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66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侗族建筑艺术/张泽忠

[复制链接]

25

主题

9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unvow52526 发表于 2009-9-20 01:2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侗族建筑艺术(一) 一、序说 建筑,“是一门最早的艺术”。恩格斯曾说过,人类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有了“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据考证,侗族建筑艺术典范之一的鼓楼,其历史可追溯至侗族社会的原始氏族早期。鼓楼最初的模样,是由一棵荫护侗族初民的大杉树演化而来,现今一些偏僻的侗寨仍然保存摹仿一棵大杉树建造的“独脚”(独柱)鼓楼,这些鼓楼为后人研究侗族早期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标本。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它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从美感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推移和审美意识的嬗变,代表侗族建筑艺术典范之一的鼓楼,自然“服从美感要求”,由原先的“独脚”向四柱、六柱演变,其造型也越发雄伟、壮观。 现今,在侗寨山乡里,鼓楼和风雨桥齐名,饮誉海内外。鼓楼与风雨桥、吊脚楼、寨门楼等所构成的建筑景观,风格独具,艺术韵味浓烈,其质朴、自然,与环境有机融合的“天人合一”的风景特质,回应了当今世界性的生态思潮。 在这个意义上说,侗族建筑艺术不仅有其完整、独特的体系,而且有其与现代生态急切呼唤的终极意义。无庸置疑,极有研究价值、观赏价值及审美价值的侗族建筑艺术,它是人类建筑长廊里的瑰宝、明珠,在建筑文化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高定村独脚鼓楼 二、侗族建筑艺术的美感特征(一)单座建筑的壮观、清雅美 鼓楼 鼓楼属木质多层塔式高亭形结构。鼓楼的外形平面均为偶数,有八面、六面、四面倒水等样式,外形立面均为奇数重檐,有三层、五层、七层,多的十几层。平面与立面的一组数字,一为偶数,一为奇数,其奥秘与宗教有关。榕江三宝鼓楼八协鼓楼平面与立面样式,建筑图引自《桂北民间建筑》 鼓楼的建筑工艺,堪称精妙绝伦。鼓楼的整体以杉木做柱枋凿榫衔接,横穿斜套,纵横交错,结构严谨牢固,却不费一钉一铆。能工巧匠们修建鼓楼时,没有统一的图示或图纸,仅凭一根“香杆”(竹片)和“线”(竹条)画着“V(上)、≯(中)、Z(下)”等数码做标尺,魔术般的遵循“美的尺度”,建造出令人赞叹不已的鼓楼来。宫殿式的三江马胖鼓楼 鼓楼的外观,另是一种神韵。楼柱砥石厚重墩实;楼檐参差密布,檐角微翘,似峙欲飞;楼顶雕塑宝葫芦或千年鹤,以示吉祥;鼓楼的下部像亭阁,上部像宝塔,装饰细致,色彩朴质,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从江小黄鼓楼飞阁重檐、楼顶雕塑、封檐彩绘 鼓楼坪,是鼓楼密不可分的在有机部分,它不仅扩展了鼓楼的外部空间,而且以其自身风采纷呈的装饰纹样式,增添了鼓楼的美感及神秘感。八斗小鼓楼坪极具美感和神秘感的装饰纹样 鼓楼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结晶。鼓楼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古塔,在外观上,以及在群体建筑中起的点缀、控制作用,有相似之处。鼓楼吸收汉式木构建筑的某些特点,与自身的风格渗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既有完美的建筑艺术及成熟的建筑技术,又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鼓楼的顶阁有歇山式、悬山式、多角攒尖式;鼓楼的瓦檐有密檐式、疏檐式。顶阁与楼檐的多样变化,丰富了鼓楼的外观,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从江县的增冲鼓楼,以穿斗结构为主,将抬梁和井干式结构为一身,使顶层檐口比楼身各层猛然升高,突出地表现冠冕,使其“一反中国古代塔楼建筑的常规”,其美感特征,既雄伟、壮观,又清雅、玲珑。 三江侗族自治县马胖鼓楼始建于清代末年,重建于1943年。楼高九层,重檐迭见。白色封檐板绘饰花草鱼鸟;檐角塑鸟啄飞翅状;楼顶雕塑双鸟对鸣图。鼓楼的主体由腰围5尺许的4根大杉木柱直竖顶部组成中心构架,四周配以12根副柱,构成正方形状厅堂。4根主柱和12根副柱的柱脚,垫有大青石雕成的圆台形础石,使造型美观的楼体增添了坚实感和凝重感。