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02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灌水]原本,我非常希望我儿子学习应用数学的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yehustudio 发表于 2009-9-21 02: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本,我非常希望(我儿子)学习应用数学的,但是在中国,我看还是算了吧…?!<hr color=[/img]中国数学家与菲尔茨奖无缘本届大会,菲尔茨奖获得者一共有4名,他们是:俄罗斯的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和安德烈·奥昆科夫、法国的文德林·维尔纳、澳大利亚的华裔数学家陶哲轩。但是,登上主席台领奖的只有3位获奖人,俄罗斯的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没有露面。国际数学家联盟主席约翰·鲍尔在大会上说:“我们遗憾地告诉大家,佩雷尔曼拒绝前来领奖。”这位俄罗斯的数学怪才正是因为找到了破解百年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的钥匙而获得菲尔茨奖的。一位出席大会的数学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佩雷尔曼现在可能失业在家,在圣彼得堡靠他母亲每月的退休金生活。 究竟谁破解了“庞加莱猜想”?《环球时报》记者从会议主办方了解到,出席会议的有来自126个国家的近4000名数学家,但却没有几个中国面孔。记者了解到,受邀在大会上作1个小时报告的20名数学家中有12人来自美国,3人来自法国,日本、西班牙、以色列、丹麦、意大利哥各1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志明研究员将作45分钟邀请报告。他是唯一一位获邀作报告的中国内地数学家。记者在会场里四处搜索,好不容易找到了四五位中国的数学家。但当记者问起有关庞加莱猜想的问题时,他们立刻显得有些紧张,都不大愿意深谈。一位来自北京的数学家告诉记者,曹怀东先生也来了。他就是被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宣布“封顶”庞加莱猜想的两位中国数学家中的一位。会议结束后,记者找到曹先生,请他谈谈看法。他很低调,只微笑着说:“美国的汉密尔顿对庞加莱猜想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且发展了一整套方法。为破解这个猜想做出了最大贡献的有两人个人,一个是汉密尔顿,一个是佩雷尔曼。所以我们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研究。”作为舆论焦点的庞加莱猜想是法国数学家庞加莱于1904年提出的,是国际数学界最为重要的猜想之一,美国克莱数学研究所曾悬赏100万美元求解。。它的内容是:任何一个封闭的三维空间,只要它里面所有封闭曲线都可以收缩成一点,这个空间就一定是一个三维圆球。今年6月,国际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宣布,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成为破解庞加莱猜想的“最后封顶者”,这个消息让中国人感到非常振奋。但很快就有国外媒体报道说,俄罗斯的佩雷尔曼对证明这个猜想做的贡献最大,中国的数学家只是填补了细节的证明。《华尔街日报》7月份的一篇文章把丘成桐和中国媒体的行为称作“猴子扳手”,即为了得奖而不择手段地故意捣乱搅局。《纽约时报》也对丘成桐主编的数学杂志抢时间发表“封顶”文章的反常做法提出质疑;《自然》杂志文章还十分不满地写道,中国媒体有关“封顶”的评论,甚至连佩雷尔曼的名字都不提。相对于媒体的热炒,中国数学界比较冷静。朱熹平、曹怀东两位当事人也很低调。为了躲避记者的采访,朱熹平甚至一直关闭手机。在22日下午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学术报告会上,在破解庞加莱猜想上起到关键作用的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说:“庞加莱猜想在集体的努力下已经克服了最后的难题,中国数学家在庞加莱猜想方面的工作非常出色。” 中国数学界的浮躁病“中国科学家最终破解庞加莱猜想”在国内迅速掀起一股热潮,却又在学术界的冷静以及国外媒体的质疑中逐渐沉寂下来。这股热潮也反映出了国人的一种期待。在这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中国数学家又没有拿到菲尔茨奖。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中国数学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的一个明证。有关中国数学研究的各种反思实际上已是一个老话题了。中国科学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院士告诉记者,中国在数学研究领域投入的经费和硬件设备已经可以和发达国家相比,但现在能够静下心来做研究的人不多,“身边的很多人都很浮躁,急于出成果,发表论文”。这位院士认为这种浮躁氛围一下子很难扭转,因为它有一定的惯性。但国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北京大学和中科院也在采取措施抑制急功近利的做法。