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3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贵州日报记者领略黄岗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stepsteads 发表于 2009-9-21 19:4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去黎平,先去黄岗,是在我的计划之外的。原想先去中国首批十个民族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单位之一的肇兴侗寨和中挪合作项目之一的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谁知大年初七黎平双江乡的黄岗村有一个大型节日活动,入乡随俗吧,翌日晨九时许,我和黎平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一道驱车前往黄岗。黄岗是黎平县双江乡最偏远的、也是交通和经济最落后的一个侗族村寨。尚未开发。从县城到双江乡的四寨侗寨后,就没有大路可走。所乘的面包车也无法趟过河水,只能换乘吉普车。四寨距黄岗仅18公里,但恰似在山海里穿行。山路是林区的一条便道,崎岖不平,非常颠簸。其间,还要穿过无数山溪,那溪流中的鹅卵石凸凹不平,更显路途艰难。行车近两个小时,中午12时许,从未谋面的黄岗村展现在眼前,那眼前的场景使得晕乎乎的头变得清醒———在村寨门前,数百名身着节日盛装的侗族少年像花似的簇拥在村口。拦门迎客时,整整齐齐的孩子们同声唱起迎亲大歌,顿时,清脆的嗓音在山谷里回响。山崖边,站满了数也数不清的侗族同胞,而迎风摇摆使劲吹奏芦笙的是一群中年的男子。最让你兴奋的是,村里所有的人都身着民族服装,老的、小的、年长的、年轻的,你都会看到人人脸上露出真诚的笑脸,山里人的那一份质朴、那一份憨厚、那一份坦荡和那一份热情都在那张脸上显露无遗。寨门迎客活动持续了一个小时,村里广播通知各家各户吃完饭后在鼓楼门前集中。午饭,是在村长吴正林家吃的,同一桌的还有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博士生李廷红和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青年教师姜涛等远方来的客人,刚一就座,几个侗族姑娘就捧着酒杯挨个敬酒,酒歌唱道:今天你们从远方而来,我们没有好茶饭招待,喝一杯醇香的米酒,让我们都陶醉在相会的日子里……,一巡酒下来人们都似醉非醉。虽然这天很冷,天上下着毛毛的冻雨,但喝了这酒,人们心里都热乎乎的。吃完午饭,来自全村四个鼓楼的近千名村民汇集在村委会的鼓楼旁,而此时的各家各户都准备了“抬官人”的物品,但见40多副用粗竹竿做好的轿子,轿子上铺上了红红的线毯和大红的被面,一家家像是亮家底。据村长介绍,“抬官人”节是黄岗村继“祭天节”之后的第二大民族节日,每隔两年进行一次。黄岗“抬官”节的形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黄岗有一个叫吴和志的青年武艺高强,为民除害,古人尊称“黄岗大将”,是父老乡亲的保护神,乡亲们为了答谢他的恩情,在正月初七的这天,自发抬他走村串寨,让父老乡亲参拜,年复一年“抬官人”就形成一个固定的节日得以流传。后来,经鼓楼寨老会议确定,寨中德才兼备的年轻人经推荐扮“黄岗大将”,所不同的是,官人要给13道拦路拜官的男女老少散发银两,给予答谢。看上官人的姑娘还可以和官人并肩而坐,也有姑娘抢走官人的鞋袜,以示爱慕。官人下轿后,还得花钱将官鞋赎回。如今,抬官人的活动也变得丰富多彩。在黄岗村,人们对下一代给予无限的厚爱,家中有小孩的,小至两三岁,大至十几岁都可以被年长者抬上轿,而这些参加抬轿活动的人家,每家要拿出100个糯米粑和20元钱送给那些朝拜的人们,还要给每个轿夫三斤猪肉。每个轿子有8个轿夫,虽然绕寨一周很累,但也其乐融融。黄岗原汁原味的“抬官人”活动,持续了5个多小时。活动结束后,邻近的岑和村前来祝贺,该村是苗族村寨,此时小伙子们吹响芦笙,身披绣花肩的姑娘们踩起歌堂,全村男女老少前来观看,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形成活动的第二次高潮。原以为活动结束后即可返回县城,谁知村委会广播通知,晚饭后9点还要举行全村赛歌会。在该村小学民办教师吴再光家吃完晚饭后,天已是一片漆黑,打着电筒的人们又汇集在村委会鼓楼前。此时,全村的1600多名群众排着方阵围成一圈,借着微弱的几盏灯,顶着毛毛冻雨,在瞬间的寂静中,一个拿着话筒领唱的男青年引吭高歌,顿时千人侗族大歌汇成一个巨大的声音在山谷回响,给远方而来的客人一个意外的惊喜!接着,全村的十多个大歌队轮流登台,有少儿的、有青年的、中年的,他们分别唱“童声大歌”、“鼓楼大歌”、“礼俗大歌”“叙事大歌”、“声音大歌”等,大歌传递了黄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眷恋,表达了侗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有此时你才能理解侗族大歌的和谐之美!大歌的节拍有快有慢、声部多,但纵横交织、气势磅礴,犹如一部天、地、人的自然交响曲。聆听侗族大歌,你可以不懂他们的语言,但你可以从他们的声音当中听到蝉鸣和鸟叫、听到春天和播种、听到丰收和喜悦、听到生命和激情,听到情感在心灵中升华!子夜时分,人们还没有一点点睡意,耳畔仍回荡着大歌那纯情、弥漫的声音。不想回去了,便在吃晚饭的吴老师家中住下。令人吃惊的是,在他那简陋的木楼上,贵州日报贴满了整个墙壁,而在我睡的那张小木床旁,正好有我所写的走进民族村寨的文章。回味一天来的活动情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个贫困而又闭塞的侗寨;这是一个外界需要了解的侗寨;它远离繁华,但没有浮躁;它远离富贵,但不失快乐;它是一个丰饶、美丽的家园,更是一块民族文化的净土……  作者:张增辉 吴家贤 段丽娜   <div id=[/im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