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28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油画上走下来的侗族女儿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unites8684 发表于 2009-9-21 17:0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人说,这年头虽说物质丰富,应有尽有,但人世间还缺少一种弥足珍贵的东西,这就是“感动”。最近,一段蕴藏了12年之久的“两姓父女”的故事正悄悄流传。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中国质量报》高级记者林鸣,一位是贵州从江县高增乡的侗族女儿吴向玉。那么,京城报人和侗家女孩之间,12年时光荏苒,12年不曾见面,他们是怎样相识、相依,最终建立起魂牵梦萦的父女关系的?他们是如何沟通交流、把爱心和情感升华为一种不可放弃的责任,最终让这位顽强的小姑娘成为高增大山里走出的第一位女大学生。  故事从一幅油画开始  12年前,喜欢收藏的林鸣踱进甘家口附近的一家小画廊,站在一幅名不见经传的油画面前,他忽然有了灵魂出窍的感觉。  画幅不大,也就两尺见方,在滞重而昏暗的山野背景下,干枯得似乎要爆裂开来的风雨桥,向着穹窿间似有似无的熹微抗争一般横陈斜出,仿佛是对命运不公的呐喊,而画中人物——那个侗族的小女孩,显得那样渺小、无助,只有那双迷茫中蕴涵着几许惶恐和羞涩的眸子,闪出一束渴望的微光。  林鸣在这目光中融化了。说不清为了什么,这个当时收入微薄的书生竟花了一笔不小的费用买下这幅画,并由此结识了画的作者,当时还在军艺学习的军旅画家郑春龙。  郑春龙告诉林鸣,画中的侗族小姑娘并非虚构,她的名字叫吴向玉,小名三妹。他在黔东南采风时了解到,这个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因为家境贫寒,刚刚失学了。  听了女孩的境遇,再对视画中那双透露着期盼的眼睛,恍惚间“三妹”好像从画中走了下来,偎依在他的膝头,呢喃着他听不懂却又句句叩击着他心扉的侗语,如泣如诉,似叹似歌,让他心惊魄动,寝食难安。  于是,骑上那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林鸣迫不及待地奔向邮局,从北京寄出了他的第一笔助学汇款。汇款寄出了,他心里多了一丝宽释,更隐隐地悬起了剪不断、疏不清的牵挂。  回信!迫不及待地拆开!  不是三妹写的,是她的父亲托人代笔:家里牛得有人放,田得有人种,需要个帮手。我们是穷人家,不想让个女娃娃再念书了。林先生,感谢您的好意……  也许这封婉拒的回信激发了更大的同情心,抑或书生的固执作祟?林鸣作出了一个“鲁莽”的举动。他给当地的乡政府写信,给三妹的父母写信,给三妹家的亲戚写信,翻来覆去就一句话:让孩子继续上学吧,你们说个价,三妹一年的学费需要多少?  三妹的父亲,一位因生了3个女儿而在寨子里抬不起头的侗家汉子,最终拗不过这个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非亲非故的“林先生”,抱着感激和疑惑的心情,把小三妹重新送回了教室。  三百封信缔结父女情  那一个奉献爱心的启始,成就了侗乡“拉绵”(侗语女儿)北京“普”(父亲)的真实的童话,也让林鸣由最初朴素感情的冲动,变成了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和惦念——这份责任和惦念,一扛竟是12年。  12年,数不清的汇款单,不下300封的书来信往,“普”不仅给了“拉绵”经济的资助,更给了她生活的教诲和做人的尊严;而“拉绵”呢,不仅让“普”得到了某些人无法体验的心灵慰藉,更让他有了不是“活着”而是“生活着”的理由和底气。在林鸣的书房里,一直悬挂着那幅被他命名为《女儿》的油画。每当他沮丧、懈怠或心浮气躁之际,画中三妹那双无助却又蕴涵着期冀的眼睛,便会倏然触动心灵深处,使他感受到爱,感受到责任,感受到自己生活和写作的价值。<div id=[/img]

15

主题

84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cokescruet 发表于 2009-9-21 18:20:39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