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 27日,广东省东莞市公布的一份《东莞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报告》(讨论稿)引发了媒体严厉的批判和谴责,因为这份报告居然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名义,公然宣布要以提高出租屋租住和经营成本的经济手段,将被市政府称之为“低素质劳动力”的外来打工者驱赶出东莞,以便优化东莞的人口结构。被媒体形象地概况为:东莞市政府继禁猪、禁电、禁摩之后,现在又开始“禁人”了。东莞市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县,贫穷到县里的强劳力成批成批地偷渡去香港打工。改革开放后,得益于海外的资金、技术和内地的大量廉价劳动力,才拥有了今天这样的富裕繁华。即便在今天,东莞世界制造业基地也完全建筑在被东莞市政府称之为“低素质劳动力”的外来打工者身上,放眼东莞的工业流水线,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工人都不是本地东莞人。根据相关资料介绍,今日东莞的居住总人口达到1200万,其中1000多万人口属于外来打工者,不要说这些人全部离开东莞,只要其中三分之一的外来打工者离开东莞,东莞的制造业就将陷入瘫痪。东莞市政府之所以会想到要用经济手段将外来打工者排挤出去,据说是为了响应广东省的“双转移”要求。可是我查阅了广东省的“双转移”的相关资料后发现,省政府的要求和东莞市的做法,完全是两回事。包括东莞市在内的广东省之所以能在过去三十年里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得益于内地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涌入,可是随着内地的发展,来广东的廉价劳动力日渐减少,再加上广东省其他方面的投资环境的劣化,大量的企业开始向外迁移。在这一大前提之下,广东省政府提出了增加在粤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贫穷地区的投资、建立工业园,以便吸引这些向省外转移的企业,同时增加对这一地区农民的职业培训的投资,让600万农民转型成产业工人,并在2012年使得“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0%”。这是广东省政府“双转移”的核心内容。省政府在推行这一“双转移”的方针时,明确要求各地方政府不能以恶化现有的营商环境而“迫使”企业不得不转;而是在转移目的地改善基础环境和政策环境,来吸引企业的生产经营者们自发自觉地转移过去。由此可见,东莞市政府这一故意恶化投资环境的做法,是与省政府的要求明显相违背的。东莞市的做法不但违背省政府的要求,更是违背人本关怀精神。在一份宣传资料中介绍说,东莞市的这份17000多字的《报告》中,总结了6条基本经验,即“六个坚持”:“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抢抓机遇、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市场取向、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党要管党。”恰恰就是没有坚持以民为主,以人为本的内容。东莞市政府宣称制定这一“禁人”政策是有科学依据的,可是只要略微分析一下,就会明白,将外来打工者定位为“低素质打工者”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东莞是一个制造业基地,对于制造业来说,最适合的工人,不正是这些来自内地的、年轻、充满青春活力、心灵手巧、有初级文化水平、没有家庭负担的打工者吗?他们的故乡,承担了他们幼年的生长负担,承担了抚养他们父母和他们自己的养老,他们给东莞付出的是人生中最精华的青春和黄金劳动年龄。这样的人口结构对于东莞市来说不是最理想的人口结构吗?东莞市政府对于外来打工者这样的奉献非但不懂得珍惜和感激,还要赶他们走,这有什么科学依据可言?这又有什么人性可言?东莞市政府宣称制定这一“禁人”政策是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可是东莞目前有什么资格认定自己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根据相关资料介绍,目前全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只有309个,占总数的25%;IT领域的专利85%来自国外,技术外向依存度在90%以上;研究和开发投入名列珠三角9市末位;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数量在珠三角是倒数第二;2007年东莞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授权发明专利仅44件,不到深圳的五十分之一,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仅有27个,仅为深圳的四分之一。东莞市在完全不具备产业升级能力的前提下,居然要用恶化经营环境的经济手段将现在的产业和劳动力赶出东莞,不是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愚昧的自杀行为又是什么呢?什么样的结构才是东莞市最佳的产业结构?并不是说只有让高科技产业全部落户东莞才是最佳产业结构,而应该从全省、全国、全球的角度来衡量东莞的产业结构。东莞目前的产业结构是相对适合的,并不是计划经济形成的,而是市场经济形成的,不需要、也不应该为了虚假的政绩需要试图通过计划经济的行政手段去人为改变。这样的人为改变,不是什么思想解放,而是“大跃进”式的思想倒退。东莞市政府不应该在施政过程中只考虑本地户籍居民的利益,更不应该以漠视或侵害外来打工者权益的方式来保障本地户籍居民的利益,而要以全心全意为1200万市民服务的胸怀来制定政策,要以感恩的心来对待所有外来打工者。不应该以满足本地拥有多少高科技产业为追求目标,而应该以怎样为东莞的所有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追求目标。<div id=[/im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