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6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关昕 发表于 2009-9-21 16:1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侗族概述 侗族,人口有251.4人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侗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系,由秦汉时期的“百越”的一支“骆越”发展而来,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属于“骆越”的部落泛“僚”,唐宋时期“僚”开始分化,侗族从中分离出来。关于侗族是否现分布地区的原住居民,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侗族是土著居民,有的认为侗族由外地如两广、江西、浙江、福建等地迁徙而来,有的认为侗族以土著居民为基本成分,融合了别处迁徙来的民族,目前尚未有定论。侗族大概在唐宋时期成为单一民族,其居住地在唐代称“溪洞”,唐王朝在此地设置了州郡,任命当地大姓首领为官,没有派兵驻守,此后,在宋、元、明及清朝初期,统治者基本沿袭了唐朝以来的土官“羁縻”制,明朝出现了“土流并存”的统治局面,到了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侗族居住地才基本纳入了流官的统治范围,土司制逐渐废除。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政府在侗族地区推行了保甲制。其社会发展据史学家研究,有的认为在唐代以前仍处于原始社会,在唐代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认为其在唐代前已经过了奴隶制社会,然后进入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侗族地区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也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放后,和各民族一道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侗族社会内部某些氏族组织残余,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 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二、侗族的语言文字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古越语发展而来,侗语以贵州锦屏南部侗、苗、汉等民族杂居地带为界,分成南北两个方言区,北部方言受汉语影响较多,吸收汉语语词和语法形式较多,南部方言则基本保持了古侗语原貌。南、北方言又主要以语音差异为依据,各分3个土语。两种方言虽有差异,但同源词平均超过70%以上,语法规则基本一致,操不同方言的人接触一段时间就能通话。1949年前,侗族没有文字,民间流行汉字记录侗语。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侗族文字的创制工作,经语言工作者辛勤努力,1958年,在贵阳召开的有侗族代表参加的侗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上,通过了《侗文方案(草案)》,从此,侗族人民有了自己的文字。它是采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 三、侗族的生产技术 侗族从事农业,兼营林木。农业以生产粳稻为主,糯稻次之,善于用稻田养鱼。林业以产杉木、油茶著称。妇女喜种棉花、制做蓝靛,擅长纺织。侗族的工艺美术种类繁多,有刺绣、侗锦、彩绘、雕刻、银饰等。 四、侗族的宗教信仰 侗族社会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奉多种神灵,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是其宗教信仰的思想基础,主要有自然崇拜、灵魂与祖先崇拜、萨子(女性神)崇拜等。20世纪初,个别地区虽有天主教和新教传入,但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仍然流行。 侗族的宗教祭祀活动一般由鬼师主持,鬼师也称巫师。大凡病痛、灾祸、家宅不宁及发生自然灾害时,人们认为是不同的鬼怪精灵在作祟。因此,就要请鬼师驱鬼。鬼师察看巫书或以占卜法,判断何方何鬼作祟,应用何物禳祓。重病久病者,被认为是鬼怪将其魂魄偷走,要请鬼师“撵鬼追魂”。