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媒人家里猪头带 注解:凤凰本地人相亲娶亲,如有媒人的,往往要在事情成功后“谢媒”。谢媒的礼仪,无非是给媒人送上糖酒等礼物,这几样几乎哪个地方都一样,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但除了这些常规的礼物之外,还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就是猪头。这是什么缘故呢,难道是对婚事不满,故意以此猪头骂媒人是“猪头”,非也。本地人认为,头是一个生物最重要的部位,也是最精华的部位,所以若杀鸡的鸡头,总是要敬献给长者,鱼头总要留给年幼的孩子吃,是为尊老爱幼。猪头敬献给媒人,是感谢媒人牵线搭桥,是最诚挚的感谢媒人的礼物。 七、刀山火海脚板踩 注解:凤凰苗族,有所谓“老司”,即在祭祀等系列重大活动中驱鬼、祈神、祝福的法师。“老司”做法时且歌且舞,还有绝技表演,如吃火炭、吃碗块、摸油锅、胸碎石、定公鸡,最绝的莫过于上刀山和下火海(此类秘技中央电视台有专题节目报道过)。 所谓上刀山,也称上刀梯,刀梯由一根高10米的铁柱,72把锋利无比的钢刀和顶端上边3把寒光逼人的钢叉组成。表演者身着民族服装,赤脚、光膀,双手抓住银光闪闪、寒气逼人的刀刃步步登高,爬上三十六把横档刀,到顶端后,横身趴在顶端的刀叉上,刀叉可以旋转的,还要旋转几圈,摆出更为惊险的姿势和动作。观者无不神色紧张,而老司们却神态自然,若走平地。而下火海,又称踩犁铧,下火海表演时,表演者要踩过经火烧一个半小时、通红无比的几块铁板(湘西地区多半以犁地的铁犁铧做道具)。铁板被放在长长的木板上,由于温度极高,铁板一放上去,木板立刻燃起火来。表演者要轮番用脚踩过滚热的铁板。表演完后他们不仅要抬腿向人们展示毫无损伤的光脚,而且还把滚热的铁板放到一个盛满青水的大盆中,霎时间大盆里的水被铁板烧的沸腾起来,冒起滚滚的水泡;白色的雾气也随之升腾而起。 上刀山和下火海是苗族的两大秘技,表演过程中积淀了技巧、胆识、工夫,堪称一绝。 八、床底总有“咕咚”在 注解:凤凰这边有俗语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窜”(注:打倒窜,即走路走不稳,摔跤)。本地人尤其喜欢吃酸味的食物,酸菜种类多如牛毛:酸豆角、酸罗卜、酸白菜、酸辣椒、酸包谷粉、胡葱酸、酸茄子、外婆酸、酸辣块、酸肉、酸鱼,实在不可胜数。(湘西及同纬度的山区,是地理上的一个发酵带,泸州老窖、茅台、五粮液、酒鬼酒、国窖1573均在相近的纬度,此特性吉首大学张永康、麻成金教授有专著论述,即湘西三带理论——地理发酵带、土壤富硒带、植物群落亚麻酸带)酸菜生产技术简单,几乎人人会做,由于做酸菜需要坛子,且坛子不能离地(坛子要依靠地面湿气保持湿润)但坛子很占地方,所以湘西百姓家里的酸菜坛子一般都放在床底下。夜晚睡觉,酸菜发酵时,吸收坛子上面的水,几分钟就发出一次“咕咚”声音。外地人不知就里,搜索声源半天,却一无所得,堪称一怪。 九、美女身上“叮当”戴 注解:凤凰苗族美女,均喜戴银饰,银饰全为手工打造,做工精细,某些配件用银丝缠绕而成,苗族银饰匠人仅凭手工打出的银丝,就可细如发丝。全套苗族银饰,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总重量达数斤,其中最俊美精致的,莫过于头冠。苗乡节庆之时,少女们身佩银饰,窈窕而来,帅气动人,银饰上小的铃铛和配件随着少女脚步相互撞击,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响,十分动听。如果是一群姑娘,则声音更是如同交响乐一般悦耳。 十、窝窝弄里出将帅 注解:凤凰古城本因兵筑城,先有军营军队,而后有城市和居民,历史上的凤凰城,几乎所有人的生活都围绕着军队而存在,或本身家中有人身在军籍,或为军队提供服务和供给,当兵时凤凰男人的唯一出路,凤凰走出去的第一批人物均是将军。 但这些人,很多出生非常卑微,凤凰话“窝窝弄”就是指和不起眼和偏僻的小胡同和巷子的意思,窝窝弄里出将帅,就是说将军们往往出生并不起眼,甚至很卑微,只是历史的风云际合,再加上自身的勇猛,往往最终用一身枪伤换得一份功名和传奇,使自己子孙能够跻身到所谓的上流社会。如以镇压广西太平军有功而最终做到贵州巡抚的田兴恕将军,本只是一个为军营割马草的小厮,沈从文的爷爷官至贵州提督的沈宏富也只是凤凰城南中寨村的一个普通农人。凤凰的将军中,很多都是这样的出生。大概是出生“窝窝弄”,成长在底层,所以在意志力和决断力上从小就得到了锻炼,适合从事将军这一职业。 清末至民国,凤凰行伍出去的将军,大概在三四百以上。仅民国,少将以上的军人就有近百人,其中包括多名同盟会会员、黄埔军校校员和抗战英雄。一直到九十年代,凤凰古城广场附近还有一个民宅挂着黄埔军校凤凰联谊会的牌子,这所名校在如此边远的凤凰居然能有这么多学员,并成立联谊会,这在全国来说也是少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