形成的文化都丢了,数典忘祖,这种民族就失去了灵魂,就会自我埋葬。  中国特色还必须坚持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一定要面对现实;面向世界,要延拓空间;面向未来,要延拓时间。你不面对现实,不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延拓,你就不能改革开放,你就不能与时俱进,不向先进文化学习就要落后。如果不坚持“三个面向”,就没有前进动力,一定会为时代所淘汰,再演闭关锁国的悲剧。  我们坚持“三个面向”,就是要吸收一切先进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能够与时俱进,在世界上起到本身应该起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注重文化。《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序言”一开始就明确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文文化是第一生产力的引路灯、方向舵、动力源、活水源。所以,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中华民族文化,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我非常赞成这样一句话: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文化自尊;没有文化自尊,就没有民族自尊;没有民族自尊,就没有国家自强。所以,文化的自觉是非常重要的。胡锦涛同志 2006年4月21日在耶鲁大学演讲中精辟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我这个人特别喜欢中国古典诗词,其中有一位诗人我特别喜欢,他就是唐朝的诗人刘禹锡,改革派,不怕打击,不怕失败,直面人生,勇于斗争。他对老年人讲“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对新人寄予无限的希望,“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对新生事物,他是支持的,“请君莫奏前朝曲,且听翻新杨柳枝”;对秋天,他讲“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对春天,他讲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很多朋友到武汉去都要登黄鹤楼,因为它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我认为上黄鹤楼主要是可以看见大江奔腾而去的雄伟之势,但长江在武汉不是东去,而是由正南流向正北。大江东去是总趋势。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大江东去,但有曲折,有回流,有旋涡,有艰险,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然而大江毕竟是东去,势不可挡,我相信,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充满必胜信心,深怀忧患意识,万众一心,抓住机遇,扎实工作,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必定无限美妙! 《科技日报》的记者就这水平啊作者:不想说  新浪网又转载了这样一篇文章,汗,我们的记者太菜了,是不是又从愚人节的玩笑翻过来的。中国记者的科学素养是如此之差,一般老百姓又怎么好得起来?难怪轮子功能传遍天下,各种在传播过程中变得怪异的基督教能风靡大江南北,教民们冒严寒下河洗澡……我无意去了解,只知道他们杀鸡宰鸭时将血放掉,决不用来做汤的,但又喜欢吃含猪血的血粑丸子(地方特产,又叫猪血丸子),总之,人一旦进了轮子或信了教,遇到问题决不是用大脑来思考的。揭秘金字塔神奇能量:放入生锈金币变光鲜 2008年02月28日 09:10 科技日报  刘慧  假如把一枚锈迹斑斑的金属币放进金字塔,不久,就会变得金光灿灿;假如把一杯鲜奶放进金字塔,24小时后取出,仍然鲜美清新;如果你头痛、牙痛,到金字塔去吧,1小时后,就会消肿止痛,如释重负;如果你神经衰弱,疲惫不堪,到金宇塔里去吧,几分钟或几小时后,你就会精神焕发,气力倍增……   环绕着大金字塔的神秘和谜是数之不尽的,但近年来,较热门的金字塔的神秘性话题,则是金字塔神力。几十年前,冒出一项所谓“新发现”,在西方接连出版了几十本洋洋洒洒的专著,上百篇的论文,成千上万人在试验、探讨,它的势头正方兴未艾。这项“新发现”就是蜚声欧美各国的“金字塔能”。它说的是金字塔形的构造物,其内部产生着一种无形的、特殊的能量,故称之为“金字塔能”。据说,这种能量有着许多用途和奇特的功效。   ———奇事多多———   奇事一:尽管金字塔内非常潮湿,但尸体并未腐烂  有关金字塔神力的发现,可溯及至本世纪初。热衷于超自然科学的法国人安东尼·博维于1930年前往埃及,在参观了吉萨金字塔群落后,他提出大金塔的形状非同一般,由此,又为金字塔神秘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当博维在金字塔参观时,进入“国王墓室”的他,不经意地往当成垃圾箱的罐子里一看,发现里面竟放着猫和老鼠的尸体。当时他想这些动物大概是在金字塔内迷路,无法定出而死亡,而被丢在垃圾罐中的吧!可是,他随即又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因为尽管墓室中非常潮湿,但尸体却未腐烂,这么说,这些动物不就和木乃伊一样干透了吗?且墓室中岂不是具有能够使物质脱水之力吗?   博维想这种现象应该是和大金字塔的几何学图形有关,于是在返国后就立即用硬纸板做了一个底边0.9公尺的大金字塔的模型。并将其4个方位配合上东西南北的方向,再将猫的尸体放在与墓室相同,距底部1/3高度之处。结果他发现过了数日,猫的尸体竟然变成了木乃伊。接着,他又用肉片及蛋等等加以实验,结果确认不论放入什么全都不会腐烂。于是他就发表了有关他对金字塔神力的研究结果。   奇事二:刮胡子刀片放在金字塔模型内,没变钝反而变得更锋利   原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名无线电技师,放射学专家卡尔·德鲍尔得知博维在小型金字塔中做的实验后,于1940年开始亲自用木乃伊风干的方式对食品花朵和动物尸体进行试验。