如果村寨发生流行病或火灾,也要由鬼师主祭扫寨。鬼师有的世袭,有的由寨老兼任。鬼师“赶鬼”收受供品作为酬报。 自然神崇拜:侗族相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各种物类和自然现象都有神灵主宰,并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而崇拜众多的神灵: 土地神:分为桥头土地、寨头土地和山坳土地等几种。每个村寨大都设神龛供奉,只有牌位,无神像;有的供一块石头,也有悬挂猪下颏骨的。人们以为土地神执掌人畜兴旺,地方安宁,并镇慑猛兽。逢年过节或遇自然灾害,必须用猪、羊、鸡等献祭,祈求丰收和平安。出猎前,狩猎的引头人须到溪沟里捞取三尾小鱼作为供品,烧香化纸敬祭土地神,然后领队上山。猎获后,要向土地神谢恩。 水神:岁首要敬祭水神。这天,妇女到河里或水井汲水,须先在河边或井旁点香烧纸,然后才能取水回家。榕江县车寨的妇女,还合办酒菜到井边祭祀,围在井边,歌颂水井,祝愿井水终年长满,四季清甜。 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祭牛神,称为“牛辰节”或“洗牛身”。祭日要让牛休息,并用鸡、鸭等祭品在牛栏旁边设案祭祀。有的还用特制的黑糯米饭喂牛,对牛为人耕作表示谢意。 祖先崇拜:除本族共同的女祖先、男祖先和英雄人物外,每个家族和家庭还各自奉祀自己的先人,而妇女又单独供奉郎家神和外家神。 萨丙:侗族共同供奉的女祖先,被认为是本民族的最高护佑神。黎平、从江、榕江、通道和三江等县的侗族村寨都有名为“萨殿”、“堂萨”或“然萨”的神坛。有的在庙内,有的设于露天。庙内的神坛为直径约1米的白石堆,上插一把半开半闭的黑纸伞,上披挂网形剪纸;石堆周围还垒有12或24个小白石堆,或立12或24根小木桩,网状剪纸环绕神坛,作为萨丙的卫士。露天神坛,是用石头围砌的圆形土堆,直径约3米多,高1米许,周围植以芭蕉或荆棘。土堆上放两口上下盖合的大铁锅,锅内置有衣服、银器及其他用具,也有置一檀木雕刻的女人头像的。土堆上栽黄杨树,象征萨丙万古千秋。安置神坛及供献丰盛祭品,由鬼师主持祭祀。管理萨丙神坛事务的名为“登萨”,一般由老年妇女担任。农历每月初一、十五,要烧香化纸和供茶。农历正月初三或初七,二月初七(春种前)和八月初七(秋收前),为隆重祭祀日。有些地方每次都要升寨旗,连祭3天。其间还要举行名为“耶萨”的集体娱神活动。青年男女尽情歌舞,对唱“祭祖歌”和“侗族创世纪”等歌。盛祭之年,有些地方还要由登萨装扮萨丙女神巡乡游寨。 三容神: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黄柏一带侗族供奉的男祖先。每逢子年和午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要举行一次淹牛仪式(须用外地买来的公牛),祈求人口繁衍,村寨兴旺。届时由鬼师念“祭牛词”,然后将公牛赶入深潭淹死,割下外生殖器供于三容神前。接着开刀割肉,称为“沉牛祭神,砍肉祭天”。同时利用这一天集体议事。仪式结束后,由寨老将牛肉分送各家。 五、侗族的历史 侗族人民富有革命斗争传统,多次掀起反抗反动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武装斗争。明洪武十一年(1378),侗族农民领袖吴勉在古州五开洞(今贵州黎平县)领导侗族农民起义,反抗明王朝掠夺土地,安屯设堡,附近苗、侗等族人民纷纷加入,“号二十万众”,席卷湘黔桂边境,声势震撼全国。 洪武三十年(1397),贵州锦屏县的林宽又领导侗族农民揭竿而起,打死千户、镇抚。 清咸丰五年(1855),在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下,侗族农民领袖姜映芳领导侗族农民在贵州天柱县执营关帝庙举行武装起义,提出“打富济贫”和“打倒大户分田地”的口号,转战于天柱、三穗、剑河等地,后与张秀眉领导的苗族起义军合作,起义队伍发展到万余人。 同治元年(1862)九月,姜映芳牺牲后,侗族农民领袖陈大陆继领起义兵, 坚持斗争长达6年之久。接着,贵州从江县侗族梁维干又领导侗族、苗族起义军,活动于黎、榕、从、通、靖一带,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辛亥革命时,天柱县侗族王天培(1888~1927)参加武昌起义,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拥护孙中山,遇害于杭州。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天柱县侗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龙大道(1901~1931)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市总工会秘书长,在周恩来的领导下,组织工人武装起义。1930年,红七、八军由广西左右江转移江西,经过榕江、从江、三江等县。