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访系列之二十:侗乡侗寨风雨桥(组图1) NEWS.SOHU.COM 2003年03月17日17:24 齐鲁周刊 鼓楼是每一个侗寨的中心 杨似玉的表哥自撰《程阳桥重建记》,刻于竹简上,贴在家中最明显的位置 长达一丈的侗族男子头巾,扎起来不那么容易,杨似玉的老婆请来2个长辈才完成 程阳风雨桥(永济桥) 施晓亮/文 施晓亮 张晓伟/图 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 我们的三菱车离开龙胜各族自治县,北行百余里,就来到桂、贵、湘三省交界之处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五岭山脉和云贵高原以及九万大山的挤压,使三江县境的地形地貌千变万化。三江的水系好比一棵茂盛的大树,融江是主干,榕江和浔江是两枝巨大的树枝,苗江河、八江河、林溪河等到大小74条河流就是它无数分枝,这些无数的分枝养育着一坡坡、一山山茂密的森林。抬眼望去,整个三江油绿滴翠流光异彩。 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 占三江县总人口一半多的侗族,祖祖辈辈在这块大自然神工妙手造就的这片人间仙境里繁衍生息,与壮、苗、瑶、汉等民族一起,创造出灿烂的文化,演绎出独特的风情和习俗。 除了侗族大歌,侗族文化中最值得称道的是结构严谨、造型独特的民间建筑。 侗族习惯于集聚而居,临河沿溪,依山就势,设村立寨,居位密集。一排排青瓦木楼,巍峨参差,鳞次栉比,重檐翅角,挑廊吊柱比比皆是。更有趣的是,木楼的山墙上别开生面地挂个花栏杆小吊楼,设个精致的小窗户,平展的山墙上不时凸出个奇妙的壁柜;鱼开梁楼梯连接着宽敞的厅堂,厅堂边齐腰高的卧台以及光滑的地板,散发着杉木的芳香,步入侗家村寨,令人感觉到一种从未领略过的风光,登上木楼,使人感到从未有过的清新,舒适和惬意。 鳞次栉比的吊脚木楼和鼓楼群、风雨桥群以及水车群等完美地组合成一幅幅画图般的亮丽景色。 “程阳风雨桥”:侗乡的特色标志 我们的采访对象杨似玉,42岁,是三江侗族著名楼桥世家的第三代传人,名扬中外的程阳风雨桥就是他爷爷杨富堂领衔建造、又由他和父亲杨善仁主持重建。 各种版本的旅游手册上,三江程阳风雨桥出现的几率最高。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然而程阳桥名了灵了却非仙非龙,完全是因为它精巧绝伦的建筑风格。 风雨桥也称“花桥”,是侗乡的特色标志,在侗乡,“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全木结构的风雨桥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是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程阳风雨桥堪称侗族民间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全长77?76米,五墩四孔,墩台上建有五座塔式桥亭和19间桥廊,瓦瓴五座。五个桥亭最有特色,中亭似宝塔,巍峨雄伟,侧面亭似宫阕,富丽端庄。亭廊相连,浑然一体,宛如水上一座长廊式楼阁,雄伟壮观,飘逸俊秀。全桥为吊脚悬柱,不用一根铁钉,均为榫接,穿方衔接,横直斜套,联成一个坚固的整体。程阳桥以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雄伟英姿闻名于世,与我国赵州桥、泸定桥及罗马尼亚诺娃沃钢梁并称世界四大名桥。 1965年10月,郭沫若来到程阳桥畔,为其英姿所倾倒,欣然题写了“程阳桥”匾名,并赋七言一首:“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 1982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将程阳风雨桥冲毁大半,广西有关领导指示尽快重修这一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很快,一支由建桥专家、高级技工组成的工程队来到程阳。工程队兵分两路,一路进山伐木备料,一路将余下的廊桥逐个部件标记后拆除,以备重建。但很快两路队伍都遇到了麻烦,备料的找不准树材,一天伐不了几棵树;拆桥的作了标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再也拼不起来。万般无奈之际,他们慕名找到杨似云和他父亲。父子俩二话不说,率队进山,只用十天就把建桥用料备齐,数百上千的梁、枋、柱的尺寸全凭心算,回来剥皮修整,一根不多,一根不少,根根长短粗细合适。那些拆下的老料,爷俩根本不用看标记,指挥建筑工人这根放这,那根安那。很快,程阳风雨桥就恢复了昔日雄姿,而此时,那些现场专家的重建图纸还没完全画好呢。 专家极为叹服。杨似玉从此声名大震,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聘为高级技工,除了全面负责博物馆日常木工维修,还领头在区博物馆文物苑建了一座标志性建筑风雨桥。这一干就是18年。 “风雨桥”为香港回归献礼 1999年6月23日,在深圳罗湖口岸,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31件(套)迎接香港回归的贺礼在此举行交接仪式。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4600万人民心意的侗族风雨桥模型“连心桥”,吸引了众多媒体的镜头。 这个长2?5米,高2米的风雨桥模型,连同底座重约2吨,桥分三层,底为木墩,中层为桥身,上层为五个桥亭,中亭巍峨,侧亭端庄,整桥木结构,均为榫接,底座雕有九条竞渡龙舟,和九只壮族绣球,极富民族特色。 杨似玉接到制作风雨桥任务时,离交工只有短短的20多天时间,要把图纸上的图案变成栩栩如生的成品,难度之大,超出常人想象。别看模型小,但建造难度不比建一座真桥小多少。全桥的构件共有9800多件,最长的构件长2?5米,最短的3?4毫米,直径最大的2厘米,最小的1?2毫米,最厚的2?4厘米,最薄的1毫米,那些小如米粒的瓦片就多达十万多片,全要用手工一刀一刀刻出来。做工精细复杂,不但要艺精,还须心细。工作难度最大的是隼接组装,每当深夜睡意袭来,最容易出错。杨似玉全家14口人都扑在这一工程下,不分昼夜连轴转,终于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一世纪工程。 杨家建桥建楼出了名,主动找上门来的风雨桥、鼓楼工程让杨似玉应接不遐,全国各地的民俗旅游景点也纷纷慕名找上门来请他前去监工。三江县城最宏伟的标志性建筑20层的“三江鼓楼”,各村寨的风雨桥和鼓楼,大都是杨似玉的作品;他喜欢干这样的工程,不但是为了钱。他说,侗族这样好的建筑,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 [em13] [em13] [em13] [em13] [em13] [em13]<div id=[/im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