德鲍尔用3毫米厚的马粪纸,按胡夫金字塔的比例,做了几个30厘米高的模型,进行第一次实验。结果他惊讶地发现,放在模型内的牛肉、羊肉、鸡蛋、花朵、死青蛙、壁虎等果然而不腐。   德鲍尔不断地试验,探讨模型内究竟存在什么能量。有一次,他将一把刮胡子刀片放在模型内,满以为它将变钝,但结果却相反,刀片变得更锋利,他用这把刀片刮了50次胡子。这样,他就开始研究金字塔模型对刀片的影响,研究用马粪纸这样的绝缘体制成的金字塔模型。最后,他得出一种假设:来自太阳的宇宙微波,通过聚集于塔内的地球磁场,活跃了模型内的震荡波,使刀片“脱水”变锋利。这种特性不局限于胡夫金字塔模型,其他形状的大小金字塔模型也能对刀片产生同样的作用。   德鲍尔还说,这种现象和金字塔内部的空间形状与空间内所进行的自然、化学、生物进程有关。如果我们使用某种几何图形作外形,那么这种外形就会加速或延缓它内部空间里的自然进程。这项发明虽然采用金字塔形,但其他形状的结构空间也可产生这种作用。此外,也可用其他绝缘体来制造这种结构物。为什么一定要用绝缘体呢?他解释说,微波可以穿透绝缘体,活跃模型内的震荡波,而导体则不行。   奇事三:金字塔模型成了治疗许多疾病的医疗器械和灵丹妙药   一些科学家说,实验的结果表明,把肉食、蔬菜、水果、牛奶等放在金字塔模型内,可保持长期新鲜不腐。但是,最奇妙、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对人体的试验了。金字塔模型成了治疗许多疾病的医疗器械和无形的灵丹妙药。假若你想在工作时消除久坐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你可以在你办公室的座椅下面放一个小金字塔模型;如果你晚上失眠或睡觉不踏实,就请你在床下放置一个模型;要是你的孩子夜里哭闹,搅得全家不宁,你把他放人金字塔模型内,他会立即安然入睡;假如你患有头痛、牙痛等病痛,或者高血压、疲劳和其他不适,你最好进人金字塔模型稍坐片刻,或者睡上一觉。它能止痛、降压、恢复人体的青春活力、延年益寿,等等。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学术腐败  作者:hunan-1979  近日,接到国内核心期刊《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的来信如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师范类大学学报,这样的学术腐败真是一种自我讽刺。  回复: 稿件《***》  发件人:   发送时间: 2008年******  收件人:***@***  你好!  我刊“学术专刊”(增刊性质)正在组稿。  增刊投稿、咨询信箱:(如确定发表,请务必把稿件发到该邮箱进行确认,并在稿件末尾打上联系方式:电话、emai等),稿件截至日期为2008年5月底。  我刊是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国家期刊奖期刊。我刊增刊封面将不会出现“增刊”字样。增刊样式和正刊一样,正文排版样式和正刊一样。来稿可以不具备英文。  欢迎向你的同学/同事们宣传。  感谢支持。  (此信主要回复研究生同学和有意发增刊的作者,如有打扰敬请谅解。)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  关于中科大博士论文的水平  冷月  27日jubao“中科大博士论文水平真的就这么差吗?”文中提到作者的同学看了几篇北邮和中科大的博士论文,便觉得“北邮的博士论文水平明显强于中科大”,对于该结论是否成立暂且不论,该博士生的得出此结论的过程却是非常不严谨。从该博士生看的论文来看,其应该是做网络通讯方向。众所周知,各个大学有自己的强势专业,网络通讯是北邮的强项,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在这个方向的博士论文强于中科大也不足为奇,然而作者却从自己看过的几篇论文推断北邮的博士论文明显强于中科大,不能不说是很缺乏逻辑性。如果作者把数理化生等各个方向的中科大和北邮论文都看几篇(如果看得懂的话),还能得出此结论吗?即使在计算机领域,如果作者能全面看看中科大在并行计算、软件等方向的论文,相信也不会轻易做出这个结论。对于一个行将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人,思考问题却如此轻率,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作者在最后“痛心科大这些年来在国内知名度的下滑”,我很奇怪科大知名度下滑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是以前知道科大的人现在不知道科大了吗?在当今缺乏学术规范意识,连院士都抄袭的大环境下,无论哪个学校出现个别抄袭现象都是正常的。即使在美国知名学府,偶尔也会爆出抄袭丑闻,我们不能因此就得出这个学校不行了的结论,而主要是看学校如果处理这些事情。  当然,举报论文抄袭行为是值得肯定的,我也希望中科大能严肃处理此事。【方舟子按:这个问题的讨论到此为止。留一道题给那些认为体重会影响跳水速的人自己思考:我查了一下,刚结束的第16届跳水世界杯双人10米跳台男子冠军林跃、火亮的体重分别是46公斤和40公斤,女子冠军陈若琳和王鑫分别是40公斤和28公斤。至少裁判看不出来两人体重差距对双人跳动作一致性的影响。】  控制跳水运动员的体重主要是为了美观  作者:风雨同舟  这几天新语丝上老在谈论跳水运动员的体重问题。各作者摆事实讲道理列数据,从空气阻力到数学物理模型,从旋转力矩到人体截面,从阿里巴巴四十大盗到宇宙光线红移……大家七嘴八舌据理力争,看得读者们头都大两圈再分不清谁是谁非了。  为此我特意去请教了我的一位朋友,他是一名跳水教练,同时也是北京体育大学的一位教授。他听了我转述新语丝上各路高手们的分析后笑了笑说:“哪有那么复杂,控制跳水运动员的体重主要是为了美观,让运动员看起来更健美,其它只是这一大前提的副产物。”  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就跟孔雀开屏主要是为了泡妞一样,什么用来吓退敌人之类只是副产物啊。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了,泳装布料本来就少,你要是粗胳膊肥腿的,腰上还有“救生圈”(赘肉),在全世界观众面前多难堪啊。  当然,那位跳水教练也可能只是忽悠我的,但不管怎样,跳水运动员体重的话题请到此结束,各位作者不要再纠结,否则别人还以为新语丝变成体育论坛了呢。  