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途经侗族地区,并于黎平城召开政治局会议,播下了革命种子,侗族人民也在各方面援助红军。 建国前夕,龙胜侗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当地各民族共同组织游击队,捣毁伪乡政权,于平等寨成立了人民政府,为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1949年冬,侗族人民获得解放。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1956年7月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这些自治地方先后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完成了民主改革。接着,这些自治地方又分别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使侗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 六、侗族的文学 侗族文学包括侗语民歌、汉语民歌、 神话 、传说、故事、侗戏等民间文学以及晚清歌师文学和当代作家文学。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祁阳戏、贵州花灯戏等地方戏的影响。唱腔主要有“平板”、“哭调”、“仙腔”、“侗戏大歌”等, 过场音乐有“起板”、“大过门”、“小过门”等。伴奏以二胡为主。传统剧目约有五十种以上,如《梅良玉》、《毛洪玉英》、《刘知远》、《江女万良》、《珠郎娘妹》等。近年来,又改编了一些民歌曲调为唱腔,使之日臻完善。 侗族神话:内容丰富,形式古朴。广泛流传于侗族民间,在侗族文学史上占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比较著名的神话作品有《嘎茫莽道时嘉(远祖歌)》、《洪水滔天 》、《丈良丈美》、《侗族祖先落寨歌》等。这些神话形象地反映了侗族先民对天地开辟、人类起源、万物生成的认识,部分神话作品讲述了侗民族的形成和历 史以及迁徙等。 民间传说中,歌颂农民起事领袖的吴勉的传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由于流传时间的久远,这一传说已和原历史人物的原型相脱离,情节神奇化并和侗族地方风物紧紧联系起来。此类传说还有《姜映芳》、《姜梓林》、《李元华》、《陆大汉》、《抗刘官》等。 民间故事题材广泛,构成侗族民间文学的主要部分。反映妇女命运的“侗家三梅”:《娘梅》、《刘梅》和《述梅》;机智人物故事《卜宽 》、《陆本松》、《天神哥》等以及众多的动物故事,表现了侗族人民热爱生活 追求幸福的美好感情。 七、侗族的音乐 侗乡是“歌的海洋”,侗歌种类和名称繁多。侗族大歌,侗语意为大型之歌,也含有古老之意,内容极其丰富,有抒情、叙事、说理等内容。侗族民间音乐最有名的是“古楼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从音乐表现形式上看,它在集体性的歌唱中采用了多声部表现手法,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民间最完善的合唱形式,与一般以上声部为主旋律的合唱规律相反,大歌的主旋律在低声部。现在,侗家大歌不仅蜚声国内,而且名扬国外。1986年秋,贵州侗族合唱团在号称“世界艺术中心”的巴黎夏乐宫国家剧院举行了演出,在巴黎引起了轰动。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复调音乐:即若干旋律同时进行而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音乐形式。)的说法。侗族民间音乐的形态,按传统习惯可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 北部方言区民歌:以单声部山歌为主,有一般山歌、玩山歌、白话、 酒歌、伴嫁歌及其他礼俗歌曲。 山歌:侗语称“阿高井”,意为高坡歌,是北部侗歌的主要歌种。常在山坡 上劳动和行路途中唱,曲调高亢嘹亮,音域宽广,内容有古歌、放排歌、拉木歌、 苦情歌、反抗歌等,多为见景生情,即兴编唱。 玩山歌:玩山是侗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每逢节假日,男女相约上山唱歌游玩,故称玩山歌。玩山歌有一套歌曲,按一定的程式唱。如初次见面唱“初相会歌 ”;初恋时唱“深情歌”、“成双歌”;失恋时唱“伤心歌”等。玩山歌曲调优美抒情,唱时常运用一种独特的装饰性颤音,使歌曲独具风韵。流行于天柱、锦屏、 清水江流域一带的河边歌(侗语称阿惹),也属于玩山歌类。曲调简单朴素,每句尾音延长,然后以装饰音六度下行,很有特点。 白话:侗语称“垒”、“晓宋巴”、“阿板宋”等,是唱玩山歌中插入的一段朗诵性歌调,音域较窄,基本是一字一音,速度较快。 