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name=[/img]<input type=[/img]</form><!--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来源:贵州日报】 金黔在线讯“瑰丽钻石”苗族飞歌的嘹亮,“天籁之音”侗族大歌的悠扬,见证了原生苗侗民族文化的灿烂;绿色净土生态王国,展示了原始山水自然生态的美丽;原貌遗存的千年古镇,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神奇。黔东南像一只聚宝盆,盛满自然和人文的丰富宝藏,在现代化工业化的浪潮中,愈发显示出神奇和魅力,令人神往。 历史还记得:镇远县青溪镇在公元1887年曾兴建国内第一家铁厂,当年铁厂的“天字第一号”出炉时,这里便进入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史册;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三线建设的布局,使黔东南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地位的电子工业基地;烤烟、轻纺等产业也先后起步发展。因为山高林密,黔东南的林业曾经红火一时。然而,直到世纪之初,这里的16个县中,还有1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尤其是在天保林禁伐后,林业在黔东南失去了区域支柱产业地位。“木头财政”、“烤烟财政”日益拮据,电子工业和轻纺工业相继萎缩,全州生产总值至今处在全省挂末地位。州决策层不得不思考:黔东南一无工业资源,二无矿产资源,三缺工业人才,农业人多地少,且土地贫瘠,基础条件差,经济发展靠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靠什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州委书记廖少华说:“全州上下经过不断反思,不停探索,认为黔东南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最突出,是天然的大公园、大空调、大氧吧和民族文化博物馆,很有亮点,很有看点,很有卖点,是最具潜力、最有上升空间的比较优势。发展旅游业,建设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和谐的旅游大州,既能“活”州又能富民,是最符合州情的现实选择。”黔东南是全球18个“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家园”。在方圆800公里的旅游大环线上,有30个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级生态博物馆、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植物基因库、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区、8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5个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世界旅游组织用5个“最”评价黔东南:旅游资源品位最高、质量最好、最集中、最具多样性、最具吸引力。黔东南州的经济发展要靠旅游拉动,这种战略决策与中国建设旅游强国、贵州建设旅游大省的规划一脉相承。新的发展思路注入到新的发展实践中,黔东南矢志打造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用苗侗原生态文化、原始的自然风光、原貌的历史遗存三大特色,彰显一种后发优势。旅游活州正逐步成为黔东南从上到下的共识,“发展旅游”的声音在最边远、最贫困的村寨中也能听到共鸣。从江县委书记耿生茂对从江椪柑、香猪、旅游三项特色产业进行比较之后说,旅游业发展才几年,已经人气很旺。从江完全可以跳出工业强县的思维,依靠旅游拉动第三产业发展,还可以拉动投资,促进一、二产业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离土离乡或离土不离乡,从事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赚到钱,得到就业,获得实惠。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我们走进了一个农家旅馆“苗寨人家”,28岁的女老板周英说:不管做什么,都比不上做旅游。她家有20间客房,加上餐饮,今年5月一个月就收入了2万多。去年全州接待境内外游客25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1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34%和33.6%。今年1至5月,接待国内外游客64.3万人次,旅游收入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和30%。州长李月成和分管旅游的州委副书记罗亮权在介绍州里的发展思路时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矿产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黔东南,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是以人为本、激活经济、富裕农民的朝阳产业。 做什么?让满目青山遍植“摇钱树” 要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现实的资本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黔东南必须回答一个战略性追问:旅游业拉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该从何处破题?实施黎从榕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精品战略,搞活富民效应“吹糠见米”的乡村旅游,是州决策层解题的方略。 古朴绚丽的文化遗存和多样性的原生态文化,是黔东南旅游赖以发展的核心内容。在这个被外界称之为“世界最大的民族博物馆”里,各民族的歌舞、建筑、服饰、节日、习俗、祭祀,充分展示了它的唯一性,而各民族共生共存和谐融洽,又使其旅游资源呈现出一种多元性。黎平县肇兴侗寨是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寨中青瓦木楼疏密有致,鼓楼、花桥、戏楼风格各异,独特的侗乡村寨风光令人流连忘返。去年,肇兴侗寨接待游客11万人次,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人均旅游纯收入1235元。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征,是世界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夜幕下,月光里,在侗族大歌的发祥地从江县小黄侗寨听“行歌坐月”,鼓楼前盛装的侗家少男少女“长歌闭目,顿首摇足”,弹古琴,吹六管,那一片纯净的和声直入心扉。去年,小黄旅游收入459万元,今年“五一”门票收入同比增长128%,为了晚上能在小黄听侗族大歌,在从江留宿的游客增长70%。