马胖鼓楼“强调一个‘稳’字。每层檐角轻盈的起翘、精巧的雕饰以及鲜艳的檐板彩绘,与庞大、粗犷的楼身形成鲜明对比,使轻重、拙巧共存并达到谐调一致”。马胖鼓楼属宫殿式造型,比托冕、密檐式的增冲鼓楼少一点清雅感,却多一份质朴与雄浑,被誉为鼓楼建筑艺术中的奇葩。 如果说马胖鼓楼显得凝重、雄浑,华练鼓楼则“兼宝塔之雄伟,秉亭子之清幽”。位置突出,处于视觉焦点的古塔式挺拔的华练鼓楼 华练鼓楼显得清秀、挺拔,建筑年代最为久远的盘贵鼓楼,则多一分老到与成熟,给人一种深邃的况味感和神秘感。 盘贵鼓楼显得老成,八协鼓楼则别具一格,轻盈、洒脱而富有灵气。 在侗族山寨里,鼓楼既是吉祥的象征,又是美的化身。在节庆日的庄重场合里,“款首”(寨落领袖)诵“款布楼”赞美鼓楼: 鼓楼高威威! 顶上盖瓦砾; 檐下垂玉珠; 结实又雄伟; 百样美! 从结构形态上看,“高威威”是一种伟岸美,“檐下垂玉珠”是一种剔透美。前者是壮美,后者是优美,两者形态各异,却能统一在同一审美对象上,这里有它的潜在性原因。具有伟岸美的一面,是由它在族群膜拜物中的地位所决定。“建筑是与象征艺术形式相对应的” ,作为精神遮蔽物的鼓楼,是与族群的精神期望、理想寄托融为一体,因此,在侗寨里,鼓楼既是吉祥的象征,又是民族形象的标志与化身,它的地位是神圣、崇高的。崇高是一种壮美,这样,能工巧匠们便依照“崇高”这一“内在尺度”,遵循“美的规律”,把作为民族精神物化物的鼓楼,建造得既具有内在慑人心魄的神圣美,又极具观赏价值的雄浑美与壮观美。 此外,由于鼓楼的地址选择非常讲究,它所处的地势,或在寨子的中心,或“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踞其中以望,凡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 鸟之语,花之香,兽之走,鱼之游,以极万类,举熙熙然回巧献技,无一不目悦耳娱,心旷神怡。”民间流传的“靖州有个四鼓楼,还有一半在云头”,说就是鼓楼的这种“势若星拱”气势美。这样,由于气势、地势的原因,本来让人景仰、崇敬的鼓楼,更增添一份“高威威”的伟岸美。地势讲究,处于山寨视觉焦点和突出位置的鼓楼 鼓楼还有清雅美的一面,其造型极像一棵大杉树,给人一种清新、秀美的愉悦感,这与一个民族的“种族记忆”和文化根性有关。在远古年代,侗族古先民曾在大杉树的荫护下休养生息,由于对杉树的崇敬和膜拜,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巢居”时期原始记忆里的“古杉”意象作为“内在尺度”,因而把鼓楼建造成像一棵大杉树(早期的“独脚”鼓楼更像一棵杉树),透着一股蓬勃的生机,且模样高雅、质朴,给人一种悦耳悦目怡神惬意的特殊美感。清新、秀雅,具有“古杉”意象美的小黄鼓楼   风雨桥 又名花桥、回龙桥,建筑史上称为桥廊。 和鼓楼一样,风雨桥博采侗族民间建筑之精华,集廊、亭、台、楼、阁于一身,造型壮观、优美。从结构上看,风雨桥可分为三大块体:桥的下半部分为青石块垒砌而成的桥墩,呈六面柱体型,上下游柱面均成尖形,迎水角68度;桥的中间部分为密布式悬臂托间柱支梁木质桥面;桥的上半部分为木质梁柱凿榫衔接构成重檐翘角、层次分明的廊、亭体系。三大部分风姿纷呈,自成序列。桥墩显得厚实、凝重;悬臂托架简支梁显得简约、质朴;廊、亭显得典雅、飘逸。然而,三大部分“珠联璧合”,构成了节奏多变的结构艺术与造型艺术高度统一的建筑形象,其审美意蕴臻于诗化。诗意盎然,旋律感极强的八协风雨桥 风雨桥三大块体节奏多变,三大块体中的亭、廊部分,空间形式及视觉形象,也保持一种内在多变性和多样性。“风雨桥是通过轴线形成的线型空间,具长度和方向性;桥亭,特别是中央桥的外形和空间一般都给予强调,从而形成了线与点相结合的空间序列:入口——中心——出口”;“风雨桥的梁、柱形成重复的结构跨度和空间模式,线条、形状、形式等有规律地重复,和谐地再现,产生了风雨桥空间特殊的韵律美和节奏感”;“风雨桥细长的线性空间有强烈的引导性,并且有亲切的空间尺度,在桥上行走,往往产生一种深远、神秘的感受”。  据统计,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有100多座风雨桥;现今,在深圳、上海、天津、南宁、贵阳、长沙等大都市都建有风雨桥。 在侗族地区,逢溪遇河必架桥,风雨桥不计其数。其中,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林溪程阳永济桥和独峒琶团培龙风雨桥最为典型。程阳永济桥距县城18公里,始建于1911年,1924年竣工,后被洪水冲毁,《三江县志》(民国版)对程阳永济桥的原貌作过记载:“……石砌大墩五,上架四丈余长盈抱之杉树,凡三层,横跨江流。桥上设亭24间,中亭作塔形,祀关帝,两头建八角亭,置栏杆板凳,供人游息”。据考证,程阳永济桥与我国的赵州石拱桥,泸淀铁索桥及罗马的诺娃沃钢梁桥齐名。1965年,郭沫若先生为该桥题写了桥名和诗文,“程阳桥”三字遒劲、洒脱,诗文手迹俊秀、飘逸。广西三江程阳永济桥郭沫若先生手迹“程阳桥” 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程阳桥永济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6月,程阳永济桥再度被洪水冲毁,次年动工修复,1986年竣工。