酒歌:亦称好事歌,侗语称“阿煞”,在喜庆筵席时唱,曲调丰富,内容广泛 ,除有历史题材的古歌外,还有赞颂、感谢主人的歌,相互问答斗智的盘歌等。有 的曲调流畅优美,含蓄深情,有的音域宽广,开朗热情。以真假声结合的唱法,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气氛热烈。酒歌还常因衬词的不同而冠以“阿哦哩”、“阿诺 ”、“阿哩”等名称。 伴嫁歌:出嫁前夕由新娘及伴嫁姑娘们唱,曲调委婉,多倾吐包办婚姻的痛苦及离别亲人之情。 除上述歌种外,北部侗歌中还有孝歌、上祭歌、龙灯歌、桃源歌以及宗教歌 曲--佛歌等。 南部方言区民歌:可分为小歌、大歌、习俗歌与仪式歌三类。 小歌:侗语称“嘎腊”,是南部侗歌中单声部民歌的统称。大多在青年男女社交的“行歌坐月”时由1人独唱或2人对唱。用小嗓轻声慢唱,内容多为情歌,曲调短小,委婉缠绵。 大歌:侗语称“嘎劳”,是由集体演唱的结构比较长大的民间复调歌曲,流行在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县部分侗族村寨。大歌的演唱形式比较隆重 ,由男女歌队坐在鼓楼里唱。歌队按性别、年龄和一定亲缘关系组成,少则4、5人 ,多则10余人,由1人担任领唱。每个侗寨都有自己的歌师,歌师由经验丰富的长者担任。侗族少年一般由6岁开始随歌师学歌参加歌队活动。传统大歌多为领唱与合唱,以同声合唱为主,近年来有了男女声参加的混声合唱。侗族大歌有鼓楼大歌 、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等4类。 习俗歌与仪式歌:有踩堂歌、拦路歌、酒歌、赖油歌等。踩堂歌为古老的祭祀歌。侗族敬奉萨玛神,每年春节要举行祭祀活动。全寨老少在供神的社堂前围成圆圈,手牵手边歌边舞,因而称踩堂歌;拦路歌用于婚嫁、节日相互请客吃酒;酒歌,包括酒令歌,在请客吃酒时唱。歌词与北部地区酒歌相同,音乐具有南部侗歌特点;赖油歌因广西三江地区盛产茶油,每年收油季节,外寨女青年常常结队到侗乡讨油,每讨一次油,唱1、2支歌,故称为赖油歌。内容为歌颂茶油丰收,感谢主人盛情等,曲调欢快流畅,是当地一种独特的风俗歌。 器乐:有侗族琵琶、牛腿琴、侗笛、芦笙等。 格以琴:因形似牛腿,又名牛腿琴,是侗族古老的弓弦乐器,音色、演奏方式与小提琴相近 ,主要用来为情歌伴奏。 琵琶:形状与三弦相似,用牛角拨片演奏,主要为说唱长篇叙事歌伴奏,有大、中、小三种类型。 侗笛:用竹管做成,形似洞箫,音色清秀、悠扬,主要用来伴奏情歌。 芦笙:侗族芦笙以竹为管,以木为筒,与苗族芦笙在音域、形状、吹奏方法上都不大相同, 主要用于隆重场合下的礼仪性乐舞。 八、侗族的舞蹈 侗族芦笙舞:芦笙舞在湖南省也叫踩笙堂,它是歌、舞、乐三者相结合的形式。男子吹芦笙为前导,女子们每人手持折扇和侗帕随后,且歌且舞。中秋节举行的芦笙比赛,是一种男子集体竞技性的舞蹈,参加比赛的芦笙队以村寨为单位,从3、5个到数十个舞队不等。比赛时动作激烈、情绪高昂。 九、侗族的美术 侗族的民间手工艺制品有刺绣、编织、彩绘、雕刻、剪纸和刻纸等,大都实用美观,富有鲜明特色。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在服饰上刺绣出各种图案花纹,形象生动,色彩绚丽。 侗锦:是侗族人民的手工工艺品。一般侗家都有称作陡机的织锦工具。洞锦图案的线条都呈直线,常见的有人字形、十字形、口字形、之字形、米字形、万字形等。经过织锦姑娘的精心规划,将这些图案组成一幅幅简练明快的画面。画面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山区人民常见的事物。如描摹动物、植物、器皿等,少数大型侗锦也有取材于古代神话故事的。现在侗锦的品种也由过去一般的花边、袖口、腰带和头巾发展到几垫、台布、提包等家具或日用品的装饰上。  <div id=[/img]

24

主题

11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bewareturves 发表于 2009-9-21 19:33:21 | 只看该作者
鼓楼:鼓楼系侗族特有的民俗建筑 ,是侗家聚众议事、排解纠纷、迎送宾客、对唱大歌和吹笙踩堂等重大活动的场所。一般一姓建鼓楼一座,因此又是族姓的形象标志。建在寨中心或寨门附近,一般每寨一座鼓楼,大寨有好几座。鼓楼为纯木结构,底部呈方形或六面形,上部为飞阁重檐,屋顶有庑殿式和攒尖顶两种。从外形来看,鼓楼又可分为楼阁型和宝塔型两种。著名的鼓楼有:广西三江县的马胖鼓楼,湖南通道县的马田鼓楼,贵州从江县的增冲鼓楼、信地鼓楼和黎平县的纪堂鼓楼等。 风雨桥: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桥。最能反映侗族人民高超建筑技艺的要数“风雨桥”。一般为杉木组合托架简梁式木桥,桥台上为长廊,长廊中绘有彩画,有对联、匾额和题词等,桥墩上建亭阁,整座桥亭阁、长廊联为一体。这种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侗乡的风雨桥不仅可使人过桥、休息、避风雨,还可使人欣赏到侗家艺术。