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末,秋高气爽,足踏清雾,跨饮马大桥,越安昌河护堤柳林,来到人民公园。 宽阔的广场以她博大的胸襟迎接着我们这些游人和晨练者,漫步彩釉地砖,望着音乐喷泉内那一帘帘飞珠溅玉的水幕,观赏着广场周边精致的绿树红花,瞬间尘虑顿消,心情为之一振。 穿过夹道而植的红李,樱红的枝叶驼颜欲醉,踟蹰之间来到公园的地标——绵阳县解放纪念塔,那凌空欲飞,高耸壁立的雄姿让人肃然起敬;而半身金辉的邓稼先正颔首微笑,开心地欣赏着翩翩起舞的皓首老者、风华女郎。 游走于参天古树,一湖清波,柔柳夹岸,几疑瘦西湖搬迁左绵;这一弯清幽幽绿汪汪的人工湖如玉女汇集,不饰脂粉,素面朝天;湖旁的桃花岛绿草斑斓,红叶醉秋风,古杏披金甲,让人驻足忘返。 在湖畔寻一席茶座,饮一杯齿颊留香的清茶,人民公园那古老的身影向我徐徐走来。 记得五十年代末的儿时,家住小西门的我,傍晚时分,随着父母几步功夫,就转到绿树成荫,清幽一片的人民公园散步。其时的人民公园,被宽阔的群众集会大广场,和壁立于大广场顶端的主席台,挤压到现在的邓稼先广场和樱花茶园这一片,还有参差其间的县文化馆、图书馆、地区体委、游泳池、灯光球场、县曲艺队挤占,狭小仄逼,局促一隅,不过数百米方圆。但那枝干颀长,直指蓝天的通天柳;树身盘曲,叶片碎密,亭亭如华盖的洋槐;修整平直,随径而弯的一排排万年青,和那清扫得呈现着青灰色硬土的泥路,仍然吸引着劳累一天的人们来这里休闲纳凉,在公园后那一沟清渠边驻步,看着那一波又一波淙淙浪涌舔着两岸的芊芊绿草,向绿柳婆娑的拱桥方向流去,沉湎于心底的熙熙喧嚣顿消,而忘情于这一片绿树蔽天,幽深静谧的乐土。 其时的人民公园,有大片现在仍然生机勃勃地生长位于碰碰车一旁,和邓稼先广场边及正对绵州酒店的笔直通天的古树,余下则多为万年青,只是公园后一座草亭前一渠绿波能撩起游人游性,无曲径通幽之胜,无繁花娇艳之美,但就是这一座纪念塔,几株古树,一丛丛万年青,一座草亭,一渠清波,使我的童年时代多了一份宁馨,多了一份清凉。 进入弱冠之年后,已是六十年代初,共和国在三年自然灾害后,终于经济复苏,人民公园还是老样子,群众集会大广场被改造成一个综合性的体育场,而现在少年宫侧面林立的大树下,则摆设着用简陋木条钉成的大排架,上面挂着封面鲜艳的连环画,两分钱可以看一下午。每逢周日下午,我做完作业后,都要在这里盘桓良久,从这些小人书上,我看到了三国的硝烟风云,领略到黑脸包公的铮铮铁骨,在似懂未懂之中,为《红楼梦》中金钏的瘁死而痛心,为晴雯的惨死而惋惜。可以说,是人民公园的连环画书摊,使我走进了传统历史文化的殿堂,使我深深地挚爱着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祖国。 这时的人民公园风物依旧,但是,现樱花茶馆前被辟为草坪处的前文化馆,摆起了露天茶园,每逢节假日,露天茶馆两毛钱一碗的盖碗茶吸引着众多茶客在这里谈古论今,摆闲农门阵,常常是座无虚席,人满为患;现在游乐场的前身却动工修建起了一座可容纳数百人的露天灯光篮球场,而在夜晚,周末的灯光球场亮如白昼,消遥的星期六晚上,人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来到球场,满足的坐在数十层阶梯的水泥台阶上,为三0五厂,省大修厂的篮球健儿们呐喊助威,在健儿们飞身上蓝,腾挪争抢中去体味群众体育运动带来勃发向上的感觉。 此时的人民公园,还是那些高大的古树,那一排排苍翠的万年青,那流淌不息的一渠清波,但却人气旺盛,渐渐热闹起来了。 七十年代的人民公园,依然是人们消遥的乐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公园内那数十株几人合抱的美人蕉被铲除,连环画书摊被撤销,被誉为遗老遗少的茶园被关闭,但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却得以蓬勃开展。在位于现“好又多”对面的绿地,开设了五个篮球场,每天下午或星期天,这几块球场总是人声鼎沸,么五喝六,穿着白短裤,红背心的年青人、中年人,自发地在这里两军对垒,引来不少在公园游玩的男女老少驻足观看,人们为一个优美的上蓝而喝彩,为一个擦蓝而过的皮球而惋惜,为两个对手争抢皮球摔到在地的狼狈象而哄笑;特别是周六下午在大广场进行的足球赛,场边雁翅般排列的观众把广场围了个严严实实,每逢这个时候,体委的工作人员几乎全体出动,手摇小红旗,口吹尖锐的金属哨,警示越过白线的观众。 感谢绵阳体委,在那个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给来公园休闲的人们以群众体育的精神享受。 