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某些层面来说,人之初,还可以是性本兽!?毛办法啦,兽性的根源是生存选择。 以下转自博客中国: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性交时感到快乐吗?对性交的渴望就是兽性之一。为什么性交会令人感到快乐?这是生存选择的必然结果,只有那些生理上能够从性交中得到快感,并且因此热衷于性交的两性繁殖生物,才有机会将自己的种族繁衍至今。很幸运,人类也是其一,那些对艺术毫无兴趣的低级人群,在获得较多生存空间后唯一的娱乐往往就是性交。一、兽性无所谓善恶植物也一样,艳丽的华朵、丰富的花蜜吸引蜂蝶授粉,是繁衍的需求。许多人喜欢对兽性指手画脚,非要依人类的认知为兽性界定善恶,还有什么狗是善良的、狼是凶恶的等等说法,这些歪理邪说,是将先贤的寓言故事与自然科学杂交后的恶搞。兽性的根源既然是生存选择,那么判断兽性优劣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种族生存”。一般来说,按照生态学中通常划分的R、S两种方向,不同生物表现出不同的兽性。例如虎、象一类,奉行少生优育政策,蝇、虾则反之,多子多福是其繁衍信条。另外还有一些社会性生物,其行为更趋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生存至上是其本性的源头。人类则有趣得多,中国人崇拜的龙为例,叫“龙生九子,九子各异”,但这九子都拥有超强的能力。这说明中国人的生殖观综合R/S的各自优点:要多多的生、还要个个是好汉。…^_^因此,对于狮虎,人类无权指责它们残忍,也不必赞美它们的勇猛和护幼本性;对于蝇虾,人类也无权指责它们对后代的不负责任。任何对兽性的所谓善恶评判,都是荒谬的。二、人性本源是兽性人类的出身就是动物,后来有了语言,经验得以传播,成为智慧生物。因此,在接收教育前,人类个体依然只是动物,拥有兽性。从人类生殖观得的进化可以看到:从多子多福到优生优育,借助工具,人类逐渐从S型生物进步为R型生物。过去有一些学者争论人性本善或本恶,但这毫无意义。人性本兽,兽性无所谓善恶,才是正确的道理。这也就是说:人性本源就是对生存的渴望。种内竞争、种外竞争、繁衍竞争成为人类本性指导下的基本行为。因此,当报纸上报道说:某某学生为了考第一,给其它同学下药;某某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毒打其它孩子;某某城市当街杀人,围观者为自身安全无人挺身而出;某某母亲为救孩子,不惜自身性命;等等时。不要叹惜,这些行为只是人性中兽性本源的展示。三、人性的进化人类既然有了社会,在社会中,某些兽性的表现就不再适合生存,因此,今天我们看到的人性,已经与兽性有了很大区别。一个简单的例子:兽只有护幼本性,却没有敬老本性,因为敬老对他们的生存没有作用。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某种蜘蛛,为了生存,幼崽会毫不迟疑的以母为食。而人类社会中,老人通过社会关系,拥有青年不具备的势力,敬老的青年有机会得到老人更多的生存支持,久而久之,敬老成为人类独有的美德。在中国,甚至儒家将敬老习性与个体道德水准画上等号,作为选拔官员的考查项目。长期的教育使中国人已经忘记了敬老习性的本源,而只是记得做好人要孝敬父母。不过,某些无权无势无钱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孔子的教育而受益,一些教育不发达的地区,青年依然兽性回归,护幼而不敬老。人性的进化包括很多方面,西游记中,孙悟空打死妖怪后很高兴,而唐僧却认为“罪过罪过”。这也是经过教育积累后人性发生的变化。在尚武社会,孩子能打架被大人看作美德并加以鼓励,而在知识社会,孩子大家被看作没教养,学习好才是美德。这样的道德标准,都是源自人性在不同环境下的进化。这些人性中不同于兽性的新元素,都是应社会性生物生存需求而应运而生的。还有一些例如同情心、戒杀生等,则是少数精英为了维护社会整体生存,强加于大众的人性教育。这些习性是否有助于生存,往往在当时没有效果。例如:现代生态学家已经意识到维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这说明众生平等思想的先进性,而在释伽牟尼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种外竞争的适度性还远远没有体现出重要性,出现在人类生存的日程中。(赵晓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