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57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samshen 发表于 2009-9-21 11:3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他并不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圣贤,而是认为人的本性中都有“四端”。如果把这四端加以引导和扩充,就会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视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人和禽兽的区别,就在于有此四端。孟子是以人人皆有辞让之心,作为性善论的根据。  荀子是主张性恶论的。他的论点是:“人之性,恶也;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是人为的意思。凡是好的,善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结果。人生下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倒是有恶端。人同时还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荀子是以人人皆有争夺之心,来阐述性恶论的。  在性善性恶的争执中,可以看到人性中既有善又有恶,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人性是在善恶之间游移的。有的人善的成分多一些,有的人恶的成分多一些。同样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善恶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人性里为什么有善恶呢?因为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人性中蕴涵着动物性,人性里有许多和动物相同的性。在进化的漫长过程中,人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剔除恶种,培植善根的。这也就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些“异于禽兽者”,就是那个善根,是真正的人性。人性里的卑劣的动物性,就是那个恶种。真正的人性里,总是或多或少地蕴涵着动物性,这是人性里有善恶的根本原因。动物性里没有人性,所以人生应该向上,进化为完整的人,高尚的人;而不是向下,堕落成卑鄙无耻的人。  人性的游移表现在许多人在不同的心境或环境下,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法。有的人会时而春天般的温暖,时而严冬一样冷酷无情,翻脸比翻书还快。善恶还是互为映照的,无善便无恶,无恶亦无善。善恶之间,其实也就是一念之差,起心动念之间,善恶就已经在那里了。人性的膨胀,特别是恶的那一部分的膨胀,有时是极为迅速惊人的。据说宇宙里有一种神秘的“黑色能量”,能使宇宙的膨胀加速。科学家们正在苦苦思索,什么是那个黑色能量,并想方设法测量它。人本身也是一个宇宙。人性里的恶种,是否就是那个能带来恶果的“黑色能量”呢?  恶种,给人生带来的是势所必至的破坏。人们应当时时剔除恶种,万不可“仇恨入心要发芽”。圣经上也说,不要“恶恶相报”。以德报怨,也是古人倡导的一种消除恶种的理念和方法,至于对不对,用不用,则是因人因地而异了。善根,给人生输入的是阳光和雨露。善根通常都很弱小,需要精心培育,切不可因善小而不为。  人性的善恶,与所受到的教育程度有关系。人毕竟是学而知之,不是生而知之。但也不能由此就得出结论,读的书越多,心地就越善良。经历过欧风美雨熏陶的海龟们,本来应该是知书达理的,可偏偏有人沦为杀人犯。大字不识几个的念佛老妪,倒是常常善良得如同菩萨。孟子和荀子,虽然一个主张性善,另一个主张性恶,有一点倒是相同的,他们都认为学习可以使人向善。  孟母三迁,是要找一个好的环境。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正所谓“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长期在酱缸里浸泡的人,是会变成蛆虫的。虽然有的人在开始时,并不想变成蛆虫,等后来真的变成了蛆虫,却也意识不到了。可悲可怕之处,正在于此。跳出酱缸,固然是聪明的举动,至少是利己的,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山不转水转,说不定哪天又转回酱缸里了。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打破酱缸,清除酱缸,使其再也不能害人害己,从而好人安于做好人,坏人惧于做坏人,弃恶向善。  人性的善恶,是软性的;人性的游移,也是不易察觉的,关键在于自律。硬性的法律,对人性的善恶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当人性的恶膨胀得无法控制,触犯了刑法,法律才将其制服。在先进的民主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开放的基础上,善根易于培植;在落后的专制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猜忌的,不信任的,恶种往往膨胀。对人们行为举止影响最大的,是那些看不见的文化教养和道德自律,而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文。  扩扩善根,除除恶种,似乎是人们应该经常做的事情,而且这种事情是要做一辈子的,不管人在哪里,更无论年龄几何。<div id=[/img]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于老太 发表于 2009-9-21 14:07:51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I>正午的太阳</I>在2005-7-24 9:01:08的发言:  人性的善恶,是软性的;人性的游移,也是不易察觉的,关键在于自律。硬性的法律,对人性的善恶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当人性的恶膨胀得无法控制,触犯了刑法,法律才将其制服。在先进的民主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开放的基础上,善根易于培植;在落后的专制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猜忌的,不信任的,恶种往往膨胀。对人们行为举止影响最大的,是那些看不见的文化教养和道德自律,而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文。  

