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在夹缝中挣扎的城市。</STRONG>武汉,正如同这个城市的名称一样,是武(昌)、汉(口)、汉(阳)取前一个字合三为一的。为什么不说合二为一,是因为汉阳从近代以后,一直以来话语权在萎缩之中,如果说汉阳能恢复在近代工业时在整个武汉三镇上的地位,鬼知道武汉会不会成为“武汉阳市”。像这样命名的城市湖北还有很多,比方说黄(石港)石(灰窑),襄(阳)樊(城),鄂(城)(黄)州,荆州沙市合并后还弱智般地出过荆(州)沙(市)这样的笑话。这样的命名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已经逐渐让人开始认同这些名称了,武汉,外地人的第一印象是武汉三镇,在网上曾经有个上海网友问我:武汉三镇的市区是相连的吗?说实在的,让我很难回答。这也许正印证了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和湖北在全国的地理位置很相称。湖北地处中原,如果这样说河南人肯定有意见,如果说华中,倒是名副其实。中部,被人喻为非东非西,不是东西。湖北的由来,是从宋元时的湖广行省后分为荆湖北路和荆湖北路,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和湖南,两湖是一家,分家并不是很久远(呵呵,不过还是远远长于美国的建国时间),几百年足够改变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文化和传统,但是从历史上来说,移民城市和国家往往获得内发性的发展动力要强劲一些。比方说湖南和湖北,曾经楚国的核心地带,现在也是不尽相同。我们有必要来谈谈楚国,楚国的发源地现在学术上一般倾向于丹江口襄樊一带,后来随着势力的强大,慢慢南移,到今天的荆州的江汉平原一带,除了江汉平原一带作为农耕时代的富庶,当时也是为了避开中原诸国对楚国的打压。楚国人民的开拓精神从湖北的别称就可以看出来,荆楚,荆是指荆棘丛中的楚国,大家可以掂量一下“篦路褴褛,以启山林”这八个字的份量,以往可是指楚国的开国精神,而现在都是指整个华夏族的精神了。可是在当时,楚国与华夏各国并不是一种关系,当时有一任楚王就说过“与华夏异”这句话,是指楚国与华夏诸国是不同的,如何不同法,也一下难以讲清楚,不过华夏是指今天河南、陕西及周边的一些国家,说这话时已经到了春秋时代。商纣王灭亡了,成了周天子的天下。楚国是最后一个被周天子承认的大诸候国,甚至晚于被楚国灭掉的庸国,除了周天子视楚国为南蛮之地以外,不认同当时楚国的华夏国地位,还有楚国的一种反叛精神。俗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就是说当时楚国经过几代国君,仍然得不到正统“天下”的地位,作为一个蛮族看待。在湖北一带有“不服周”这种说法,指的就是当时的楚国人的一种无视周朝统管天下的这种说法,对强权的一种藐视。也就是说楚国和周朝诸国,也就是你看不起我,我也不想鸟你这种意思。中原诸国的图腾是龙,巴国(今三峡一带)是虎,而楚国的图腾是凤凰。什么是图腾,也就是崇拜的神,比方说印度的图腾就是牛。楚国的图腾是凤凰应该是从楚庄王开始算起的,来源于“一鸣惊人”这个说法。当时楚庄王上任三年不理朝政,下了“谏者死”的旨。有个叫伍举的,他就是伍子胥的爷爷,是个大夫,不好明说,怕砍头,就问庄王,说树上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鸣,三年不叫,是个什么道理?暗指庄王不理朝政。庄王就说了这句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东湖社区中部崛起版首发,无边落寞原创)看,这就是当时楚国的一种不畏权势,不屈服、肆意浪漫的一种精神!到了楚国的没落的时候,屈原大夫不得志,写下了《问天》这样的诗篇,敢问天,这种精神谁有?庄王果然奋发图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使楚国走上了当时的颠峰!身在洛阳的周天子,成了现在的联合国秘书长,没什么地位,实际上当时楚庄王就已经一统天下,成为天下事实上的霸主。在成为霸主之前,他还做了一件事,就是“问鼎”,问周天子派来的使者,说自己是不是可以铸个比周天子更大的鼎,要知道九鼎是指掌管天下的信物,岂是随便问得的?所以这种雄心称之为“问鼎中原”,可惜的是听说最后这九个足的鼎,被某一位周王因为经济周转不开,融了卖掉了。楚国最后被秦国灭了,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最后真正地“龙凤呈祥了”。但民间一直流传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足可见楚国的人文精神和叛逆的本色。我一直就在想,如果楚国统一天下今天的中国将会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秦统一中国以后,各族开始了大融合,真正的楚人到今天已经不存在了,在血统上、语言、货币、度量、衣着等等各方面都已经难以看见楚人的踪迹,楚文化的遗风还仅存一点。