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4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侗族传统建筑的技术文化解析

[复制链接]

22

主题

76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teat653315 发表于 2009-9-21 18:0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立项依据(包括项目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选题的独创性等,并附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一)项目来源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和湖北省西南一带,侗族村寨或依山而建,或傍水而居,吊脚楼、鼓楼和风雨桥组成一道独特的建筑景观,彰显着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特色,在世界民族建筑科学和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趋同化的今天,富有浓厚地方民族特色的侗族传统建筑及其营造技术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尤显珍贵。本人作为一名侗族学子,经过多年的学习,对家乡的传统建筑文化已有一定的思考,此次以“侗族传统建筑的技术文化解析”为研究项目,试图将这些思考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二)研究意义本项目为文理交叉学科的前沿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一,通过对侗族传统建筑及其营造技术的地方性知识的分析与梳理,不仅拓宽了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视野,还将为科技人类学的学科构建提供研究资料;其二,从技术文化的角度分析和整合侗族传统建筑的营造技术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理论创新意义。同时,本项目研究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少数民族社会现代化进程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也在迅速消失,记录和研究这些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已经成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当务之急。因此,对侗族传统建筑及其营造技术的研究将有助于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本项目将发掘侗族传统建筑及其营造技术的现代性价值,为现代建筑创作或相关行业的技术操作提供借鉴作用。(三)国内外研究述评国外涉及侗族建筑研究的以日本学者为主,如二十世纪初,日本著名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到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在其著作中对侗族的干栏民居作了记述和比较研究;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田中淡先生组织了中国科技史共同研究班,对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开展研究,他的《干栏式建筑的传统——从中国古代建筑史看日本》、《中国传统的木造建筑》、《中国住宅类型》等文,对我国的干栏文化史和少数民族特别是侗族的干栏民居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国内对侗族建筑的专门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这期间出版的著作有李长杰主编的《桂北民间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该书作者对广西境内侗族的各类建筑如民居、鼓楼、风雨桥、戏台、寨门、凉亭和井亭等进行了大量调查,测绘和研究;2001年,余达忠的《侗族民居》,张泽忠的《侗族风雨桥》和石开忠的《侗族鼓楼》由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贵阳)出版,2004年,张柏如的《侗族建筑艺术》也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些著作主要探究了侗族建筑的起源历史与民俗风情的关系,以及建筑的文化和审美内涵等。研究侗族建筑的论文,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也相继出现于建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如李长杰的《侗族民间建筑文化探索》(《建筑学报》1990年第12期),孙静的《侗族鼓楼建筑艺术与鼓楼文化》(《南方建筑》1990年第2期),韦玉姣的《三江侗族村寨的地理环境与民族历史变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等。近年来,以侗族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学位论文开始增多,有重庆大学程艳的《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解析》(2004年),四川大学顾静的《贵州侗族村寨建筑形式和构建特色研究》(2005年),广西大学郝瑞华的《三江侗族建筑的科技人类学考察》(2006年)等。从已发表的学术著作和论文来看,对侗族传统建筑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侗族建筑的文化研究,主要从民族学和民俗学的角度把建筑当作一种物质民俗来进行探讨,或者是从生态学和美学方面对侗族建筑的文化审美内涵进行剖析,等;二、侗族建筑的技术研究,主要从建筑学的角度对侗族建筑的形式、结构及构造等方面进行技术分析,或者是从园林规划的角度对侗族建筑的形态与格局等方面进行讨论,等。然而,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往往是相互分离,或者是纯文化的探讨,或者是只见技术不见人,都从整体上忽视了文化与技术的关联,也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把握侗族建筑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此外,目前对侗族传统建筑的研究还忽视了对地方性知识的关注与梳理,人们往往把侗族传统建筑及其营造技术这一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特性的地方性文化纳入强势文化或是西方文化的表述框架下进行讨论与分析,而这在阐述和解读过程中难免会造成“失真”或“误读”。(四)选题独创性与目前对侗族建筑的文化与技术二元化研究不同,本项目从技术文化的角度对侗族传统建筑及其营造技术进行解读与剖析,在整体上把握文化与技术的关联性,以“技术文化”这一关键概念分析和整合侗族传统建筑的营造技术与当地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侗族建筑文化的深刻内涵。这是本项目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同时,本项目将关注和梳理侗族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地方性知识,构建一套侗族本土的建筑术语与表述框架,以避免在对侗族传统建筑的技术和文化内涵进行阐述和解读时出现“失真”或“误读”现象。这是本项目的又一个创新点。(五)主要参考文献著作:[1]张柏如,《侗族建筑艺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2月。[2]余达忠,《侗族民居》,贵阳: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3]张泽忠,《侗族风雨桥》,贵阳: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4]石开忠,《侗族鼓楼》,贵阳: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廖君湘,《侗族传统社会过程与社会生活》,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6]潘年英等,《侗族文化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7]张泽忠,朱慧珍,《诗意的生存——侗族生态文化审美论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2月。[8]李长杰,《桂北民间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9]单德启,《中国传统民居图说:桂北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10]张兴强主编,《广西民族传统建筑实录》,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9月。[11]雷翔主编,《广西民居》,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年。[12]罗汉田,《庇荫:中国少数民族住居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8月。[13]张家泰等主编,《中国民族建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1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15]刘先觉主编,《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16](英)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 [17](美)克利福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