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68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毅夫提新农村建设运动 建言用9亿农民拉内需

[复制链接]

19

主题

76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keckunific 发表于 2009-9-21 03:3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北京晨报 <CENTER></CENTER>  启动农村市场能让中国远离通缩  晨报讯 (记者 张黎明) 经济学家林毅夫把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看作目前亟待释放的最大一块消费市场,并希望这个潜在的市场能让中国经济远离正在走近的通货紧缩。  这位学者曾多次为打开中国农村市场而奔走疾呼,他关于中国农业问题的研究也一次次为其在国际经济学界赢得声誉。  近一个月,林毅夫又开始不断地向公众重提农村市场的重要性,最近的一次是在7月30日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报告会”上。在这次报告会中,学者们普遍预期中国经济将在下半年走入通缩。  也正是对通缩的预期,使得拉动内需的问题变得紧迫而直接。因为通缩一旦出现,则意味着消费的不足和投资的放缓,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消化已经过剩的产能、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变得十分困难。  事实上,面对通缩危机,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基本都束手无策,只能慢慢地等待市场把效率较低的企业淘汰掉,使过剩的产能逐渐消化,同时想尽各种办法刺激内需和消费。  林毅夫认为,目前中国最应启动内需的地方就是农村。在这个问题上,林毅夫的观点和他的导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如出一辙。  而林毅夫提倡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则主要指改进现有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一些基础设施,比如上水、下水、电、道路等。一般来说,在出现通缩时,本来就需要政府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拉动投资需求,保持经济增长率达到一定的水平。而林毅夫认为,这一次,政府可以把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建设市场。  同时,林毅夫还指出“新农村建设运动”能创造需求,消化我国过剩的产能,帮助经济度过通缩期。在他看来,农村原本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由于公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限制了农民对电器等现代制造业产品的消费,“以至于农民有了钱就只能盖房”。  此外,林毅夫还为增加农村购买力、提高农民收入建言献策,认为应持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帮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转移出来的农民从农产品的供给者变成市场的需求者,留下的农民也会有更多的土地资源,“真正做到农民增产增收”。 <!--北京晨报--><div id=[/img]

14

主题

96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pole519238 发表于 2009-9-21 07:34:00 | 只看该作者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3#
finderdugout 发表于 2009-9-21 11:28:30 | 只看该作者
事实上,面对通缩危机,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基本都束手无策,只能慢慢地等待市场把效率较低的企业淘汰掉,使过剩的产能逐渐消化,同时想尽各种办法刺激内需和消费。<STRONG>林毅夫提新农村建设运动 建言用9亿农民拉内需,农村建设比那些被</STRONG>淘汰<STRONG>的企业效率更低,让一个没有到过农村的学者给政府出主意,难啊。</STRONG>