今天的两湖,湖北简称为“鄂”,不见半个楚字,只有别称荆楚之地,还稍有点痕迹,而湖南则为湖湘之地,与今天相对应的是湖北高举“荆楚文化”,湖南称之为“湖湘文化”,而问问在座的湖北人,何为“荆楚文化”,大家估计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应该来说,湖湘文化更多地继承了楚国的文化遗风,在近代如曾国藩、王船山、沈丛文、毛泽东等一大批影响中国深刻变革的文武学巨子,更有楚人当初的风范。而湖北,与楚文化渐行渐远……好了,我可不是为湖南唱赞歌,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今天的湖北人,已经更多的是江西的移民,包括我的祖上。但我始终相信,一方水土一方人,那种地域特质即使在移民的初期在文化和血缘上有所断裂以外,在后来始终会有所回归。中国的社会主义夺权的革命浪潮中,湖南、湖北的武将,像李先念、毛泽东、刘少奇、林彪等等,还有二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湖北红安,武汉黄陂、湖南部份县市都涌现出了大量在蒋介石所说的“造反、匪类”文武将才,而这些地方,像湖北的大别山区和湖南的部份地区倒是血脉断裂最少的地方,可以说是楚人遗地,引领了中国几次革命的浪潮。写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这和武汉有什么关系?大家接着看。清朝的皇帝被楚国故地的武昌一声枪声推翻了,广东人孙中山被一次一次起义失败赶出国门,大概到头来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他当初反皇帝一再失败,而武昌的一批学生军一胡闹就成功了!而这个广东人孙中山,雄才大略不在毛泽东之下,只是太过幻想,总以为靠军阀就能革命成功,有名无实,最后被赶下台是可以预见的,而湖南的毛泽东的草根文化气质,注定了他的日后成功,他的名言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但这两个人有一个相同点,对武汉寄予厚望,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对武汉的定位是相当明确的,按当今的说法就是前四城之内。而毛泽东对武汉的厚爱可以从他在武汉居住的时间和来的次数可以看出端倪。当然,不论孙中山还是毛泽东的成功自然就武汉得益,武汉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事实上的陪都。他接见外宾很多是在武汉接见的,心情不爽就来住武汉的东湖宾馆,游游长江,最让湖北人民动情的是有一次他从湖南回武汉时在游写下了一首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首词里毛泽东甚至把湖北当作了他的故乡,在一次坐轮渡过江的时候,他老人家在船上抽着烟,极目远眺,沉思片刻后说:“湖北人民真好啊!”毛泽东为什么喜欢武汉,这里可以大大地写一篇贴子,我想无外乎几点。他在长沙师范读书的时候就想着湖南的独立,与其说了狭隘的地域观念,不如说是对整个清王朝的失望,清朝毕竟非中原正统,包括孙中山也深知这一点。这和当初庄王是何其类似。与湖南文化一脉相承的湖北,自然他看着了自己的故乡。我想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在武汉,武汉的大气与他胸中的胸才大略相呼应,帝王之地。其三是毛的成功,得益于湖北人的辅佐,这一点从林彪、李先念原来的地位就可以看出来。。(东湖社区中部崛起版首发,无边落寞原创)好了,上面讲到了历史,我们再来看看武汉。湖北原来称之为荆襄之地,后来从宋元时政治经济重心就已经东偏,偏向了今天的鄂东武汉一带。这一点,归功于武汉当时的水陆地位,汉口依靠长江和汉水,把商贸的触角伸到了遥远的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成了当时赫赫有名的四大名镇之一,我们回过头来看其他三大名镇,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现在地位都在汉口之下了。汉口商贸的繁荣,使汉口成为了中西部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茶叶、竹木、盐铁都有着很高的地位。但是汉口始终没有成为国都,从来都没有成为政治上的强权之地。除了当初蒋介石在汉口成立国民政府,汪精卫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两者相互分庭抗立,后来正统归合于造反派,南京取得了国都的地位,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汉口的政治地位除了这一段,最高也只达到了省一级的驻地,还是汉口特别直辖市那一段时间,现在则是副省级武汉市的驻地。所以说,汉口的政治氛围始终不浓,而看看江南的武昌,则是另一番景象,武昌虽然没有做过国都(古武昌,今鄂州倒是做过国都),却一直是湖广行省的省会,统管湖南、湖北,最高峰时是建国后是中南局的驻地,总管中南几省,包括今天牛逼哄哄的广东。