修复后桥面全长77.76米,桥盖总长82.27米,桥面高11.52米,桥面至塔顶高8.7米。桥墩呈六面柱体,墩上设两层托架梁,托架梁上辅两层大梁。亭、塔、楼、阁坐落在大梁上。有五座塔阁式桥亭和十九间桥廊,对称分布于墩台上。中央为六角攒尖重檐亭。整座桥显得雄浑、清雅,美丽、壮观,“犹如游龙翘首,又如凤凰展翅”。周霖教授生前曾铭文赞叹曰:“桥之工拙,又岂在装金饰玉哉!试观以奇桥伟梁,横亘绿野,峥楼嵘础,倒掩碧空。负砥强似灵龟,承梁胜于螭龙。黛白相间,酿清新为素雅;横竖交列,蕴隽美于会融。不堆不砌,无缺无冗。和谐得体,稳健从容。有谓,美在宜不在妆,雅在清不在艳,信矣”。程阳永济桥:奇桥伟梁,峥楼嵘础;似灵龟负砥,胜螭龙承梁;清新素雅,横竖交列;不堆不砌,无缺无冗;和谐得体,稳健从容 独峒琶团培龙桥距三江侗族自治县城45公里,规模仅次于程阳永济桥,但因其处理手法大处落墨,细处用心,亭台廊阁依山就势,而从容,专家们称,回龙桥(风雨桥)中琶团培龙桥气韵最为浓烈、传神,艺术性最高,堪称桥梁建筑艺术之奇葩。广西三江琶团培龙桥 琶团培龙桥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桥盖长50米,宽4.5米,桥台近距30.4米,两孔二台一墩三亭。桥面分人行道和畜行道,畜行道挂于桥侧,上下异层,与现代的双层立交桥有异曲同工之妙。人行道部分与程阳永济桥基本相同,以9根胸径为40厘米左右的圆木排成两层托架梁,两层托架之间的横木按一定的距离隔开,大梁则支座在上层托架的两端。大梁叠成两层,其用料及联结方式与托架梁相同。而畜行道部分,则巧妙地挂在人行道的南侧(河的上游),托架梁为一层,托架之上铺一层大梁,其构造与人行道相同。琶团培龙桥由于它的功能处理匠心独具,因而被专家们称为“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一举数得的民间桥梁建筑之典范。 琶团培龙桥的另一个特点是由两位师傅修建,各从一头建去,各有风格,却浑然天成地统一在整体中。由于梓匠的争强好胜,桥建得非常的坚实牢固。此外,琶团培龙桥不仅功能先进,结构严谨,而且由于它因山因水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也是令人击节称妙。典雅的进口牌楼倚身悬崖峭壁,连着环山古道;参天蔽日的盈抱古松簇拥着桥头;桥的入口与桥身呈80度角,看上去,桥头似张望着的龙头,桥尾似摆动着龙尾,加之桥下碧水涟涟,远望整座桥酷似游龙飞身横卧天堑。程阳永济桥“技艺超卓,世所罕及”,它的美,在它的壮观、清雅及气派,而琶团培龙桥的美,则在它的节奏变化和气韵贯通。显然,琶团培龙桥的这种“令人有化外蓬嬴之感”的韵律美,更带有与侗族温情、抒情性格态势相感应的美学特征,更接近侗族所追崇的用生命的灵气和智慧去感悟的带有“禅意”色彩的美学境界。 花桥(风雨桥)长又长, 瓦砾阁上安, 玉珠檐下装, 富丽又堂皇,百样强。 山青又水秀,胜过别的山乡。 (众合)是呀! 这是一首“侗款”,表达了侗族特有审美理想和审美知觉力。在侗胞的心目中,在山也青水也秀的情境中,重檐翘角,云台抱柱,巨树古津,使团寨增添姿色的琶团培龙桥,它百样强,胜过别的山乡。于是,玲珑剔透、气韵非凡的琶团培龙桥,自然被称为侗乡花桥(风雨桥)中的极致和美的化身。 风雨桥有较强的适用性,其功能之一是便于交通。但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牙寨风雨桥,是一座并非架于溪河之上的“岸桥”。据专家称,充分利用复杂多变的地形,建筑或悬挑、或垒台、或架空、或按地形层层后缩,是山区民间木结构常用的手法,牙寨风雨桥采用局部架空,建筑部分向外挑出,是成功运用这种手法的典型范例。其建筑主体部位架空于高坎之上,高达9米以上的主承重柱形成严谨的柱网,山寨石板路经桥底蜿蜒而下,穿行于架空层巨柱之间,为保证道路畅通,柱网中部非承重柱嘎然中断,悬崖于桥层之下。牙寨风雨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及架空层结构气势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而之所以称为“岸桥”,其民俗寓意也颇为神秘。 因山水的造化,加之“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而造型奇特、形态各异的风雨桥随处可见。 (二)单座建筑形态美与组群序列和谐美 在侗族民间建筑里,除了清雅、壮观的风雨桥和雄浑、典雅的鼓楼外,还有质朴、别致的寨门楼,以及千姿百态然而节奏感、旋律感极强的吊脚楼。这些个性独特的单座建筑,像大珠小珠镶嵌在侗寨山乡的特定空间里,与鼓楼、风雨桥组合构成整体性极强的建筑群落。同时,这些建筑也像鼓楼、风雨桥一样,以其精密、神奇的内部结构和别致的外观形式,“依据数量关系与秩序”,相互依存,表里呼应,体现一种协调与和谐。