28

主题

99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3#
sunkmadam9 发表于 2009-9-21 16:44:11 | 只看该作者
从某些层面来说,人之初,还可以是性本兽!?毛办法啦,兽性的根源是生存选择。 以下转自博客中国: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性交时感到快乐吗?对性交的渴望就是兽性之一。为什么性交会令人感到快乐?这是生存选择的必然结果,只有那些生理上能够从性交中得到快感,并且因此热衷于性交的两性繁殖生物,才有机会将自己的种族繁衍至今。很幸运,人类也是其一,那些对艺术毫无兴趣的低级人群,在获得较多生存空间后唯一的娱乐往往就是性交。一、兽性无所谓善恶植物也一样,艳丽的华朵、丰富的花蜜吸引蜂蝶授粉,是繁衍的需求。许多人喜欢对兽性指手画脚,非要依人类的认知为兽性界定善恶,还有什么狗是善良的、狼是凶恶的等等说法,这些歪理邪说,是将先贤的寓言故事与自然科学杂交后的恶搞。兽性的根源既然是生存选择,那么判断兽性优劣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种族生存”。一般来说,按照生态学中通常划分的R、S两种方向,不同生物表现出不同的兽性。例如虎、象一类,奉行少生优育政策,蝇、虾则反之,多子多福是其繁衍信条。另外还有一些社会性生物,其行为更趋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生存至上是其本性的源头。人类则有趣得多,中国人崇拜的龙为例,叫“龙生九子,九子各异”,但这九子都拥有超强的能力。这说明中国人的生殖观综合R/S的各自优点:要多多的生、还要个个是好汉。…^_^因此,对于狮虎,人类无权指责它们残忍,也不必赞美它们的勇猛和护幼本性;对于蝇虾,人类也无权指责它们对后代的不负责任。任何对兽性的所谓善恶评判,都是荒谬的。二、人性本源是兽性人类的出身就是动物,后来有了语言,经验得以传播,成为智慧生物。因此,在接收教育前,人类个体依然只是动物,拥有兽性。从人类生殖观得的进化可以看到:从多子多福到优生优育,借助工具,人类逐渐从S型生物进步为R型生物。过去有一些学者争论人性本善或本恶,但这毫无意义。人性本兽,兽性无所谓善恶,才是正确的道理。这也就是说:人性本源就是对生存的渴望。种内竞争、种外竞争、繁衍竞争成为人类本性指导下的基本行为。因此,当报纸上报道说:某某学生为了考第一,给其它同学下药;某某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毒打其它孩子;某某城市当街杀人,围观者为自身安全无人挺身而出;某某母亲为救孩子,不惜自身性命;等等时。不要叹惜,这些行为只是人性中兽性本源的展示。三、人性的进化人类既然有了社会,在社会中,某些兽性的表现就不再适合生存,因此,今天我们看到的人性,已经与兽性有了很大区别。一个简单的例子:兽只有护幼本性,却没有敬老本性,因为敬老对他们的生存没有作用。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某种蜘蛛,为了生存,幼崽会毫不迟疑的以母为食。而人类社会中,老人通过社会关系,拥有青年不具备的势力,敬老的青年有机会得到老人更多的生存支持,久而久之,敬老成为人类独有的美德。在中国,甚至儒家将敬老习性与个体道德水准画上等号,作为选拔官员的考查项目。长期的教育使中国人已经忘记了敬老习性的本源,而只是记得做好人要孝敬父母。不过,某些无权无势无钱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孔子的教育而受益,一些教育不发达的地区,青年依然兽性回归,护幼而不敬老。人性的进化包括很多方面,西游记中,孙悟空打死妖怪后很高兴,而唐僧却认为“罪过罪过”。这也是经过教育积累后人性发生的变化。在尚武社会,孩子能打架被大人看作美德并加以鼓励,而在知识社会,孩子大家被看作没教养,学习好才是美德。这样的道德标准,都是源自人性在不同环境下的进化。这些人性中不同于兽性的新元素,都是应社会性生物生存需求而应运而生的。还有一些例如同情心、戒杀生等,则是少数精英为了维护社会整体生存,强加于大众的人性教育。这些习性是否有助于生存,往往在当时没有效果。例如:现代生态学家已经意识到维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这说明众生平等思想的先进性,而在释伽牟尼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种外竞争的适度性还远远没有体现出重要性,出现在人类生存的日程中。(赵晓阳)

22

主题

89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4#
teartrois1 发表于 2009-9-21 19:20:31 | 只看该作者
我在读高中时,说人之初是空白的,无所谓善恶,看来当时是很幼稚。现在我认为,人之初是动物的本性,仍然无所谓善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