谈元宵“一稿两投”及其对法学家的侮辱  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刘正  元宵先生2008年2月23日在新语丝发表《看看南开大学博士(生)搞一稿两发的水平》,从文章题目看不是直接针对沈木珠教授,但文章的第一、二个自然段却是专门披露沈木珠19年前的所谓“一稿两发”的,并因此引伸到对当年全国评选法学家及对沈木珠教授评上法学家的侮辱。本来,重复发表也好,“一稿两发”也罢,都谈不上是什么“学术腐败”“学术不端”行为(这方面的内容我已谈过),我本也已经不想多花时间和笔墨去解释19年前的这段历史。不过,元宵先生从谈论19年前沈木珠教授的所谓“一稿两发”,突然论及当年全国评选法学家及沈木珠教授评上法学家的成果,并作不实事求是的批评,这就使我觉得元宵先生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一篇论文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稿两发”,这年代不能说不久远,不能不说是一桩陈年公案,真真是难为了元宵先生,化这么大力气找到一篇论文的两个杂志。但是,既然元宵先生对历史事实很感兴趣,我也只能勉为其难地把我早已了解的历史事实作出公开和说明(我在决定揭露杨玉圣制造沈木珠、张仲春教授“抄袭”假案之前就已经对沈、张教授所有论文的来龙去脉、投稿发表过程及有关人作了全面调查和了解,相信大致没有遗漏),算是对元宵先生的批评文章的一个事实补充。至于应当怎么看,就让天下人去作结论,去作评说吧。  一、关于《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外贸立法》的论文  元宵先生查证的沈木珠教授 “《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外贸立法》先发表于《深圳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后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这一“两发”事实没有错,连题目都一样。  但是,“两发”事实是表面现象。要以“一文两发”来推断沈木珠“一稿两投”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因为,杂志社的“一文两发”与作者的“一稿两投”,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它们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作者本人是否有主观上的“一文两发”并实施了“一稿两投”。如果没有主观愿望的“一文两发”,这“一稿两投”的原由就必须具体分析,它有依法、合法或合理的可能,也就是说,作者不一定要对“一文两发”或“一稿两投”承担责任。世间事千变万化,每一个作者的每一文章,都有他的具体情况,要让人家把话说完。  二、自己没投稿为什么论文到了《上海大学学报》  沈木珠教授(当年是讲师)1988年3月18日最后修改完成《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外贸立法》,但她自己并没有给《上海大学学报》投过稿,一直到文章一年半之后在《上海大学学报》发表,她才知道这篇文章是一位老先生投给了《上海大学学报》。事情的原委如下:  沈木珠完成《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外贸立法》时,恰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洪建华编审(一位信教的乐善好施的老学者,儿女都在国外,同济大学出版社与深圳大学出版中心有业务联系)来到了深圳大学,并因此认识了沈木珠。老先生看了沈木珠的文章后提出由他带回上海,看看能不能帮忙发表,当时他并没有说明要投稿哪一家杂志,只说回去看看。  后稿件在沈木珠并不知情的情况下,由洪老先生给了《上海大学学报》编辑部。  二、《深圳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是法律系教师校庆纪念文集  元宵先生忽视了《深圳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6月,季刊)的内容与性质。这性质决定了包括沈木珠在内所有法律系老师论文属于非正式投稿。  《深圳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是深圳大学法律系教师的一个文集。封面写着“庆祝建校五周年”的几个醒目的红字,论文目录上面写着“法学专辑”四个大黑体字。(请元宵先生核对学报原件)  这说明什么?这是法律系按学校安排在1988年9月5周年庆典前,出版的一本校庆论文纪念集,至于《法学教师论文校庆纪念文集》最后为什么以学报的形式出现,那就要问当年的法律系主任和学报编辑部主任(我当然已经了解了原因和过程)。但是,当年法律系领导在会上要求教师们交《法学教师论文校庆纪念文集》时是讲明由出版社出版一本文集并“不论论文是否已经发表”的。沈木珠也就是在系领导再三要求、再三强调“论文不论发表与否”而于1988年3月底最后一个交上这篇《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外贸立法》论文的(指本系教师,不包括校外几名作者。有该期学报各论文收稿日期为证。查论文收稿日期,其他教师大多数是1987年12月、1988年1月、2月交稿)。  纪念文集变成学报发表,沈木珠事先一无所知。过了暑假,1988年9月学校庆典前沈木珠收到学报样刊,马上通知洪老先生。洪老先生说文章给出去了,但已半年多没有消息(超过投稿规定时间),大概不发了。谁也不曾想到,它在此后一年多时间竟在《上海大学学报》用3个半版面(《深圳大学学报》共6个版面)由编辑删改部分内容发表(这就是元宵先生认为的“对先发文章略微简化了”)。  对以上事实,沈木珠教授认为没有必须公开和解释。我也觉得,为一个匿名人的批评所涉及的一篇论文的解释就要说这么多,确实很累,很不值得,也觉得中国的学术批评走到今天这个样子,谁看到点什么不作核实就上网批,这很可悲;做中国的学者,不仅要做学问的,还要时时刻刻提防这些“飞来横祸”,很可怜!  不过,我是最一般的那种学者,也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是人,有时候就得做一些你所不愿意做的事情。  三、我为元宵先生提供4条调查线索  我这感概没有任何要责怪元宵先生的意思。既然有不同看法,公开了也有利于澄清。但是,可以提出责疑,也应该允许别人解释。我说过这个世界本来就有许多意外和偶然,不然久不会有这么多矛盾,这么多的误会和冲突。