“群落印记”极强的典型寨落: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高定寨 “相互依存,表里呼应”,是寨落建筑整体结构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如果寨子里少了一样建筑物,譬如少了寨门楼,那确是一种空缺或遗憾。琶团寨没有寨门楼,但琶团培龙桥的东侧入口门楼,它既是廊桥的有机部分,又是寨子的寨门楼的象征。可见侗寨建筑群落的和谐性与完整性。亦可见“群落印记”观念的根深蒂固。 侗族民间建筑的“美,漂亮,好看,……都决不在物质(或材料),而在艺术和构图;决不在物质本身,而在形式或是造成形式的力量”。这个“形式的力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座建筑自身的空间形态美,二是由单座组合构成组群序列的“部分归于全体”的和谐美。而组群序列的和谐美,首先表现在它的单座自身的从形式到内容、从局部到整体的多样统一。清雅、壮观的风雨桥,雄浑、典雅的鼓楼,其造型结构形式,就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和谐统一。 鼓楼的外观形式集亭、阁、塔于一身;风雨桥的外观形式集亭、台、楼阁于一身。亭、台、楼、阁、塔形态各异而又统一,变化多样而又协调一致,有机地构成完美的建筑外观。鼓楼、风雨桥的内部结构,柱、挂、梁、枋纵横交错,斜套横接,组合成绝妙的力学方程式,处处给人以别致、新奇、节奏、韵律、匀称及和谐感。 鼓楼的主柱、副柱、长挂、短挂、穿枋、挑梁,既变化又统一,既对立又整合;在对立、整合与变化、统一中,各构件的承受力均衡、合理地分布在整个构架上。形式上的协和,蕴含着内在结构的力的和谐统一。 风雨桥的跨孔悬臂托架简支梁,形式上参差、错落,而在内在力的结构上,于负荷极不利组合的情况下,支座弯矩值与跨中最大弯矩值之比,前者仍稍大于1。表面上极为简约的几根木头(简支梁),却蕴含着内在的神奇的力的协调和力的和谐。这种利用托架以减少支架跨距的办法,广为现代桥梁设计师所采用,而侗族能工巧匠在数百年前甚至更早的千百年前,已如此精确、娴熟地运用,令人叹为观止。 简支梁的神奇组合:简约、繁复;参差错落与内在力的和谐   风雨桥、鼓楼的造型与结构形式,既有鲜明的独特性,又表现出本质上的整体性。即各独立的差异面,在特定的组合关系中,显示出一种内在联系,在多样性、变化性中,见出内在的和谐统一。“美是一种协调,一种和声。各部分归于全体,依据数量关系与秩序,适合最圆满之自然律‘和谐’的要求。”鼓楼缘起摹拟大自然里的“杉树”,风雨桥亦有雨后天晴时的“彩虹”意象美。因此,当人们在直觉感悟中欣赏鼓楼、风雨桥的“杉树”、“彩虹”美时,不难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即发现鼓楼、风雨桥的气韵极像一首美妙的音乐。确切地说,很像一首旋律优美抒情、和声协调完美的侗族“大歌”。建筑是空间艺术,音乐是时间艺术,但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地密切、微妙和有趣。“事实上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或者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我们若是把它分析分析,就可以看到建筑的节奏、韵律有时候和音乐很相象。”鼓楼、风雨桥正是在线、面、体各部分或对称或参差的变化中,构成和“音乐很相象”的节奏和韵律,而显示它的气韵美。其特征是,柱梁纵横交错,排枋左穿右接,粗看显得凌乱,细看却井然有序,与“大歌”的自由却和谐,零乱却整合划一的多声部对立统一的特点很相似。因而,当人们在直觉感悟中欣赏鼓楼、风雨桥“杉树”、“彩虹”般的具象美时,自然为无意中的发见所感奋和激动,即为鼓楼、风雨桥“大歌”气韵般的“和谐”、“宁静”美所陶醉。鼓楼、风雨桥外观造型与内部结构在点、线、面的多样性、变化性中,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见出与音乐极为相象的节奏感、韵律感,以及内在的和谐统一 在单座序列中,玲珑别致的凉亭、质朴典雅的寨门楼,以及千姿态百态的吊脚楼,也如鼓楼、风雨桥一样,“依据数量关系与秩序,适合最圆满之自然律‘和谐’的要求”,以其精密、神奇的内部结构和独特别致的外观形式,相互依存、表里呼应,完美地体现特定组合关系中的一种和谐。由于单座建筑自身具有这种和谐基因,因而由其构成的建筑群落,其组群序列的和谐特征,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 一方面,表现在以鼓楼、风雨桥为重心,与吊脚楼、寨门楼等单座建筑合理布陈,共同形成的建筑群落,其所显现的和谐统一,既具有宁静美,又具有动态美;再一方面,表现在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和融为一体。 人们认为,鼓楼建筑的内在本质及其属性是有深刻的精神意义的。鼓楼在空间及其内在含义上的处理是十分成功的。鼓楼“通过四周的栅栏、柱子予以反复强调,从空间上体现了中心的寓意”。