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tag 标签: 明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飛水:上潕阳河上的明珠
8551110535 2015-12-7 21:43
飞水是一个村寨,飞水之名注定就有飞瀑、河池、渠流,是水成就那片天地。 飞水,位于施秉西面的潕阳河畔,从偏城去那里可以有两条道路选择着走,一是从水面,一个从陸路。这次我选择了陸路。从偏城到那里有 20 公里左右。道路不好走,乡村的公路修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因绕道山梁,所以崎岖无比。飞水我因工作曾到过那里,多年了,记忆有点模糊了。此行是由大塘的村支书叫去的,目的是看看他们想打造成景点的想法。我想,应该是村里的人“开窍”了,因那里有上潕阳那样的国家级风景区支撑着。 这是一个很小的村落,村子只有 24 多户,人口不足百人。村子居住的历史不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观音岩电站淹没,上潕阳河的梭洞村被淹没之后,部分迁居县城,而另一部分迁居至这里的。梭洞,原是一个村落,多为吴姓人居住。明初,他们的先祖自江南而来,主要是戍守当时作为主要交通命脉的潕阳河。扼守这样的要冲,让江南的粮食、武器等战略物资运进贵州。因这里有险滩,名叫老洞。据乾隆《镇远府志》载:“城西三十里,古磉侧近黄平界。其滩广不盈丈,仅可容舟,长约半里许。上高十余丈,河水奔流,声如雷鸣。舟行至此,如石滚坡,箭脱弦,瞬息即过。舟下时,河水奔赴,浪高于蓬,盖较诸葛洞为尤险也。是洞开在诸葛洞之先,故名。”可能是这些吴姓屯民知水性,掌握着划险滩的技艺,因而才戍守此洞的,协助上下战略物资的运送。当军屯的意义失去之后,他们就成了屯民。 飞水是个多水的地方,除了那一湾的潕阳河水之外,这村子的四周也出现了很多的泉眼、溪流和飞瀑。别看这里云谷深壑,可也让出了几个低矮的山包,村子的建筑就镶嵌在这些小包山之间。一条水渠从西面的山谷沿着山体缓慢流来,又过一道桥渠,再绕进村子,秘北面的潕阳河流去。桥渠上书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红色大字。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设的水利枢纽工程,主要是用于发电的。在那个“学大寨”的年代里,人们有着战天斗地的精神来改造旧山河,硬是靠着双手,将西山两条河谷的水引了过来,让水电的光明引进了农家。如今虽说因为大的电站兴起,飞水电站已不存在,而那些水利工程依然存在,它见证了那一代人的精神风貌,演绎出若干故事和传奇,就在潕阳的对岸的半崖之上,赫然写作“农业学大寨”的红色标语,亦然成为潕阳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作为水乡,这里的人们对水也并非奢侈很多,他们总是要让这些水发挥到了极致的地步。东家的田地里种着荷藕,西家田园则用作鱼池。吴华志是个村民,他的家就在西山小岗之上,竹木环绕着木楼,那里集聚着大大小小的田地和鱼池。鱼池里的鱼很多,有的大鱼把池子都欣起了狂浪,鱼鳞都泛起了光环。他说,正是这水源,他在库区淹没搬迁时不想离开的道理。飞水寨有 24 户人家,全部打鱼养鱼,他们既是农民,又是渔民。平时靠打鱼为生,春耕大忙季节则种田地兼养鱼打鱼。我去村子里时,吴法元正在织网,我询问了他们的情况,据他介绍说,他家是用抬网和扑网捕鱼的。晚上放网,早上就有人到村子里来收鱼了,全批发给鱼贩子。一天能收入几百至几千元不能。吴光斌,李付碧则既捕鱼又养鱼。什么桂鱼、色花鱼、娃娃鱼、银鱼、草鱼都养。他们的银鱼最受欢迎,常常缺货。为让村民能集中资源,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他们还成立了养鱼合作社,在一个小溪河里分段饲养名贵鱼种,如桂鱼、角角鱼等。 飞水北临潕阳河,舞阳河从苗岭腹地瓮安发源、贯穿了黔东山地后流入沅江,古代即为牂牁江,她把最美的河段留给了这个村寨。其中,旧州至施秉经过“中桥义渡”石碑,穿过“老虎口”,再从一座形如“鹞子”的山崖前通过“鹞子浪”险滩。从形若“双流漱玉”的“滑石飞水”瀑布再顺流东下,依次有俨如“金阙玉柱”的石峰和桠杈堰上的“西风竹林”等胜景。这里峡高潭深、林木蓊郁,河段密林深处隐藏着众人的猴群。泛舟江上,如进迷宫和世外桃源之感。这里已是国家 4A 级景区了。目前,国家正在投资建飞水码头,给这里的发展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据村里侯支书说,村里已对这里作了规划,他们已着手将这里的民居恢复成古老的江南民居,充分展示这里的民俗、山水、风光给游客,将这里建设成上潕阳河的乡村旅游接待中心。 有想法就好,但愿这种能尽快的实现。相信飞水人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其打造成潕阳河上的明珠。 二 0 一五年十一月六日于偏桥古镇 贵州省施秉县苗学研究会吴安明(笔名紫夏) 邮箱: wam520sb@163.com
1244 次阅读| 0 个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