著名的风雨桥有:贵州省的地坪风雨桥;湖南省通道县的坪坦回龙桥和黄土桥。 十一、侗族的娱乐 花炮会期:是一年一度的群众性的娱乐形式,不分地区,不分民族,到了会期那天,本乡各寨、各团体、各行业都可参加抢炮,外乡外县甚至外省可以参加抢炮,但有一个惯例,就是既抢得了花炮,到第二年的会期,必须来还炮,如果不还,就取消它抢炮的资格。在会期中,有许多传统的娱乐活动。主要有:1.游炮:会期当天上午九时,各寨的还炮队伍要来。铁炮组走在前头。他们由芦笙小组领队,抬着红猪,纸花镜屏。继之几十个青少年,各执一根长杆子,杆上都挂着四、五千发的小鞭炮边走边放,吹吹打打,游行过街,宛如一条长龙。送炮队,几十个青年,青衣白裤,大头巾包头,腋下背着绣花荷包和盛火药的葫芦,配成银颈圈,用青布包好的粉枪管子,杠在肩上,他们列好队用火点燃火嘴,一排排礼炮响彻云霄。2.斗鸟:另一帮人,乖着赶会期的机会,带自己豢养的画眉鸟来斗鸟。斗鸟的场所在附近一个小坡上。坡上树林里挂满了鸟笼。主人们谈鸟的羽毛、谈斗鸟的故事,谈得投机时就把鸟拿着斗,人们都围上去看热闹。侗族人十分喜好养鸟、斗鸟。有的好鸟(即常胜鸟)你就是给一头大水牛也不一定肯同你换。3.抢炮:下午二时开始放花炮了。花炮是一个碗口粗一尺多长的大红炮,炮上端放着一个用红布裹好的打得紧紧扎扎的藤环子,按着炮的次第鸣放,首先把第一个炮竖立在小洞的沙滩上,几百个雄纠纠的抢炮能手,环绕炮的周围,欢呼不息。“轰”的一声巨响,藤环子抛上云天,能手们一齐奔向炮圈降落的地方,炮圈落处立刻人群成堆,挤做一团。炮圈到手后须靠本队的能手们保护,悄悄地传给另一个人,才能突破重围。特别是抢第一个炮,最后拿着炮圈进入协定的门口去登记,才算胜利。按此顺序接连放第二炮、第三炮。 “月也” (侗语):是侗族民间规模最大的社交活动。“月也”有”哼八月“、”芦笙月也“、”哼年月也“三种。第一种”哼八月”以双歌为主,不带芦笙。双歌乃是侗歌的一种,多为二声部男女对唱,女唱男答,有时也用侗笛伴奏。第二种“芦笙月也”是农闲夜间寨与寨之间的芦笙对赛。曲目有“过寨曲”、”通报曲“、”告别曲”、“约伴曲”、“出寨曲”等等。第三种“哼年月也”则是自由选择村寨对赛。一般在春节前练好芦笙和耶歌、双歌,正月出访别村。到别寨以后,主寨姑娘会设纺车、鸡笼、木柴路障,唱拦路歌。客寨的后生要唱开路歌进寨后,跳芦笙踩堂舞。他们会在一个寨子里停留三天,进行集体联谊活动。 “多高贝” :汉语意为“打柴头”,当地汉族称之为“论撂棒”。“多高贝”在每年农历九月进行,每晚或隔一晚进行一次,为时一个月。那时五谷丰登,猪羊肥壮,糯米酒飘香。人们怀着丰收的喜悦,在河边点起篝火“多高贝”,要把那柴火头甩尽抛光,以求来年丰盛吉祥。“多高贝”以寨子为单位,一个寨子烧一堆火,两寨子隔河对峙,将燃烧的柴火头,朝对岸互相掷投。燃烧的柴火头象条条“火龙”,在夜空中织起火网。开战后,得胜的一方会越过河界,乘盛追击,直到与对方相遇,拥抱,互道:“岁醒,赖之多”(再来,好好打)。“多高贝”主要是投掷,而且必须要投准、投远。“多高贝” 有非常严格的戒律:所烧的柴火必须是干茶油树;投掷时只准投燃着的柴头。 十二、侗族的服饰 侗族服饰朴素,色调以青、蓝、白、紫为主,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男子多穿对襟短衣,或右衽无领短衣,包大头巾。女子一般上穿大襟无领无扣上衣,下穿百褶裙或长裤,束腰带、裹腿,包头帕或戴银冠及各种银饰等。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束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十三、侗族的饮食 侗族的主食为大米,辅之以小米、玉米、小麦、高粱等。南部地区人喜食糯米,糯米食物有糯米饭、糯米糍粑、糯米粽子、糯米粥等。吃油茶是侗族的一种特有饮食习惯,油茶中有糯米、花生、芝麻、黄豆、茶水等,人们的早餐即是油茶。吃油茶还有一个习俗,即只用一只筷子,吃完一碗将筷子还给主人表示吃饱了,如不还筷子则表示没吃饱,主人会再给你一碗油茶。侗族人还喜欢吃腌制食品,有虾酱、糟辣、腌鱼、腌肉等。侗族还喜食酸味,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等,有“侗不离酸”的俗语。油茶是侗族人民的普遍嗜好,也是待客佳品,做法是用谷雨茶同糯米炒成糊状后再冲水,拌以茶油炸好的米花、黄豆、花生等,其味鲜美,清香可口。 侗族烧鱼:侗族的烧鱼,历来以其味道鲜,嫩,香,美著称,而且吃法新颖别致,饶有风味。在贵州柳江两岸的侗乡素有养鱼的习惯。他们在稻田里将小鱼养成巴掌宽的红尾大鲤鱼。到了秋天,侗寨家家包着糯米饭,带上食盐、辣椒,上坡去折禾。吃饭的时候,就在田边燃起一堆堆篝火,再从田里提来一笼笼活鱼,剖洗去鳞后用折来的树枝条,穿到鱼嘴里,在火炭上翻来复去地烤烙。直到,鱼烤炙得“滋滋”作响,转色变黄,香味扑鼻,就可以蘸着盐面、辣椒大吃一顿了。 打油茶:打油茶是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饮食方式。一天之中,不分早中晚,随时可以制作。