“四周墙体采用栅格形式,使鼓楼内部与外部有着空间和视觉连续性,鼓楼空间与寨子相融合的同时,产生了第一层内向性”;“栅格内部通常由十二根大柱构成第二层柱网序列,重复强调鼓楼空间,又一次使空间内向性得到加强”。由于鼓楼自身具有极强的空间内向性,加之一般耸立在寨子的中央,吊脚楼鳞次栉比地簇拥在它的四周,因此,在它的协调下,寨子不管大小,总显现出有极强的内聚力和向心力;另外,因为鼓楼一般处在“诸山来朝,势若星拱”的位置上,人们在远处就能看到它的雄姿,它特有的让人惊奇、景仰、崇敬的神奇魅力,自然使群落感很强的寨子,显现出具有与内聚力、向心力既对立又协调统一的外向扩张力。 风雨桥一般坐落在山寨前的溪河上,吊脚楼、寨门楼等布陈在它的环抱里。一座风雨桥,往往把山寨围成规范感很强的寨落整体。但由于风雨桥的独特风格及空间艺术形态所营造的“形式力量”,(诸如程阳永济桥如“游龙翘首”的雄伟气派,琶团培龙桥如飞虹架天堑的神韵),又使规范感很强的建筑群落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内聚力与扩张力,规范感与生机和活力,既具有宁静美,又具有动态美。宁静美与动态美,既矛盾又统一,两者在相斥状态中形成合乎“美的尺度”和均衡。因而,在多样统一的形态中,由单座建筑所构成的组群序列,犹如“灌注了一种内在的生命形式”,在地形条件欠规整和极为复杂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形式上的独特与本质上的整合,从而获得动、静结合的内在和谐美。程阳八寨鸟瞰  “美究竟是什么?……我们观察到一种是事物本身的和谐美,另一种是配合其他事物的适宜,犹如物体的部分适合于整体。”侗族建筑群落,作为单座建筑自身体现了“事物本身的和谐美”,而由单座所构成的组群序列,又合乎美的事物必须具备的“配合其他事物的适宜,犹如物体的部分适合于整体”的美学原则。其特征,一是单座建筑自身的合理布陈,二是由单座构成的组群序列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单座建筑在布局上借地形之势、环境之景,追求自然天成,如琶团培龙桥是这方面的生动例子。除此之外,组群序列中的吊脚楼,或依山就势,或依水布陈,也是风姿态纷呈,情趣天成。“木楼属于山地,而山地不属于木楼”的林略寨 而吊脚楼与栅墙、挑廊、窗廊、寨门楼等构成的序列,也同样令人赞叹不已。吊脚楼的构架形式及组成,既简约又包含着深厚的内容。吊脚楼一般由立贴式木排架第二、三层横梁挑出悬臂,上下悬端部贯以悬空木柱。这种结构方式,使边立柱免于承弯,以减小排架的跨中弯距,使支座处横纹承压力均衡并转换为中部承压,以提高整体的承载能力;悬臂分上下多层,贯出卯眼断面荷载上下承压,以增强整体构架的稳定。其特点是力学性能优越,艺术效果显著,显示了力的协调美与和谐美。吊脚楼的构架形式黎平牙双寨吊脚楼鳞次栉比,如繁星点缀,如音符跳跃的吊脚楼 吊脚楼的挡雨檐,从横梁下挑出悬臂,置檩桷盖瓦,以遮护梁柱节点、楼板端头及其它构件不遭日晒雨淋,并起到遮阳降温作用。为使效果显著,往往一栋吊脚楼盖上数重挡雨檐,月日渐替,这便形成侗族民间建筑重檐迭次的构架特点。重檐民间叫披檐或飘檐,是建筑构件特点,也是建筑手法。而这种手法的运用,使近于立方体的构架得到横线条的水平划分,从而使建筑物获得一种生机,显得轻快、活泼,简朴、流畅,且富于韵律感和节奏感。 由于吊脚楼单座自身具有独特的情趣与气韵,这就决定了吊脚楼的建筑群体在与自然环境的相融中,既注重意境的营造,又追求意象的升华,即在类型共同化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艺术化。因此,侗寨吊脚楼乍看似雷同,细看却并非如此。其多幢木楼的楼梯布置、楼顶形式、重檐构筑、山墙窗牖等序列组合,因地形地貌的不尽相同而千变万化。其外观形态,可说是千姿百态,或参差错落,或如繁星点缀,令人目不暇接。 按空中形态及与地形地貌结合的情景区分(即纵剖面区分),其类型有:“天平地也平”、“天平地不平”、“地平天不平”、“天地均不平”。按平面形式区分,其类型有:三、四、五不等开间样式。按立贴式木排架立柱数区分,其类型有:三柱式、五柱式、七柱式、九柱式等样式。按建筑型区分,其样式有:独立式、连排式。按空间层面区分,其类型有:二层、三层直至多层。  上述形式特点,体现了高低、大小、远近、上下、纵横、疏密、张弛、开合、聚散、交错等变化,张扬了个性,表现了不拘一格与群落整体的内在和谐统一及其特有的情趣和韵味。三江独峒侗寨 “人们感觉到事物的美,必须感受到印象有些变化,不至于单调空虚,又须能够一贯,不至于杂乱无章。”古人说,建筑“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曰美”。无害指的是合乎一定的数量比例。老黑格尔亦说,建筑作为“冻结的音乐”,“要靠比例关系的和谐”。大致遵循“变化”、“一贯”、“无害”、“和谐”这样一种“美的尺度”,加之由于个性的张扬,因此,各具风姿的吊脚楼、寨门楼所组成的千姿百态、空间形态参差错落、天际轮廓线起伏多变的妙趣天成的寨落景观,其美感特征非常突出。当人们一进入侗寨,常常步入一种“山穷水复,柳暗花明”的绝妙境地时,自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审美感受,即无论从横向空间,或竖向空间进行观赏时,在每一观赏点上,都能感受到既分割又连续流动的新鲜、完整的时空印象:在一步一景中,感受独特的犹如“灌注了生命形式”的情趣美与意境美。