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33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间音乐“掸去”尘土, 迎接挑战与创新

[复制链接]

508

主题

282

帖子

336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yancey 发表于 2012-12-2 21:59:2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为音乐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格萨尔王》受到国家保护,并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资料图片
  当全球化浪潮袭来时,“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已经从有识之士的呼吁转变为许多人切实的行动。文化的多样性中,音乐种类的多样性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日前,在山东艺术学院举行的第17届亚太民族音乐学会国际会议上,来自中国、韩国、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亚洲和环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学者,围绕亚太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保护和未来发展进行了研讨。
  音乐多样性受到挑战
  “看看这个地区存在的成千上万种语言和方言,你就可以部分地想象亚太地区音乐文化的巨大多样性。”国际音乐理事会(简称国际音理会)秘书长希尔亚·菲舍尔女士说。她自称来自“小国”德国,因为每次到亚太地区,她都感到这一地域的广大和文化的多样性。
  “据我所知,光中国云南就有26个世居民族,而且一些民族还有自己的分支,每个分支都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音乐曲目和风格。此外,印度尼西亚有超过300个民族群体,菲律宾宣称有超过100个语言社区,其中大约有50个拥有独特的民间和本土音乐传统。”希尔亚·菲舍尔说。
  据希尔亚·菲舍尔介绍,国际音理会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开展了一项“音乐多样性的保护与促进”的研究,发现技术的发展、政治的惯性、基础设施的挑战、教育系统的失败等都使得音乐形式和种类在减少,尤其是“小众”音乐处在危险当中。为此,国际音理会2008年决定在澳大利亚的格里菲斯大学开启“针对音乐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经过学者们的努力和政府层面采取的措施,目前许多濒危的传统音乐开始得到拯救和保护。就中国而言,56个民族都有音乐歌舞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觉醒,一些传统音乐有复兴的趋势。有报道称,目前青少年中学习古筝、笛子和琵琶等中国民族乐器的人大幅增加,甚至超过了学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人,这无疑是民族音乐发展的福音。
  罕见音乐品种引起关注
  在本届亚太民族音乐学会国际会议上,很多学者呈现了他们在搜集整理“小众”的民族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的音乐样式甚至闻所未闻,引起了与会者的好奇和关注。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民族音乐学者毛继增曾8次赴藏考察传统音乐,他向人们介绍了一种在西藏喇嘛中习唱的“欧盖”唱法,这种像“用肚子在唱歌”的独特发声方法,运用腹腔共鸣,因此所发之声低沉浑厚、恢弘威严。但是由于“欧盖”唱法属于诵经音乐,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在堆谐、热巴等西藏民间歌舞纷纷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并搬上舞台之时,“欧盖”唱法却不为人知。
  “‘欧盖’与蒙古族的‘呼麦’有什么区别?它是怎么传承的?”与会者对于这种从未听过的、神奇的“欧盖”唱法很感兴趣,纷纷向年届八旬的毛继增教授抛出问题。
  “蒙古族‘呼麦’是喉咙同时发出两个音,也很神奇;‘欧盖’的发音区靠下,这种唱法是适应宗教氛围的需要,因此在寺庙里传承。”毛继增教授解释。
  对于毛继增所讲到的《格萨尔王》“神授艺人”——做一个梦或生一场大病,就能说唱数十万行的《格萨尔王》诗篇,人们更是又好奇又疑惑。无独有偶,广州大学教师屠金梅介绍的豫东“宣传功”,也是歌唱者“被神附体”而具有了即兴歌唱、现编现演的能力。这些民间艺人的歌唱能力、歌唱内容和方式都是罕见的,值得探究。
  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周明向人们展示了挫琴——一件听来陌生的上古乐器千年来的传承史。挫琴与中国最早的弓弦乐器“筑”有着传承关系,目前只在山东青州“旗城”一地留存。“旗城”是清雍正年间在青州所设的八旗驻防城,因其相对封闭和独立性,近300年来当地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满族文化乃至纯正“京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圈,从而为保存挫琴这一古老乐器提供了条件。但是,随着老艺人的故去,这件乐器的活标本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民族音乐如何进入现代生活?
  民族音乐根植于民间,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其表演方式、审美情趣等已不太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因此必须有所创新,加入时代元素,才能为更多人所接受。而这,也是学者们所关注的议题。
  国际音理会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会会长海伦·兰卡斯特向人们解说了一个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时尚相结合的良好范例。1999年,澳大利亚的几位音乐学者访问成都,他们发现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早期的蓝调有相似之处,无论是川剧,还是街头巷尾富有韵律的叫卖声,都别有情趣。于是,几位外国音乐人与四川音乐人合作,打造了一出《老成都》音乐会。
  清音、弹棉花、金钱板、川剧,这些属于老成都记忆里的元素,被“老外”们用西洋的音乐方式演绎出来,现代爵士乐与中国民间打击乐的结合,使演出呈现出既古老又现代的风貌,从而将中国传统音乐也推向了世界性的舞台。
  傣族葫芦丝的改良和传播,则为民族传统乐器从“小众”走向“大众”提供了启示。中央民族大学的孟猛在会上介绍,葫芦丝最初作为乡土乐器,艺术性并不强,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将葫芦丝的音域扩展为14个音,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等,大大增强了葫芦丝的表现力。葫芦丝教材的编写以及葫芦丝吹奏技艺考级,也使葫芦丝的学习传承走上比较规范的路子。如今,许多城市的学校里都开设了葫芦丝课程,自发学习葫芦丝的中老年人在公园里也屡见不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