它也是亲戚、朋友,特别是远方来客的一种最好的礼节性招待。其主要原料是:茶叶、米花、酥黄豆或炒花生,猪下水、水园或糯米饭、葱花等。制作方法:先将糯米蒸熟晒干备用,用时将其油爆成花。再将一把占米用锅炒,放入茶叶再炒,后加水适量(视人数多少而定),煮滚后将茶叶滤出,待喝时再取用。这时主人就把米花、炒花生(或炒黄豆)、猪肝、粉肠等放入碗中,再把滤好的茶斟入,这就是我们讲的打油菜了。喝油茶有一个规矩,就是你无论到哪一家,凡是请你喝油茶,你就无须讲什么客气,因为请你喝油茶,就是对你最大的尊敬,把你当成贵宾一样来招待。如果你讲客气或不喝,就是对主人的不恭。喝茶时,主人只发每人一根筷子,当你喝完了,就把这根筷子架到你的碗上,不用说什么,主人一看就知道不想再喝了,也就不会再给你斟下一碗。如果你不懂这奥秘,那么主人就会陪你一直喝下去。 十四、侗族的居住 侗族村寨依山傍水。侗寨的房屋一般是用杉木建造的木楼,多为二至三层,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放置农具及杂物。在河边或山坡上的房屋大多为吊角楼。 十五、侗族的婚恋 侗族家庭大多是以男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小家庭,两代或三代同堂大家庭也较普遍,儿子长大结婚有子女后分家独过,父母一般与小儿子住在一起。家庭财产通常只有儿子有继承权。 侗族青年男女婚姻自主,少有包办。交往方式、名称和活动各地不太一样,一般北部地区男女社交活动在白天进行,称“玩山”、”玩山凉月“或”玩山赶坳“;南部地区男女社交活动在晚上进行,称”行歌坐月”或“”行歌坐夜”。在活动中,男女青年唱歌谈心,寻找恋人。活动一般在节日、农闲时节或劳动之余进行。结婚必须经父母同意,要经过“说合”、”订婚”、”迎娶”等过程。有“不落夫家”的习俗,即结婚后,女方要到怀孕后才能住到丈夫家。同姓可以通婚,但必须是不同族,同一房族或不同辈份及姨表不婚。有姑表舅婚习俗,今已淡化。结婚时,新娘手持雨伞步行至男家。通常以3~5 个妇女和小孩迎送,也有的由合族姑娘伴嫁,男家合族青年与之唱歌作乐,并送新娘同返娘家。 十六、侗族的丧葬 侗族认为只有阴间的祖先亡灵安宁,阳世子孙才能得到保护,因此注重丧葬礼仪。凡老人死后,要请鬼师择吉日吉时入棺、出殡、埋葬。男须剃发,无论男女均须汲水沐尸,而后装束打扮,含口银,忌铜铁附身。丧期孝子忌荤吃素,但可吃鱼虾。行土葬 。由鬼师念“送祖词”开道引路,指引亡灵与历代祖宗在“雁鹅村头”相会,然后去龙宫定居。老人正常死亡的,葬于家族公共墓地,以速葬为上吉,多为朝逝暮葬。但也有待村寨内同庚老人都已谢世后,择吉日同时安葬的。即在同一村寨内,同一行辈的人们中,先死者不立即埋葬,而将其尸体放入棺材中,置之村头岩洞中或树杈上,待同一行辈的人全部死后,方同时入葬。从埋葬日起,须在家设灵牌奉祀三年。期满引灵入香火堂,与祖先并列。清明节,各家族先到公墓集体祭祀共同的祖先,然后各家分别到自己先人坟上献祭。最后集合同宴。属非正常死亡的,多采取入土浅葬,三年后再作二次葬,或先火化后土葬,但均不得葬于公墓。 十七、侗族的节日 侗族有一些节日与汉族是一样的,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还有一些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节日,如侗年、吃新节、祭牛神节等。 侗年: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一,庄稼收割完毕时,大家便要庆贺丰收。届时打糍粑、宰鸡鸭、食八九月腌制的禾花鲤鱼及新鲜冻鲤鱼等。 吃新节:一般在早稻成熟时择日进行。家家到田中摘回禾穗,去壳成米,或取将抽穗禾苞,掺杂入米煮稀,并与鱼、鸡、鸭等一同供奉祖先,祭完开席。并唱侗歌、侗戏,举行斗牛活动。 姑娘节: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斗牛节:侗家人喜欢斗牛为乐,村村寨寨都饲养着善斗的“水牛王”。每年农历二月或八月逢亥那天为“斗牛节”。在这之前,邀约敌手。亥日清晨,牛王在阵阵的锣鼓声和芦笙音乐中,被前呼后拥地牵住打牛塘。午时许“踩塘”开始。在锣鼓伴随的芦笙进行曲中,一支支斗牛队伍赶往打牛塘。三声炮响后队伍驰进打牛塘,绕场三圈。呼声、芦笙、锣鼓响成一片,震耳欲聋,这时,”踩塘“完毕,斗牛开始。打牛塘内,烟尘滚滚,两头牛王打成一团。拉拉队在一旁鸣锣呐喊助威。久斗不分胜负时,罗汉们会取来棕绳拴住两头牛王的脚往后拉,犹如拔河之状。以解脱双方的搏斗,算平局。若是一方输了,那么胜利者就乘胜追击。失败者的彩旗就被对方的姑娘们全部夺去。接着又是得胜的牛王在鞭炮声中以胜利者的姿态再次入场示威。 十八、侗族的禁忌 主要有:春耕必须选择属“土”的日子;雷劈过的树不能用来盖房;出殡时,路途中棺材不能触地,要小心抬到墓地;殉葬品忌用铜器和铁器;为祭女性神“萨”,修建“萨坛”期间, 全寨吃斋,禁止生人进寨等。 十九、侗族的风俗 ”打标“:侗语称为”多标“。是一种有约束力的习俗,方式为随便拔几棵芒冬草或其他植物打上结,放在某物或某处表示某种含意。