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保继光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西方高等学府动辄几百年的历史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历史,特别是走上正轨的历史不长,如何在中国办好高水平大学,培养一大批学术领军人物是时间问题、经费问题还是机制问题,大家还在探讨。保教授认为,中国高等学府现行的考核机制也不利于数学大师的涌现。在中国大学中,教师考核、评职主要是依靠论文发表篇数和所发表的刊物等级。当年的研究成果直接与津贴挂钩,没有成果的教师甚至面临缓聘或转岗的可能。这种做法表面上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研究积极性、监督其科研进程,但实质上是学校对教师不够信任,而且产生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导致了学术界急功近利的倾向。保教授指出,30岁左右的研究者面临着前两代人从来没有面临过的压力——物质压力,刚刚走上研究和教学岗位的年轻人正属于“三高”一族,不断上涨的房价、医疗费、子女教育费用的现实让相当一部分人无法维持平静超脱的研究心态。整天琢磨如何买房、买车、养孩子等生计问题,还能静心在书斋之中吗?社会上的浮躁之风必然会吹到学术圈中,在新生代研究者身上产生的负面效应会随时间逐步显现出来。如何使中国成为更多的数学大师的摇篮?保教授认为,不同等级的学校应该着眼于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用阶梯式教育体系全面覆盖人才需求,比如一些学校的教育目标定位在普遍提高全民素质,而另一些就该将力量放在重点培养精英型人才上。高水平的研究型学术机构应该把研究大问题的学者、甚至是“怪才”当作培养目标,在“象牙塔”的顶尖给“大师”留一片肥沃的土壤。 家长对数学的“热爱”有点走样中国学生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表现突出让国人对数学界倾注了更多希望。不过,对于目前国内还在继续的奥数热,专家们已经提出了各种批评和建议。保继光教授认为,如果单纯地以中国青少年在国际数学竞赛上的突出表现而断定中国青少年的数学水平、甚至数学研究素质大大超出别国的同龄人,这样的结论有失偏颇。因为中国比起西方对考试和竞赛要重视得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即使是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华侨,也比当地人更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参加各种竞赛。中国人对考试和比赛特别“有一套”,通过研究过往题型、揣摩出题思路、题海战术等将中国年轻选手打造成“竞赛专家”。国内曾经风靡一时的奥数班因为充满争议而被叫停,原来的奥数班却换个名字继续存在。迫于升学的压力,家长们仍在不断送孩子们去读这样的班。 “中国必将成为数学强国”也许这些问题并不是奥数本身的问题。一位长江学者告诉记者,“现在批评奥数竞赛的人很多,其实,这次获得菲尔茨的就有两个数学家曾经是奥数金牌得主。我们培养人需要一定时间积累。中国有这么多奥林匹克数学金牌得主,这是一件好事情,将来一定会有人成为数学大师。”在这位学者看来,中国数学研究原来只是一些点上有些成绩,现在整个面即综合实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规定的十几个领域,都有中国数学家留下的痕迹。“中国必然会成为数学强国,”他说,“舆论应该给科学界的一个时间、用宽容的心态,平常心看待,如果把中国数学比喻成一个孩子的话,请给他一个成长的空间。”国际数学家联盟前主席路德维希·法德夫也十分看好中国的数学研究。他说,“你们种下了树,并且让它成长,在不久的将来便可以得到果实。我还可以断言,10到15年之后,中国在数学上的地位将比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重要。中国的数学家正在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强大力量。”但记者接触的一些大学数学教师却反映,不是我们的奥数金牌得主不能成为数学大师,而是他们要么是一进大学就换别的专业,要么是毕业后就会“改行”,就业和收入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各种诱惑也让他们难以安心做研究。那位长江学者认识两位中国的奥数金牌得主,在美国大学毕业之后,他们拒绝了数学研究机构的邀请,跑到华尔街炒股票,现在已经赚了很多钱。对于“数学大师”这一提法,不少中国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告诉记者,现在对于数学大师的定义往往根据是否获得了国际大奖来衡量,这是不客观的。中国人不一定非要跟着外国人跑,总用外国人的方法来解决外国人提出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应用数学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国的数学研究应该从自己的国情出发,为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提供更好的工具和方法”。</form>[em04]<div id=[/img]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老砚 发表于 2009-9-21 06:38:30 | 只看该作者