美,即是意象的情趣化或情趣的意象化。吊脚楼、寨门楼,包括鼓楼、风雨桥,作为一种建筑形态和景观语言,在布局上借自然之势、环境之景,追求一种自然天趣,把美的具象和意象个性化、艺术化,从而也把侗寨的建筑群落与自然环境和谐交融,深化为一种境界,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情趣盎然的艺术境界。 追求个性及意境营造的同时,非常注重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是侗寨建筑序列的另一个突出特征。譬如在寨址的选择上,就非常的讲究。人们认为,盘贵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盘贵寨“位于两河交汇处的河谷地带,溪水从山寨中蜿蜓流过,两岸绿树成荫。山寨周围群山环抱,森林茂密,自然条件优越。民居布局自由,以鼓楼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形成典型的侗族村寨选址、格局及风貌特征。”古树簇拥寨头寨尾,溪水从山寨穿流而过,生机盎然极具侗寨风貌特征的岜团寨 注重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或建于河畔,或依山傍水,这样的寨子在侗寨山乡里如星罗棋布,数不胜数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典型寨落座龙寨 侗族是一个属于水的民族,属于水车吱呀、泉水叮咚的民族。侗族不仅把寨子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还打井筑亭——寨寨有井亭——把甘甜的泉水留在寨头,蓄在寨尾,有的甚至把泉水、溪水往寨子中间疏引,因而形成了流水人家“日打泉水吃,夜听水响声”的独特景观。 侗族非常崇敬大自然,有“山林环境是主,细脖子阳人是客”说法,这一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建筑群落顺应环境、顺应自然,依山就势,依水布陈,成为自然环境的生命整体。早些年广西文物部门有意把琶团培龙桥搬到南宁民族文物苑陈设,后没搬成。原因是桥搬得动,巨树古津、溪流田塘搬不动。没有这些,没有自然环境,没有山水韵味,桥便失去了生命。文字作者简介:张泽忠,侗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聘任广西民族学院中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侗族歌谣研究》(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铜鼓奖”)、《侗族民间文化审美论》(获自治区社科第五届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乡笔记》(法国之蓝出版社以欧洲数种语言翻译出版)、《侗族风雨桥》等。图片所有者:<div id=[/img]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shootsbursal 发表于 2009-9-20 06:01:47 | 只看该作者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3#
strawmaggie 发表于 2009-9-20 10:35:2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你们有山有河,那么让它们永远干干净净,绿油油的;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让它们永远保持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这是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为中国乡村勾勒出的一幅理想蓝图。   幸运的是,素有“中国第一侗乡”之称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就是如此“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那里,既有山清水秀的宜人风景,又有巧夺天工的“风雨桥”和气势恢宏的鼓楼建筑,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侗族大歌”,更是走出了国门,唱响了侗族人民的骄傲。   但同时,上帝也是公平的,在给予你的时候,也赋予了他人。近年来。湖南怀化市芷江县、贵州黎平县……,无不以强劲的势头,打着“侗族文化”的品牌抢占广阔的旅游市场。在越来越多地区尝到“文化品牌”甜头的现实面前,“三江人”再也坐不住了。