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9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惠山泥人的艺术发展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redfire 发表于 2009-9-20 01:5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惠山泥人的出现究竟始于何时?因缺乏确切的历史考证,很难定论。但根据史料和作品分析,可初定为始于明末,盛于清代中叶。根据《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在文中所记载: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惠山泥人已放进店肆出售。经过清初发展期,清中兴盛期,其艺术发展逐步走向成熟。惠山泥人成为一种民间彩塑艺术,是同它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在惠山脚下,水稻田下层约三尺左右,盛产一种黑泥。这种黑泥细腻滋润,粘性特别好,很适合雕塑,且取之不尽。用它做泥人,不但坯面光洁,适宜敷彩,干后还不易裂缝,这就为制作惠山泥人提供了理想的优质原料;无锡是江南的鱼米之乡,吴文化的发祥地,富饶的生活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间习俗,为惠山泥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惠山是无锡过去最出名的游客云集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又为惠山泥人提供了理想的销售市场。这些客观条件的结合,使惠山很自然地成了这门彩塑艺术成长的摇篮。惠山泥人在最初只是附近农民的一种副业,他们利用农闲时进行生产,逢到茧汛、香汛、考汛等旅游旺季之时,便将做好的产品托盘上街叫卖。相传到了乾隆年间,开始出现袁、蒋、朱、钱等家专业小作坊,主要集中在惠山山门外上河塘一带,当时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差不多都兼管祠堂和农务,每年九、十月至翌年四月十四纯阳节为忙季,忙季一过,仍以种田为主。至咸丰年间,钱万丰、蒋万盛、章乃丰、胡万盛、周坤记等几家较大的专业作坊(店铺)相继开业。以后,由于泥人的逐年旺销,作坊不断增多,泥人生产也由原来的副业、半副业性质转为常年性生产,并形成了一个行业。实际上,在嘉庆、道光年间,有些艺人的技艺水平已小有名气,如胡万盛,能塑善绘,他创作的《济公》《小罗汉》《小寿星》《小花囡》《猜拳子》等作品,活灵活现,深受群众喜爱。冯阿白,擅长彩绘,他的特点是开相好,配色好,笔法既硬且活,并开创了小板戏上“五彩”画法的一代画风,据老艺人介绍,早年惠山泥人画细笔生活的当首推其人。周坤发,专做《小观音》《小鞑子》《济公》《财童》《渔翁》《刘海》《张仙送子》等泥耍货,也曾做过《关公》《吕纯阳》等作品,他在当时也是佳作迭出。这些民间艺人,以他们的毕生精力和全部智慧,为惠山泥人的发展开了先河,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惠山泥人这门彩塑艺术的形成,就是从他们开始的。早期的惠山泥人,主要是儿童耍货。从作品的题材来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以劳动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理想与斗争为题材,一般给人以朴实之感。在制作方法上,无论人物、动物,都是用单片模子印制的。为了照顾到印制的模子能适合大量生产,当年艺人们在创作过程中总是在作品的造型原件上尽量去掉与主题无关的繁琐部分,并进行必要的变形。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不损害整体形象,反而使主题更加突出,造型更加浑厚、洗练,更富有装饰趣味。从《小花囡》《阿福》《如意》《细头子》等早期作品中都能看到这种特色。在色彩的运用上,对比强烈、大胆、粗犷。这不仅是为了符合表现吉祥一类主题的作品的需要,同时也是反映了当时民间对泥人彩塑的一种爱好。一般是用大红、大绿、云青、滕黄、翠绿等跳动的颜色,较多的以红、黄、蓝等色作为主调,再配上类似色的花纹。早期作品的纹样是比较少的,用得较多的是蟹爪菊图案,但并不太规则,有的产品则完全采用色彩本身的对比,没有花纹。《小花囡》可以作为早期泥人设色的代表作。它头上戴着红与绿的花朵。服色是亮的(其它色彩也有),配上了大红色蟹爪菊花纹。再如《大阿福》怀抱的狮子是红、绿两色,为了突出抱狮子的两只手臂,在衣袖上用了黑色的边,再加上用笔的奔放、流畅,从整体来看,处处都作了对比,非但不给人留下凌乱和刺目的感觉,反而收到了十分热闹、富丽和异常和谐的色彩效果。从泥人的体积来看,早期作品一般都很小,当时最小的泥人(《猜拳子》)只有半寸大小,较大的作品也只有两寸左右,可以看出,早期的惠山泥人完全是作为耍货出现的。从清代中叶开始,惠山泥人已进入了兴盛时期,其艺术发展也渐趋成熟,当时,以王春林最为著名。乾隆南巡,即命王春林做泥孩五盘呈上,乾隆很是称意。特别是同治以后出现了手捏戏文,虽然在一个很长时期泥耍货仍占着主要地位,但两个品种各自按不同的社会需要而平行发展着,这给泥耍货却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时的泥耍货逐渐开始出现了两个分支:一支是制作比较简单,当时称为“行货”;另一支是制作比较精工,当时称为“市货”。其中“市货”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一是在取材上,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逐渐增多,现实生活的气息也越来越浓厚,作品形象也比过去更加生动可爱;二是作品的体积在逐步增大,如最大的《阿福》应有六、七寸之高;三是为了增强产品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印制泥用的模子除单片模子外,双片模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四是受手捏泥人的影响,在设色和纹样方面除保持明朗和淳朴的传统特色外,比过去有了更多的发挥。纹样上除“蟹爪菊”外,还采用了“团球花”、“蝙蝠花”、“蝴蝶花”和“百结”等图案,彩与塑也得到了更好的结合。之后,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不断演变,惠山泥人逐步跳出“耍”的框框,慢慢地向“艺术欣赏品”过渡和发展,其作品题材已不再局限于农村,销售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小孩,玩具功能逐步与欣赏功能相结合,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几乎触及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和社会上的各个层面。如今的惠山泥人,实质上已经成为一种寓玩、寓乐、寓教、寓欣赏于一体的特种工艺品,与当初的“泥耍货”已经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了。“手捏戏文”(手捏泥人)是在惠山泥人进入兴盛时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它在惠山泥人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手捏戏文的出现,不仅在制作方法上产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在表现手法上也使惠山泥人的彩塑艺术推向了更成熟的阶段。在塑的方面,由于生产时不用模子印制,完全靠手捏制,因此更能提高创作的自由度。在造型上,它可以不受模子的限制,根据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需要,作出许多构图形式,进行任意变化。如《八仙过海》,八个仙人安稳地坐在一个葫芦上,葫芦底下有点水波,象征是在海上飘动,这样的安排,既切合内容的需要,又很有民间风味;又如《唐僧取经》,把唐僧等一行四人置于一只龟背上,为了突出孙悟空的性格,用一根细竹将孙悟空置于空中,龟的四只脚还能活动;再如《三十六计》中人物,或蹲、或立、或坐,各种姿态惟妙惟肖。这些作品如果用模子印制,是很难收到如此的艺术效果的。在彩的方面,它既继承了惠山初期泥人彩绘传统,又根据各种不同戏曲内容的需要,进行了许多的创造和发展。如在色彩上,取材于京剧的,一般追求富丽堂皇;取材于昆曲的,一般讲究文静柔和;大文座<img src=http://www.cncraftinfo.com/bbs/images/c.gif width=1 height=3><img src=http://www.cncraftinfo.com/bbs/[/img]<!--输入-->记录:1 页码: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