有恋爱标、路标、狩猎标、水标、田标、山标、林标、桥头标、赛标、约标、鱼标以及特标等。如路标表示前面道路危险;狩猎标表示此处已设下陷阱、猎套;桥头标表示桥已不安全等,其中,特标是一种惩罚性的特殊标志。 浪桥和接龙:二月二,龙抬头。贵州报京侗家有浪桥、接龙的风俗。所谓浪桥,就是一家人邀些亲友、带些肉、蛋、鱼、米粑,米酒等到桥边野餐一顿,以盼丰年。相传古时桥头供有主管农事的土地神,二月二这天,大家与土地神同席共饮,惟愿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谓接龙,就是接牛。在报京侗家的心目中,牛,象征犀牛,也象征龙。二月二这天,全寨人从一个丰收寨方向,由芦笙队簇着一条小牯牛接进寨来,然后把那条小牯牛杀掉,将牛肉平均分给全寨各户农家当下酒菜,名曰:”吃龙肉“。此间全寨各家互相请喝龙肉酒,席间呼”王龙归位“拳,唱”王龙归位“的酒歌。最后把剩下的那对牛角埋到案中心地犀牛塘地下,表示犀牛回家,接龙归位了,预兆着主寨侗家当年免灾增福,人畜两旺,风调雨顺,事事安好。 科学成就 最能反映侗族人民科学成就的是侗族风雨桥和鼓楼的建筑技术。 程阳风雨桥:又称永济桥,中国近代梁式木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北20公里林溪乡程阳村马安寨。 永济桥为二楼三亭四廊木结构风雨桥。桥层长77.76米,宽3.75米,桥体长81 .9米。在河床立二台三墩,桥墩双尖舟形,面层用规整石料干摆,心填泥石,结合紧密。在桥墩之间采用圆木纵横格架组成桥身,桥面满铺木板。桥上建二楼三亭。 楼亭之间各以屋廊相连,形成可遮阳避雨的廊桥。两端的楼三檐歇山顶,高6.5米 。桥中央的亭为三檐八角攒尖顶,高7.8米;另2亭为四角攒尖顶,高7米。亭中设神龛。廊内设长凳,供人避雨憩息,整座桥梁只用榫卯接合,制作严谨,外观秀丽,是侗族建筑艺术和建筑技艺的杰作。   增冲鼓楼:为八角攒尖顶塔式木构建筑,平面呈八角形,五层十三重檐。木构架净高17.65米,楼刹通高20余米。底层地面系石块铺墁,中镶一圆形火塘,直径1.4 米。四周有立柱4根,其外立檐柱8根,柱下垫鼓形石础。立柱间置4条大板凳,檐柱外围绕一周木栏杆,东面置一石桌,其余三面各设一门道。东南面有侗家”款约“ 石碑3通,落款分别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道光十年(1830)、光绪二十年(1896 )。底层还悬挂道光十年制”万里和风“匾额,并有木刻楹联4幅。除底层仅留搭梯孔外,其余各层均设置固定梯板,可盘旋至顶。2、3、4楼立柱内为空井,外铺楼板,立柱间及其外围均置木栏杆。4、5楼出檐颇长,檐下装如意斗。5楼顶部悬挂一木鼓,其上为如意攒尖顶,顶上复置宝葫芦。 杰出人物 粟裕(1907—1984) 中国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湖南会同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5月参加 叶挺为师长的 国民革命军第24师,任教导队班长。同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 第一军团的连长、营长、支队长、师长、军参谋长,第七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历次反”围剿“。1934年7月起,参与指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边,任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在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挫败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坚持了极其艰苦的3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协助 陈毅 开辟江南、苏北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黄桥等战役战斗。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中区党委书记,领导苏中军民挫败日伪军频繁的”扫荡“、”清乡“,坚持和巩固了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1944年底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浙区党委书记。日本投降后,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1946年,同谭震林 一起指挥了苏中战役。山东、华中野战军会师后,参与指挥宿北、鲁南战役。