武汉就这样,被揉合在一起,一些事情后面再谈到。我们再来看建国后武汉的地位随着领导人的变化来看。毛泽东掌权时,武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与今天不可比拟,建国后武汉三镇成一统,为武汉市。这除了当时国家在前三五建设时期安排了一批项目,比方说武钢、武汉长江大桥等几个项目以外,事实上同期安排的项目个数洛阳和株洲更多一些。武汉在解放后是一个消费城市,几个项目给了武汉一个发展工业的机会,在后来,武重(市属)、武锅(市属)、武船(国防项目,生产潜艇),武汉市也布局了一些重大项目。我之所以要标明市属这两个字,是为了解答一些疑惑。国有企业,分为几种,中央直属的,比方说武钢,属于国家队是国家直接投资的,省属企业,比方说鄂钢,是湖北省投资的,市属的,是武汉市投资的,比方说葛化。还有一些是国家通过赎买或强制收为国有的一些企业,比方说武烟,前身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汉口分公司,后来收为国有,产权不是很明晰,大致相当国家直属企业。公有制成份分为两种,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像国家、省市投资的都属于全民所有制,还有一些区县级所属企业,集体所有制是指乡镇街道投资的一些,原来领过粮票的人就知道这其中的区别。所以强调的一点就是:国有企业并不是指国家投资的,还包括省市属投资的企业。也就是说很多人不停地抱怨武汉得到国家投资太多的说法是不一定站得住脚的。武汉的国家直属企业实在是不算多,主体应该是市属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这一点后面会谈到。十年文革时期,武汉又发生了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当时有两派在斗,一派是以军队为主的“百万雄狮”,一派是以钢铁工人领导的“钢工总”,两派都有枪支,在郊外和城内经济爆发武装冲突。这一段历史资料非常少,但听一些大人所说的是当时两派势力不相上下,国家也很难表态,只是以调和为主。当时的大军区武汉军区的司令员就是有名的陈再道。史上有传言说“陈再道兵变”,我接触不到这方面的史料,所以以下仅为传言,仅供参考。当时国家可能支持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钢工总”,而冷落军队这一派的“百万雄狮”,周总理曾经来武汉调和两派之间的矛盾,无果而终,陈再道因此不满,祭出了造反的大旗。呵呵。后来被贬福建。听说为武汉军区的撤消埋下了祸根,此为武汉政治地位下降的第一件大事。第二件大事是武汉铁路分局的撤消。听铁路内部某知情人士所言是这样的:当时郑州铁路局和武汉铁路局是平行局,在铁路部被河南人掌权的情况下,授意郑铁局拼命往南下的武汉铁路局发车,不管是空载还是满载,车太多,武汉局接不下来,在两省交界的武胜关被堵得厉害,郑铁局一纸告状信告至铁道部,铁道部据此下令撤消武汉铁路局,从此湖北进入了铁路建设的最低谷,几十年来只湖北省自己修建了一条沿江铁路,也就是武汉至应城长江埠这一百公里左右的一段,武昌站几十年未修,汉口站一修就落伍。武铁局的撤消成就了郑州这座靠铁路拉来的城市。武汉的铁路地位又被削弱。而长江上一排的长江大桥又制约了武汉发展的另一条经济通道,大型船只水浅进不来,涨水也进不来!武汉这座靠汉水和长江还有京广铁路成奠定地位的城市从此各方受制于人。今天武铁局恢复了历史的地位,停滞了几十年的铁路建设又开始启动了……。(东湖社区中部崛起版首发,无边落寞原创)武汉政治地位和交通地位的下降,埋下了武汉落后的种子,但从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这一段黄金时期武汉的在全国的地位并没有相对下降,反而稳定在第四第五左右,和沈阳互有上下。汉正街的兴起,楚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又一次在汉口这当时一点几个平方的土地上萌芽了,把全中国一下推向了商品经济时代,被喻为天下第一街。与此对应的是武昌起义应该称之为天下第一枪。(东湖社区中部崛起版首发,无边落寞原创)当时武汉有个学者提出了两通的理论,也就是大交通大流通,也就是讲现在的物流产业,是不是早了些?并为武汉市政府所采纳,发展商品流通的理论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只不过遗憾的是:太早了!武汉市政府的喉舌《长江日报》整天大报道两通的建设成果,忽略了中国的国情这个工业这个立市的根本,工业从此江河日下,留给今天的是武汉在商业地位在中国仅次于四个直辖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第四位,成就了武商、中百、汉商、中商、工贸这样的商业企业,而与此同时,一批一批的厂垮下去了……现在大家看看武汉市属企业最集中的地方,汉口的古田和岱家山,武昌的中北路,现在是一副什么场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