5月17日,30多位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齐聚三江出席“三江县打造侗族文化品牌研讨会”。在这场研讨会中,“三江人”虚心求教,为是就是能够在日后的文化品牌竞争中打出自己的一张“王牌”。   做好三江的“名片”   一首歌能唱响一个地方,甚至带热一个地方,比如《克拉玛依之歌》、《美丽的太阳岛》,而文化品牌的作用更是如此。这是因为文化品牌作为地区的标志性形象,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如同那里的“名片”一样。   不到长城算不上来到中国,不去观赏音乐剧就等于没去过百老汇。而没走过程阳风雨桥,就如同没到过三江。对于三江的“名片”,该县副县长艾新强,形象地将它形容为捧在手里的“金饭碗。”“三江遍地是侗族文化,却一直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邹继业则指出,“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侗族人口约19万。三江有111座风雨桥、179座鼓楼,其中的程阳桥、巴团桥、马胖鼓楼是三大国宝;此外,还有各种民歌、多耶、款词(相当于民族法典)、工艺、刺绣、医药、浓郁的民风民俗等,既是侗乡的特色,也是侗乡的历史文化;被喻为“天簌之音”的侗族大歌以及独特的木结构建筑技艺已被国家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有形、无形的侗族文化都是三江应做好的“名片”。   看清三江的“困境”   这些年我国发生了多起历史遗迹和名人故里之争,以及地方历史文化探源热。如赤壁归属之争、海上丝绸之路之议、盘古“籍贯”之论等。为什么?——文化品牌是个宝!   而在“侗族文化品牌”的争夺中,三江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当天的研讨会上,三江县宣传部部长吴桂贞,就不无顾虑地向大家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其他侗族自治县发起的攻式。   为了宣传推介贵州黎平旅游资源,树立起“侗乡之都”这一品牌,黎平自2000年起,先后组织召开了中国侗族稻作文化与祭祀国际学术研讨会;侗族大歌国际学术研讨会;黎平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组织黎平侗族大歌艺术团参加国内外各项大型活动的演出;设计制作各式旅游资源宣传资料;积极邀请新闻媒体到黎平采访;同时还通过互联网、广播等不同方式积极向外界宣传推介。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黎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提升,“侗乡之都”这一旅游品牌得到确立。   位于湖南西部的怀化市芷江县,1998年即适时制定了“旅游活县”的发展思路,把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在自建了中国侗文化城和龙津风雨桥两件精品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侗乡鼓楼群也在该县竣工……   “与此同时,丰富多样的侗族文化也正面临着加快流失的危险。”研讨会上,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中国民族学会会员覃国宁颇为忧心地说道。她认为,过去,农人们一旦忙完田里的活就回家聚在一起唱歌玩乐,侗族大歌是他们别无选择的交往和休闲方式。而现在,不少侗族村寨的年轻人更愿意守候在自家电视机旁看没完没了的连续剧,在火塘边围坐歌唱的生命历程已经被电视和影碟所替代。“与城市文化的接触和追逐流行音乐的心理,使不少侗族青年对自己的传统音乐兴趣渐失,侗族大歌所代表的侗族文化不再是年轻人的必然选择。”同时这位学者指出,依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作为主要传承方式的侗族木结构建筑技艺,一旦失去有文化认同感的传人,将可能在几十年时间里烟消云散。   打出三江的“王牌”   同在“湘桂黔侗族大文化圈”中,与贵州、湖南的侗族相比,三江到底能否打出体现本土文化的“王牌”?对于这点,当天与会的专家学者都给予了肯定的答案,但究竟这张“王牌”是哪一张则各有己见,而多数则将焦点放在“桥”上:   “三江侗族的风雨桥不用一根铁、一颗钉建造而成,能人巧匠在没有任何设计图纸资料的情况下,能精确地把它建起来。其中,程阳桥是三江侗族风雨桥中的杰出代表,目前三江县境内共有造型各异的风雨桥111座,其中程阳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香港回归时,广西曾以程阳桥模型作为礼品赠送给香港特区而名扬海内外,程阳桥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所以,为了避免与兄弟县区的竞争,三江应该打‘桥’的牌。”   