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我们从一组数字说起。在今年的抗震救灾活动中,截至上月底,我市民政、慈善、红十字会等单位共募集捐款超过13.7亿元,其中,市、区两级慈善会募集的捐款超过10.7亿元,居全国城市慈善会之冠。另外,据我市金融机构初步统计,我市企业和个人直接向国家和地震灾区的民政、慈善公益等单位捐款超过4.3亿元,合计超过18亿元;累计捐赠棉衣、棉被、帐篷、食品等物资超过770万件(箱)。 这只是今年深圳慈善事业的部分具体例子。经过28年的发展建设,深圳不仅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更成为一座文明之城、爱心之城。成立于2004年11月的深圳市慈善会更是不断创新慈善事业发展模式,积极扬慈善理念、实施慈善项目救助、建立现代社会捐赠体系、完善组织建设,使得慈善正成为这座城市的一种社会风气,一种时尚,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全市建成629个慈善捐赠物资接收点 天气转冷了,家住南山区帝景园的陈小姐一家整理换季衣物时,顺便收拾出一大包孩子不合穿的冬衣,又在小区的商场买了两床棉被,送到设在小区内的捐赠物资接收点,帮助地震灾区受灾群众度过寒冬。“家门口就可以献爱心,很方便。”她说。 完善的慈善网络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市慈善会的大力组织和推动下,我市建立起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慈善组织网络,把慈善事业延伸到基层。目前,深圳市六个行政区全部成立慈善会,光明新区慈善会也在积极筹备中,并在市、区两级慈善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与各区慈善会在救助和募捐活动中的纵向联动机制。同时,不断延伸工作触角,完善慈善物资募集和发放网络,在全市各街道和各社区成立629个慈善捐赠网点,极大地方便市民日常捐赠,并形成长效机制。 我市还建立了完善的慈善物资发放网络。市、区两级均已设立“慈善超市”,福田区更在所有街道成立了“爱心超市”,将社会各界捐赠的物资,以极低的价格供应低保对象,低保对象还可以用劳动积分换取商品,满足他们最基本的需要。市慈善会更将遍布全市70多家网点的民润连锁超市发展为慈善超市,将民政系统对低保对象的关爱更便捷地传递,并形成“慈善就在您身边”的和谐氛围。 探索与企业建立慈善冠名基金 如何大力开发慈善救助项目,拓宽慈善救助领域,实现慈善劝募向市场化劝募方式转变?市慈善会有新招——借鉴市场化运行手段,探索与企业建立慈善冠名基金。慈善会不仅完全按照捐赠者的意愿使用善款,而且为冠名基金免费提供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服务,调动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使企业真正成为慈善筹资的骨干渠道。 目前,深圳市慈善会已设立了14个冠名基金。如,深圳公司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设立“深圳大学好日子奖学金”,从2008年起至2017年十年间,每年用100万元奖励100名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又如,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捐资800万元设立“百丽公益基金”,以社会企业的价值理念资助公益设计创新和人才培训计划;还有资助少数民族儿童音乐保护飞跃彩虹计划的松禾成长关爱基金、资助自闭症孩子太阳花计划的重建明天爱心基金,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基金、港澳政协委员慈善基金、阳光医院复明计划基金等等。冠名基金的建立,不仅开发挖掘了慈善资源,形成相对稳定的善款来源,更提升了捐赠者将管理经验和优势资源与慈善方向相结合的空间,实现慈善筹款和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底设立的深中航爱心基金,该基金的启动资金为2200多万元,是深圳市首个可增值理财型慈善基金,该爱心基金用于投资理财,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投资理财收益获得增值,并将增值部分用于爱心救助。市慈善会表示,该基金的设立,是我市在创新慈善资金管理、提升长效可持续筹资能力的新尝试,不仅推动了深圳慈善事业的发展,而且为其它致力于慈善事业的企业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方式。 项目援助成为慈善救助主要载体 随着深圳慈善事业的发展,市慈善会对慈善项目的策划和运营也越来越成熟。随着一批又一批符合深圳城市特点的救助项目的推出并形成品牌,“项目援助”已经成为我市慈善救助的主要载体。试举几例: ——雏鹰展翅计划。2004年由市民政局、市慈善会等单位共同发起,旨在资助我市低保家庭大学生上学,应届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都可获首年全年学费的金额资助,往届在读学生则可获全年学费的50%的资助。截至2008年10月,共资助低保家庭大学生1417人次(其中研究生4人)。目前,已有200名获资助的低保家庭大学生毕业,其中大部分已走上工作岗位。 ——“慈善教育计划”。本着“慈善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深圳市民政局与深圳市慈善会于2007年3月启动该计划,在全市搭建了5个慈善教育基地,设置了15项慈善活动,让孩子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选择参加有关活动,以培育孩子们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连续三次开展的“学生慈善一元捐”就是其中一项活动,用活动的捐款,我市在贵州及西藏援建了10所深圳青少年希望小学。 ——“临终关怀计划”。为应对深圳市正在向我们走来的老龄化挑战,市慈善会推出这一计划,对深圳户籍临终老人及其亲属提供资助,让临终老人得到更好的身体护理和心理慰藉服务。截至2008年11月,临终关怀计划已资助临终老人1919位,合计资助人民币191.9万元。 ——“募师支教计划”。2006年初开始实施,已先后招募6批共259名老师,分赴湖南、贵州、四川、江西、河南、陕西、广东、西藏等全国八省区的山区支教,尤其是今年特别招募60名优秀老师去甘肃灾区文县支教,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 社会捐赠纪录不断被刷新 在完善的慈善捐赠网络和浓厚的慈善文化氛之下,扶贫济困、友爱互助、尽责奉献在深圳蔚然成风。近年来,深圳全市上下、社会各界更是满怀感恩之心,积极通过慈善救助回报全国。据不完全统计,1988-2000年我市共向国内各灾区和贫困地区捐款4.3亿元。2000年以来,市民的捐赠热情更是节节攀升,捐赠纪录屡创新高。2005年,在“印度洋海啸”赈灾募捐中,共募集捐款3000多万元。2005年6月,广东部分地区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我市共募集善款805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2006年7月,韶关、河源、潮州等地连续发生重大水灾,全市募集救灾款9600万元,极大地支持了全省的救灾工作。在今年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全市各界更是踊跃捐赠,合计超过18亿元,再次刷新了我市社会募捐金额的纪录。慈善已成为我市企业与个人的一种自觉行为。 今年,对深圳慈善事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关于加快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规范了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并为其“提速”。随后,首届深圳慈善大会的召开和政府“鹏城慈善奖”表彰,以及民间“深圳慈善榜”的编制,为深圳慈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建立以精神鼓励为主的慈善回报激励机制。 市慈善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特区成立28年来,特区的慈善事业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后,深圳市慈善会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慈善工作网络,培育慈善组织,大胆吸收国际通行的慈善运行和管理的做法,结合深圳的特点,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慈善发展之路,把深圳“爱心之城”的招牌擦得更亮,使深圳人民在爱心中享受着安康,在和谐中创造着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