连杨玉圣先生都可以为一个匿名人的诽谤文章不肯核实这样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我指的是本来一个电话就可以平息)而演变成走上法庭,我真的无话可说。  我是想,对我所述事实,元宵先生如有异议,并希望继续证明沈木珠在上个世纪80年代(19年前)的“一稿两发”是因为她“一稿两投”,那么有以下途径可以调查:  1、到《上海大学学报》编辑部查1988年3月-1999年10月所有收稿信封,并从中找到沈木珠书写的投稿信封的证据。如果有,便可以证明我的证据与洪老先生提供的事实有误。  2、到《上海大学学报》编辑部查1988年3月-1999年10月有没有给沈木珠发出过“用稿通知”,再到深圳大学收发室查沈木珠收到“用稿通知”的记录。如果有,也可以指证沈木珠教授知道“一稿两发”却没有制止。  3、调查洪老先生,查洪老先生1988年3月18日--1988年9月1日曾通知沈木珠说《上海大学学报》一年半以后用稿,以及沈木珠知道《上海大学学报》一年半后用稿仍然投稿《深圳大学学报》的证据。  4、找到《上海大学学报》的责任编辑,查证他是否“简化”修改沈木珠的这篇文章。或者找来专家验证,看看《上海大学学报》的论文有没有沈木珠自己修改过并且是在1988年9月以后再投稿《上海大学学报》的痕迹。  我认为似乎只有这样,元宵先生批评沈木珠教授19年前“一稿两投”的公案才能成立!  但是,我认为,沈木珠的这篇稿件,她自己其实是“一投”也没有过(指往特定杂志社寄发)!  其一,作为一个刚刚学完法律专业还没有投稿和发表文章经验的年轻教师沈木珠,这篇稿件完成后她交给了洪老先生,洪老先生并没有明确投稿何刊,这种老一辈学者帮助年轻教师联系发表文章的事情在当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半年后(1988年9月)《深圳大学学报》样刊沈木珠拿到了,这时《上海大学学报》没有发表吧,当时沈木珠就已经把本校学报出版文集的事情通知了洪老先生。因此,可以说沈木珠自己并没有给《上海大学学报》投稿,也因《深圳大学学报》发表法律系教师文集,为防止重复发表她尽了自己的通知义务。(请别忘了《上海大学学报》是在没有发出“用稿通知”而且是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才修改发表该文的。)  其二,法律系《教师论文校庆纪念文集》是系办公室统一收稿的,沈木珠的上述论文是交给了系办公室秘书,而不是她自己投稿《深圳大学学报》。这一事实是当年法律系要求出版校庆文集的规矩,也是各出版文集单位在处理这一类事情上的习惯做法,符合常理。这样,所谓投稿《深圳大学学报》,也与作者无关。  四、元宵先生何苦来:我为元宵先生解惑  1、元宵先生说“后发的文章并不是先发文章的修改或充实,而是对先发文章略微简化了一些。当时作者就工作在深圳大学法律系,在往上海大学学报投稿时不知道自己的文章已经在一年多以前发表在本校的学报上了,似乎不太可能”。  元宵先生这段话是建立在以下两个基础上的:  (1)发表的论文一定是作者的原样,编辑部编辑不能对投稿论文作修改。  (2)二发文章一定是对原发文章的“充实”而不能是“简化”。  这当然不可能是事实!第一个所谓“基础”失实的原因是,所有杂志社编辑都有权利修改投稿文章。第二个所谓“基础”失实的理由是,编辑因版面关系“简化”投稿文章内容,不但正常,而且司空见惯。  元宵先生臆想的因后文是“简化”而不是“充实”,便断定沈木珠是在《深圳大学学报》发表后“对先发文章略微简化了一些”然后投稿有投稿《上海大学学报》的结论不能成立!  顺便说明三点:  (1)《上海大学学报》并不比《深圳大学学报》规格高,或资格更老(《深圳大学学报》创办时间更长一些)。沈木珠既然已经在《深圳大学学报》发表了文章,还有必要再投稿二发《上海大学学报》吗?而且是在没有稿费的情况下。(《上海大学学报》没有给沈木珠发稿酬,元宵先生可以去查证)  (2)沈木珠教授在任何时候申报、登记成果,都只使用这两篇论文的其中一篇。  (3)该期《深圳大学学报》因为是法律系文集,编辑部并没有给作者发稿酬。  2、元宵先生说“在1995年底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之后,沈木珠教授又出现了好几次一稿二发的情况。即使这些情况都是杂志社用稿不规范造成的,作者这20年来竟然一直没有吸取教训,让人觉得无话可说。”  我觉得元宵先生这话说急了。  (1)如果说沈木珠从1995年到最后一次的所谓“一稿二发”共“20年”,那么沈木珠最后的所谓“一稿二发”岂不是要到2015年!从现在起还要加7年,这是怎么回事?  (2)沈木珠从1995年以来到底有几篇是由于她的主观原因不依法“一稿二投”( 一稿二投有依法与不依法之分!超过投稿规定的时间再投稿是合法行为)而造成“一稿二发”的?她的文章及投稿情况我已经都公开了,请元宵先生教教沈木珠教授应该如何“吸取教训”,吸取什么教训?作为一名正常投稿人,对待供大于求的杂志社,能去“教训”他们什么?比如,她去指责《深圳大学学报》没有经她同意发表文章,那么学报会说是你们法律系拿来的。去指责法律系主任,系主任会说这是学校的安排。去指责《上海大学学报》,学报会说这是洪老先生拿来的,虽然时间长达一年半,我们还是发表了。去指责洪老先生?能行吗?那还是人的行为吗?沈木珠教授宁肯自己背着,也绝对不会去指责或“教训”杂志社什么。连她的职务被编辑写错造成某领导不满她都没有一句怨言。沈木珠就这样!  在那个不规范的年代,不是正常投稿人,并不知道投稿人的辛酸!不买版面不拉关系的正常投稿,如果真要避免重复发表,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此不写作,不投稿。  我认为,沈木珠教授已经在尽力避免论文重复发表问题(请看陈骏俊《杨玉圣“功利说”是对沈木珠教授的污蔑》),对一个尽量恪尽职责的本份学者还能再要求什么?元宵先生不觉得自己太过苛刻,不近人情了吗!  杨玉圣在学术批评网上以所谓的“重复发表”来炒作“抄袭”问题,元宵先生也来新语丝翻箱倒柜抓沈木珠教授的“重复发表”?这叫什么事呀?其实,元宵先生大可不要把“重复发表”科得太重,如果杨玉圣“金许成”们捏造的是所谓的“重复发表”问题,不胡搅蛮缠为“抄袭剽窃”问题,我想沈木珠教授是懒得理会他们,更不会把杨玉圣送上法庭的!  元宵先生折腾“一稿二投”(何况还是子虚乌有的)对中国的学术发展与学术批评有价值吗?被杨玉圣(南大讲座)侮辱为“二段聋子”的李世洞70多岁了还把在杨玉圣那里“首发”的文章拿到杂志去“重复发表”,杨玉圣年纪轻轻的就已经重复发表了五六十篇次(有的相隔17年),怎么不见元宵先生公允过问一番呢?  如果元宵先生有时间,应该查一查中国像样一点的学者们还有没有从来没有“一稿二投”和“二次发表”的。