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胎梅花纹壶(剔红) 文乾刚
唐人诗意屏风(剔红) 文乾刚
“阴花细缬珊瑚明,赪霞隐隐东方生。”诗人袁枚曾这样赞叹漆器之美。然而,在今天,大多数人听到“雕漆”,首先联想到的恐怕是国内旅游市场上那一抹廉价的红色——树脂“注漆”。雕漆,这门始于唐、盛于明清的中国传统工艺,作为北京特种工艺“四大名旦”之一,为何陷入濒临失传的窘境?又该如何传承开拓?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仅有的5位雕漆大师之一——文乾刚,以期从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艺术之路,管窥雕漆工艺的现代发展和收藏前景。
虽已年近七十,文乾刚还在日复一日地为雕漆而忙碌。能坚持到今天,全凭他对雕漆艺术的追求不舍。
雕漆工序一个人很难全部掌握,文乾刚却做到了。“髹漆百日”、雕工严谨……北京雕漆工艺复杂,要经过设计、制胎、作地、髹漆、画工、雕刻、硬化、抛光等10余道大的工序。1961年,从北京工艺美校毕业的文乾刚被分配到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漆艺设计室,随后调入北京雕漆厂工作。在那里,他掌握了雕漆的全部工序。
雕漆需要许多艺人密切配合。打完“杂工”,文乾刚渐渐在北京雕漆厂挑起大梁,并最终成为了北京雕漆厂总工艺师。现在,文乾刚工作室中的人员绝大多数是北京雕漆厂的老职工。
作品的设计、销售需要市场的支持。文乾刚在北京雕漆厂从事雕漆设计、制作、技术管理40余年。1984年之后,他还从事过八九年的室内装饰工程。经验的积累,让文乾刚对于雕漆在现代社会的功能、用途等实用性的定位有了更为准确的把握,对于雕漆的未来之路也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几十年来,简化技艺、批量制作、面向低端市场,但雕漆仍然处在濒危局面,如何让传统技艺进入现代市场?”文乾刚的信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定:“雕漆制作必须求精而不是求量,雕漆的艺术性无可替代、色彩无法替代,但雕漆的设计必须和建筑环境和谐。”
文乾刚从此走上更为从容自信的艺术之路。
在文乾刚的工作室,随处可见高难度、大体量的作品,一如文乾刚近些年来的代表作:直径1.08米的《五龙闹海盘》,每只重达150公斤、瓶高2.6米的一对《繁荣富强大瓶》,高2.16米、宽3.42米的巨型剔红壁画《和园观潮图》……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到2005年,文乾刚连续4年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的金奖。
用现代功能和审美重新组合传统元素、用精品规范市场、设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文乾刚现在的艺术理想和工作目标。“工作室的运转虽然需要资金,但我现在做什么卖什么,而不是别人要什么我做什么。”他自信而坚定地说:“这样我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作。”在他看来,让纯正的传统技艺进入现代市场得以生存发展,从而使技艺精益求精,是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的大道。
文乾刚还关注着行业的发展。世纪之交,北京出现了一批手工雕漆作坊。“当时少说也有二三十个。然而北京现有的以雕漆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手工雕漆作坊却只有三四家,其中正式注册的只有一家。”人才的问题,更让文乾刚忧虑:“现如今,北京以雕刻工艺为主的雕漆艺人一共只有30多人,从事所有工序的手工艺人加在一起也不到百人。按照目前的状况,人数只会日渐减少。”2006年,雕漆工艺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乾刚看到了雕漆工艺传承的曙光:“七八年前,有些人甚至认为传统手工艺的形式对于现代设计没有用了,当时我为这种结论的得出深感悲哀。”
谈到雕漆行业的萧条,文乾刚认为雕漆工艺的特性、行业的特征决定了不是每个手艺人想坚持就能够坚持下来的。2009年10月初,为解决工艺美术行业个体经营销路不畅的问题,北京工艺美术行业首家经纪人公司在北京成立,第一批签订经纪协议的50余名大师中,包括13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文乾刚也在其中。“希望经纪人制度能够让大师们专心创作,不用顾及其他,并能在大师、作坊及其作品之间编织一个广泛的纽带。更希望政府制定政策时能够考虑到手工专业作坊的特殊性。”
雕漆市场萎靡的罪魁祸首,大多数人直指“注漆”——一次性灌模成型的化工合成树脂产品,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台湾,至今仍盛行于国内外旅游市场。有人认为“注漆”满足了普通人的需要,是雕漆工艺的改良和创新。传统工艺改良和创新的底限是什么?“注漆”能否算“雕漆”?文乾刚认为,一次性灌模成型的化工合成树脂产品不能列入雕漆的范畴。“传统技艺的传承一定要严格,不能变形!随着时代的发展,雕漆的造型和功能肯定要发生变化,艺术风格可以多样化,但传统手工技艺不能轻易否定、替代。”
虽然雕漆行业不断萎缩,文乾刚还是看到了希望:“和上世纪雕漆的大规模制作期间相比,近些年申报精品的雕漆作品在艺术质量方面呈上升趋势。”同时,漆器开始进入收藏家的视野。
雕漆作品古代存量不多,现阶段创作的作品也越来越少,文乾刚非常看好雕漆的收藏前景。“雕漆作品具备收藏的基本特征:存量稀少、工艺精湛、原料昂贵。从收藏的角度看,当以它的手工雕刻等工艺为重,因为原材料的价格虽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艺术创造却永远是无价之宝。”
对于雕漆的鉴别方法,文乾刚有着系统的认识:“艺术品鉴赏需要丰富的历史和专业知识,古代雕漆作品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雕漆可以参考两院的雕漆图册等研究成果。多读多看之外,更要不断的‘上手’——亲手去把玩,上手次数多了,自然形成独特的手感。类似断纹、款识等细节平日也要多关注。至于鉴别标准,如明曹昭在《格古要论·古漆器论·剔红》中所道:‘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朱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剔剑环香草者尤佳。’雕漆一看上漆的质量、颜色和层数,二看雕刻的刀法和花纹技巧。”
现如今注漆占据了市场的主体,怎样鉴别雕漆与注漆?文乾刚认为,一看胎体:树脂制造的注漆基本都没有胎体;二看断面:树脂原料会有气泡,而雕漆的漆层决不会有任何气泡;三看色泽闻气味。
“于此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矣。”明代的杨明在《髹饰录·序》中曾经这样称誉漆艺品类的繁多和工艺上的成就。盛世中华,期盼雕漆这门传统工艺能够在文乾刚这些耕耘者的努力下,重新焕发生机,光耀世界。
上一篇: 乡间艺人罗昭亮造出百变红木宫灯
下一篇: “鬃人白”:“民间艺术最怕做滥”