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侗寨,位于贵州从江县境内,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侗族大歌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我们去那里没有遇到侗族音乐,反倒碰到了侗乡人的孩子满月喜庆酒席,有幸记录了这一特殊场面。
(资料: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份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份移至广西定居下来。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乱战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份融合到侗族中。 经济方面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也有一些林业,所产杉木非常有名。民间工艺较为发达,鼓楼和风雨桥是独具民族风格的建筑物。以大米为主食,山区多吃糯米。好饮酒,嗜好酸辣味。打油茶、鱼生、腌鱼为自食和待客的上等佳肴。男人穿对襟或右衽无劣谔衣,包大头巾;妇女穿大襟无领上衣,穿百摺裙,束腰带和绑腿,包头帕,留长辫。)
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的代表性建筑
这景,容易使人联想起:古道西风瘦马...只是我们不是断肠人
侗族人对第一胎孩子满月庆祝是很重视的 酒席遍布鼓楼四周,场面十分宏大 ,很像汉族乡村的流水席
他们喜食的酸鱼和酸肉味道,我们不太能接受
由于主食是糯米饭,所以看到许多人用这种方式解决指头粘腻的问题 妇女的盘发很漂亮
男人们同桌聚餐
而妇女们则随意无序而坐,不用餐具
这个老奶奶独自静坐,悠然而食
她年轻时一定出奇的美丽,我忍不住要专注的看,全然忘记了礼貌
年轻妇女们扎堆坐在一起,却没看到她们吃酒席
锅里搅的是炖猪肉 (本文来自吊脚楼 慢生活网 )
大锅里香气四溢
喜笑颜开的老人
这里男性服装是要在家染的土布上面涂一层不知什么发光材料的
黑色(或藏蓝色)布是最常见的
这就是染布的全部设施,一些刚工作完的妇女手是乌黑的
砸布,是为让着色更均匀染料更浸透吗?交流无果
女孩子是不穿裙子的,只有结了婚才穿
乍看以为是米粉,细看原来是棉花纺成的线
秋收季节,晾晒的稻谷成为一道风景
刚从田里回来 (本文来自吊脚楼 慢生活网 )
寨子间的贫富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