然后,才看看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  五、请元宵先生不要侮辱法学界的国家评委  如果说元宵先生上述是心急了说错话,那么,这里就是不顾事实侮辱人了。  元宵先生说:“查中国期刊网,----沈木珠女士总共发表了10篇文章----沈木珠女士以这样的研究成绩当选为第一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跟其他九位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让当时的法学界人士大跌眼镜。”  请问元宵先生,“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的评选条件只有期刊网的论文吗?你知道沈木珠“当选为第一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的“研究成绩”是什么吗?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沈木珠是平民学者,她没有关系也没有后门。你真的认为法学界的国家评委们会不公正吗?你凭什么说沈木珠教授“跟其他九位相比有天壤之别” !还有“让当时的法学界人士大跌眼镜”? 当时的法学界人士谁大跌眼镜了?!跌破的眼镜在哪了?是“吃不到葡萄”的人还是你元宵先生?!你真的认为全国法学界的评委是吃素的,还是认为平民出身的沈木珠有什么关系?你不服也可以去申报拿一个法学家让人看看。  一个人不调查,不核实,从期刊网拿到一点资料就“一叶障目”随意侮辱人,蔑视人,这是学术批评吗?这是人身攻击,是学术批评的悲哀。  最后,我还是再讲一句老话: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做人要与人为善,宽厚待人。  在学术上,要学外国人,懂得用正当手段去拼搏,去竞争,而不是靠踩别人,拉人下水自己往上爬,这没意思。  搞学术批评,要像方舟子先生,重证据,重调查,重核实,要治病救人,出以公心。  还有,请先生亮出真实身份,这样,你的话可信度可能会高一些。我们也好平等对话。否则,我对的是化名,不能及时向您请教。  医生组织的作用  白衣讨饭  医生的职业十分古老,远远老于各种社会制度和医疗体系。虽然不同的国家和时期体系们会变来变去,医生还是医生,医生的行规(对病家的承诺)一直都没怎么改变。  粗略地回顾一下:  古代和没有参加试点的中国的农民属于病家养医,所以病家一病就容易贫,医生的收入也不稳定,经常是赊的账也还不了,还不了该看还得看。这样的环境基本是缺医少药的。富裕的国家发展到极端是全体人民养医,因为算来算去谁也过不了这一关(例如英国,政府帮着收钱,发钱,但是也引出了一个医疗效率不高的毛病)。又聪明、又富裕、又通人之弱性的国家变成虽然是全体人民养医,但是有分工(例如美国,年龄大的政府帮着收钱、发钱,其他人归商业保险帮着收钱、发钱;德国是政府负责一部分责任的收钱、发钱,商业保险负责一部分责任的收钱、发钱)。中国以前是计划经济,政府应该全管,可是财力有限所以只管公家人的医疗费,不是公家人的医疗费都不管。但是医生的收入是全体公家人和不是公家人的人给的。  改革以后的20年大家都知道了,政府给医生的拨款逐渐减少,大部分要自己筹钱养自己,好多人因为让政府养惯了,已经不知道该怎么筹集善款了,也就顾不得行风行规了。虽然古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全当是与时俱进了。  新时期的政府不管怎么解决,何时解决全体人民的看病费用问题,医生们都要对这个古老的行业负责任,毕竟在没有政府的时候这个行业就存在着,不管到什么时候既要守住行规,又要传承下去,不能说老一辈的好医生走一个就少一个。而且老百姓也一天都离不开她,也不能等到有了好体系才看病。  我个人的观点,现在国内的大大小小的医生组织中不管是全国的、省里的、市里的、县里的还是一个医院,一个科室都应该成立一个社会力量养医工作委员会和一个清理医生门户工作委员会(因为中华医学会的十个工作委员会中缺少这两个委员会),以改革开放的精神,争取在国家不投一分钱的条件下自筹善款,联合各种力量进行行业自救,澄清一方的医疗环境,达到造福一方百姓的目的,也成为感动中国的一方英雄。  真希望在2008年的感动中国的事迹中看到医生组织的代表,他们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造福了自己的患者,维护了行业的尊严。而不只是一个在极其恶劣的医疗环境中孤军奋战的、泪流满面的、已经被退休的、有良心的女医生(2007感动中国人物)。  与家庭主妇略谈职业精神  寻正  我手头现在写作的项目多了一点,无法展开问题讨论,所以只能略谈一下。家庭主妇是我欣尝的作者之一,刘夙说要润物无声,我很多时候觉得她的风格就是那样,思维清晰,阅读起来透着活力。职业精神不仅仅是医药行业缺乏,其它行业也缺了不少。  医生应当是爱护生命的,始终爱护生命的,这是职业精神的要点,职业精神是把本职工作推向完美境界的一种内在追求,表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基本的职业要求,即你干的事是外行干不出来的,比如我批评不少的法学专家所持的基本态度就是如此,外行都比你干得好,那专业身份就不相符合了;二是为本职工作而舍弃某种常人看重的东西,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金钱,还可以是面子、友情、亲情等等,做事就要做好,愿意在情感、经济、与时间上投资。  医生的冷漠绝不是医生的职业精神,因为职业精神还讲究内在的协调性,这一点讲起来要举例说明,钱学森是科学家,他信气功神秘力量就失了职业精神,为什么呢,因为失去了内在的协调性,一个有科学职业精神的人就不轻信;又比如说律师处处循规蹈矩,三个人在一起共同要做什么事情,常人随兴之所致,律师朋友说,OK,我们立一个约……这就是职业精神的内在协调性。  我以前是外科医生,不太喜欢见了血就害怕恐慌的医生,为什么呢?因为那就是你所说的冷静与头脑的清醒,外科医生手抖怕见血,说明科学知识的不踏实,也就缺乏自信,人的恐慌都很大程度上源于未知,源于不确定性。笨手笨脚,小脑不发达,是不应该做外科医生的,但中国随经济杠杆而跳的人多了,有了关系,笨手笨脚的外科医生却是不少的。  医生应当具有同情心的,这几天恰好跟同事笑谈一位儿外科医生,长着威严的大胡子,从来不笑,还有JD学位,大人见了都欠和气,实在是缺乏职业精神,长得欠职业精神,穿得欠职业精神,也表现得欠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外在的形象因素与内在的主观因素增加做本职工作成功、取得成就的机会,医生的见得多而冷漠不会增加此种机会。  