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南邻广西桂林、柳州,东接湖南怀化、张家界,西与本省都匀、荔波(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相接,北同遵义、铜仁地区(梵净山)相邻。全州总面积3.03万平方千米,基本是山丘河谷,喀斯特地貌分布比较广泛,森林覆盖率超过50%,原始森林分布较广,有全国闻名的植物基因库东风林场和商品材基地春蕾林场。为我国的重点林区,并是长江、珠江上游防护林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北部有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和云台山,中部有苗族母亲河——清水江和苗岭主峰雷公山(海拔2178.8米,为全州最高峰),南部有侗族母亲河——都柳江和月亮山。苗岭主峰雷公山,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是苗族人民的圣山。全州还有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大小河流2900多条,被誉称为“水做的黔东南”。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亚热带内陆高原性气候。由于众多山川河流和茂盛森林植被的调节,年温差和日温差比较小,冬无酷暑,夏无严寒,空气清新湿润。全年平均气温为14-18~C,夏季(6—8月)平均气温为22.8—26.8~C,冬季(12-2月)平均气温为4.5—8.8~C,年温差为19.3—22.OC,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600毫米,平均蒸发量为1077~1401毫米,平均湿度为78%一84%。人口与民族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总人口427万(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0%以上,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主要民族为苗族(190多万人)和侗族(120多万人),还有土家族、瑶族、布依族、壮族和水族等,其中苗族在西部雷公山区和中部清水扛流域分布比较集中,侗族在南部月亮山区和都柳江流域分布比较广泛。 人口最多的县为黎平(2001年统计近49万人),最少的县为雷山(2001年统计近15万人),州府所在地凯里市近45万人。行政区划与交通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州于1956年,现有15个县、1个市和1个开发区(凯里市和凯里经济开发区)。北部舞阳河流域,由西向东分布的是黄平、施秉、镇远、岑巩4县;中部雷公山区和清水江流域,从西向东依次是麻江、丹寨、凯里、雷山、台江、剑河、三穗、锦屏、天柱9个县市;南部月亮山区和都柳江流域,自西向东是榕江、从江、黎平3县。 州府凯里市,西距省会贵阳和贵阳龙洞堡机场164千米和160千米,约2小时车程。湘黔铁路干线经过麻江、凯里、黄平、施秉、镇远、岑巩五县一市,以上六地均设有铁路客运站,由此可乘火车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重庆、昆明和贵阳等地。东部黎平支线机场,将于2004年下半年通航。65号高速公路(贵州东出湖南)和320、321两条国道(分别为东出湖南、南下广西的干线公路)贯穿全境。全州16个县市之间均有3、4级标准公路通达,乡镇通乡村公路或标准公路。清水江和都柳扛中下游有水上客运。经济发展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贫困地区,在全州16个县市中,有14个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雷公山和月亮山区贫困农民较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01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为859138万元,人均2022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49.0%和114.2%,年均递增8.6%和7.2%;全州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225069万元,比1990年增长170.8%,年均递增9.5%;农民人均纯收入132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40元。到2001年,三资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1.6:29.4:29.0。从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全州贫困人口由1993年底的159万人下降到2001年底的30万人。<div id=[/im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