22

主题

8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4#
yuanyang529 发表于 2009-9-21 15:23:00 | 只看该作者
  按照推销者流行说法,所谓“新农村建设运动”是指,改进现有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一些基础设施,比如上水、下水、电、道路等。毅夫先生认为,目前中国最应启动内需的地方就是农村,政府可以把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建设市场。听起来,这的确是件好情,九亿农民都要为之欢呼。记得,三年前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用13个字概括出一个新名词叫“三农”——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三农”这个词汇在数度辗转徘徊之后终为官方接受,并成为红头文件的专用名词。今天,毅夫先生的“新农村建设运动”,何时能成为红头文件里的专用名词,我们拭目以待。  话虽这么说,但“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出笼是有背景、有条件、有目的的。  就这次北大演讲达成的“北大共识”看,毅夫先生认为在今年初,零售物价16个产业部门中有10个产业是下降的,而且是在上游产品价格持续上升情况下,这些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惟一解释就是生产能力过剩。投资虽然慢下来,但是两年来投资过热已经形成了过多的生产能力,所以现在看起来通货紧缩估计很难避免。说起来真好玩,在咱中国,经济所谓的冷和热全凭经济学家们一句话,颠过来倒过去都可以说得天衣无缝,圆滑得叫人目瞪口呆。  过热未退,通缩要来,如同大夏天落冰雹,叫人哭笑得不的了。  既然通货紧缩来了,那就要拿出治理的法子。释放存量需求,便是毅夫先生开出的药引子。他解释指出,90年代时,存在着4种存量需求。两个在投资,两个在消费。投资方面,一是对外资的投资限制,二是对民营经济的投资限制;消费方面,一是城市的存量消费,二是农村的存量消费。现在要解决通缩,主要还是启动存量需求,对外资和民企的投资限制已经基本放开,房地产和汽车消费已经过热,所以就只剩下农村了。在此,大家不禁要问:过热时没想到农村,过冷了却打起农村的主意,毅夫先生的“新农村运动”难道就是这样开启的?  那么,“新农村建设运动”到底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呢?按毅夫先生的理解就是要创造需求,消化我国过剩的产能,帮助经济度过通缩期。在他看来,农村原本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由于公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限制了农民对电器等现代制造业产品的消费,以至于农民有了钱就只能盖房。此外,他还认为应持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帮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转移出来的农民从农产品的供给者变成市场的需求者,留下的农民也会有更多的土地资源,真正做到农民增产增收。在此,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新农村运动就是让农民去购买电器吗?买了电器舍得或用的起吗?衣食住行是基础,农民不盖房子住哪儿?房子可是农民的基础设施呵!另外,劳动力转移也属“新农村建设运动”范畴吗?毅夫先生是农村经济专家,为什么说说就跑题了呢?  广阔田地大有作为,一位伟人曾对农村抒发过这样的感慨。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经济的基础在农村,农村经济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毅夫先生将“通货紧缩”潜进“汪洋大海”里,固然叫大家伙分不清东西。既然如此,毅夫先生的“通货紧缩”便顺利实现软着陆,不光成功抛出“通缩”,而且还赢得了口碑,可谓一箭双雕。圣哉,毅夫先生!圣哉,经济学家!  两件事值得一提。  一是,去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门发一个关于农民增加收入的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55年以来第一次。普遍共识认为,中央已经意识到现在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形势最严峻时期,农民增收难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最根本、最突出问题。而破解“三农”困境,就要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入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韩俊部长承认:就客观结果而言,没有农民的巨大牺牲,中国经济发展就难有目前的局面。  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做出的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报告指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实物补贴,比如城镇居民很多享受公费医疗,而农村居民却没有这种待遇。城镇的中小学能够获得国家大量财政补贴,而农村学校得到的补贴非常少,农民还要集资办学。城镇居民享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救济,这些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  苍天在上,农民乃衣食父母。令他们不盖房子买家电为通缩埋单,这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又有多少区别,我们又于心何忍啊?   说起来真叫人叹息。好事没有农民,为什么经济出了点问题就推到农村去、撂到农民身上呢?事实上,毅夫先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知其不可为何为之呢?惯性思维使然?中国的经济改革先源于农村,后彷徨踯躅于城市;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先蓬勃于农村小城镇建设,后摇摆颠簸于大规模城市改造,以至遭遇过热和粗放后遗症。到农村 “寻根”去,是不是毅夫先生幻想的一个经济柏拉图呢?  还是那句话:农村——广阔田地大有作为。幻想也好,柏拉图也罢,对于毅夫先生我们还是满怀期待——期待能看到毅夫先生更纯正的农村经济学,而不是所谓的“运动”。

16

主题

96

帖子

6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3
QQ
5#
spahi68541 发表于 2009-9-21 19:17:30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林毅夫先生讲得好,有利于农村的发展。理由是:(1)“林毅夫提倡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则主要指改进现有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一些基础设施,比如上水、下水、电、道路等。一般来说,在出现通缩时,本来就需要政府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拉动投资需求,保持经济增长率达到一定的水平。而林毅夫认为,这一次,政府可以把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建设市场。”农村可以更多地得到政府财政资金,这正是我们所盼望的;(2)“同时,林毅夫还指出“新农村建设运动”能创造需求,消化我国过剩的产能,帮助经济度过通缩期。在他看来,农村原本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由于公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限制了农民对电器等现代制造业产品的消费,“以至于农民有了钱就只能盖房”。”农村一旦有了公共基础设施,就有了旅游业、工业等,当然就有钱消费了,这有什么不对呢。(3)“此外,林毅夫还为增加农村购买力、提高农民收入建言献策,认为应持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帮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转移出来的农民从农产品的供给者变成市场的需求者,留下的农民也会有更多的土地资源,“真正做到农民增产增收”。 ”这也是十分中肯的见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