中国医疗体系落后世界很多,并不仅仅是医术上,更多的体现在医疗形式上。医生应当是一个五颜六色的群体,医疗活动还应该进一步细化,中国尚待开展中长期医疗,危重救护,心理创伤,临终看护与关怀,老年保健,保健服务等专门特化的医疗或者医疗相关服务,医生不应当充当有违职业精神的社会裁判,要么特化,要么让别人去做,而且做要做得好,让患者及其亲友社会效益最大化。  医生不能对患者冷漠,无论以什么理由!那么在现实中存在的是否都要谴责呢?非也,没有一个合适的体系,谁见多了死亡都会降低情感的敏感度,人之常情,就没有必要苛责。应当谴责的是把错误的行为理性化(Rationalization),也就是为错误的行为寻找现实的借口,把与专业精神相悖的东西反而当着专业精神,那是一种恐怖的状态,因为即使社会系统理性化以后,这样的人有足够的理由与惰性不寻求应当有的改变。  职业精神始终意味着适当作为,适当作为的观察角度是第三者,因为第三者才能给出直接与客观的印象,作为患者与医生,如果贴近角色本身的角度,其结论往往可能有误,直接的印象远比间接的推论可靠。  职业精神是社会效益的源泉之一。谢谢你的观察。  跟着环无端来揣度一下寻正的本意  Zhangjb  基本同意环无端的揣度。但我猜寻正更深的想法其实是:作为专业人士,医生群体有能力且更有责任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医疗卫生制度而努力奋斗。对于现在的坏制度,别只有抱怨,在抱怨的同时还要想一想,做为医生,我们能为制度改造做点什么?至少,想想在每天的工作中,怎样能把现在的坏制度的坏的影响降到最小?前面有些医生建议的方法就很值得相互交流和讨论。比如,《做一个有尊严的儿科医生》。再比如,令人尊敬的咸犯为保证门诊质量顶住压力控制每日门诊接待量。我很好奇,如果所有医生都这么做,逐步地降低每日门诊接待量直至降到一个合理的数量,后果会怎么样?我不知道,但大家可以来探讨一下。当然,患者会很不满,看病更难了嘛。但患者是可以教育的,告诉他们这是为了保证看病的质量,同时呼吁社会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提高医生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来当医生,以最终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我想,理性的患者最终是会理解的。  总之,做个合格的医生专业精神最重要,而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医疗卫生制度主动提供建设性的专业意见并努力宣传之、积极践行之是专业精神的一部分。  超声大夫再问过来人  作者:呛水的鱼(qsdy)  前一阵子,我写了一篇关于超声大夫的文章,希望现在在国外的和曾经到过国外的新语丝的朋友能够告诉我在国外超声检查的形式是怎样的。等了好多天以后,我只等到了寻正老师的回复,在此对寻正老师的回复表示诚挚的感谢。寻正老师从管理学的角度讲了为什么会存在一种临床以外的辅助检查。遗憾的是,寻正老师只是给了我一个他的设想,并没有告诉我,在国外(不单单指美国),超声检查是怎么进行的?由谁做?什么样的形式?  我猜想,寻正老师没有在国外行医的经历,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困难。我记得有一位王澄老师好像现在依然在过外行医,那么王老师,你是否有空给我做一个解答呢。如果在新语丝上不方便,我的邮箱地址是。相信王澄老师依然在关注着新语丝,会看到我的提问。  寻正老师认为: 在一个合理的制度中,如果操作过程完全规范,则操作的技术含量降低,也就是说该项操作不需要医生来操作,只需要技术员,技术员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疗活动大型的影像设备比如CT、MRI等是必须要配置专门的维护与操作团队的,而超声与X线设备就不一定了。  从这里看出,寻正老师虽然有在国内行医的经历,对超声的认识仍然是不足的。也许寻正老师在国内行医的时候,超声才刚刚起步。X线片的方向不是个问题,其实相对于CT、MRI来说,超声的操作可能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对于CT来说,基本的上看到片子,一名临床大夫都知道方位,除非操作不规范,前后左右及上下都是很明确的。所以,片子中的定位问题很简单。MRI的方向更多一些,但是,方向也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超声则不同。超声探头可以随时做360度旋转,方向就成为了一个大的问题。虽然有体表标志,但是,即使同是超声大夫,仅看片子,仍然很难搞清楚部位及方向。这也许是造成临床大夫对超声检查不了解的原因之一。再就是,超声的检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检查者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图像。好多病变仅仅几张截图是很难说明问题的。有时候,截图仅仅就是为了测量目标的大小。动态的观察才是主要的,比如心肌活动度,这是经验好像比数值更重要。超声机器上常用的操作按键大约20几个,这在医疗设备中算是很多的。这其中还后好多要组合起来起作用。超声设备每一个品牌的操作都不一样,同一品牌,不同型号甚至操作截然不同。一般的医院CT、MRI只有一台,但是超声大多都有不只两三台,一般都不是同一品牌或型号。超声科的成员有时都很难适应好几个品牌的机器。(同时具有好几个品牌的机器是必须的,下文将提到。)所以从机器操作角度来说,好像并不比CT、MRI来的容易。  寻正老师还认为:超声大夫为技术员,也就是说在一个理想的医疗体系中超声大夫可能是不需要的,如果医生常规掌握超声技术,那超声技术员的需要量也大减。具体如何配置,要视况而定。在达到理想状态以前,当然影像学医生是需要的,但定位应当是影像学医生,而非单一的超声大夫。  我去过的几个医院给我的一个印象就是,好多医院的超声科主任比其他影像科室的主任更有名气。这说明,超声检查中人的因素要更多一些。我曾经问过好多我们省级医院的老大夫,他们认为,临床出身的超声大夫更对口一些。因为,超声检查对临床知识的要求更高一些。最好的超声大夫都是全科医生,至少在诊断这方面是。  再就是从经济方面讲,超声设备并不比CT便宜。一般县级医院CT设备大多只有一台。除非有的医院更新了CT之后,老的设备没有处理掉。一般都是只有一台在用。一台比较不错的CT价格在500万左右。当然,64排的CT要贵的多。但是一般的县级医院不会买这么好的。MIR一般也就是在这个价位上。