mathphd 在1952年院校调整中,当时中国最强大的清华数学系和浙大数学系被砍,举国建设北大和复旦,其他重点高校的数学专业规模都很小,造成了这两所学校现如今在中国数学界的绝对垄断地位。 据统计,中国现有活着的数学院士24个,基本可以划分成北大、复旦和中科院三派。 北大帮由张恭庆领衔,校内有姜伯驹、文兰、田刚、王诗宬等人,中科院数学所的丁伟岳、刘应明、杨乐均毕业于北大,与北大数学系渊源深厚,相互呼应,基本是一伙的; 复旦派谷超豪、洪家兴、胡和生、郭柏灵,加上中科院毕业于复旦的石钟慈,一共是5人。 中科院:丁夏畦、李邦河、林群、陆启铿、马志明、万哲先、王元、严加安、吴文俊、周毓麟。 杂派:陈木法(北师大)、王梓坤(北师大)、彭实戈(山东大学)、夏道行(美国)。  中科院看上去人很多,但是因为毕业于不同院校,又在中科院数学所的几次改革中相互算计,以至于彼此缺乏信任,所以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在院士选举过程中各怀鬼胎,往往被北大和复旦利用。其中,吴文俊、周毓麟、王元等人年事已高,功成名就,基本不参与世事纷争。马志明后来投靠了北大,林群因为院所合并一事与众人闹翻,剩下的几个年纪都大了,也不抱团,也不掌控重要的学术资源。 夏道行早已隐居美国,连院士选举都懒得回来参加, 除去被剥夺选举权的资深院士吴文俊和周毓麟,以及隐居海外的夏道行,中国数学界真正有投票权的院士只有21个,其中北大帮占了8个,1/3强,而且都是年轻的少壮派,比如原中国数学会会长张恭庆,不仅把小舅子文兰弄成了院士,还隔代指定文兰为接班人,让其顺利的当上了现任会长,带领北大帮把持了中国大部分的数学资源;复旦派谷超豪名气很大,但是手下的几个人水平有限,特别是把他老婆胡和生也弄成院士,让很多人笑话,加上远离北京,不具备掌控数学各类资源的权力,所以复旦派虽然人数多达5人,但是影响力跟北大比相距甚远。中科院就跟不用说了,被北大和复旦各个击破,几届都没有人当选,很能说明问题。 院士选举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一般是选2个数学院士,近几届院士竞选基本由北大和复旦说了算。 比如2001年,北大把在美国当教授的田刚进行包装,冒充北大全职教授竞选院士,结果被复旦识破,说这样的海外兼职复旦多得很,北大仗着人多势众,恐吓复旦,扬言如果复旦对田刚进行阻扰,北大就不给复旦的候选人投票,复旦一看与其争得鱼死网破,不如都捞点好处,于是两校相互妥协,最后北大的田刚和复旦的郭柏灵双双当选。田刚也成为中国科学院自成立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没有全职回国的海外院士,他的这个纪录至今没有被打破。虽然事后北大利用院士章程为田刚当选一事进行自我辩护,但是院士增选细则中却明确规定海外学者要想当上正式院士必须重点考虑其对国家的贡献,正是基于这一考虑,非全职回国的学者按惯例是不能参加正式院士选举的,只能参加具有象征意义的外籍院士的选举。(北大在田刚身上尝到甜头后,对其经验进行依法炮制,在03年和05年两次推举非全职回国的佘振苏参选院士,但是北大在物理界不如数学界那样一手遮天,所以这两次都没有得逞。) 转眼到了2003年,北大数学系一举推出了两个候选人,其中的张继平呼声甚高,因为北大选票多,所以两人都进入了第三轮,这次复旦也派出了搞偏微分方程的洪家兴,南开在陈省身先生的支持下派出了重量级人物张伟平,此人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是国内中青年数学家中最优秀的学者,论文质量在国内首屈一指,加上有复旦毕业的背景,所以一开始志在必得,没想到北大仗着票数多,公开发飚,表示复旦系最多只能上一个,复旦派最经不住恐吓,只得全力支持谷超豪的学生洪家兴,而放弃了对张伟平的支持,陈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生气,他老人家只是外籍院士,没有投票权,虽然没有能力让某人当上院士,但是享有崇高威望,让某人当不上院士的影响力还是有的,于是张伟平和张继平pk的结果是两人都没上成,反而是北师大搞概率论的陈木法捡了个漏,概率论方向多年没有出院士,所以这个结果大家也只好认了。 2005年,陈省身先生去世,虽然冒出个丘成桐,但是丝毫不影响北大继续把持中国数学界的各项资源,王诗宬的当选几乎毫无悬念,这一届的最大看点是南京大学的程崇庆是否能上,丘成桐认为除了张伟平,当今中国最优秀的中青年数学家只有两个,那就是中山大学的朱熹平和南京大学的程崇庆,不过很不幸,程崇庆搞的东西跟北大的文兰是一个东西——微分动力系统,后者自然不希望国内再多一个动力院士,于是虽然程崇庆水平很高,但是缺少了北大的支持,最终仍然与院士失之交臂。空出的一个名额被山大的彭实戈占了,此人为何当选?内幕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与北大的关系绝对不错。 对2007年的院士选举做个初步预测,南开方面,陈先生已然仙逝,加上03年跟北大结下了梁子,张伟平这辈子恐怕也没有机会当上院士,除非得了fields奖,想必张伟平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05年连名都没报,07年就更不会了,否则岂非自取其辱?北大方面肯定会继续派张继平出马,没有南开横插一杠,张继平的当选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悬念。而复旦在05年没有任何斩获,07年肯定会全力出击,可以预计,07年的两个名额势必会被这两个学校继续瓜分。 正如南方人物周刊采访国内某重点高校数学教授时提到的,中国数学有过很辉煌的历史,当年的华罗庚,苏步青,还有陈省身,不仅自己做出了世界一流的成果,而且人格高尚,为中国数学的发展指明了一些方向,带出一些好学生,这么多年了,没有像他们这样有威望的人来带着中国的数学往前走。现在的中国数学界被一群品格低下的人所控制,因为他们自己本身数学也不行,所以也打压有能力的学者,通过掌控中国的奖金和基金,扩充自己的势力,这二十年中国数学没有大的发展,原因就是这样。钱是投入越来越多,但是效果反而不如以前。北大心里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一到利益关口,就以利益为重。而且他们现在完全掌控着数学领域的院士选举,院士选举是重头戏,很多年轻人为了当院士,就低三下四,可以说是忍气吞声,包括做学问等,完全是人格都变了。[em01]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3#
