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侗族乡镇概况全集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fabled3744 发表于 2009-9-21 19:4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里是一个资源丰富、有待开发的侗族聚居地。全乡以农为本,大力发展旅游业,兼营林业及其它牧副业生产,主产水稻、薯类等粮食作物和油菜、豆类、棉花等经济作物,森林覆盖率达56.3%,全乡有柑桔基地3000亩,年产柑桔500吨;有药材基地1200亩;蔬菜基地110亩,年产各种蔬菜220吨。   这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全乡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6个村通电视。   这里有浓郁、古朴、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距县城仅8公里,交通便利。   这里是侗族民俗风情、侗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带,是侗族大歌的源生地,侗族大歌歌师潘井拜就出生于高增小黄村。从五十年代起,小黄侗族大歌就多次参加全国汇演、调演并获奖。近年来,小黄侗族大歌已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并登上国际艺术大雅之堂。   这里有“中国计划生育第一村——占里村”,这个锁在深山数百年的侗族村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了两项为世人所惊叹的记录,一是人口增长率为零;二是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占里自古以来自觉控制人口增长、保持生态平衡的作法,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前来考察、采风者络绎不绝,2000年8月国家计生委科技司副司长肖绍博专程到占里进行考察。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报》、《民族画报》等国内多家媒体及台湾《汉声》杂志均对此作过专题报道。   这里有古朴、独特的侗族民间建筑。这里小河边、大榕树下依山傍水座落着一栋栋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极具特色,寨边鼓楼巍然耸立,风雨桥凌空飞架,蔚为壮观。独具特色的民居、鼓楼、花桥、寨门、戏台构成了一幅幅独特的“民族风情画”,使侗寨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里民间用楠竹制成的蒸笼、饭笼、提篮等工艺品别具一格,有造型各异的纯天然民间工艺品——根雕,民间手工刺绣作品十分美观、艳丽,高增侗族服饰已成为侗族地区服饰的代表之一。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高增乡党委、正府十分重视高增乡旅游业的发展,树立“文化立乡”的战略思路,并始终坚持“严格保护、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配套建设”的原则,争取用3—5年时间把高增建设成为融侗族风情、民族文化、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旅游精品区,并使旅游业成为全乡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居于高增乡北部,距乡正府所在地17公里,距县城24公里, 全村有5个自然寨718户,3340人,均为侗族,是个神奇而富有诗意的侗寨。一条小溪穿寨而过,青山环抱,吊脚木楼依山傍水,鼓楼、花桥遥相呼应,似一幅清新恬静的田园风光画。小黄侗歌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仅100多年来,就涌现出著名歌师、戏师近100人。   小黄村是极富盛名的“侗歌窝”,素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小黄人世代传下来的格言是“饭养身、歌养心”。这里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有满肚子的歌,唱不完的歌。正如他们所说:“汉家有读不完的书,侗家有唱不完的歌。”小黄侗歌被称为“嘎细王”(侗语“小黄歌”)。除了著名的大歌外,还有情歌、琵琶歌、蝉歌、采堂歌、拦路歌、敬酒歌、祭祖歌、劳动歌、叙事歌等几大类10多种。村里现有少、青、中、老年歌队、组52个,队员2000多人,老年教歌、青年唱歌、少年学歌的很好风气。在小黄村,人人会唱,处处有歌,事事用歌,天天晚上唱歌。男女老少以唱歌为乐,以会歌为荣,不仅喜庆节日以歌相贺,青年男女相恋以歌为媒,就是贵客来临,也以歌迎送。在一个村里如此众多的人自发性地参加唱歌活动,而且长期坚持,经久不衰实属罕见。   小黄村“侗族大歌”是一种无乐器伴奏,无人指挥的多声部合唱,高、中、低音浑为一体,以其和声的完美协调,格调的柔和委婉,旋律的典雅优美著称于世。歌队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声音时而高亢宽广,时而低沉悠扬,把听众带到如诗如画的美妙和谐的大自然中。娃娃队童声单纯嘹亮,天真活泼;姑娘罗汉队歌声清纯如水;老年队浑厚深沉,声音时而飘似仙乐,时而深厚如山,慢慢注入每个人的心田,给人一种神奇的享受。不少人到小黄考察的专家、学者听了侗族大歌后,都为其完美的天然和声拍案叫绝,认为这种侗族祖辈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合唱绝响,是侗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任何音乐家、合唱演员都一时无法创作和演练出来的。   小黄村的民族风情最为纯朴,尤以“行歌坐夜”和“情人节”最为突出。每当夜幕降临,成双成对情侣在鼓楼、花桥或家中火堂前,在寨边松、竹林里和溪边月光下,相依相偎,互送秋波,情意绵绵,牛腿琴、琵琶轻拉弹唱,倾诉衰肠,彻夜不散,直至凌晨方依依话别,夜夜如此。姑娘们的父母、兄嫂对此“行歌坐夜”活动都主动回避,从不加以干预。“情人节”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五、初六(又称“五六节”),40多岁以上的已婚男女青年时的旧相好互相穿扮年轻些,并包上糯米饭、腌鱼,成双入对手拉手上山坡游玩、幽会,讲情话、忆当年、唱情歌、诉思恋,从早上直至次日月夜。因此小黄村早已被中外专家、贵宾、游客、远近村寨的人们赞为“小香港”、“不夜村”。   小黄村人不是为了唱歌而唱歌,他们对侗歌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是无意识的,小黄人对侗歌的热爱是发自他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种发自内心深处对唱歌的热爱,造就了小黄侗歌的辉煌。   1956年,小黄歌手潘凤高、潘井仁、石松花、石婢蝉等8人参加全省汇演,《小黄男声侗族大歌》荣获全省优秀节目奖;1957年,小黄歌手吴大安、潘世才等人到云南参加全国文艺汇演,《珠郎娘美》获全国优秀节目奖;1964年8月,小黄歌手吴大安等人到贵阳参加文艺调演《嘎格罗》、《唱丰收》获优秀节目奖;同年小黄歌手在京参加演出时还受到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1985年小黄歌手吴卫东、吴秀芳等人到北京参加《贵州侗族建筑风情展览》迎宾演唱,载誉而归。   1988年秋,小黄根据当地民族特色,因地制宜,开始把民族文化引进课堂,增设侗歌、侗戏、刺绣等课程,给小黄带来新的活力。小黄曾先后5次组织小黄少年儿童侗族大歌队赴省城、首都参加演出,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1994年9月,小黄小学潘美号等5名9—12岁的小姑娘代表侗族参加了“94北京国际少儿艺术节”载誉而归;1995年“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