在当时,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现邓稼先广场的绵阳图书馆。这个与公园融为一体的图书馆现在还让人留恋。记忆中的图书馆是一座占地两亩大小的青砖黛瓦木檩建筑,位于门前檐口的青砖蒙着一层浅绿色的青苔,给人一种沧桑、古朴的感觉。特别是大门右侧那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栀子花,再加上遮天蔽日的高大古树,使这里成为一个清幽,静谧的去处。当初夏时节,那洁白如玉,花萼肥厚的栀子花盛开时,那淡淡的幽香吸引着众多姑娘、小伙在此闪动相机快门,去留住青春的永恒。而象我们这些渴望知识的年青人,则利用难得的星期天,一头扎进图书馆,在唐诗宋词中浅吟低唱,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去解读旧中国妇女遭受封建礼教摧残的无奈,又借当时批儒批孔之机,在解禁的“论语”、“史记”中疯狂地吸吮着传统的优秀文化,由于过度在书海漫游,精神极度透支,头昏脑胀时,在图书馆旁的栀子花海里稍事休憩,头上是蓝天白云,高处是挺拔的古树,眼前是一簇簇洁白无暇的栀子花,那沁人心脾,又带着若隐若无的闷味儿直冲脑门,让人顿时神清气爽,有飘飘欲仙之感。 感谢这座陈旧,清幽的图书馆,在我求知欲旺盛的时候,给我以一方宁静的心灵港湾,让我在优秀的传统文化里畅游,去领受古圣先贤的教诲,进而按他们留下的箴言去修身做人。 如滚滚惊雷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冻了冬天的严寒,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绵阳人民公园也随着改革开发的脚步而面貌日新。 始于八十年代初的第一次大规模改造使人民公园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数倍,搬迁了轧钢厂,县文化馆、图书馆,拆除了露天灯光球场,填平了游泳池,引来一湾绿水,于是乎,人工湖笑迎游人,假山突兀引人登攀,小桥亭榭宛如江南,锦鲤戏水,画舫翔波,让人流连忘返。 第一次改造不久,八十年代末对公园前广场的重建更是体现了绵阳执政者提升绵阳城市形象的良苦用心。尤其是彩砖铺地,呈太极图形的广场音乐大喷泉,象一方晶莹无暇的白玉静静的躺卧在广场正中央,每当朝阳喷薄,清风徐来之际,那一股股水柱随着音乐的节拍从太极图中腾跃而起,顽强地向青天冲击,尽管它一次次的摔得粉身碎骨,回落到池中变成一幕幕水雾,但它依旧不屈不挠地向太空冲击,象夸父逐日那样,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去塑造新生。 感谢这新建的音乐喷泉,每当我游走其间时,望着那冲天水柱,总被它蓬勃的气势所震撼。由此而想到,人,就是要有这种不怕失败,不惜粉身碎骨的信念,去实现自己的追求。 继后,德政造福,绵阳人民公园拆除围墙,还绿于民,还乐于民,这一方都市绿地成了绵阳人民休闲的乐园。在人工湖的假山旁,在邓稼先微笑的注视下,鹤发童颜的老人,妙龄青春的女郎,在歌颂祖国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从心底涌现出的笑魇感染着每一个游人。置身于其中,红尘里的烦恼顿消,生活里的挫折顿无,在湖畔泡一盏清茶,品味着悠悠绿水,观赏着浅翔于湖面画舫上的红男绿女,看着黄毛童子用鱼饵戏耍着把湖水染得通红的锦鲤,……不由人心无旁骛,志存淡泊,去享受太平盛世的每一天。 每天清晨,每日黄昏,我总要来到人民公园。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让我踯躅,一花一蕊都让我流连,每次暂时告别这里时,我都要驻足于纪念塔前,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来到八角形石砌基座面前,看着深深嵌入基座立面上那八个大字,“绵阳县解放纪念塔”,尽管其楞角已经剥蚀,黄灿灿的石面已经黯淡,但深嵌于石板底部的八个大字依然清晰刚直,特别是那绛红色愣边的长方形塔身,那巍巍雄姿,那俯瞰苍穹的从容,似乎在告诉人们,绵阳人民公园的新生由此而始,绵阳的每一任父母官都在精心呵护它,以让她镌刻在每一位绵阳市民的心灵深处。 几十年风雨,人民公园用她那参天绿荫呵护着我从总角孩童进入弱冠少年,再从束发之年成长到而立之年,继而经历不惑的成熟,最终收获人生的秋天—知天命之年。我亦伴随着人民公园几经沉浮,见证着她在沧桑之后,美人不老,大家风范;盛世华年,林木葳蕤,香草日鲜…… 陪伴我一生的绵阳人民公园,是我永远情系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