锦屏县隆里古镇600年的风韵、黄平县飞云崖古寺庙的清幽、旧州古城等汉文化风貌的遗存和当地的民族习俗相得益彰,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求神秘、求奇特的旅游需求。文化为魂、生态为衣、民族为体构成最佳组合,类似肇兴、岜沙、小黄等一大批原生态的文化之乡、文化之村遍地都是,潜力之广、空间之大不可估量,既使黔东南州有了培育精品、绝品旅游产品的基础,又使其找到了大众旅游快捷富民的载体。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凯里市南花苗寨,基础差,起步晚,却成熟较快。一个曾经不通桥、不通路、不通电,人均粮食不到300公斤、收入不到500元的贫困村,去年,全村800多人实现旅游收入132万元。从江县旅游的一份统计表划出一条上升的直线,1999年到2005年,节节跳跃,让人看到一个穷县的希望。黄平县旅游业已基本实现由观光型向度假型、接待型向产业型转变,野洞河、飞云大峡谷成为知名品牌;施秉县“一业带三化”,旅游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财政收入近5年年均增长20.5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08%。走在县城微风拂柳的临江路和休闲广场,让人看到了“中国漂城”的新貌;镇远县铁溪是阳河景区的延续,“吃农家菜、住农家屋、买农家货、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一种既有农家生态环境,又有酒店服务的乡村旅游新形式受到游客青睐。从这些粗略的扫描能够看到,黔东南各族群众已开始从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的努力中获得了政府的鼓励和市场的回报。一大批缺乏科技知识的农民,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转身成了乡土专门人才,把世代心口相传的歌舞艺术、刺绣银饰技术、木雕根雕技艺、居家的粗茶淡饭,变为现实生产力。处处青山秀水间,正冒出棵棵“摇钱树”。 怎么做?为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当旅游开始成气候,旅游业被确定为经济增长的重点产业时,以阳河山水风光名胜古迹为中心的旅游经济圈,以雷公山苗族文化为中心的原生态旅游经济圈,以侗族文化为中心的原生态旅游经济圈,写进了黔东南州的“十一五”规划。怎么做才能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成了紧迫课题。发展旅游为了富民,保护资源为了可持续发展,长久富民。黔东南提出不走弯路,规划先行。请来国内外的百多位专家学者,完成了11份起点高、立意高、水平高,各有特色的规划书,形成了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技术支持体系。既讲旅游景区的深度开发,又讲旅游资源的有序保护;既有立竿见影的富民措施,又有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策,使黔东南做大旅游蛋糕,细分旅游市场,高中低端兼顾成为可能。黔东南把旅游经济作为“一把手经济”,从州到县到乡,都把发展旅游业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主要领导对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大决策、重要活动亲自过问,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潕阳河风景区用一个旅游经济圈协调组协调沿线三个县,意在使阳河的观光游览通畅便捷,为游客缩短行程,增加消费项目。施秉县杉木河漂流、云台山观景,黄平县野洞河漂流,镇远县青龙洞已是成熟的观光产品,可以大面积占领旅游的中低端市场,聚集人气,直接富民。黎从榕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被纳入州委州政府旅游工作目标管理,明确提出分层推进,梯度发展,严格开发时序;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用5年时间,建成以特取胜、以质取胜、以精取胜的“自然、神秘、健康、安全”的世界精品、绝品型旅游目的地。一批专业旅游乡镇正在形成。锦屏县隆里古城中国挪威国际文化合作项目——隆里生态博物馆已建成并开馆,古城的整体风貌得到有效保护;榕江县三宝侗寨采用“政府 公司 专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确保特色永续利用;从江县引才引智做策划,推出一批文化产业输出项目;麻江县已争取到激流回旋奥运项目落户下司,预计投资1200万元;天柱县三门塘这个木排漂出的北侗村寨,请来北京的规划设计院对景区作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刚刚通过专家评审。“如果GDP上去了,生态却搞坏了,那会天怒人怨的。”开发保护主导思想的确立,搅动起绿色浪潮,催生着生态意识。黔东南把环境保护列入了中小学课程。大山深处,村村户户传递着“护林防火传令牌”,轮流上岗巡逻,守护森林。从旅游开发中尝到了甜头的山区农民,生态和环保意识大为增强,开始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大批过去的“伐木者”变成了现在的“添绿者”。被呵护的还有民族文化,这是更为脆弱的一种生态。好在岜沙的枪手,小黄侗寨的姑娘,郎德苗寨的村民开始为自己的生活自豪,“我把我的文化展现给你,让你羡慕我的生活”。当地政府适时加以引导,从江在民族旅游村寨培训服务表演队4000多人次,黎平让侗族大歌走进课堂。在与南来北往游客的互动中,村民开始定位自己的生活角色。他们知道了民族村寨、民族服装、民族语言、民族工艺都是自己的“摇钱树”,自己的“金饭碗”。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的意识就这样萌生,开始成为自觉行为。我们听说,前年,有122年历史的黎平县地坪风雨桥被洪水冲毁,半个月内,地坪乡的干部群众一直追到下游广西境内,找回风雨桥73%的构件,得到文化部、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文化保护特别奖”。我们知道,黔东南好些村寨的风雨桥、鼓楼都是村民自己掏钱修建的,保持村寨的风貌已经成为他们最愿意做的事情之一。用大文化推动大生态,用大生态带动大旅游,大旅游带动大开放,大开放带动大发展,黔东南州正在寻找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的路径,存量开始盘活,增量开始涌入。黔东南州旅游业起步较晚。先行者有被追赶的紧迫,后来者有难以创新的困惑。他们已经注意到,在一些民族村寨和旅游景区,同质化、边缘化的趋势开始出现,乡村旅舍雷同,民族旅游产品大同小异,这些有可能成为旅游发展中的硬伤。毕竟,黔东南在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相信旅游与文化两大产业组合的明显优势,一定能够使旅游成为其主导的支柱产业,进而迎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我们期待,黔东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干正书 张兴 陈竹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div id=[/im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