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暖瓶中藏下五彩斑斓的世界,老李做出的各种异型万花筒让人大开眼界。
我们常见的暗箱式万花筒主要用于展示变换的图案(左图),与它相对的还有一种类似望远镜的开放式万花筒(右图)。
走进老李在劲松四区的小家,立刻被桌上、墙上、地上的数百个各式各样的万花筒所吸引。摆弄着这些心爱的宝贝,老李脸上流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老李做万花筒一直坚持变废为宝的原则,废纸筒、包装盒、塑料球,只要是能和制作万花筒沾边的都不放过,这也让他成了小区里远近闻名的“破烂儿王”。
老李参加了残联的帮扶活动,义务辅导智障人士制作简单的万花筒,进行康复训练。为了让学员们产生兴趣,他特意搬来自己制作的目前国内最大的万花筒,长达1.4米。
老李珍藏着一个日本朋友送他的钥匙链万花筒(图右),虽然经过努力能够做成大小相近的,但成像质量和组装工艺都相差不少,这给了他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动力。
这几年老李不遗余力地参加各种展示和普及活动,就是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对万花筒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个圆筒,一卷胶布缠起几块玻璃,加上一小堆花花绿绿的碎纸屑,就可以变幻出瑰丽的万花世界。万花筒,如今的孩子们鲜有人识,就连成年人也已淡忘了这个儿时玩具。可是,年逾古稀的李鸿宽不仅没忘,还把这样一个简单玩具玩得出神入化,玩出了不少名堂。这不,老李这些天正忙着在他一屋子的“宝贝”中挑挑拣拣,本月底他就将带着几件亲手制作的万花筒走进武博会,参加由北京玩具协会组织的传统民俗玩具展示活动。
“那会儿只要手头凑够了3分钱,马上就会跑到小摊上买个万花筒,没完没了地摆弄。总觉得这个不会重样儿的小筒太神奇了。”虽说打小就爱钻研,家里的各种物件几乎都被他拆解过,但惟独最爱的万花筒一直没舍得打开,“生怕一装一拆之后里面神奇的图案再也不会出现了”。
从北京人民机器厂的车工岗位上退休后,有了闲暇时间的老李,一门心思要重拾童年梦想,潜心钻研起万花筒来。一旦动起手,才发现小小的万花筒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万花筒里涉及光学、数学、力学、声学等多门学科,老李硬是自学了高等数学和声学、光学等知识,不仅彻底搞懂了原理,还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造创新。
老李的制作一直坚持变废为宝的原则,除了棱镜是专门购买的以外,其他部件都是从早市和废品站淘换来的,甚至经常从外孙女的旧玩具上拆零件,为这没少和孩子产生矛盾,惹得小外孙女对姥姥抱怨:“以后我的玩具别让姥爷看见!”
1995年第一届北京民俗运动会上,老李展出了自己制作的高80厘米、直径8厘米的巨型万花筒,立刻引起轰动,观众排着长队看。此后老李更是一发不可收,除了传统的封闭筒,还做出了开放式的,把原来封闭在里面的五彩缤纷展示到了筒外;镜面不仅有三棱的,还有两镜、四镜甚至八镜……
2005年,已被行内称为“中国万花筒第一人”的老李,被日本万花筒博物馆馆长大熊进一邀请参加第六届世界万花镜大赏公募展,李鸿宽用一个废弃的空瓶和从旧玩具上拆下的小电机,制作了一个充满寓意的“天女散花”万花筒,以其新颖的设计和环保理念成为惟一一个获奖的中国人。但也是这次比赛,让老李深受刺激。“差距很大呀!人家的万花筒已经进入光电时代了,咱这玩意儿不能还是老样子呀!”
现在,老李不光忙活做万花筒,还进行着一项更有意义的行动——让万花筒制作走进校园。“小小一个万花筒,里面的学识包罗万象。普及万花筒制作不光是科普教育,还能让孩子们在兴趣的引导下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他已和好几所学校建立了联系,义务为孩子们讲解万花筒知识,让他们看到自己设计的筒中世界。
上一篇: “鬃人白”:“民间艺术最怕做滥”
下一篇: 吴明新:坚决挽救伊玛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