pagansnimitz 发表于 2009-9-21 10:33:00 | 只看该作者
<td class=[/img]<td class=[/img]<div id=[/img]本届菲尔茨奖花落四家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4#
yuppy 发表于 2009-9-21 14:27:30 | 只看该作者
据新华社电 本届全球数学最高奖——菲尔茨奖得主之一、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是一个神秘人物。他为解决困扰人类百余年的庞加莱猜想奠定了基础,因而蜚声数学界。可是,自从在因特网上发表3篇庞加莱猜想的关键论文之后不久,佩雷尔曼就不再露面,甚至连菲尔茨奖也无法把他吸引出来。 美国《纽约时报》近日的一篇报道,开头就是“佩雷尔曼,你在哪里?”据说,美国数学界对这位天才极其佩服,但他拒绝了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等著名学府的聘请,而宁可“在圣彼得堡附近的森林里找蘑菇”。  实际上,佩雷尔曼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曾多次拒绝荣誉或奖项。曾与佩雷尔曼有过合作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家罗伯特·格林对媒体透露说,早在1982年,还是一名高中生的佩雷尔曼曾获得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这也是他迄今接受的唯一奖项。1995年,他拒绝斯坦福大学等一批美国著名学府的邀请;1996年,他拒绝接受欧洲数学学会颁发的杰出青年数学家奖。 潜心研究、淡泊名利、来去无踪是佩雷尔曼给同行最深刻的印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家、在佩雷尔曼之后做过后续工作的约翰·摩根说,佩雷尔曼早已被同行公认为微分几何领域的大师,但谁也没有想到他会在解决如此重大的问题后不要任何荣誉。 佩雷尔曼1966年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并在圣彼得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工作。 美国数学家说,不修边幅的佩雷尔曼“友善而害羞,对一切物质财富不感兴趣”,他“似乎不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纽约州立大学数学家迈克尔·安德森说,“佩雷尔曼来过了,解决了问题,其他的一切对于他都是肤浅的。” 据新华社电 一枚金质奖章和1500美元的奖金,便是菲尔茨奖的全部奖品,似乎远非诺贝尔奖可比。然而,菲尔茨奖得主赢得的学术声誉,绝对不逊色于诺贝尔奖得主。 这一大奖于1932年第九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时设立,1936年首次颁奖,专门用于奖励40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的杰出成就。该奖每4年颁发一次,每次获奖者不超过4人。如此苛刻的获奖条件使获得菲尔茨奖的难度甚至超越了诺贝尔奖。 这项大奖为纪念加拿大数学家、教育家约翰·菲尔茨而以他的名字命名。菲尔茨1863年生于加拿大渥太华,在代数函数方面有一定建树,并大力促成了各国数学家之间的国际交流。菲尔茨全力筹备并主持了1924年在多伦多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并倡议设立一个国际数学奖。菲尔茨生前心愿于1936年终于得以实现,第九届国际数学家大会首次颁发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菲尔茨奖。 菲尔茨奖奖章上刻有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头像,并用拉丁文镌刻“超越人类极限,做宇宙主人”的格言。从1936年至本届大奖颁发前仅有45位菲尔茨奖得主。1982年,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教授荣获菲尔茨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华人。  据新华社电 国际数学家大会由国际数学联盟(IMU)主办,首届大会于1897年在瑞士苏黎世举行,1900年巴黎大会之后每四年举行一次。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外,未曾中断过。它已成为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 会议组织的大会报告,一般被认为代表了近期数学科学中最重大的成果与进展。按照惯例,每次大会的开幕式都同时举行菲尔茨数学奖颁奖仪式。大会组织者称,庞加莱猜想将是今年国际数学家大会讨论的焦点之一。本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于8月22日至30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上届国际数学家大会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em01]

20

主题

8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5#
inaptthinly 发表于 2009-9-21 18:22:0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