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在陈毅领导下,负责战役指挥,进行了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后和陈毅指挥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与刘(伯承)邓(小平)、陈(赓)谢(富治)大军密切协同,挺进中原。陈毅到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工作期间,他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指挥了豫东战役。同年9月,组织指挥 济南战役。11月起,任中共淮海前线总前委成员,参与指挥淮海战役,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作战。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参与指挥 渡江战役 ,组织指挥上海战役。南京、上海解放后,兼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还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主要军事著述有《战时参谋工作》、《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等论文和战争回忆录。 苗延秀 (1918—) 现代侗族作家。原名伍延秀。广西龙胜人。少年时受民间文学的熏陶。1942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学习期间开始发表小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刊物编辑、党政领导职务,同时坚持业 余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专业作家,任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作协广西分会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通讯集《伟大的祖国,可爱的大瑶山》(1952)、长篇叙事诗《大苗山交响曲》(1954)、《元宵夜曲》(1960)和短篇小说集《南下归来》(1982)等。短篇小说《共产党又要来了》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大苗山交响曲》 、《元宵夜曲》采用苗族、侗族民歌的明丽、清新的格调和朴素的语言反映广西苗族和侗族人民的反封建压迫的斗争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吴文彩(1798—1845)贵州黎平县人,侗戏的创始人。吴文彩自幼聪明好学,通汉文,人称“土秀才”。他在侗歌大戏的基础上,吸收附近汉族的戏调,创造了本民族风格的侗戏。吴文彩编著整理的剧目,讲究音韵,不仅要求尾韵统一,对腰韵也很重视。他的作品,至今流传民间的很多。大体可分为前期、后期两类。前期作品主要是情戏,其次是历史故事戏和劝世戏。情戏中较著名的有《两贰银歌》,历史故事戏有《开天辟地》、《吴家祖宗》,劝世戏有《酒色才气》、《乡老贪官》等,后期作品有《梅良玉》、《凤姣李旦》等。吴文彩在侗族人民中的影响很大,人民编了很多歌来歌颂他。吴文彩约死于清道光二十五年,终年47岁。 龙大道(1901—1931)上海工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浙江省委代理书记,1931年被捕壮烈牺牲,是少数民族的革命先烈。龙大道出生在贵州锦屏县一个农民家庭。1918年,他怀着探求真理的愿望,考入武汉鹦鹉洲的一所中学学习。1922年,他报考了由邓中夏任教的上海大学,在校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龙大道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学习深造,回国后任沪西曹家渡部委书记,并分管工人运动,后任上海总工会经济斗争部主任,组织武装起义。不久,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总工会当即组织了6万人参加抗议大会,遭到反动派的残杀,龙大道也成了反动派重金悬赏的对象。反动派的淫威并没有把他吓倒,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赴汉口,参加党的“五大”,会议结束后,龙大道留在湖北总工会工作。在一次接头时,被特务逮捕。龙大道在狱中与敌人斗智斗勇,成功地组织了越狱活动。1928年至1930年,他先后在浙江、安徽等地开展革命活动。1931年1月,由于叛徒出卖,龙大道等24人被捕,2月7日,全部壮烈牺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