合理的超声设备配备一般要求一个超声科室拥有一台高档甚至超高档机器,另外再合理的配备数台不同品牌的中档机器。一台高档的彩色超声设备大约300万,一台中档设备约120万到220万之间。那么一般的超声科的设备价格上是要超过其他影像科室的。为什么要用不同品牌的机器呢?超声设备在检查人体不同部位,不同器官,不同组织的时候各有所长。比如GE所产机器的显示深度比较好,浅表器官显示出色,血流色彩比较敏感。但是在腹部,胎儿等二维显示方面比起阿洛卡要差不少。但阿洛卡的彩色实在不让人恭维。有没有这两方面都好的?西门子的超高档机器,但是又太贵了,要近400万的价格,可以买台CT了。所以,我们科室GE、西门子、阿洛卡、飞利浦的机器都买了一个。所以,我们科室的设备价格可是在医院里首屈一指的。当然,在科室效益核算时,我们要扣除的折旧费也是首屈一指的。  另外,我依然在期待着白衣闲饭老师的回应。白衣闲饭老师也是去过国外的,并且从事妇科。相信和超声科打交道最多的科室主任应该在这方面更有发言权。我期待着你的回应。  关于“忍不住”提到的一个病例。作为超声小医生,我要提醒的就是,你家夫人运气真好。你还真能拖,竟然拖过了结婚,又拖过了生孩子。到最后还能得到一个让人欣慰的结果。只能说你运气实在是很好。  在我不长的职业生涯中,我已经遇到了至少3个由于输尿管狭窄或是其它原因导致一侧肾脏失去功能的例子了。人可以靠一个肾很健康的活着,这个是没有疑问的。并且,在查体过程中发现孤立肾(也就是仅仅有一个肾脏)也是常有的。但是,当一个健康的人,因为不及时就医,成为孤立肾的话,就太可惜了。至少是抗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了。如果另外一个肾再有什么不测,那就很严重了,目前只有肾移植可以解决。这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在这里提醒有输尿管狭窄(无论何种原因)的朋友,千万不要拖,否则后果真的可能很严重。而肾积水,超声比较敏感。  对新语丝欲说还休  作者:hedian  重新关注新语丝又有两个来年头了。  在新语丝上受益非浅,从学术不端到科学态度,虽然自己先天不足,但总还是多多少少学到了一些,也更让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不敢发言,怕贻笑大方。  但新语丝提倡的就是要勇于说真话,所以我也再大胆一次。仅仅把我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列出来,错了,我知道错在哪,对了,就算是自己对新语丝的一点微薄贡献。  1、每天都想看新语丝,但愿意看的东西越来越少。  2、方先生的文章是要留到最后看的,因为那是最喜欢看的。  3、寻正的文章篇数多,篇幅长,而且一直是在居高临下式的,我不喜欢。人各有志,不能勉强,但如果寻正能多点时间和精力去做方先生做的事,也许会更好些。否则,也许会害了新语丝的声誉。  4、打击学术不端人人皆应努力,但如果捕风捉影,或者莫须有,更有甚至,只是为了一己之私心,最好还是省着点,否则,只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5、科学是重要的,但如果对任何话语都要进行科学分析,那只怕没人敢说话了。学术之内,科学为准则,日常发言,只要没涉及到大的科学原则问题,则没必要鸡蛋里挑骨头。不然,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字都可能拿出来闹个天翻地覆。  不管是哪位审稿的先生看了,愿发则发,不发也应该。我也是一位从事高校教育的人,只是说的我自己的心里话,也许能代表一些人的看法。      对《为什么夜空是黑暗的?》的一点更正           ·方舟子·  原文第二段“1802年发现第二颗小行星小惑星”,其中小惑星应改为智神星。该小行星的英文名称Pallas,为了知道它的中译名,我查了金山词霸,它收录的《美国传统词典(双解)》和《现代英汉综合大词典》都将它翻译成小惑星,我虽然觉得有点奇怪(Pallas即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以为是历史上这么译造成的,所以就用了。现在有读者提出疑问,我查了《英汉天文学名词》,正式译名为“智神星”。请转载这篇文章的网友更正一下。谢谢。  傻妞和理雄  卫钟  对于读文章,我大概也是受了王小波的“毒”吧,他曾说过,一个人文章写的有没有思想,看看他的文字就知道了,文字乱七八糟的,思想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大意)。所以,我对于那些文章里到处是乱七八糟的东西,就不去费心寻找其间的意义了。对待寻正先生也是如此,他的批庄文章虽一篇接一篇,但看到那些味同嚼蜡的文字,实在没有阅读的兴趣,于是,就好意劝他多从庄子之处吸收精华,而我在《偏激与躁狂》里也说了,庄子的精华之处正在于庄子的“文采”,最可笑的是,寻正认为庄子的文采并不足观(这一点他和太蔟的态度截然相反,太蔟认为庄子是文学大师),因此,和寻正谈庄子,就好象和太监谈做爱一样,对于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怎能让他明白阅读的快感?当然,也许正因为能力的缺失,所以欲望特别强烈一样,一篇篇的批庄就这样出炉了,可惜全不得其法。  按照科学主义者非常重视的“实证”标准,对于庄子是否是文学大师这一客观问题上,太蔟和寻正俩先生的答案却不一样,这大大不符合我们“理雄”(太蔟先生自谓)提出的“理雄所见略同”的真理,现在能否请俩位先生先出来声明一下,庄子究竟是不是文学大师?给出一个明确答案以释我等“理雄”粉丝的心中疑惑。  寻正的批庄系列写的象老太婆的裹脚布,实在没有耐心看完,就对《傻妞定义上的心态增补——屁股决定脑袋:以卫钟与“家属”为例》这篇“屁股决定脑袋”的文章中涉及到我的部分简单点评一下,不足之处,请小医生家属继续补正。(“寻正的文章”,【我的点评】)  寻正在文章开头就说道:“我写庄子批判可不是学术,是我为了放松紧张的神经而写的”。【从“我写庄子批判可不是学术”这句狗屁不通的话可以看到,寻正先生的发言不是“为了正义,公理,或者学识”,而是为了“放松紧张的神经”。让人不解的是,您老为了“放松紧张的神经”,自娱自乐就行了,干吗还要借新语丝这块宝地大放阙词呢?】  “傻妞发言是非常积极的,凡是跟自己利益相关,他们是打破头都要挤上台发言的,他们发言的目的不是为了正义,公理,或者学识,他们的发言只有两个目的:一是证明自已绝对没错、有理、高明;二是证明反对他们的人都是错的、无理的、能力低下的。”  【典型的白痴之论,难道谁写文章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对方为非,反而大赞对方高明而自己是笨蛋?