此外,有专家学者提出,目前三江急需做好商标和域名的注册工作,注意依法保护好自己的侗族文化品牌,防止恶意开发和过度商品化;同时,三江可与国内的高校联手,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侗族文化节等活动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迈稳三江的“第一步”   虽然,当天的研讨会并没有得出一个最终的答案,但其意义却非同寻常。据三江县副县长艾新强介绍,从当天起三江县侗族文化品牌工程将正式实施。   整个工程分为三年(2006年至2008年),分别为:着重打造三江侗族的“廊桥之都”;“侗族大歌”的开发和利用;“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的举办;侗族服饰的设计、改造和推广;做大做强民族工艺产业;侗族精品剧目的打造,以及侗族文化书籍的整理、出版等七大版块。其中有不少吸引人眼球的文化活动,如举办“廊桥文化艺术节”,开展廊桥设计大赛,在全县开展新一轮民间文化抢救整理活动,注册廊桥商标、制作廊桥之音手机彩铃等。   对于此项工程的可行性,艾新强副县长表示,从2003年开始,三江建成了以县城博物馆为中心、以孟江流域的高定、座龙等九个侗寨为辐射的侗族生态博物馆;评选出首届“十佳民间艺人”和“十佳生态文化寨”;成功举办了三届金秋程阳桥文化旅游节;将侗族大歌和木结构建筑技艺申报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我们有信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三江的侗族民族文化进行挖掘、拯救、保护和发展。”   来源:柳州晚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4#
马丁 发表于 2009-9-20 15:08:57 | 只看该作者
广西三大景区申请世界遗产项目胜算几何</th>】【字体:】 -广西日报记者蒋林 近年来,中国的明十三陵、明孝陵、三江并流景区等29个项目先后被列为世界遗产,但广西却榜上无名。广西的景区何时才能列入“世界遗产”的行列,令人期待。去年,经广西区政府研究,拟定将花山岩画、程阳永济桥、灵渠三个景区申报世界遗产。<hr style=[/img]编辑: 作者:

12

主题

69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5#
jackery 发表于 2009-9-20 19:42:32 | 只看该作者
1982年2月24日国务院公布(共计62处)42 27    程阳永济桥           民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6#
njordirones 发表于 2009-9-21 00:16:07 | 只看该作者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共计258处)10452增冲鼓楼      清          贵州省从江县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7#
mildallyl6 发表于 2009-9-21 04:49:42 | 只看该作者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               (共250处)178  100  马田鼓楼      清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8#
杨君 发表于 2009-9-21 09:23:17 | 只看该作者
2001年06月25日国务院公布(共518处)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9#
lux 发表于 2009-9-21 13:56:52 | 只看该作者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共计180处)

18

主题

9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10#
hejiuqian 发表于 2009-9-21 18:30:27 | 只看该作者
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日胜利芷江洽降旧址等6处入选1024    Ⅴ-151  马胖鼓楼           民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675    Ⅲ-378   坪坦风雨桥       清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186  Ⅰ-186 万山汞矿遗址   唐至清     贵州省铜仁地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