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年英首先做了发言,他认为现在市场经济给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公平和自由的环境可以让文学创作者大有所为。然而,在大好的创作环境中,侗族作家的写作与作品却令人担忧与惭愧,因为就全国范围来看,侗族作家的创作呈现边缘化倾向。潘年英提出了侗族作家如何挤身主流创作的问题。 张泽忠做了回应,他认为侗族作家的创作自有价值,不必去挤身主流创作,何况主流、次流划分并不合理,创作或文本应该呈现多元化,我们应该承认多元化的价值,侗族作家作品自有存在价值。张泽忠强调文学创作关键是要有理论做指导。 吴浩对侗族作家和作品不入流的尴尬境地深有同感。他提出侗族作家要能够创作出传世之作,就须着眼于一个民族一段社会的变迁历史。 邓敏文就理论与创作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不要受理论约束,先尽管创作,写出来,贴到网上,有人喜欢就是好作品。他说目前侗人网的文学创作就很好,百花齐放,作品受欢迎点击率高,这就是好作品。 余达忠与石干成也一致反对理论对创作的决定性作用,他们强调文学创作的直觉性,用直觉创作才能有好作品,而受理论约束和担负民族使命都会把文学创作引入歧途。 胡宝华提出了民族志写作的可能性和其积极意义,吴鹏毅分析了侗族作家作品墙外(国外)香现象。 座谈讨论气氛热烈,观点针锋相对,大家意犹未尽,收效甚好。附:文学沙龙会后,潘年英老师委托我整理座谈发言,由于当时没有录音,只能凭记忆,现在只整了个概要,把各发言主要观点罗列一番,算是草草完成任务。<div id=[/im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