或者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为了“正义,公理,或者学识”,承认自己是笨蛋。依照这种论调,则太蔟和寻正要么是“傻妞”,要么是笨蛋。】  寻正文章又说到,因我被太蔟“洗刷”(这个词用的奇妙,只有善于“搅浆糊”的才精于此道吧)过之后,“行文又是凡是太蔟说的都是错的。寻正批的都是错的,太蔟的错话摆在那里也好几个月了,你们这些高明之士,平常都干什么去了?”【这话说的又可笑之至,就象新语丝前些时候讨论过的,我们平常去超市,经常看到 “干货”被翻译成“fuck goods”,最多笑笑,谁去理会了?结果,有一天,人们又笑的时候,超市经理出来了,指着招牌大喝道:“干货不就应该这样翻译吗?fuck,不就是“干”?!你们笑啥?这个错招牌都挂了好几个月了,你们早干吗去了?!】”  “卫钟么,看寻正批庄批得火热,败坏了心中偶像,于是乎借着“好政府主义”的名义阴了寻正一刀”,“卫钟所中的毒,就是庄子,所以他要时不时读庄子,这一点都不希奇。”【我的以“建设性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其措施在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在文中已作出区分,如赞同孟子的“大丈夫”标准,以及提出庄子精华在于其“不羁的思想、富丽的想象、华美的文采”,这和“好政府主义”八竿子打不着。我之所以“时不时读庄子”,正是汲取其中的精华,但庄子并非我的偶像,我在《偏激与躁狂》中已说过,我并不赞同庄子的哲学,我看不惯寻正的批庄系列,乃在于对一个如此缺乏想象力和文采的人居然恬不知耻的攻击一个“想象力汪洋恣肆,无与伦比”的文学大师(太蔟语)这种现象感到不可思议而已。】  “什么是有容乃大?太蔟说因大而容,三岁小孩都能理解的因果关系,常识,但浆糊脑子把常识是不当一回事的,太俗了,没有哲理。卫钟解释说,因为呀,有容量才博大的,有本事!有哲理!有本事?有哲理?一个小小的试剂瓶有没有容量?有的,Oops,博大在哪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在《偏激与躁狂》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理解不了的,请结合“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继续理解,还理解不了的,建议翻看《小学生汉语词典》。】  “对搞东方哲学、东方文化、庄学等“萎”(通伟)人来说,活着需要一个伟大而崇高的理由,常人恰好相反,自杀才需要理由。”【我不是专业搞“东方哲学、东方文化、庄学”的,我只是强调对其必须采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一句很有“哲理”(在那些批庄的“萎”(通伟)人看来,不免又要惺惺作态捏一下鼻子了)的常识说的好:开卷有益,那些即使是不好的思想,于我们起码也有警示作用。至于人活着是否“需要一个伟大而崇高的理由”,在方舟子先生的《心中有道义,脑中有科学》文章中,这样说到:“在星空之下,人体是渺小的,但科学让我们能够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在历史之中,人生是短暂的,但道义可以让我们的精神融入历史的进程而获得永生。”“道义是天际的星光,科学是指路的灯火。道义让我们有理想,有激情;科学让我们有理性,重实证”,“如果既无科学也无道义,则是行尸走肉”,这种境界,可能是寻正先生一辈子做梦都达不到的。】  以上是我对寻正先生文章的简单点评,没有涉及到他的批庄系列,寻正必定是不服的,或许还要我在他的批庄系列上再拿出“fuck goods”来,我的态度在前文已说过,就恕不奉陪了,您有兴趣就继续“fuck”下去吧。  最后,还是用一句比较恶心的话来结束这篇小文吧:写下这些文字我是没有多少快感的。  争论结束,寻正继续;兼回环无端  作者:小医生家属  关于医患关系的争论,我觉得到目前为止争吵部分可以结束了。去掉“修辞”和不愿意丢面子的话之后,在我看来,在主要问题上各方基本达到了共识,这对于网上的讨论来说已属难得,接下去比谁更会修辞或谁更爱面子,没有意义。  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不打算再参与。  而关于庄子的争论,我也不打算跟寻正再进行。他的读庄是什么货色,我已经指出了。我随便挑了他当时最新的一篇《鸟兽之辈、也敢称治——瓠樗之货:读庄心得(21)》。读了开头就发现他完全没读懂文意,不具备读古文的基础知识储备和学养,所以还专门耐心地解释了一番文意。没想到寻正居然指责起别人的语文来了?  你不知道有虞氏和泰氏(太昊)是何许人说出个泰人也就罢了,“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到你这里居然成了泰人把自己当牛当马了?庄子《应帝王》到底是要讲什么,你知道么?结合《应帝王》的篇名和上下文以及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想想,看看文意是不是你的“牛马之辈”,“不知道一加一等于几”,还是我解释的意思。  至于你还在指责庄子编故事,你的白话文理解能力也何其低下,我上文就指出了,你这种批评方法是最下等的一种。——懂什么是寓言吗?指责寓言是编故事,这就是你的创新思维?中国的传统哲学和西方定义的哲学本不是一回事,无论是庄子还是儒家或其他各家,讲故事都是一种阐释观点的方式,讲究的不是论证,而是内省式的阐述。  至于你说你的文章不是学术,你以为有人把它当学术了吗?我指出的只是两点:第一,你这种批评方式是最下等的一种;第二,如果你能长进的话,既然花这么多时间,通常的读书和批评是怎么做的。就你这种“创新思维”,“民科”或者“傻妞”的称谓,你自己挑一个吧,——如果你愿意“创新思维”地都要,也可。  我实在是不愿意再作这种“无意义的争论”。而且人因为不自知而不知耻,别人也拿他没有办法了。所谓“不知其可”!寻正你既然乐此不疲,心理素质好,时间多,精力旺,还如你所愿的能娱乐“旁观者”,那么你继续“一人分饰两角”地、“心灵自由”地表演吧。  最后回环无端:  我的那句话,“像环无端这样的我们凡俗众生羡慕、钦佩还来不及呢”,意思是我和你一样对寻正笔耕网络不辍、一个顶八个的老牛拉车精神表示景仰。因为刚好看到你的文章,所以就借用了一下。其实在同一文的另外一处也引用了你的标题,——“当然,从动物不能说话的角度批评童话也很科学,‘这个世界也需要这一类’批评”。这些引用都是反讽,但是不是指向你的。如因误解而引发了你的不快,在此表示歉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