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春归 前两天看新闻,听说“投资26亿的蛋形国家大剧院7月使用”,真是令人纳闷。 国家大剧院的围墙要今年“五一”前才能全部拆除掉,听说里面的文化休闲广场还有人工湖畔!届时,国家大剧院北广场也将开始进行绿化,会种植银杏、国槐、侧柏、玉兰、白皮松、金银树等名贵树种…… 我不知道,国家这么困难为什么还要修个国家大剧院坐落在天安门广场附近。有人拿国家的钱盖了这么一个大剧院,有人形象地比喻它为“坟包”,还堂堂正正的坐落在人民大会堂附近,真叫人不可思议。 是拿它演出给老百姓看呢?又代价太高,光维护大剧院的钱每年得花上多少呢?真是不合算。这是拿老百姓的钱不当钱随意挥霍。 如果拿它当成一个艺术品欣赏呢?你会觉得它是一个大坟包,实在是不吉利,还不如去看看天安门广场有意思。 如果拿它当成一件装饰品呢,你会觉得周围都是一些传统的中式建筑,再搭配上这么一个西式建筑,有点不伦不类的。有伤大雅。 这个坟包真是一件劳民伤财的建筑。 网上朋友们对国家大剧院的评论如潮,抱着不同的观点进行了评述。 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家大剧院演出办公室主任周志强在接受采访时却坦陈了他们眼下的三大困扰。 首先,国家大剧院的归属关系尚未明确。“国家大剧院由谁来主管?文化部,还是北京市政府,还是其他部门单位?不清楚!”因此,一系列运作不能经由正常程序准备。譬如,演出立不了项。 其次,国家大剧院定性问题尚未解决。究竟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不确定。进入大剧院演出的,算公益演出还是商业演出?不确定。这就使得演出运营的筹备无法开展。因为,不同属性的演出,有不同的经营方式。如果按照企业化运营,就要进行全部成本核算,包括延伸收入,如广告、后续产品等;如果是公益性演出单位,除了一定的成本核算,还要有政府扶持。 对此,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吴祖强认为,国家大剧院还是应该定位为公益性文化设施,“大多数国家的大剧院,来自政府的扶持一般占70%,至少也是40%~50%,没有一个国家的大剧院是让其独立经营的。因为,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 但就算明确了国家大剧院“门为谁开”,也还存在下一个困惑———这门怎么开?作为一个按照国际高水准建设的“国家最高水平演艺平台”,国家大剧院今后的运作成本肯定低不了。一旦门槛过高,它将怎样实现面向广大文化消费者?“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情况看,普通观众欣赏各类艺术演出的门槛已经够高了。拿我自己来说,说实话,如果我看过的音乐会都要我自掏腰包,我根本掏不起这个钱。”吴祖强说。 第三个困扰,来自国家大剧院剧目演出品位的定位模糊。周志强透露,他自己曾经提出两个“非一流”原则,即:非国际一流团体不能进入大剧院演出,非一流国内团体不能参加大剧院演出。“但谁来认证、界定这个所谓的‘一流’?”谁能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主席万嗣铨昨天说,现在国家大剧院面临著三大难题。 万嗣铨说,第一个难题是建成后的国家大剧院到底归谁管理,经过协商,初步意向是归文化部;第二个难题是建成后的国家大剧院到底是公益性机构还是企业性机构,如果是公益性机构,国家每年就要拿出大笔财政补贴给国家大剧院,如果是企业,这样一个占地面积巨大、容纳观众特多的剧院,经营起来将会很困难;第三个难题就是缺少资金,国家大剧院总投资为26.8838亿元,但建成实际需要约30亿元,现在初步估计缺少资金2亿多元。 万嗣铨说,除了这3个难题外,还有两个问题仍急需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当初将国家大剧院设计成蛋型,现在外面的墙面已经成了一个「太阳」,当太阳照在大剧院的墙面上,大剧院明亮的墙面形成的反射光对周围形成了光污染,这种光污染是当初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很难解决,现在想到了用种大树的方式遮挡一些光,但即使种大树也只能遮挡一部分光。 另一个问题就是票价问题,「当初建设国家大剧院是为了要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如果票价定在1000元以上的话,那一般人肯定消费不起。」如果消费不起的话,那也无法达到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设想,但如果定价低了,与这么大的工程也不相协调。特别是在中国的文化界有一个传统,就是赠票,演出就要赠些票给有些单位和个人,而赠票是赚不到钱的。「我们现在考虑卖学生票,让专业学生来参观;也想到卖大剧院参观票的方式增加点收入,让人们来参观一下大剧院。」<div id=[/im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